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特色
白塔寺廟會形成於清末民初時期,當時政局不穩,寺內香火不旺,寺里的僧人開始出租部分寺產,由於租賃者行業五花八門,三百六十行會聚於此,使得白塔寺這塊風水寶地逐漸成為了京城的鬧市,廟會初期為舊曆每月逢五、逢六開市。解放後改為逢三、四、五、六開市,這樣廟會由每月6天,增加到了12天。廟會期間,寺廟的山門前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郊區的農民兄弟早早地就來到這裡,為的是占據一個好的攤位,出售自己的家禽和農副產品。北京風味傳統小吃的攤位更是一個挨著一個,賣冰糖葫蘆的、賣年糕的、賣豆汁、油茶的,叫賣聲不絕於耳。
清末民初,廟會期間東起馬市橋,西至宮門口西岔,吃食、耍貨等地攤和肩挑小販聚集在馬路兩旁。宮門口□西路北有十幾家估衣鋪在門前設攤吆喚賣貨,遊人駐足圍觀,往往擠得水泄不通 。白塔寺門前有賣冰糖葫蘆的,賣衛青、心裡美水蘿蔔的,賣大掛山里紅的。還有用口哨唱著《十月痰迷》賣小花籃的 。廟內頭院東側為賣山貨日雜用品的地攤;西側是賣年糕、切糕、豆面糕、江米藕的攤棚設座營業 ,廟的二院歷來是民間戲曲的場地,先後有評書、大鼓、相聲、戲法的棚子。三十年代,大殿石欄上有付士亭的樂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石欄下邊擺滿了豆汁、豆腐腦、炸丸子、炸豆腐的小吃攤 。二院東側多是高攤,上支布棚,左右連成一片,能為遊人蔽蔭。這裡售賣衣服鞋帽、洋襪子、梳頭篦子、假頭髮、化妝品、花樣子、絨花絹花。耍貨(玩具)攤上擺滿了戲劇花臉、大頭和尚、小馬鞭、木刀木槍、搬不倒、兔搗對,八戒打木魚兒、布老虎、泥嫁妝、竹蜻蜒、木坨螺、小鈸小鼓……二門西夾道則售鮮花,四時各異。白塔寺一向以花草、木碗稱著。此外,還有賣花盆、花籽、魚缸兒的。二門的台階上往往擺著焊磁藥、擦銅粉、胡鹽之類的小攤。路西走廊之北,有兩個茶館,無廟會時也照常營業,平日主要顧客是拉房纖的和跑合兒的,每早聚此互聽有關房產租賃、買賣的信息。中午散去。廟會期間,則有逛廟的遊人在此喝茶歇腳。同時供應趕廟的商販飲水,並代為保管物品,收些保管費。
塔院西側有塊空地,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前後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唱戲。張秀峰(藝名“小蜜蜂”)早年在此唱過西路評戲,後來改唱滑稽大鼓,以唱長篇《劉公案》為拿手好戲,頗能叫座。阿闊群原在達子府花園趕車,後入曲藝界,亦在此說過評書《小五義》等。楊樹林在此唱長篇樂亭大鼓《楊家將》、《呼家將》。此外還有“全家福”一家子演的文明戲,“大妖怪”及其妻女的滑稽二簧,馬貴寶的摔跤。解放後又有常蔭泉的評書:《三俠劍》。蘭劍舒邊賣藝邊賣藥正骨。何廣珍以展覽人體各種寄生蟲的手法賣蟲子藥。還有些佚名藝人在此拉洋片,利用太陽光演小電影的。一些生意人在地上擺一銅盆或一馬尾兒籮,讓遊人站在遠處往裡投扔銅板,投中而不躍出者即可得獎。還有以銅鼓、洋號大吹大擂賣藥糖的。同時不時從擠來擠去的人群中傳來兩聲:“耗子藥,專治耗子!”怪聲怪氣,引人注目。塔院以北的空地上,幾乎全是醫卜星相之流,這裡擺滿了測字、相面、圓光(卜算尋人尋物)細批流年“誠演奇門”的卦攤。他們扮得非僧非道,招引遊人。
廟的後門元寶胡同是鳥市。這裡賣鴿子、鵪鶉、鷹、鳥、兔、狗等家禽家畜。秋來賣蛐蛐、蟈蟈、“油葫蘆”等秋蟲。春天則賣小金魚。此外,出售的還有鴿子哨、鳥食罐、蛐蛐罐以及鳥食、魚具等物。每逢廟期,一些鳥販子及提籠架鳥之輩雲集於此,進行交易。地窄人稠,如同螞蟻盤窩一般 。1960年後,白塔寺等各大廟會均被現代化商場所取代。白塔寺的山門處辦起了副食商場。
白塔寺
妙應塔,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一座白色古塔而名。該寺坐落於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是元大都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之一,屬社科類專題遺址博物館,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白塔建於元至元八年(1217年),為當時入仕中國的著名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並建造。白塔竣工後,又以塔為中心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成為忽必烈建設元大都是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天順元年重建後改名“妙應寺”。該寺由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及塔院組成,其中具六神通殿保持了原有的佛堂格局,殿內供奉著清代的木雕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東西兩面牆上掛著八幅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像。塔院內白塔為高50.9米的覆缽式的佛塔,精美壯麗。館內陳列“白塔寺珍貴文物展”,展出在塔頂內部發現的珍貴的佛教文物,其中有乾隆手寫的經咒,精雕細刻的小赤金舍利壽佛,一套五佛冠和綴有千餘粒珍珠寶石的補衣袈裟、五色哈達等,質地優良,工藝精湛;“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共展出元、明、清三朝銅佛、銅鎏金佛造像近萬尊,它以空前的造像數量及不同的鑄造地域和風格,從一個側面展現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神奇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