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是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文明單位、煙臺市明星學校、煙臺市優生培養先進高中、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全國中學生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優秀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煙臺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福山區聯考工作先進單位,學校是一所公辦純高中,在校生3000多人,教職工210多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學校位於全國最佳魅力城市煙臺市區、“甲骨之父”王懿榮的故鄉、美麗的黃渤海之濱,環境優美、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距煙臺火車站、海港碼頭、飛機場、海水浴場乘車僅15分鐘,福山區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蘋果之鄉、大櫻桃之鄉、魯菜發祥地。即將竣工的福山一中新校區位於福山城區西南部,西至聚福路,南接802省道,東、北鄰規劃路,總用地168836平方米,擬建建築面積89563平方米。分為行政服務區、教學區、生活區、體育運動區和休閒交流區五大功能區。計畫2007年8月搬遷!

學校介紹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是一所公辦全日制高級中學山東省規範化學校、煙臺市明星學校。學校始建於一九五二年,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史,學校占地5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0平方米,綠化面積為2000餘平方米。現有教職工208人,有專職教師160人,其中高級教師61人,一級教師52人,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省級骨幹教師15人,市級優秀教師16人,教師中有教育碩士4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20人,現有4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餘人。

學校領導班子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強化政治意識、表率意識、團結意識和創新意識,是一個團結務實、幹事創業、高效精幹的領導集體,培養出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辦學思想、科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名師隊伍,為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現代化建設的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流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音像備課中心、電腦備課中心、閉路電視監控系統、校校通系統,學校網站、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電教室均達到國家一類標準,並與網際網路、中國遠程同步教學網相接,師生在所有辦公室、教室都可以上網,做到教育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學校是煙臺市“校園網示範學校”,是煙臺市唯一一所高中承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點。學校長年聘請外教上課,英語教學和計算機教學成為學校兩大特色。

學校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積極推行情感管理為基礎,目標管理為核心,制度管理為根本,“三全”管理為保障和“四自教育”的管理系統,形成了“嚴格管理、嚴謹治學”的一中校風,精心營造了“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濃厚氛圍,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爭一流,和諧文明的高級中學”的辦學目標,向著“全市一流、全省有名、全國知名的可持續發展的高級中學”的辦學目標邁進。

教學成果

學校堅持先進的教育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狠抓教育教學這一中心,以人為本、以質量立校,為清華、北大、人大、中科大等一流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畢業生,歷年聯考重點大學上線人數萬人比名列煙臺市各縣市區一中前茅,有相當一批優生榮獲中學生奧賽全國一二三等獎。因為教育教學成績斐然,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學校被授予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選飛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學生生物學、信息學、物理學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單位、山東省“電化教學先進單位”、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煙臺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煙臺市“優生培養先進高中”、煙臺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煙臺市“創建全國最安全城市工作”先進單位、煙臺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煙臺市“校園網示範學校”、煙臺市“安全文明校園”、煙臺市“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福山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福山區“聯考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田徑代表隊曾榮獲山東省“學校杯”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第四名,並榮獲山東省體育道德風尚獎,連續15年獲區運會冠軍。

歷史沿革

據《福山區志》記載,1927年時任縣公署(次年改稱縣政府)教育局長的孫凌雲與清末進士於宗潼發起創辦“福山中學”。

新中國成立後,人心思治,百廢待興,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1952年7月,省教育廳決定重建福山中學,命名為“山東省福山中學”,為初級中學,校址設於城北鹽場村,1953年秋,遷址於已經停辦的原文登專區第三速師範校址(原仁德國小舊址),學生宿舍暫設於前縣立北關國小校舍內。

1956年秋更名為“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1958年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

是年十月,福山縣劃歸煙臺市,福山一中改稱“煙臺五中”,次年又改稱“煙臺六中”,為照顧遠地學生就近入學,在臧家、棲里兩村各設分校,一年後撤銷。其後,校名又幾經變更,1962年4月復縣後學校恢復“福山一中”名稱;當時因縣委、縣政府臨時借用學校部分校舍辦公,學校一分為二,國中一、二年級留原校上課,其餘初高中各級和校部遷入煙臺農校舊址,兩年後遷回本校。

1976年夏,一部分學生遷入福山師範校舍,留下來的“文藝班”和新招收的“高中師資培訓班”、“通訊報導班”以及從福山師範遷入一中的“師範班”等合併,改稱“福山五七大學”。

1978年1月,恢復“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名稱,並遷回原址。

1983年底,福山縣劃為煙臺市轄區,更名為“煙臺十七中”直屬煙臺市教育局。1984年7月,又改屬福山區教育局。

1992年9月,經煙臺市教育局批准,復名“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1999年9月,學校停止招收“國中學生”,成為純高中。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地處煙臺市福山區南山路229號,青龍山腳下,夾河畔,這裡人傑地靈,是著名甲骨文發現者、愛國學者王懿榮的故鄉,這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距離飛機場乘車僅20分鐘,離煙臺海港碼頭和火車站乘車僅20分鐘,距海邊乘車僅需10分鐘,是學習、生活和成材的理想學校。

校園文化

一中精神

團結一致的協作精神

敬業愛崗的奉獻精神

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你追我趕的競爭精神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辦學宗旨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為中華民族的未來負責

辦學策略

內部挖潛內涵發展科學發展

管理策略

剛性管理柔性服務情感激勵

育人目標

德才兼備身心健康

全面發展特長明顯

辦學目標

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爭一流

三風一訓

【校訓】厚德博學求真致遠

【校風】剛柔相濟至精至善

【教風】敬業愛生協作求新

【學風】勤勉篤行思學思新

學校榮譽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