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鸚鵡
中 文 名: 棕頭鸚鵡
英 文 名: Brown-headed Parrot
拉丁學名: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非洲東南部,從南非東北方的史瓦濟蘭、祖魯蘭、川斯弗經辛巴威東南部、莫三比克、馬拉威南部到坦尚尼亞東部及肯亞東南方。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通常產2-3顆蛋,通常在第2顆蛋生下後開始孵蛋的工作,25-27天后孵化,約8周后羽毛長成,11-12周后會獨立活動,成對繁殖效果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食性 食物有無花果、漿果、種子、棕櫚樹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等
棕頭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棕頭鸚鵡的習性、體型、個性都與塞內加爾鸚鵡及邁耶氏鸚鵡差不多,羽色較不鮮艷,性情安靜,體型適中,是不錯的寵物鳥,與塞內加爾鸚鵡比較起來, 棕頭鸚鵡較不會有咬人的行為,說話與模仿能力則較差,在國內數量十分稀少,在國際上也是Poicephalus屬(波斯菲勒斯)中最不普遍的種類之一,共分成3種亞種,其外表差異小。
籠養的褐頭鸚鵡十分安靜,剛飼養時非常害羞與緊張,對於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通常適應環境的速度很慢,在適應期不宜時常打擾它們,若壓迫力太大而產生焦慮或壓力可能使它們會有拔羽的行為,適應期溫度不宜低於20度,餵食上需提供多樣性的食物,蔬果尤其重要。
棕頭鸚鵡通常在3、4歲以後才會開始繁殖,但有可能更早,大多於冬天開始繁殖,繁殖期時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擾,因為有些褐頭鸚鵡對外在干擾非常敏感,若受驚嚇有可能破壞鳥蛋或弄傷幼鳥。
體形尺寸 22cm
習性 棕頭鸚鵡在南部沿海地區算是常見的鳥類,但許多地區由於棲息地遭嚴重破壞導致其數量非常稀少,在英屬桑士巴島的族群可能已經絕種,現有不少數量在祖魯蘭與川斯弗東部的保護區中;牠們主要棲息在各種林地、近河流等水源地的森林、森林草原與乾燥林地中,喜愛有木棉樹的地區,從椰子園、近水源區的森林到紅樹林等海拔1200m以下的低地都是牠們經常活動的地區,喜群居,通常小群約12隻左右活動,但覓食時會50隻左右一起行動,常和海角鸚鵡(好望角鸚鵡,Cape Parrot)結群 ,也會與當地一種綠鴿一起覓食,在部分地區被視為害鳥,通常築巢於離地5-10m以上的樹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鳥的巢穴,繁殖季依地不同,多在4-10月之間,窩卵數約2-3顆
邁耶氏鸚鵡
中 文 名:邁耶氏鸚鵡
英 文 名: Meyers Parrot
拉丁學名: Poicephalus meyeri
品種 約有6種亞種
地理分布 非洲中部及東部,分布範圍廣大,北起查德與蘇丹,南至尚比亞與辛巴威,包括的國家有喀麥隆、中非、衣索比亞、烏干達、肯亞西部、薩伊、坦尚尼亞、馬拉威、安哥拉、波札那東北部、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北部,南非的角省原來也有許多人為飼養逃脫的族群,但現在應已絕跡。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窩約產3-4顆蛋,通常每隔一天生一顆, 母鳥在第2顆生出時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6-28天,幼鳥約在2個月後羽毛長成。
邁耶氏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邁耶氏鸚鵡約有6種亞種,其亞種之間的差異很小,是最難分辨亞種的種類之一,其體型於個性都與塞內加爾鸚鵡差不多,在國際間是 波斯菲勒斯鸚鵡中普及度僅次於塞內加爾的鸚鵡,適中的體型可養在不需太大的籠內,幼鳥很快的就會信任及親近主人。
成鳥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但個性穩定,是這屬中比較不會見人驚慌的種類,在無人在旁時會顯的較活潑有活力,適應期間通常較敏感,適應後即很健壯,喜愛洗澡及啃咬,可提供腐朽脆化的樹枝或新鮮樹枝供其打發時間 ,野生鳥不多見,手養鳥可愛惹人喜愛,是適合當寵物鳥的鳥種。
邁耶氏一旦開始繁殖,通常能夠順利且繼續的繁衍後代,與其他非洲Poicephalus屬波斯菲勒斯鸚鵡一樣,它們通常到3、4歲時才會開始繁殖,但也有可能更早,繁殖期間有時對飼主的觀察感到敏感與不適,成對繁殖成果較好。
體形尺寸 21cm~23cm
習性 喜愛棲息在林地稀疏的熱帶稀樹草原,所棲息的林地通常離河流邊等水源區很近,農耕區及郊外也常見牠們的行蹤,平時通常3-5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外食物充足時聚集的數量較多,十分警戒及害羞,食用的食物大致與塞內加爾鸚鵡相同,也會吃昆蟲,在有些地區會吃農田內的穀物,被視為害鳥,為尋更多的食物來源會有遷徙的行為,尤其是乾旱時,繁殖期因地而異,喜愛築巢在啄木鳥等鳥類的樹洞巢穴中,一窩約產2-4顆卵;幼鳥時期通常頭部及腿部的黃羽不明顯,背部羽色也較帶綠棕色
紅腹鸚鵡
中 文 名: 紅腹鸚鵡
英 文 名: Red-bellied Parrotv
拉丁學名: Poicephalus rufiventris
地理分布 紅腹鸚鵡分布在東非,從坦尚尼亞的東北部、肯亞西部及北部到衣索比亞的東部及南部與索馬里的西部及北部。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卵生
一次約產4顆卵,常於第2顆蛋生出後才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6-28天,天氣溫度高低會影響蛋孵化的速度,8-9星期後羽毛長成,12-14周后幼鳥開始會獨立行動。
紅腹鸚鵡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與大部分 波斯菲勒斯屬的鸚鵡一樣,紅腹鸚鵡是很安靜的非洲鸚鵡,有別於其他同屬的鸚鵡,它們的性別可由外表輕易地判定,公鳥的腹部為橘色,母鳥則是灰綠色,手養鳥是不錯的寵物鳥,紅腹鸚鵡也是波斯菲勒斯鸚鵡中說話能力較佳的種類,也比較外向一些,通常公鳥的學話及模仿能力優於母鳥,但一般來說,養鳥業對母鳥的需求較高,因為數量較少。
手養幼鳥一開始十分容易害怕,但很快的就不怕生,而剛飼養的成鳥容易受驚嚇,適應環境速度較慢,適應期間很敏感,剛進口的成鳥通常較偏食,可能只吃穀物種子飼料,但還是需要提供多樣的蔬果等食物 ,慢慢地改善其飲食習慣,成鳥不宜提供過小的傳統台式規格籠,足夠的活動量可保成鳥健康與活力。
與一般Poicephalus波斯菲勒斯鸚鵡一樣,多在3、4歲後開始繁殖,難度並不低,成功繁殖案例少,通常都在冬天開始繁殖,但全年都可能繁殖,建議使用的巢箱較塞內加爾的巢箱大些,約30 cm×30 cm× 60cm 。
體形尺寸 25cm
習性 紅腹鸚鵡多棲息在開闊的稀樹草原與乾燥的林地,通常活躍于海拔1400m以下的地區,為尋覓食物有垂直移動的季節性遷徙行為,所以有時會在2000m的高地發現牠們的行蹤,尤其在6-9月時,通常成對或家族成員3到4隻一起活動,不常有大量聚集的情形出現,常到水源地飲水,築巢在離地2-3m的白蟻穴,或離地10m以上的樹洞中, 野地繁殖期約在10-7月,通常一窩有1至2顆蛋,並不多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