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藏狐,個體大小與赤狐相似,但尾比赤狐的明顯短,長度過頭體長之半,雖尾毛蓬鬆,亦遠不如赤狐,且尾毛也短。四 肢、耳殼比赤狐的稍短。通體色彩鮮艷,整個上體包括前頭,耳背呈現黃色或黃棕色,體背無黑色或暗褐色針毛。體側為均勻的灰白色,與黃色或棕黃色的上背和白色的腹部個有明顯分界線。尾背靠基段2/3的長度毛色與體側的相一致。尾端一段污白色或白色。整個下體從下唇開始往後一直到尾基,包括四肢內側為白色。四肢外側淡黃色,一般上段黃色稍顯,下面趨淡。據說藏狐冬季毛被色調較夏季的稍深,體背棕黃色更顯。面積變窄,其中散雜有較長的黑色針毛,而體側的灰白色毛區相對擴大。近尾基背面也呈現有較明顯的黑色。頭骨吻部狹長,兩個第二上前臼齒間外側吻寬通常少於21毫米。雄性頭骨之顴弓後部較雌性的更加向外擴張。額骨中央稍下陷。矢狀脊不明顯。人字脊顯著。陰莖骨形狀前窄後寬,長約42.2-48.7毫米之間,老年體的陰莖骨體後部凹陷。除龜頭的骨體呈實心狀外,其餘部位則為槽狀。
生態特性
藏狐系典型的高原種類,分布高度多在3400米以上。往往喜在開闊的環境活動、覓食,亦常在日間出沒。若旅行於本省各大草原上,經常可以看到藏狐在沿著公路、山間緩坡尋食或休息。當其聞到聲響或見有行人時,即迅速往前逃遁,或邊跑邊回頭疑望。藏狐大多利用旱獺的洞穴來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據在青藏公路溫泉兵站附近的觀察,洞口四周堆有大量從洞穴深處挖掘出來的泥和亂石。在不驚動它們的前提下觀察,可以看到藏狐整天都有活動,它們不時地出入洞穴,並不十分畏人。其食物主要是高原上的各種鼠兔(Ochotona spp.)、高原兔(Lepus oiostolus),有時也捕食一些鳥類如雪雀(Montifringilla spp.)、地鴉(Pseudopodoces spp.)、山鶉(Perdix spp.)、角百靈(Eremophila spp.)等。
藏狐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100—5200m。常活動於灌叢草原、高原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地帶。多在日間外出,性機警,嗅覺、聽覺靈敏。在山間緩坡、草搪邊、河溝旁甚至公路旁都常能見到它們活動。食物主要是高原兔、鼠兔和地棲鳥類等。每年1—2月為交配期,孕期60—70天,每胎2—6仔。
地理分布
藏狐廣布於青藏高原上。要本省除海拔低的東部農業區少見外,其餘地區為常見種。本種在青海、甘肅、雲南及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物種現狀
藏狐在西藏的數量比較多,分布區面積約62萬km2,其分布密度最高為0.9175隻/km2,最低為0.0003隻/km2。據調查統計,全區藏狐數量為37125—10414隻(1989年)。70年代,昌都地區年收購皮張約200張,近年來不足50張。因多年來過度獵捕,藏狐的數量在急劇減少。因此,應在一部分地區停止獵捕,逐步恢復其種群後再合理利用。
物種價值
藏狐皮色彩雖鮮艷、但毛較赤狐的粗硬、短,在商業上排列於赤狐之後。就產量看,較赤狐多。主要利用在冬裝及有關的裝飾用皮上。另外,藏狐在防治草原有害類動物也起有一定作用。
藏狐皮的用途與赤狐皮相同,但質量次於赤狐皮。藏狐主食鼠類,對農牧業十分有利,亦為益獸。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生物分類導航
身邊的動物
走進身邊的動物,親近自然。 |
食肉目百科(一)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主要吃竹葉的大熊貓,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