發展歷程
國中建制階段(1960—1968)
學校建於1960年,校址在今古柳街道辦事處徐格莊村北。國中建制,稱山東省萊陽第二十一中學。
1960年秋,招收初一新生4個班。
1962~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學校暫停招生。
1962年1月,學校改稱山東省萊陽第九中學。
1964年,遷至現古柳街道辦事處姜家莊村西(現九中南校區)新校舍,並恢復招生。每年招收2~3個教學班不等。至此,學校建設,初露端倪。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學生開始停課參加“鬥批改”,搞“革命大串聯”,教師被靠邊站。
1968年春,開始複課“複課鬧革命”,但文化課學習時間仍很少,大部分時間用於組織“大批判”等各種政治活動。
社辦高中階段(1969—1980)
1969年,學校改稱萊陽縣泉水高中,學制2年。
1970年後,逐漸轉向以學習文化課為主。
1977年,恢復高考中考制度後,學校教育教學才逐步走向正規。
1978年,文化課學習進一步得到重視,學生被恢復高考激發出來的刻苦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該年秋季開始,學校除招收本公社學生外,還在全縣範圍擇優錄取,招收兩個重點班學生。
市屬重點高中階段(1981——1991)
1981年7月,學校改稱萊陽縣第九中學,並被確定為全縣兩所重點高中之一。
1982年秋,根據上級指示,學制由2年恢復為3年。為適應改制需要、擴大學校辦學規模。
1983年學校建起全縣首棟教學辦公綜合樓。1987年,萊陽撤縣建市,學校改稱萊陽市第九中學。
1981~1991年,經過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累計向高校輸送合格新生約2800餘人。
發展跨越階段(1992---至今)
1992年,市委市政府發動全社會力量集資進行城鎮校舍改造。籌資七百餘萬元,新建和改建校舍面積12829平方米,建起教學實驗綜合樓、學生公寓樓、教工住宅樓各一棟,併購置原姜家莊初級中學校園土地,校園面積擴大至75112平方米。
1996年--2000年,先後建起幼稚園大樓、學生餐廳公寓綜合樓、教工住宅樓和科技樓。2000年經煙臺市人民政府批准,學校進行“公辦民助”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成為煙臺市首家公辦高中辦學體制改革試點學校。
2002年12月,萊陽市委、市政府決定擴大萊陽九中辦學規模,在原萊陽市技工學校舊址新建北校區。
2003年3月開工,當年9月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校園總面積增至241.6畝,校舍總建築面積達113090平方米。
2002年,學校順利通過山東省規範化學校的驗收,成為當時全省為數不多的省級規範化高中之一。
取得成就
多年來,學校注重優生培養,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95年以來,先後有46名同學參加國家級數理化學科奧匹競賽,並分獲全國一、二、三等獎,其中18名同學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院校免試錄取。化學科奧林匹競賽,多次得到國家化工化學學會表彰。教育科研工作,碩果纍纍,其中,“創新寫作教學實驗”,被國家中語會評為先進實驗單位;學校德育工作實驗獲國家級實驗學校榮譽稱號,並獲得課題成果一等獎。
發展目標
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針,秉承“為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以“培養人格健全、行為優雅、樂觀自信、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為培養目標,確立了“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把萊陽九中建設成為山東省知名學校”的發展目標,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一年一個新台階。自2000年以來,學校高考本科上線率連年列煙臺市前茅,參加各科全國奧林匹克競賽300多人獲省級以上獎勵。實行“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定期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專家來校講學,為教師專業發展鋪橋搭路;先後與省內外二十多所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定期派骨幹教師交流學習名校先進經驗。學校大力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先後承擔了“合作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研究”等六項國家級實驗課題和多項省級實驗課題,學校被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確定為“國家級實驗學校”。曾榮獲 “煙臺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煙臺市優生培養先進高中”、“山東省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十佳學校’”、“全國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學校’”等煙臺市級以上榮譽稱號近50項。
如今,有著光榮與夢想的萊陽九中,正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昂揚向上的姿態,踏著科學發展的鼓點,高擎素質教育的大旗,向著“齊魯名校”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
學校地址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