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屬性
中文名:燈蛾
別名:飛蛾、火花、慕光、撲燈蛾
英文名:grain moth, tigermoth
科屬: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六足總綱 → 昆蟲綱 → 有翅亞綱 →鱗翅目 → 異角亞目 → 燈蛾
過去多將燈蛾科分為5個亞科,即: 燈蛾亞科 (Arc-tiinae)、麗燈蛾亞科 (Callimorphinae)、蝶燈蛾亞科(Nyctemerinae)、苔蛾亞科 (Lithosiinae)和瘤蛾亞科(Nolinae)。近來有些作者已將瘤蛾亞科提升為瘤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8~20毫米,翅展46~64毫米。體、翅白色,前翅前緣及頸板端緣紅色,腹部背面除基節及肛毛簇外
橙黃色,並有黑色橫帶,側面具黑縱帶,亞側面一列黑點,腹面白色。觸角絲狀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點;後翅橫脈紋常為黑色新月形紋,亞端點黑色1~4個或無。幼蟲 體長40毫米左右,頭黃褐色,胴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披紅褐色或黑色長毛,胸足黑色,腹足紅色。體側具1列紅點,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由1列黑點組成;氣門紅色。幼齡幼蟲體色體黃。卵 半球形,直徑0.79毫米;卵殼表面自頂部向周緣有放射紋縱紋;初產黃白色,有光澤,後漸變為灰黃色至暗灰色;蛹長22~26毫米,胸部寬9~10毫米,黑褐色,有光澤,有臀刺10根。
生活史及習性
中國東部地區、遼寧以南發生較多,河北一年發生1代,南通一年2代,南京3代,均以蛹越冬。翌年5~6月開始羽
化,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成塊產於葉背,可達數百粒。幼蟲孵化後群集為害,3齡後分散為害。幼蟲行動敏捷。
老熟後入淺土於落呈葉等被覆物內結繭化蛹。
卵期6~8天,幼蟲期27~28天,成蟲壽命5~7天。
燈蛾以幼蟲為害寄主植物。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產卵成塊於葉背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三齡後漸分散,食量亦大增,爬行快,受驚後落地假死,捲縮成環。此蟲常與菜青蟲、菜蛾等混合發生
物種分布
多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危害
本科已知6000多種,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著名的檢疫害蟲。中國常見種類有紅緣燈蛾Amsacta la
ctinea (Cramer) 、塵污燈蛾Spilarctia obliqua (Walker)、人紋污燈蛾S. subcarnea (Walker)等。比較重要的燈蛾有為害玉米、穀子、高粱、棉花等的紅緣燈蛾,塵污燈蛾;為害桑、茶、柑橘等的人紋污燈蛾
發生規律:人紋污燈蛾一年發生2--6代,以蛹越冬,中國北方第1代成蟲5月羽化,第2代成蟲7--8月羽化。八點灰燈蛾以幼蟲越冬,第1代成蟲於翌年2月羽化,3月上旬產卵,第2代於5月中旬羽化。每雌可產卵400粒左右,初孵幼蟲群棲於葉背面,食害葉肉,3齡以後分散為害。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清除田間殘枝落葉,及時深翻土地,減少蟲源。
2、生物防治:用Bt乳劑或青蟲菌500克加水750公斤噴霧,加入0.1%洗衣粉或少量殺蟲劑,效果更好。
3、藥劑防治:2.5%敵殺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5%來福靈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殺蟲雙乳油5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或24%萬靈水劑1000倍液,或50%抗蟲922乳油500—8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2300—4500倍液。注意交替使用,隔7—15天噴1次,前密後疏。
藥用功效
( 《綱目拾遺》 )
【異名】飛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注》),撲燈蛾(《祝穆試效方》)。
【採收和儲藏】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文火培乾,研末。
【動物形態】燈蛾
體肥大,茶褐色,長約3厘米,展翅闊約8厘米。頭小,兩側有複眼1對;口吻發達,下唇須長。觸角1對,羽狀。胸節連合,有紅色部.翅2對,膜質,被有鱗片;茶褐色,前翅具黃白色網狀紋,後翅有黑紋數條。足3對,跗節5節。腹部肥大,橙黃色。幼蟲長圓形,黑色,有灰黃或赤褐色毛。出現於8~9月間。食害菊、桑、大麻、苧麻等葉。。
【功用主治】治漏管。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撒。
【選方】治痔管:撲燈暈十個,蜣螂一個,同放罐內一宿,加麝香一錢。陰乾為末,吹入管內,自能出水,水乾即愈。( 《祝穆試效方》 )科Arctiidae
科屬物種
列舉其中幾種燈蛾
身邊的動物
走進身邊的動物,親近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