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丸-《脾胃論》卷下
【來源】《脾胃論》卷下。
【組成】澤瀉0.3克(小便數減半) 柴胡0.6~1.2克(訊息脅痛多少用) 神曲 薑黃各1.2克 當歸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各1.8克 桃仁(湯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蠶 吳茱萸(湯洗去苦烈味,焙乾) 益智仁 黃耆 陳皮 人參各2.4克 半夏3克(湯洗七次) 草豆蔻仁4.2克(面裹燒,面熟為度,去皮用仁) 麥櫱面(炒黃)4.5克
【用法】上藥十八味,同為細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細末一處研均,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白開水送下。
【主治】脾胃氣虛,惡風怕寒,耳鳴,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側,頭項轉動不利。
草豆蔻丸-《內外傷辨》卷下
【來源】《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各30克 大麥櫱(面炒黃色) 半夏(湯洗七次,日乾) 黃芩(颳去皮,生) 神曲(炒黃色)各15克 乾生薑 橘皮 青皮各6克 炒鹽1.5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50丸,白湯下。
【主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丸-《聖惠》卷十八
【組成】草豆蔻1兩(去皮),白朮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高良姜半兩(銼),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來源】《聖惠》卷十八。
【主治】熱病後,脾胃氣冷,不思飲食。
【用法】上為細末,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草豆蔻丸-《聖惠》卷五十
【藥物組成】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乾薑半兩(炮裂,銼),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桂心半分,雞舌香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處方來源】《聖惠》卷五十。
【方劑主治】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製備方法】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草豆蔻丸-《片玉心書》卷五
【藥方名稱】草豆蔻丸
【處方】草豆蔻(麵包煨去油)1錢,陳皮6錢,澤瀉1錢,半夏1錢,桃仁(去皮尖)7粒,麥芽(炒)2錢半,神曲(炒)4錢,柴胡4錢,薑黃4錢。
【製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冷物,胃氣當心而痛,啼哭悶絕,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熱手按摩則止者。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
草豆蔻丸-《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藥方名稱】草豆蔻丸
【處方】白豆蔻3錢,白朮1兩,三棱1兩,草豆蔻1兩,半夏1兩,砂仁5錢,片薑黃5錢,枳實5錢,青皮5錢,良姜(一作乾薑)5錢,陳皮5錢,桂皮5錢,丁香5錢,蓬術5錢,木香5錢,藿香5錢,小草5錢。
【製法】生薑汁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肥人胃脘當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丹溪治法心要》 卷三
中藥方劑之C字類(下)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
中藥C字部分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