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賀派鄉是1972年6月由耿宣區(現耿馬鎮)劃出而建,鄉以駐賀派村而得名,“賀派”傣語意為“壩頭”。全鄉轄7個村委會,下轄62個自然村,分為89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鄉總戶數3539戶,總人口16500人,其中農業戶數3539戶,農業人口16036人,居住著佤、傣、拉祜、景頗等14種民族,其中:佤族人口占35.4%,傣族人口占32.2%,拉祜族人口占12.3%,漢族人口占11.6%,其他少數民族占8.5%。2006年實現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665萬元,糧食總產量4797噸,農民人均有糧24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85元。
鄉境內分為山地、山麓壩兩類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山區半山區約占70%左右,有少部分地勢較平緩的小凹地約占30%。境內與福榮鄉交界的回漢山最高,海撥2977米,最低海撥980米,平均海撥1100米左右,全年氣候溫和,日照長,霜期短,無霜期為350天,年平均氣溫為18.5℃,雨量適中,年平均降雨量為1303.6毫米,為亞熱帶半濕潤氣候類型。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全鄉耕地面積66800畝,(其中水田19058畝,旱地47742畝),人均耕地面積4.2畝。以甘蔗、糧食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鄉,主產水稻、旱谷、玉米等糧食作物,甘蔗、核桃、茶葉、竹子、桑樹、木薯、八角等經濟作物,發展芒果、西瓜、鳳梨、板栗等經濟林果。主要特色產品有者賣古茶,熱帶水果,傣、佤、景頗等民族風味小吃等。
人文地理
賀派鄉位於耿馬縣城南面,北緯13°29′東經99°22′,東至南碧河與四排山鄉相連,南至擋帕河與滄源縣勐來鄉和勐省鎮隔河相望,西接福榮鄉,北連耿馬鎮。鄉政府駐地離縣城10公里,總面積為250.38平方公里。賀派鄉於1973年從耿宣區(現耿馬鎮)劃出而建,以駐賀派村而得名,“賀派”傣語意為“壩頭”。境內居住著傣、佤、拉祜、景頗等14種少數民族,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民俗淳樸,各民族來往密切,融會貫通,長期合作與共。目前,尚存的歷史古蹟主要有:一是者賣古竹城。“古竹城”遺址距離耿馬縣城15公里,是一個有56戶261人組成的小村,是縣委、政府全力打造的“鄉村文化旅遊”景點之一,遮賣,在傣語裡的意思是用繩子記留的地方,遮為繩子,賣為記留。二是同護佛寺。相傳是安奉佛祖的胸骨上凹部舍利之地。另一種傳說為賧金耳環而得名,從寺廟的建築特點看,有雙龍抱柱,麒麟看門,建築風俗奇異獨特,像一座晶玲的小宮殿,此寺在佛教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主要民族節日有:潑水節、新米節、聖誕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等傳統民族節日。
經濟
賀派鄉是一個以甘蔗、糧食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鄉,主產甘蔗、水稻、旱谷、玉米、茶葉等。2006年農業戶數3539戶,農業人口16036人,勞動力8884人,農村經濟總收入為484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15萬元,占總收入的66%;畜牧業收入430萬元,占總收入的8.8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96頭,肉牛396頭,肉羊120頭);漁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0.49%;林業收入111萬元,占總收入的2.28%;第二、三產業收入885萬元,占總收入的18.25%;工資性收入69萬元,占總收入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183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5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0人(占勞動力的2.3%),在省內務工100人,到省外務工100人。重點扶持運輸業、建築業、飲食業、釀酒、米及飼料等加工產業發展。
特色產業
賀派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認真落實“一個產業、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套機制、一筆工作經費”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2006年甘蔗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209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2007年計畫種植核桃8000畝,已完成備地工作;計畫新植桑園面積2000畝,養蠶80張,實現經濟收入5-6萬元,畝產效益3000元;種植高優茶園2989畝;種植薯類1456畝,其中在芒抗村、水平村連片種植535畝,在縣薯類產業辦的指導下,引進新品種(預薯一號)紅薯種植900畝;在水平村者賣組連片種植亞麻100畝,涉及農戶43戶,種植總投入2.8萬元。繼續重點發展八角、花椒、波蘿等種植業目前賀派鄉擁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600人。
資源環境
賀派鄉地形分為山地、山麓壩兩類,地勢西高東低。山區半山區約占70%左右,有少部分地勢較平緩的小凹地約占30%。境內與福榮鄉交界的回漢山最高,海拔2977米,最低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年氣候溫和,日照長,霜期短,無霜期為350天,年平均氣溫為18.5℃,雨量適中,年平均降雨量為1303.6毫米,小氣候為亞熱帶氣候類型,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流經賀派鄉的主要河流有4條,水利資源豐富,有利於水電開發,水面面積171畝,其中養殖面積171畝。全鄉以甘蔗、糧食為主要經濟支柱,擁有草地32350畝,林地24456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8045畝,其中:茶園面積1197畝,(其中可採摘面積1197畝)、核桃面積3400畝,主要種植核桃、木爪、波蘿等經濟林果(其中:種植甘蔗54840畝,當年新種植核桃2700畝)。旅遊景觀遍布全鄉各個角落,有環境優美的耿馬土司避署山莊——莫陸同護佛寺,有芒抗佛寺,崩弄石佛洞、響水河瀑布、者賣古竹城、另楞水庫等風景別致,自然風光優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金等礦產資源具有開發潛力。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賀派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電視。全鄉有417戶通自來水、3539戶通電、88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8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25%和7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5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00戶(分別占總數的38.7%和22.6%)。
鄉到縣道路為柏油路面;進村道路為彈石路或土路路面;鄉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崩弄村、芒底村、落陽村通達工程項目23公里沙石路正在建設中,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投資15萬元的鄉機關食堂建成投入使用,同時鄉機關辦公樓項目正在建設中,農貿市場已建成投入使用,芒抗村、賀派村衛生室建設和5個行政村衛生室規劃選址工作已完成,同時公共衛生、疾病預防、保健和愛滋病防治等工作有效推進。全鄉共有拖拉機633輛,機車1215 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9735畝,有效灌溉率為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93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4畝。
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79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50戶。全鄉62個自然村已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12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賀派鄉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42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 210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3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46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旅遊文化工作取得進展,者賣古竹城、莫陸同護佛寺、景頗目瑙縱歌、初具旅遊網路。
人口衛生
全鄉現有農戶3539戶,總人口16036人,其中男性8427人,女性7609人。其中農業人口16036人,勞動力8884人。以傣佤族為主(是拉祜、景頗、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5160人,佤族5727人,其他民族4011人,全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9人,占人口總數的0.5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00人,參合率81%;享受低保26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7人,距離縣衛生院10公里,建有公廁3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個,已婚育齡婦女3437人。
至2006年賀派鄉醫務人員編制12人,設病床15張,有7個衛生室,每個村民小組配有衛生員,工作重點著力抓好計生、衛生事業的發展,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衛生監督和計生服務體系,深入村組、農戶開展計生宣傳和技術服務,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教育
全鄉共有國小16所,校舍建築面積達14225.3平方米,有教師120人,在校學生1796人,距離耿馬縣中學10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96人,其中小學生884人,中學生912人。
賀派中學是一所中等辦學規模的農村初級中學,學校占地面積82畝,校內設有標準的教室、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辦公用房、生活用房、運動場等,學校建築面積為8422平方米。學校實驗儀器配置達國家二類標準,有藏書9325冊。有標準的田徑運動場一塊,水泥籃球場兩塊,勤工儉學基地7畝,服務部4個,公廁3個,於2006年10月順利通過省政府“普九”驗收。
全鄉共有文化活動室10個、圖書室7個、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鄉內有音響製品零售、出版零售、電子遊戲室等。各村委會、村國小均有籃球場等。極大地豐富了全鄉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基礎組織
全鄉有19個黨(總)支部,其中: 7個機關黨支部,1個農村黨總支,11個農村黨支部(芒抗村一、二、三支部,聯合支部,新農村指導員黨支部),有40個黨小組。有458名黨員,其中機關黨員109名(男76名,女33名),農村黨員349名(男317名,女32名);35歲以下黨員160名,60歲以上黨員55名,其中80歲以上黨員5名,黨員平均年齡43歲;本科7名,專科56名,中專36名,高中36名,國中112名,國小200名,其它11名。
發展黨員:2006年發展黨員40名,其中女黨員8名;2007年上半年發展黨員16名,其中女黨員2名;上半年入黨積極分子95名。農民黨員戶評星掛牌:全鄉7個村開展評星掛牌活動,評星掛牌黨員戶287戶,其中:一星戶56戶,二星戶38戶,三星戶66戶,四星戶65戶,五星戶62戶。
群團組織: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302人;有7個婦女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