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簡介
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謂此“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為鮮花。但花市集乃是由於假花而得
名。《燕京歲時記》云:“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稱為“通草花”。通草即燈芯草,莖體輕,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製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裝飾假花,因而有“京師通草甲天下”之譽。後來發展為紙花、綾絹花、緞花、絨花,形成一種專門行業。據《舊都文物略》云:“造花之原料大體為二:曰絹類,曰紙類。絹類中有綾、絹、緞、綢、絨之分,紙類中有羊毛太、粉蓮、通草及隔背之分。其造法有用模者,有用杵者,有用麻繩者。分工作業,有作葉子與作花頭之分,又有作花與攢花之別。作花者,指作葉與作花頭而言;攢花者,指各鋪零星買來花葉、花頭、攢合成品而言。又分粗、細二派,作細花者,意匠經營。”悠久歷史
清末以來,東花市大街一直是假花生產、銷售的中心地點。凡經營此業的,都前設門市售賣,後設作坊製造。東
花市一帶,北從小市口兩側,中下頭、二、三、四條直至虎伯勞口;南從南小市口兩側上下堂子、上下寶慶、上下鍋腔、上下唐刀直至元寶市,多數家庭都從事這種假花的生產。據抗戰前不完全的統計,以上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業者,約在一千家以上。此外,東花市一帶,以灶君廟為中心,僅這半條街就設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幾家,每家都標明專業,如泰和花店、德興花店等,招徠四方,安寓客商。清末民初,花市集較為繁盛。但假花之市卻仍固守不成文的規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於羊市口以東,即東花市。每於凌晨,賣花者便將插滿五彩繽紛的綾絹絨花的花匣(用細秫□和竹篾穿成板狀,插於長方形匣壁,外糊東昌紙或麻呈文紙)。攤在板凳上,進行展銷。
花的作用
遠近花客趕市躉貨,除細活絨絹成朵花外,其它通草、綾緞、紙制的大路貨,為運輸攜帶方便,大都購買半成品,運回去再分類攢成整花出售。假花不僅遠銷蘇杭,而且爭艷於巴拿馬,連外國朋友也盛讚“京花”,爭作帽飾。彼時婦女以頭花為主要裝飾,滿頭珠翠,還要配上幾朵鮮艷的花兒,這樣才能顯出精神來。如新嫁娘,在絨鳳冠尚未普及之前,講究“排頭”,即用絨絹花朵喜字排滿頭頂。給親友賀喜、拜壽的婦女,為取吉利,烘托氣氛,都要戴兩三朵絨蝠喜字,連老太太的髮髻上也要插一朵小紅石榴花。至於小姑娘抓髻上的圍花,辮子上的飛花,更是曲盡其妙。民國後,時興一種掛花,婦女們往往在旗袍大襟上垂掛一嘟嚕帶穗長花。逢年過節,上供的蜜供、月餅也要插花,謂之供花,有的供花做成元寶或“吉祥話”,什麼”招財進寶”、“福壽綿長”、“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等等,花團錦簇,增加喜慶色彩。如遇喪事,則又需要用於弔唁的花圈、花環、花籃、還有靈前的供花、靈花,滿筵(俗稱餑餑桌子)花頂,籃白孝花。真是無時、無處不需花。彼時花業之盛可見一斑。
花市廟會--鮮花市地址
鮮花市設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黃家店胡同里,此系一曲折狹窄之小巷,內有一廣場。集日,花農、花販們從草橋或左安門一帶把花木用圓筐肩擔或用排子車拉到這裡售賣。有各種樹苗,有四時鮮花。春來,水仙花首先上市,接著,芍藥、牡丹、月季、金盞、江西臘、艾荷尖、蝴蝶、一串紅、晚香玉、紅白石榴、百子石榴、萬年青、霸王鞭、仙人球、無花果等也陸續“出台”。夏天則從南方運來茉莉、米蘭,稱為“客花”。茉莉可以熏茶,還可以與玉蘭花一起用細銅絲穿成花串,賣給婦女們戴在胸前當裝飾品。秋天則有桂花、菊花。舊曆年前,花農們把在溫室里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種,諸如:迎春、海棠、碧桃、臘梅等運來展銷,供人們買去裝點節景。同時,住在黃花店的住戶也都喜歡種植各種奇花異草,每逢集日,擺列於大門外邊,供遊人們欣賞。一年三季(除了寒冬臘月),這裡都是滿眼芬菲,奼紫嫣紅,生機盎然。
花市面貌
花市大街店鋪林立,西花市包括上四條一部分店鋪在內、布鋪、百貨線店等“洋廣雜貨店”都到三、四十家。每逢集日,街上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別有一番景象,滿街攤販,各自撐起遮陽傘,插放在有孔的石墩上。頂端橫插兩根較細杉木作為傘骨,上蒙帆布傘面,用繩子捆牢。這種遮陽傘是攤販的必備用具。但這種設備攜帶運輸都不便,所以攤販們不得不占據一定的地盤,把它固定下來。起初是遮陽傘,隨後圍起三面布帳子,再進一步壘磚砌牆,最後加上房頂,設定門窗。在當地官方默許下,稅契立戶,由攤商變成了座商。這裡自然形成了一個二道街,有如天橋、鼓樓的小市場,各個行業雜列其間,其中還出現一個書茶館。當年著名評書演員王傑魁曾在此說《三俠五義》,陳士和說《聊齋》 。當然,這裡更多的還是小吃飯食行業。如“切糕王”、“豆汁馬”、“茶湯丁家”等小店以及豆□糕、扒糕、粳米粥、大麥粥、驢打滾兒、“蒸兒又炸”等各種小吃。一些賣吃食的遊動商販,如炸豆腐、肉火燒、葷炸回頭、素炸扁食等等,各有風味。本來,平日這裡就很熱鬧,到了集日,多數店鋪、平日門市,集日出攤,一些久趕廟會的攤販、如賣胡鹽、(刷牙散)賣藥糖的,甚至是醫、卜、星相都有攤位,形成了城市墟集所特有的風貌。這裡雖不出售鄉村習見的農具,但一般民用笸籮、簸箕、笤帚、鍋、碗、瓢、盆、錛、鑿、斧、鋸等炊事用具、瓦木工具等仍是一應俱全的
火神廟外還有許多批發攤商,如梳櫳篦子、發網髮髻、條帶網路、戥秤、算盤及化妝日用品等攤床均與上四條的東西觀兒胡同內的商店、作坊有業務聯繫。
由於當時京師養鴿子的人多,所以花市集的鴿子市應運而生。所售鴿子種類繁多,一般常見的有:點子、玉翅、鳳頭白、兩頭烏、小灰、皂兒、紫醬、雪花、銀尾子、四塊玉、喜鵲花……其名貴的有:短咀、白鷺鷥、白烏牛、鐵牛、青毛、鶴秀、蟾眼灰、七星等。據說還有極名貴的黃鴿,羽毛為金黃色,索價甚高。另外,人們放鴿子時多好將竹哨拴在鴿尾,謂之“葫蘆”或“哨子”。“葫蘆”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聯、五聯、十三星、十一眼、雙□、截口、眾星捧月之別。這裡均有出售。商標有永字、祥字、江利等,以永字為最有名。
除了鴿子外,還有賣各種鳥、金魚,秋來則賣蛐蛐、蟈蟈、油葫蘆以及蛐蛐罐等玩物。
解放後,花市集曾成為長期固定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