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腹鸚鵡

紅腹鸚鵡

紅腹鸚鵡與大部分波斯菲勒斯屬的鸚鵡一樣,紅腹鸚鵡是很安靜的非洲鸚鵡,有別於其他同屬的鸚鵡,它們的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判定,公鳥的腹部為橘色,母鳥則是灰綠色,手養鳥是不錯的寵物鳥。紅腹鸚鵡也是波斯菲勒斯鸚鵡中說話能力較佳的種類,也比較外向一些,通常公鳥的學話及模仿能力優於母鳥,但一般來說,養鳥業對母鳥的需求較高,因為數量較少。

基本信息

物種屬性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左為公,右為母)

【物種名稱】 紅腹鸚鵡
【拉丁學名】 Poicephalus rufiventris
【英文名稱】 Red-bellied Parrot
【科屬分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綱 =>今鳥亞綱 =>突胸總目(今顎總目)=>鸚鵡科 =>鸚鵡亞科 =>紅腹鸚鵡
【身長】:22公分(8.5吋)
【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Somalia Red-bellied Parrot(Poicephalus r. pallidus)
【食物】:主要以種子、穀粒、水果(尤其是無花果和合歡屬植物的果實)、漿果等為食。

外型特徵

紅腹鸚鵡公紅腹鸚鵡
頭部、背部和翅膀為灰棕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分布著些許黃色羽毛;胸部和臉頰分布著不同程度的橘色羽毛;背部下方為黃綠色並帶有藍色,胸部下方和腹部以及翅膀內側覆羽為橘色;尾巴內側覆羽和大腿為藍綠色;鳥喙黑色,虹膜紅色。母鳥的翅膀內側覆羽為灰色,胸部和腹部為綠色。幼鳥的體色則有兩種可能,就是公母幼鳥的體色都比較淺,或是年幼的公鳥身上的橘紅色羽毛顏色比較黯淡,且羽毛均帶有淺\綠色滾邊,額頭帶有橘色,虹膜深色。幼鳥至少要等到12個月才能長成為成鳥那種體色。

紅腹鸚鵡與大部分Poicephalus屬的鸚鵡一樣,是很安靜的非洲鸚鵡,有別於其它Poicephalus屬的鸚鵡,它們的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判定,公鳥的腹部為橘色,母鳥則是灰綠色,手養鳥是不錯的寵物鳥,紅腹鸚鵡也是Poicephalus鸚鵡中說話能力較佳的種類,也比較外項一些,通常公鳥的學話及模仿能力優於母鳥,但一般來說,養鳥業對母鳥的需求較高,因為數量較少。

棲息環境和習性

紅腹鸚鵡主要棲息於平原地區、刺叢地區、生長合歡屬植物的灌木林地;尤其偏好於1000米到1400米高,生長猴麵包樹的地區活動,有時候他們在7月到9月無花果樹上的無花果成熟時,他們會前往2000米高的地區覓食活動。

紅腹鸚鵡母紅腹鸚鵡
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小群體行動,很少聚集龐大的族群;個性膽小謹慎,平時無法接近觀察,當他們在林間活動的時候,由於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相當難以察覺;平時喜歡棲息於枯死的樹木上的外側枝幹上休憩,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的叫聲,此時才會被人發現。

紅腹鸚鵡也棲息在開闊的稀樹草原與乾燥的林地,生活在草原的紅腹鸚鵡,通常在6-9月時,通常成對或家族成員3到4隻一起活動,不常有大量聚集的情形出現,常到水源地飲水,築巢在離地2-3m的白蟻穴,或離地10m以上的樹洞中,繁殖期約在10-7月,通常一窩有1至2顆蛋;手養幼鳥一開始十分容易害怕,但很快的就不怕生,而剛飼養的成鳥容易受驚嚇,適應環境速度較慢,但適應環境後十分強壯,適應期間很敏感,剛進口的成鳥通常較偏食,可能只吃穀物種子飼料,但還是需要提供多樣的蔬果等食物。

生長繁 殖

與一般Poicephalus鸚鵡一樣,多在3、4歲後開始繁殖,通常都在冬天開始繁殖,但全年都可能繁殖,如果是家裡飼養建議使用的巢箱較塞內加爾的巢箱大些,約30 x 30 x 60cm 一次約產4顆卵,常於第2顆蛋生出後才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6-28天,天氣溫度高低會影響蛋孵化的速度,8-9星期後羽毛長成,12-14周后幼鳥開始會獨立行動。

他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10月到隔年7月,會在高大的樹上或是白蟻塔中築巢;人工豢養的紅腹鸚鵡大多於夏季開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3枚卵,孵化期為2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60天,等到幼鳥可以獨立以後,親鳥仍會再餵養幼鳥3星期左右。

地理分布

紅腹鸚鵡分布在東非,從坦尚尼亞的東北部、肯亞西部及北部到衣索比亞的東部及南部與索馬里的西部及北部。

餵養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1.餵食幼鳥時的錯誤:擔心幼鳥飢餓而過量餵食。在自然界中,父母鳥必須輪流外出覓食來哺育雛鳥,所以雛鳥不可能被餵到素囊滿脹,因此雛鳥的餵食應該採取少量多餐的模式,而且餵食之前,應先確定上一次餵食的食物均已消化完畢,避免舊食物的積留、發酵而造成嗉囊炎。
2.只餵食葵瓜子:一般而言,鸚鵡類都喜愛享用葵瓜子,然多數鳥友卻以此為它的唯一食物,殊不知此行為會減少鸚鵡採食的樂趣與能力,而且只餵食葵瓜子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另外、葵瓜子富含脂質,容易導致肥胖方面的疾病。
3.飼料保存的問題:飼料保存不當而導致食物變質,甚至產生毒素,鳥友不察覺而繼續餵食,愛鳥當然會出問題。所以建議依照自己所飼養的數量來選擇飼料,大包裝當然會較便宜,然飼料的保存期限不長,只以此點做考量反而會因小失大。除了飼料應儲存於乾燥、甚至冷藏的環境之外,邀請幾個同好一起共享會是個好方法,不但成本較低,風險也較低,還可以嘗試多種類的產品。
4.了解它的最愛(作用:在飼養上其實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諸如藥品給予的媒介(將其喜愛的食物剁碎或處理成泥狀,再將所需添加之藥品拌於其中,即可輕鬆完成給藥),另外還可作為獎勵之用、拉近人與鳥的距離,要介紹友人給你的愛鳥認識時的選擇食物等等。)市面上有相當多的鸚鵡商品,讀者皆可多多嘗試,若礙於預算,可聯合幾個鳥友一起選購,畢竟每隻鳥喜愛的食物不見得相同。在此僅介紹幾種常見而且容易取得的食物供讀者參考:
水果類:如蘋果(絕大多數的鳥都喜愛)、柳橙番石榴木瓜蓮霧等。
蔬菜類:葉菜類蔬菜可嘗試,另紅蘿蔔也是不錯的選擇。
處理過的食物,如煮熟的米飯、土司麵包。可以先給予這些容易取得的食物做測試,最好將這些測試的結果紀錄下來(尤其是每隻鳥的最愛不盡相同)。
5.窩雛的餵養方法:
灌窩雛鸚鵡並不麻煩,只要做好食團每天灌它4—5次,每次灌下4—5個食團即可。食團的做法有幾種類型,一是純素食即以玉米粉為主,加蛋黃、鈣粉和維生素類,搓成兩頭尖中間稍圓的小團塊,團塊的大小可較大花生米大一點即可,視它的生長情況而決定餵多少:才出羽毛,要灌5—6次/天;已到半尾,可減到3—4次/天,並在籠內放上嫩玉米棒,讓它自己去嘴,觀察它的進食情況再進一步減少灌餵次數,逐步過渡到水發乾苞谷碎粒,最後到全乾食料。二是葷素食配搭類,這種灌餵法是以肉湯(熬得稠些)拌玉米面,甚至加入一定量的肉在食團內,灌法和上面的相同。據有經驗的鳥友講如灌葷食,幼鳥發育較快,也長得身胚較大,死亡率低;而用素食喂,一是長得慢,二是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些。作者未實踐過葷食灌喂,不敢妄加評論。
無論哪種方法,反正尾巴長到6—7cm左右時它便要自己動嘴啃食,此時籠內勿忘了放嫩玉米,讓它學會自己進食的最佳食物就是嫩玉米。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6.成鳥的餵養方法
自己能進食的幼鳥要吃很長時期的濕玉米碎粒(最好是2—3個月),目的是讓它的消化功能充分成熟後再進乾食以免弄傷腸胃,今後麻煩。待換乾玉米後,鸚鵡的餵養就十分簡單了。以玉米碎粒為主食,間或換成穀子(水稻)或高粱,偶爾給幾粒葵花籽,或1—2粒花生,每天給一小塊蘋果(3—4g即可),夏天每天餵1次清水,冬天2—3天餵1次水即可(沒有餵水的1天多加1片蘋果),這就是 鸚鵡的全部餵養。
注意的兩類食物要慎重,一是含脂肪高的食物如花生、葵花籽、核桃仁等,它極喜進食這些東西,但在換毛時千萬不可多喂,脂肪一多,換出的毛色不這且羽絲不細,看起來又黑又粗十分難看。二是含鹽的食物不能喂,鸚鵡極易鹽中毒,有時幾粒鹽瓜籽就可收命,所以餵養中要切忌生人給它們食物,否則別人一片好心竟成了收命的毒藥!夏天可視情況給它噴此水讓它水浴,冬天不必多此一舉。平時的照料一定要包括檢查足鏈。鸚鵡嘴力量大,常常將較軟的鐵扣咬開,加之它詫生時飛撲的力量也很大,銷不注意便容易飛走。因為架養鸚鵡沒有經過技藝的訓練,一旦脫鏈它便會遠走高飛,老成都歷來便有這么兩句話來形容它:“鸚鵡無情,子無義”,說的便是無論你養它多年,一旦脫鏈,它會決不留情地遠走高飛了。

教育

1.矯正撥食物的習慣
愛鳥對食物挑三揀四,將飼料撥灑一地。此種情況並不是浪費飼料以及清掃工作的問題,而是愛鳥是否養成好的習慣的問題。常使用的方法是:在固定時間給予固定的食物量,這食物量遠較之前的量為少,讓愛鳥學習了解此時的食物就是這么多,如撥掉了,就得等下餐,漸漸地會比較珍惜食物而改變其行為,這需要家人一起配合;如果是脾氣很大的鸚鵡,建議不要一下子將量減少太多,循序漸進才好,或是選用開口有內縮的飼料盆。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2.教它說話
鸚鵡能言是眾所周知的。能學人語的鳥首先是善於仿效它鳥的鳴聲,自己又善鳴叫的種類,其次是口腔較大且舌多肉、柔軟而呈短圓形。除此之外還具備性情溫順易馴、不羞澀的特點。
幼鳥開始教話的時間是不一致的:窩雛在齊毛之後,野幼鳥在馴純之後(大約上架2—3個月之後),教話的順序是先易後難、先短後長、先少後多。教話的場所一定要清靜,不可在嘈雜的環境中進行。環境嘈雜,它不專心,白教了;環境嘈雜,它還可能學上一些罵人的髒話,讓它失去價值。
教鸚鵡學話,童聲最佳,尤其是小女孩發聲清脆簡潔,到了學語期的鸚鵡鳥,小女孩教它,有時幾天就可學會一句話,如果是老人教它,可能一個月或幾個月都學不會,如果是老人教它,可能一個月或幾個月都學不會,這可能與它對童聲的接受能力要強些有關,也可能與它內耳對聲波分貝的分辨範圍有關。有經驗的養鸚鵡專家,常常請小女孩錄下音來,每天上午、下午各放一個時段(每次半小時即可)給它聽,聰明的鳥很快便可學會簡單的“你好”、“鸚哥”等話語,但這是不牢固的,邊學邊丟,所以一定要反覆地重複,教語期大約是出殼後3個月左右開始,直到嘴殼全紅完為止。最佳的學語期是變嘴期,此時聰明鳥的瞳孔使勁地眨動,看上去可能呈全“白眼”狀態,瞳孔收得很小,這就是鸚鵡的最佳學語期。一隻鸚鵡的好壞,決定它是否話多而清楚,而學會這些話的時間大約只有半年左右,一旦失去,它便終生少話,所以養鸚鵡的朋友千萬不可放棄這么一段教語時期。
(1)教學前準備
a.馴化:準備教學的鳥要選取當年羽毛已長齊的幼鳥,老鳥因反應遲鈍一般不作教學對象。在教學前要使鳥在籠內或架上能安定的生活,不易受驚並很馴服,願意接近人。鸚鵡要能馴服到人的手能撫摸它的頭或背,放開腳鏈它也不飛走,達到這樣程度的鸚鵡教學效果最好.
b.捻舌:能學人語的鳥中,八哥需捻舌後才能教以人語。有的採用修舌方法,用剪刀修剔舌尖成圓形,但沒有捻舌效果好而安全。鸚鵡不必捻舌,馴服後即可教學人語。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2)、教學方法
a.時間:以清晨最好,因鳥的鳴叫在清晨最為活躍,這時鳥尚未飽食,教學效果效好。
b.環境:要安靜,不能有嘈雜聲和談話聲,否則易分散鳥的注意力,也會學到不應該學的聲音。因此最好選擇在安靜的室內進行教學。
c.內容:開始時要選擇簡單的短句,如"你好"、"歡迎--歡迎"等,教時發音口齒要清晰,不能含糊,且發音要緩慢些,不能太急。每日要反覆對鳥教同一語句,不應該有變換,如用錄音機播放效果會更好些,也比較省力。一般一句話教一周左右即能學說,能學說後再鞏固幾天,再教第二句,如秋後開始教學至翌年3 -4月間已能學成一組語句,如果反應比較靈敏的鳥,還可教以簡單的歌謠。 在教學期間的鳥,不能讓它聽到無聊或不適當的語句。鳥的學語有一短暫時間特別敏感,這時對外界的各種聲音極易仿效。一旦發現這一敏感期,應及時抓住,好好利用! 鸚鵡都是上架飼養,教學時一面對它說話,一面將鳥架作左右搖晃,使鳥養成搖晃時說話的條件反射,待學成後,只要輕推鳥架,鳥架左右搖晃,鳥即能咿呀學語,十分有趣。已經教會說人語的鳥,平時要經常逗引它學說,當它在學說時,不要去驚動它,避免打斷它的學說,影響成績的鞏固。

學舌的奧秘

紅腹鸚鵡為什麼具有較佳的學舌本領呢?原來這與它生有特殊結構的鳴管和舌頭有關。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人和哺乳動物的發聲是用聲帶,它位於氣管上端的喉頭處。鳥類則不然,其發聲器叫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一般由最下部的幾個(多為3~6個)氣管環膨大變形,並與相鄰三對(左右)變形的支氣管環共同構成。鳴管的分叉部分,其內外兩側管壁均變薄,可隨氣流的振動而發聲,稱為鳴膜。鳴管的第一氣管環的底部、鳴管分叉處的中央,有一從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細骨棒──鳴骨,起支撐鳴管和內鳴膜的作用。沿鳴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隨氣流的迸出震動發聲。鳴骨下方有氣室,鎖間氣囊的分支伸入其內,氣囊內壓力的變化會影響內鳴膜的緊張程度及鳴管的管徑。在構成鳴管的第二支氣管半環的內側,有一向內呈拱狀隆起的唇狀皺壁,稱為外唇,它在鳴肌的作用下可調節流經鳴管的氣流壓力和大小,從而發出不同的音頻

鳴肌是調節鳴管管徑、曲率、鳴膜張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為內鳴肌和外鳴肌兩大類。因鳴管左、右兩側的鳴肌屬不同的神經支配:左側鳴肌受迷走神經支配,右側鳴肌受舌下神經支配,故鳥類可同時發出兩種頻率完全不同的諧波,使其叫聲更富顫率和多變。

鸚鵡的發聲器官──鳴管比較發達和完善,有四、五對鳴肌,在神經系統控制下,使鳴管中的半月膜收縮或鬆弛,迴旋振動發出鳴聲。鸚鵡的發聲器的上、下長度及與體軸構成的夾角均與人的相似。人的發聲器從喉門的聲帶開始,直到舌端為止,其前後總長度約有20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鸚鵡的鳴管到舌端的總長約為15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動物的發聲器與體軸則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鈍角,喉頭部與氣管形成的屈度較平坦。發聲器與體軸成直角,形成了有折節的腔,從而可以發出分節性的音,這種發聲的分節化就是語言音和發展語言音的基礎。

它的舌根非常發達,舌頭富於肉質,特別圓滑,肥厚柔軟,前端細長呈月形,猶如人舌,轉動靈活。由於這些優越的生理條件,所以鸚鵡能維妙維肖地模仿人語,發出一些簡單、準確、清晰的音節。在鳥類學話前,對它們施行小手術,如用剪刀將舌內的舌骨剪斷,或進行捻舌等,這樣,可以使鳥類更多地學些較為複雜的語言。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不管多么能言善辯,都只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於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鳴叫的中樞位於比較低級的紋狀體組織中,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含義,也不可能處處十分正確運用這些語言,所以有時甚至會不分場合,亂說一氣,令人哭笑不得。

英國也曾經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鸚鵡學話比賽,參賽的鸚鵡只需要講一句話便可,由裁判員根據這句話的內容和發音來進行打分。其中有一隻不起眼的非洲灰鸚鵡所講的一句話,受到了裁判和觀眾的特別讚賞,因而戰勝其他選手,獲得冠軍。當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以後,這隻灰鸚鵡先是向前後左右瞧了瞧,然後驚奇地叫道:“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鸚鵡!”幾天以後,興奮異常的主人請了許多貴客到家中慶賀,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顯示這隻灰鸚鵡的“天才”,便又當眾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滿以為它能說出:“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貴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鸚鵡見了雲集的貴客,卻仍然說道:“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鸚鵡!”,使大家哭笑不得,也讓主人失盡了顏面、狼狽不堪。由此可見,鸚鵡學說話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並且只能學會一些有限的辭彙。

因人類和鸚鵡不是一開始便說著相同的語言﹐我們有必要學習借著觀察〝身體語言〞去了解彼此意圖。人類很大程度依賴文字和語言溝通﹐鳥類卻天生慣以姿勢去解釋和溝通。故此,寵物鸚鵡往往比人類更懂得從身體語言去了解和認識對方。

其他相關之身體語言

鸚鵡對人類的認知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從見過的證據推斷,很多人認為一隻鳥會知道人類擁有一隻慣用的手-一隻我們經常使用而且感到熟練的手-早在人類注意到那鳥兒有隻慣用的腳之前。舉例來說,若一隻鳥在嘗試站到人的手的時候覺得那手不安全甚至經驗過失敗,許多時候,它會選擇只站到那隻慣用的手上。我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可能它知道除非它正在在那一隻手上,不然的話人便會用那隻手撫摸它(也許它不想被撫弄)又或者它知道一個慣用右手的人左手會比較不穩定﹐所以情願站到右手上,因為當它被提起時那手不會晃動。

在過去二十五年內,人們觀察過的報告中,約有百分之八十的情形為鳥類偏愛站在一隻手多於另一隻,面對左手時鳥兒常會感到猶豫但卻會很有信心地踏上右手。這類情形中,十個有八個以上報告鳥行為的人的右手就是當然的手。我們可借著改變一直沿用的步驟,使鳥兒更有信心地作出遞升反應,例如

-讓鳥兒重覆地從低的棲木或椅背站到右手,收起左手,直到它自動反應
-以手提式棲木代替雙手
-用一條毛巾把雙手遮蓋
-教鳥向後和向下踏而不是向前和向上,或
-嘗試把它剛踏過又走開的手降低而並非把它正站著的手提高使它覺得現在站著的手較剛離開的一隻穩妥

人們從鸚鵡姿勢的了解

鸚鵡用聲音同時也會借態度和姿勢表達他們的情緒。通常,一隻鸚鵡的羽毛變得非常平滑和站得直直的表示它正處於驚惕或受驚的狀態。羽毛看上松松的大多是一隻快樂的鸚鵡。一隻羽毛鼓起並以單腳站著的鳥可能生病又或者可能僅僅正在一個涼爽的房間中睡覺。一隻把所有的羽毛儘量的往外伸﹐尾部搖曳,肩或翅膀從身體向外張開的鳥也許打算展開追求或準備好對抗。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快樂行為。一隻活得好和快樂的鸚鵡會發出訊息讓在它周圍的都知道。一隻健康的鳥有時會像做太極般伸展。它或會慢慢地伸開在身體同一邊的一隻翼和一條腿,然後收回,接著再伸展身體另一邊的一隻翼和腿。它會把翅膀向上或向外伸,又或者像舉行一個儀式的,像舞蹈般的把翼收回背部。一隻正在快樂地迎接朋友、人或鳥的鸚鵡,會短暫地鬆開全身的羽毛並搖擺尾部。鳥兒搖擺尾部有時候等同於一個人在〝吃吃地笑〞。鸚鵡把尾部快速地來回地搖擺,或者因為當它把尾上的水抖掉後仍感到有某些東西留在身上,但這行為又可表示剛發生的一件事令它很快樂,但已成過去,現在是時候出發去尋找另一個奇遇。

當一隻鳥要和陌生人相處時,某程度上,人和鳥兒第一次接觸時所用的方法或會過急。 (包括對一隻新買的或未被前主人訓練過的鳥太早進行遞升的訓練)是此,把鳥放回棲木和計算尾部搖擺的次數能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從中得知所用的方法是否太過急進。如果鳥在回到棲木上之後幾乎立刻就搖擺它的尾部,這次的溝通也算可以,但是如果鳥在被放下之後好幾分鐘仍沒有搖擺尾部,更甚者尾部從沒有搖擺過或是沒有做出任何上述的快樂行為,顯然這次的接觸對它構成很大壓力﹐日後宜以比較被動的方式和它相處。

某些快樂的鳥,尤其葵花種屬的鸚鵡,當他們看見他們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的時候,會擺動舌頭或把喙部上下移動。一隻快樂和滿足的葵花種屬的鸚鵡可能通過扇在喙部附近臉羽而且降低頭這動作來表示它希望被撫愛。快樂的,健康的亞馬遜或金剛鸚鵡可能藉由把頭部倒轉,暴露下顎這動作發出邀請,讓人寵愛。

不論是何種快樂行為:懇求寵愛,喙部格格作響,舌頭的擺動,伸展,尾部搖擺,或羽毛鬆起等等;如果每天對它們多加留意,我們便能確定對鳥兒的訓練和教育的方向是積極和正面的。

一隻鳥將要咬的徵兆。一隻鳥咬人之前﹐它會給將要被咬的對象一些提示。首先﹐它會看著將要咬的人,然後張開鳥嘴和將兩腳分開站在棲木上(就一隻比較大型的鳥而言)或會沖襲它將要咬的目標(體形較小的鳥會如此)。當人和鳥相處時看到它發出上述警示時,人是有責任去避免被咬的。只要不將手或身體任何部份置於可被鳥兒咬到的範圍便是了,或可把鳥放下,又或者將別的東西,像木製的玩具,放置在鳥的喙部和它想要咬的人之間。

紅腹鸚鵡紅腹鸚鵡
受刺激的跡象。眼睛的虹膜(眼睛裡有顏色的部份)變大,瞳孔(眼睛的黑色中心)快速地收縮這動作叫〝pinpointing〞描準或〝flashing〞閃動。這是一個動機的表達,表示它有想講話、想追求或是想咬的動機。同樣地,羽毛搖曳,趾高氣揚地來回踱步,配合瞳孔收縮,有時還加上彈拍翅膀(把翅膀向外抽動)、懇求(被身體放平,翅膀些微外張)、身體抖動、或將身體重量由一隻腳轉到另一隻等都是受到與繁殖有關的刺激時出現的跡象。一隻在求偶狀態中昂首闊步地走的鸚鵡若被人類的手或其他身體部份侵擾的話會變得具攻擊性而非平和。

鳥兒借身體姿勢玩的把戲:一些鸚鵡,尤其成熟的葵花種屬鸚鵡,亞馬遜鸚鵡和非洲灰鸚鵡,學會借它們的肢體語言開人的玩笑來娛樂自己。這些鳥可能向人發出表示友好和懇求的訊號,然而當人的手指移近時卻一口咬下去。這倒令一些本得到了一個熱情的邀請,到頭來卻換得指頭披血收場的人是很不好受。人若明白鳥這樣做是對他的一種警告的話,就當小心。一些葵花種屬的鸚鵡能熟練地以肢體語言,像一個無信用的情人能以文字騙人一樣,欺騙人。

金剛鸚鵡,即使是一些非常友善的,當他們遇見陌生人的時候還會佯裝要〝剌穿〞對方,並樂在其中,即使他們沒有意圖咬人。它們這樣做是因為喜歡測試人類,看看他們會否因此被嚇跑。

身邊的動物

走進身邊的動物,親近自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