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廟會

大鐘寺廟會

大鐘寺廟會,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開廟半月,是京城的八大傳統廟會之一。聞名京城的大鐘寺,坐落在北三環西路北側,它南臨宏偉的聯想橋,東側是大鐘寺果品批發市場。

聞名京城的大鐘寺,坐落在北三環西路北側,它南臨宏偉的聯想橋,東側是大鐘寺果品批發市場。大鐘寺是俗稱,原名叫“覺生寺”,《宸垣識略》記載:“覺生寺在曾家莊,雍正十一年建。”據寺中碑刻記載,雍正皇帝認為“京城西直門外曾家莊有圓址爽塏,長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宜為寂靜清修之地,用是肇建焚宇”。因此興建了覺生寺。

大鐘寺廟會大鐘寺廟會

廟會特色

大鐘寺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開廟半月,是京城的八大傳統廟會之一。舊時香火很盛,屆時善男信女來燒香拜佛,祈福還願者絡繹不絕,來逛廟會看熱鬧者也大有人在。因地處郊野,寺外空曠,又距城不遠,為商品貿易提供了場地和客源。很多商販都來設攤售貨,應時食品、兒童玩具、日用器皿、大小農具,無所不有。各種曲藝雜耍藝人也在此設場演唱。城鄉各處的民間花會、高蹺、旱船、太平車、獅子、竹馬等也在廟內外表演。廟內香菸繚繞,鐘磬齊鳴,人頭攢動,幾無立錐之地。廟外幡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比肩繼踵。

在大鐘寺廟會上,除燒香拜佛外,最吸引人的是廟外的跑快車和走馬。《燕京歲時記》:“長安少年多馳車馬以為樂,超塵逐電,勞瘁不辭。一騎之費,有貴至數百金者。”跑車又叫“跑熱車”,就是賽車,不僅賽誰的車跑得快,還要看車的裝飾,輓車騾子的體形、毛色,以及御者的穿戴打份、執鞭行走的姿勢等等。就車的裝飾來說,車圍子就是給車穿上“衣服”,一般用深淺兩色藍棉布縫製,只有外面一層。高級的用綢緞呢絨,里外都有圍子,更高級的分單夾皮棉紗,根據季節變換。冬天用灰鼠脊、孤脊作裡面圍子。在車圍周圈鑲嵌十三塊玻璃,謂之“十三太保”。夏天轎箱前有撐竿支涼篷篷,遮住轅騾,轎箱兩側也支涼篷,謂之“雙飛燕”。車圍子外面鑲邊、包角等處都有各種花紋圖案以及流蘇、網路等裝飾。

廟會項目

挽具即以木、皮革、麻、棉製成的鞍、夾板、韁繩、籠頭等,上面均有裝飾,有的甚至鑲金嵌玉,所謂的“金鞍玉轡”。輓車的騾子也很講究,長相要好,毛色要純。都經過特殊訓練,拉上車要小跑,但蹄下不亂,故叫“跑車”。

走馬也就是賽馬,但不準馬的四蹄騰空的往前躥,而是四個蹄交替著走,要走得快,走得穩,故叫走馬。走馬還要看鞍韉是否鮮明,騎手的穿戴是否講究入時,騎術是否高明,等等。誰勝誰負,還要根據觀眾的喝彩聲來分高低。大鐘寺廟會上還有一項最引人注目的活動,就是北京人所說的“打金錢眼”。說打金錢眼,必須先介紹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被稱世界鐘王。大鐘通高6.75米,鐘口最大直徑3.67米,重46.5噸,鐘身內外都鑄滿經咒。共有漢文和梵文書寫的佛教經咒一百多種,如《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等。總計總字數為23018千個。經聲學專家測定,表明撞擊大鐘,鐘聲可遠傳四五十公里,不僅聲音渾厚、宏亮,而且哀減緩慢,穿透性強,尾音能持續一分鐘以上,充分說明我國古代的鑄造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至於永樂帝為何鑄此大鐘,說法不一。一說永樂年間有個時期,京城上空烏雲密布,黎民看不到光明。於是皇帝下旨,鑄造大鐘,每日“雲僧舉杵齊撞舂”,用鐘聲驅邪,以達到“降伏鬼域而天下太平”的目的。另一說則是永樂皇帝朱棣定鼎北京,為追薦掃北和“靖難之役”的陣亡將士,便命國師姚廣孝監造巨鍾,撞鐘一下,可抵數遍唪經,用以超度亡靈。其實朱棣是為昭示自己掃北、清君側、定鼎北京的功德,按照“唯功大者鍾大”的祖宗成法,才下旨造鐘的。

永樂大鐘造於明京師的鑄鐘廠,鑄鐘廠在鼓樓西鑄鐘胡同內。鍾鑄成後,移漢經廠,遇有萬壽聖節時,撞鐘作佛事。明萬曆五年(1577年)移於西直門外萬壽寺,到明天啟年間,由於時局動盪,訛言四起,以“京城的虎方,不宜有金聲”為由,將大鐘棄於地。到了清朝,由於陰陽家的生尅之說,認為大鐘屬金,北方屬土,金土相生,應該把它放在京城之北。於是雍正皇帝下令在覺生寺的五重殿後,建大鐘樓,將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覺生寺里懸掛,但不久雍正皇帝駕崩,移鍾計畫未能實現。後來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於1743年擇個好日子,將萬壽寺里大鐘移到覺生寺。這么大的鐘遷移三次,非輕易之舉。

相傳運大鐘時,先要每隔一里挖一眼井,再沿通過的道路挖成淺溝,在冬天從井裡提水注溝等結冰後,將鍾放在冰上用畜力拖行。大鐘運到目的地,在預定的位置堆起土堆,將大鐘拖到土堆頂上,四周16根柱子和大梁全是六拼楠木,將柱子坑掏好,立上柱子,架上樑,使這些木柱聯成一體,把重量分散到每根柱子上。鍾掛好後,將鐘下的土清理走,大鐘就懸了起來,然後蓋上鍾亭樓頂。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何等的聰明。

乾隆年間,大鐘成為專門祈雨的法器,每當遇上久旱無雨之年,皇帝親自赴廟拈香祈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辟覺生寺為祈雨場所。從此,永樂大鐘除逢年過節外,“非祈雨不鳴”。皇帝不來時,由皇親國戚輪流代替到大鐘寺拈香祈雨,直到清末。大鐘寺由於大鐘名氣大,平時香火也極旺盛。到廟會期間,凡來覺生寺的,不管是燒香拜佛還是遊覽看熱鬧,都要一睹永樂大鐘雄姿,參加“打金錢眼”活動。

打金錢眼

所謂“打金錢眼”,是指永樂大鐘頂部那個碗口大的洞眼,本是為保護鐘體而特地做的。不知從何時起,民間盛傳那鍾眼是一個“金錢眼”,若能把錢投入眼內,來年必定大吉大利,萬事如意,擲進越多越吉利。遊人爭相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民國以後改為銅元,廢除金屬幣後,廟中設攤供用紙幣兌換金屬幣。投中者銅鑼丁當作響,謂可得福發財;有人屢打不中,不把囊中之錢用盡,不肯罷休。大鐘下之池中銅錢盈尺,開廟半月足夠寺僧一年之需。寺僧可謂生財有術。《京都竹枝詞》:“覺生寺里大鐘懸,蛾眼青蚨意爽然。世事看來當盡買,吉祥一卜也須錢。”現在,“打金錢眼”已作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保留下來,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的廟會期間,凡是要登梯看大鐘的人都要往“金錢眼”中擲幾枚硬幣,希望投中,來年諸事順利。當然這只是遊客娛樂的一種方式而已。

幾百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大鐘寺,除大鐘樓內永樂大鐘猶存外,藏經樓、觀音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及配殿等殿中的文物已不復存在。為了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展現我國古代鑄鐘技術的發展史,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修繕大鐘寺。覺生寺1957年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北京傳統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