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指擺攤的小商販。
茅盾 《林家鋪子》五:“關帝廟前那空場上,照例來了跑江湖新年生意的攤販和變把戲的雜耍。”
阿英 《胡沙隨筆·土山灣黑市》:“直入 土山灣 一路,攤販林立,貿易極盛。”
其它相關
賣油的小販
賣油的挑著油簍出行。到了居民區,放下擔子,手敲梆子。人們聽見梆子聲,就知道是賣油的來了。有一種梆子,本身是量器,可以用來提油。
賣菜的小販
他們是從農村收購蔬菜、水果,帶入城鎮賣的小販。漢朝叫“賣菜傭”(《後漢書》卷七十七),後世叫“菜販子”,“文化大革命”中被貶為“二道販子”,受到限制。1978年後,日趨活躍。他們的叫賣聲,如:“賣一菜一來,誰要黃瓜、蔥、韭菜、芹菜、茄子?”(乾縣),“鮮嫩的黃瓜,新鮮的韭菜!”(長安)。
賣藥的小販
賣藥的背著藥箱子,手裡拿只刺叭,邊走邊呼喚顧客。在比較繁華的地方,賣外科藥的常用表演武術來招徠顧客。當人們圍觀時,他先說自己帶了哪些藥,然後講這些藥可以治什麼病,引誘人們購買。賣內科藥的,則打四葉瓦(一種快板),說起自編的陝西快書,吹瘂自己所帶的是靈丹妙藥。他們利用人們愛占便宜的心理,說:“買一包送一包”、“買一包送兩包”,其實藥的價值遠在售價之下。他們能言善辯,善於愚弄鄉民,經常把假藥說成是包治百病的仙丹。例如,乾縣賣“紅傷藥”的,常把風化石(石灰岩的風化物)當作止血的靈藥高價賣給別人。
走鄉醫
走鄉醫是一種民間醫生。他們手搖串鈴,所以古代也叫“鈴醫”。有的手執望子,上面繪有“河圖”,寫有“祖傳秘方”、“中醫世家”之類的文字。他們的單方、驗方,大多來自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具有驗、便、廉的特點。不過,走鄉醫中有真才實學者不多,所以被人們貶稱為“野大夫”。
收破爛的小販
收破爛的,一般用手搖鈴招徠顧客。也有吆喝的,如:“誰一有一要賣的爛銅、爛鐵、爛鋁呢?”(乾縣),“誰一有一要賣的破紙箱、爛布、空酒瓶呢?”(乾縣),“收一廢紙、舊報紙呢!”(銅川)。從前,常見用火柴收購廢品者,如今有用廉價的塑膠製品換舊衣服者。
貨郎
走村串鄉的貨郎,也叫“貨郎擔”。通俗指在農村、山區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動擺地攤賣日用品的人。唐代捲軸畫中,就有《貨郎圖》。元、明、清的戲劇小說中,常有貨郎形象出現。舊時交通閉塞,人們進城購物極不方便,因而貨郎甚多。貨郎中,有的身背雙層貨箱,上層罩有玻璃,其中分格陳列所售之物,如針、頂針、梳子、篦子、發卡、紐扣、牙粉、香粉、火柴、糖豆。有些貨箱上,寫著由幾個字合成的怪字,如“藤”(黃金萬兩)、“遍”(招財進寶)、“置”(學好孔孟)等。陝西關中耀縣一帶的貨郎,都挑著貨箱出行,人們稱他們為“扁擔客”。又稱他們是“耍八條系的”,因為扁擔兩頭各用四條繩子繫著貨箱。一些經營土布的貨郎,以寬布捆束,打在肩上,稱作“掂捆子”。貨郎每到一地,就搖動長柄小鼓,發出“撥浪、撥浪”的聲音,以招引鄉民買貨。這種鼓的形狀,和小孩們玩的撥郎鼓(鞀鼓)相同而比較大,叫“貨郎鼓”。公路四通八達,鄉鎮商業網點密布,貨郎行跡已經罕見。只是在一些比較偏僻的山村里,尚有貨郎吆喝叫賣的行跡。
小爐匠
小爐匠是以釘鍋、作焊活、修理鎖子等為職業的人。由於他們的爐子小,只能做小活,所以常言道:“小爐匠開不了毛鐵(生鐵塊)。”他們有的專門釘鍋,有的專做焊活,既釘又焊者少見。因為就是兼有這兩種手藝,也因工具笨重,無法都挑在肩上走街串巷,所以只能從事其中一種。他們的吆喝聲是:“釘盆釘鍋一”,“焊洋瓷盆子洋瓷缸子一”,“修理鎖子配鑰匙一”(彬縣)。
皮匠
舊時,皮匠也有走村串鄉的。他們將生皮製成熟皮叫作“熟”,把皮革做成繩子稱為“合繩”。他們的吆喝聲是:“誰一熟皮、合繩呢?”(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