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仙遊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先祖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屬越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時屬會稽郡、建安郡;晉時屬晉安郡;南北朝時為梁所隸屬南安郡;;陳光大二年(568年)起,仙遊地屬莆田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現仙遊地隸屬泉州之莆田縣;隋大業三年(607年)起,屬建安郡南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復屬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以俞潭(今蓋尾仙潭)為界置清源縣,屬武榮州(今南安豐州)。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清源縣屬泉州。
天寶元年(742年),泉州改稱清源郡,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更名為仙遊縣,仙遊縣屬清源郡。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郡改稱平海軍,仙遊縣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平海節度使陳洪進(今楓亭鎮人),將漳泉兩州及其所屬14縣(含仙遊縣)正式歸入宋廷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析仙遊縣的游洋鎮(今仙遊縣的游洋、石蒼、象溪一帶),莆田縣的百丈鎮、永福縣(今永泰縣)的陳山頭和福唐縣(今福清市)的 頭、百丈嶺、下廬嶺一帶山區置興化縣,縣治設在游洋(古邑)。同時,設太平軍(後改稱為興化軍)領莆田、仙遊、興化等三縣,軍治亦設在游洋。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仙遊屬興化軍。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治從游洋遷入莆田城內。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仙遊縣屬興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改興安州為興化路,仙遊縣屬興化路。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從游洋遷往莆田縣廣業里湘溪村(今新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為興化府,仙遊縣屬興化府。
清仍沿明制,仙遊縣屬興化府。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宣布廢府、州,福建省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全省劃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等四道,仙遊縣隸南路道。民國3年,南路道改稱廈門道,仙遊縣隸廈門道。
民國16年廢道,仙遊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22年11月20日,發生“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一次中委會決議,將福建劃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等四省和福州、廈門二特別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會改原劃四省名稱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等四省。仙遊隸屬興泉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還屬福建省。
民國23年7月,省以下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輔助機關。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仙遊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今仙遊鯉城)。
民國24年10月,全省督察區縮編為7個,仙遊縣仍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縣)。
民國29年8月,在德化、永春、仙遊、永泰等四縣邊境設立鳳頂特種區。同年10月裁撤,歸還原縣管轄。
民國35年至38年,仙遊縣仍屬第四督察區(專署駐晉江)。
1949年8月25日,仙遊縣解放,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泉州)。
1950年4月1日,第五專署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16日,改為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專員公署,仙遊縣屬其管轄。
1955年3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專員公署改稱為福建省晉江專員公署,仙遊縣仍屬其管轄。
1967年6月30日,成立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專署行使對全區領導職權。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仙遊為其屬縣。
1970年7月,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閩侯專區革委會機關遷入莆田縣。劃出晉江專區的莆田、仙遊兩縣,同原閩侯專區的福清、永泰、閩侯、閩清、長樂、平潭等六縣,成立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駐莆田荔城),仙遊縣屬其管轄。
1971年7月,改閩侯專區革命委員會為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仙遊縣屬其管轄。
1979年1月,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莆田地區行政公署,仙遊縣隸屬之。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行政公署,析原莆田地區的福清、永泰、閩清、長樂、平潭等五縣歸福州市管轄;同年9月9日,劃出莆田、仙遊兩縣和城廂、涵江兩區成立莆田市人民政府(駐莆田荔城) 。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仙遊縣木蘭溪景觀1949年8月25日,仙遊縣解放,舊行政區劃廢除。1949年9月初,鯉湖鄉、古邑鄉、潯陽鄉、榜頭鎮、城廂鎮、善化鎮、楓亭鎮、興安鄉、鳳頂鄉、仁德鄉、孝仁鄉、城南鄉、慈孝鄉、香南鄉、香北鄉、木蘭鄉、蘭溪鄉等相繼成立鄉鎮人民政府。同月,全縣整編為9個區,鄉鎮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第一區(城關),第二區(賴店),第三區(楓亭),第四區(蓋尾),第五區(榜頭),第六區(大濟),第七區(度尾),第八區(社硎),第九區(香山)。共轄202個鄉(街)。
1950年2月,九區駐地遷麥斜,並增設第十區古邑(游洋)。
1950年8月,增設第十一區(龍華),第十二區(園莊)。全縣劃為12個區,262個鄉(街)。
1952年8月,增設第十三區(石馬),第十四區(石蒼),第十五區(西苑),全縣共設十五個區,轄740個鄉(街)。
1953年6月,第一區公所(城關區)成立區人民政府。楓亭街改稱楓亭鎮,隸屬第三區公所。
1955年9月,撤銷第一、第四、第十一區,全縣編為1個鎮(城關鎮)12個區,轄236個鄉(街),以駐地名稱為區名。
1956年6月至1958年春,整編為城關、楓亭、郊尾、榜頭、度尾、社硎、麥斜等7個區和城關鎮,下轄89個鄉(街)。
1958年4月,撤區並鄉,全縣編為25個鄉(鎮),下轄91個小鄉(鎮)。
1958年9月起,撤銷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將小鄉改為生產大隊。全縣先後成立13個人民公社,轄240個生產大隊,並先後成立仙遊縣溪口林場、綜合農場、古洋農場、鐘山農場等為縣直國營農場。
1961年12月,將原13個人民公社,改編為18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318個生產大隊,4197個生產隊。
1964年6月,從城關人民公社劃出6個街,成立城關鎮,全縣編為18個人民公社,1個鎮,轄318個生產大隊(街),4801個生產隊(居民隊)。
1983年1月,城關鎮改為鯉城鎮,城關公社改為城東公社。
1984年11月,改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改生產大隊為村(居)民委員會,改生產隊為村(居)民小組。1985年,全縣劃為5個鎮,14個鄉,轄318個村(居)民委員會,4822個村(居)民小組。
1991年5月,社硎鄉仙頭村分為仙頭、半嶺兩個村;賴店鄉潘硎村分為潘硎、林田兩個村。1992年底,楓亭鎮輝煌村分為輝煌、淪溪兩個村。
1992年11月,城東、大濟、龍華、賴店、蓋尾、游洋、鐘山等7個鄉改為鎮。全縣共有12個鎮,轄17個居民委員會,233個村民委員會,3971個村(居)民小組;7個鄉,轄71個村民委員會,851個村民小組。
2000年,仙遊縣轄13個鎮、6個鄉:鯉城鎮、榜頭鎮、楓亭鎮、郊尾鎮、度尾鎮、城東鎮、大濟鎮、龍華鎮、賴店鎮、蓋尾鎮、鐘山鎮、游洋鎮、園莊鎮、西苑鄉、鳳山鄉、石蒼鄉、社硎鄉、書峰鄉、象溪鄉。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70號)批覆同意仙遊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
1.撤銷鳳山鄉,併入西苑鄉,調整後西苑鄉轄西苑、嶺峰、廣橋、前洋、西土乾、半嶺、仙山、仙東、仙西、鳳頂、鳳山、前縣、前溪、柳園、白岩、頂東湖16個村委會,鄉人民政府駐西苑村。
2.撤銷鯉城鎮,設立鯉城街道。轄原鯉城鎮的木蘭、十字、洪橋、城內、南橋、仙糖6個居委會,以及原城東鎮的壩壟、龍泉、玉井、來洋、蜚山、東門、萬福、北寶峰、富洋9個村委會(其中壩壟、壟泉、東門、北寶峰4個村委會改為居委會)和大濟鎮的金井、白塔2個村委會,辦事處駐洪橋居委會(原鯉城鎮政府駐地)。
3.城東鎮人民政府駐地從東門村遷移到仙安村,更名為鯉南鎮,同時調整行政區域。調整後,鯉南鎮轄原鯉城鎮的柳坑居委會,原城東鎮的仙安、霞苑、下樓、涵井4個村委會,以及原龍華鎮的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村委會和賴店鎮的西埔、溫泉、聖泉、玉田、玉塔、橫塘、東山7個村委會。
4.郊尾鎮的芹林、蓋南和新窯3個村委會劃歸蓋尾鎮管轄。
2002年底,仙遊縣轄1街道12鎮5鄉。
2003年,仙遊縣轄1個街道、12個鎮、5個鄉:鯉城大街道、鯉南鎮、榜頭鎮、楓亭鎮、郊尾鎮、度尾鎮、大濟鎮、龍華鎮、賴店鎮、蓋尾鎮、鐘山鎮、游洋鎮、園莊鎮、西苑鄉、石蒼鄉、社硎鄉、書峰鄉、象溪鄉。
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關於同意仙遊縣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的批覆》(閩政文[2008]448號):經研究,同意仙遊縣象溪鄉更名為仙遊縣菜溪鄉。
現行區劃
2014年,仙遊縣人民政府駐鯉城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12個鎮、5個鄉:鯉城街道、楓亭鎮、榜頭鎮、郊尾鎮、度尾鎮、鯉南鎮、賴店鎮、蓋尾鎮、園莊鎮、大濟鎮、龍華鎮、鐘山鎮、游洋鎮、西苑鄉、石蒼鄉、社硎鄉、書峰鄉、菜溪鄉。
鄉鎮 | 直轄 |
---|---|
鯉城街道 | 木蘭社區、城內社區、十字社區、洪橋社區、南橋社區、仙糖社區、壩壟社區、龍泉社區、東門社區、北寶峰社區、玉井村、來洋村、蜚山村、萬福村、富洋村、金井村、白塔村 |
楓亭鎮 | 學士社區、霞橋社區、蘭友社區、霞街社區、鋪頭社區、湄洲灣工業學院社區、濱海社區、上滸村、滄溪村、荷珠村、耕豐村、下社村、錦湖村、秀峰村、麟山村、溪北村、溪南村、東宅村、輝煌村、海濱村、和平村、建國村、斗北村、山頭村、海安村、九社村 |
榜頭鎮 | 赤荷社區、蓮墘社區、上墘社區、東橋社區、下明社區、望厝村、光埔村、泉山村、龍騰村、靈山村、南溪村、梧店村、後坑村、桃源村、芹山村、後南溪村、壩下村、紫澤村、溪東村、下昆村、上昆村、紫洋村、溪尾村、崑崙村、雲莊村、后庄村、象塘村、後堡村、官舍村、何麓村、嶺下村、東宮村、新鄭村、仙水村、後坂村、度頂村、象洋村、象山村、洋山村 |
郊尾鎮 | 郊尾社區、西山村、後面村、寶坑村、伍獅村、古店村、湖宅村、梅塘村、東湖村、三埔村、埕邊村、後沈村、長嶺村、長安村、沙溪村、陽穀村、染厝村、後溪村、阮莊村、塘邊村、新和村 |
度尾鎮 | 度峰社區、潭邊社區、下洲社區、東峰村、礪山村、聖山村、中峰村、後埔村、湘溪村、洋坂村、中嶽村、帽山村、雲水村、劍山村、霞溪村、埔尾村、屏山村、雲居村、苦竹村 |
鯉南鎮 | 柳坑社區、湘泉社區、霞苑村、涵井村、仙安村、下樓村、大坂村、平原村、象運村、象林村、象坂村、西埔村、溫泉村、聖泉村、玉田村、玉塔村、橫塘村、東山村 |
賴店鎮 | 坂頭村、張埔村、前埔村、象嶺村、溪埔村、錦田村、新周村、賴店村、樟林村、岐山村、土山村、羅峰村、龍興村、山尾村、玉山村、玉墩村、潘硎村、林田村、留仙村 |
蓋尾鎮 | 南寶峰村、瑞溝村、蓮井村、瓊峰村、仙華村、蓋尾村、前連村、湖坂村、仙潭村、仙溪村、杉尾村、昌山村、儀店村、石馬村、東井宮村、聚仙村、後山村、嶺頭村、星莊村、後井村、東許村、斜尾村、芹林村、蓋南村、新窯村 |
龍華鎮 | 建華村、東方村、龍西林村、燈塔村、愛和村、團結村、新峰村、貂峰村、紅星村、紅旗村、林內村、金溪村、金建村、金沙村、金山村、東岐村 |
鐘山鎮 | 鐘山村、南興村、西林村、新蓮村、東溪村、卓泉村、湖亭村、鳴和村、天珠村、朗橋村、麥斜村、梅洋村、香山村、南湖村、臨水村、汾山村 |
游洋鎮 | 游洋村、梧椿村、金石村、天馬村、雙峰村、石里村、龍溪村、河星村、興山村、霞峰村、石山村、魯頭村、龍山村、沽山村、里洋村、五星村、橋光村 |
園莊鎮 | 後蔡村、土樓村、大埔村、塔兜村、園莊村、楓林村、霞山村、宮兜村、洋尾村、雲峰村、東石村、高峰村、泗洋村、義路村、嶺北村、六戶村、東坪村、 |
大濟鎮 | 大濟村、壠溪村、山岑村、蒲山村、蒲峰村、坑北村、汾陽村、尾坂村、烏石村、鍾峰村、龍坂村、文殊村、溪口村、古瀨村、北山村、溪車村、洋坑村、阮里村、東井村、後林村、三會村、西南村、虎壠村 |
西苑鄉 | 仙山村、仙東村、仙西村、半嶺村、西苑村、前洋村、嶺峰村、西墘村、廣橋村、鳳頂村、鳳山村、前縣村、前溪村、柳園村、頂東湖村、白岩村 |
石蒼鄉 | 高陽村、霞湖村、老山村、田坑村、五湖村、石陽村、潭頭村、隔壁村、濟川村、石蒼村 |
社硎鄉 | 社硎村、塘西村、湖洋村、白硎村、田樓村、田利村、上垾村、白洋村、仙頭村、沈樓村、修園村、卓林村、厝洋村、半嶺村 |
書峰鄉 | 鯉嶺村、錦峰村、書峰村、四黃村、西坑村、蘭石村 |
象溪鄉 | 象星村、黃洋村、園宅村、北象山村、溪邊村、菜溪村、石滿村、石峰村 |
地理環境
仙遊縣位於福建沿海中部,東經118°27'-118°56′,北緯25°11'-25°43'之間。與莆田、惠安、永春、德化、永泰等7個縣交界。瀕臨湄洲灣,挨天然良港秀嶼港,靠肖厝港口。縣域面積18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5萬畝,山地203萬畝,&127;有林地178萬畝。總人口98.16萬人。
象徵莆仙文化搖籃的木蘭溪貫穿境內63公里。整個地勢順趨木蘭溪流,西北高東南低形成"馬蹄狀"。有沿海、平原、山區區域層次分明。著名的東西鄉平原,是"魚米"和"蔗糧"之鄉。全境分布著"七山一水二份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21℃,年日照1936小時,年無霜期230-340天。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
地質
仙遊縣大地構造位於東亞新華系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和南嶺緯向構造體系的交匯處。此外,還有北西向構造。這三組構造互相折衝交匯、疊加的結果,深刻地影響境內地形的山河大勢。
褶皺在境內不居重要地位,構造主要表現為不同走向的斷裂。
東西斷裂帶:東西向斷裂是福建“漳平--仙遊東西向斷裂”的東段,為南嶺緯向構造在福建的主幹部分。東西向斷裂在仙遊又分為南北兩帶。
南帶:為“永春城關--仙遊蓋尾斷裂”的一段。木蘭溪幹流自度尾至莆田瀨溪就是本斷裂帶經流水沖涮侵蝕而成,順斷裂破碎帶有東西向燕山晚期石英閃長岩岩基侵入。本斷裂帶內有度尾嶺尾、賴店溫泉、榜頭南溪等三處溫泉出露。此外,仙遊縣南部的洪山--大帽山、楓慈谿中遊河谷、西崩山--莆田邱秀山、湄洲灣北岸都成東西走向。
北帶:稱“仙遊小沽--福清東張斷裂”。北帶西段位於本縣東北部,受北東向及北西向斷裂折衝疊加,所以山河走向較為複雜散亂。東段在莆田及福清境內發育成大洋溪及東張溪。
新華夏系斷裂:本斷裂有許多近於平行的次一級斷裂,成北東--北北東走向,斜貫仙遊全境。自東至西有:“仙遊郊尾--莆田華亭斷裂”、“游洋--榜頭--鯉城--龍華斷裂”、“游洋--鐘山--書峰斷裂”、“游洋--石蒼--象溪--社硎--度尾斷裂”、“蘭石--書峰--大濟斷裂”等主要斷裂。鯉城以北的大蜚山--寶峰一帶丘陵地帶,東西距離16公里的範圍內,沿北東--北北東走向裂侵入的燕山晚期花岡斑岩脈即達30--40條之多。
東南火山岩帶:仙遊縣是福建省東南火山岩帶的一部分。火山岩分為中生代晚侏羅紀和白堊紀兩期。前者分布於縣境絕大部分地區,後者主要分布於鳳山、石蒼、象溪、游洋一帶。兩期火山系共占全縣地表地層的70%以上,其餘30%主要為燕山早期及晚期各類侵入岩。書峰及游洋東部有古火山口遺址各一座。
北西向斷裂:仙遊縣北西向斷裂相當明顯,多成平行等距排列,它們多數為張性及張扭性斷裂。岩層斷裂帶破碎嚴重,受地表徑流侵蝕易發育成河流。溪口溪、大濟溪、仙水溪、九鯉湖溪等木蘭溪一級溪流就是北西向斷裂破碎帶形成的。
由於受新華夏系北東及北西兩個構造體系複合、折衝、改造的影響,仙遊縣河流無論大小,或幹流、支流,它們在上下游之間,都是北西向與北東向交替成90度轉彎。
地形
仙遊縣地處戴雲山脈東坡,地勢總體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主體成向東南開口的馬蹄形。境內以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其間。各地海拔差別很大,西北邊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縣最高峰,東南部楓亭海濱海拔僅5米,是全縣最低點。境內分成四個不同的地貌地帶。
山地主要分布在縣西北部、東北部及東、西、南部邊境。西北部的鳳山、西苑、社硎鄉多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東北部的游洋、石蒼、象溪、鐘山鄉鎮多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間。東、西、南部邊境,由低中山逐漸降低為丘陵。
丘陵:主要分布於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圍,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山間盆地與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中部。多呈卵圓形。有度尾、大濟、鯉城、賴店、榜頭、蓋尾、郊尾等盆地。縣城以東的盆地統稱東鄉平原,縣城以西的盆地統西鄉平原。東西鄉平原總面積352。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9。3%。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木蘭溪幹流上游及支流兩岸,以及楓慈谿、粗溪、九魯鯉湖溪、九溪沿岸等。
地貌分區:西北部--中山區 分布在鳳山、西苑、社硎、象溪等鄉。海拔在800--1800米之間,山高谷深,是全縣的最高地帶。面積447。1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64%。
東北部--低、中山區 分布在石蒼、游洋、鐘山等鄉鎮,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面積437。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12%。
中部--丘陵、低山及盆谷交錯區 分布在度尾、大濟、鯉城、城東、書峰、賴店、榜頭、龍華、蓋尾等鄉鎮,海拔在40--700米之間。面積654。4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6。06%。
南部--丘陵、台地區 分布在園莊、楓亭、郊尾等地,海拔在10--650米之間。面積234。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2。9%。楓亭淺海630畝,灘涂面積7110畝,其中可利用的有1000多畝。
氣候
仙遊縣氣溫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上半年氣溫逐月上升,下半年氣溫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5.0--21.0℃之間,木蘭溪沿岸平原和東南部沿海略高於20.0℃,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於18℃,境內氣溫年自東南向西北隨著地勢、海拔的升高而遞減,變化明顯。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5--6時)最低,午後(13--14時)最高。仙遊縣氣溫日較差平均8.9℃,12月最大為9.8℃,6月最小為7.6℃。全縣各地無霜期在233--341天,長短差達108天。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歷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4622.6兆焦耳/平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金屬礦
仙遊石仙遊縣有鉻、鈮、鉭、鉛鋅、鎢、鋁、鐵、錳、金沙、黃鐵礦等,但儲量較少,且多為品位低的小礦點,開採難度較大。其中鐵和錳儲量較多。
●非金屬礦藏
1.高嶺土:全縣地質遠景儲量2000萬噸,鐘山鎮遠景儲量1000~2000萬噸,其探明儲量387.87萬噸,量多質優、粒度細小、化學成份穩定,很有開採價值。1985年,仙遊縣高嶺土開發公司在土城埔辦廠投產。
2.陶土:分布於盆地及低平的水田底下,質優量多。榜頭、龍華、蓋尾、城東、大濟、石蒼等地儲量最多,是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原料。
3.鉀長石與石英:有郊尾鎮東湖礦點,鉀長石儲量2.29萬噸,石英38.12萬噸。
4.泥煤:大濟鎮三會村儲量1萬噸,龍華鎮紅星村儲量6萬噸,燈塔村也有一定儲量。
5.石英閃長岩(俗稱“青頭石”):是仙遊縣最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分布地區很廣。木蘭溪沿岸、丘陵、平原等地區都有,其色青灰,中粒、顆粒均勻,堅硬美觀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築材料。
6.鉀長石花崗岩(俗稱“大麥石”):主要分布於後坂、何嶺、鐘山等地,其結晶粗大多晶洞,質較脆,質地比石英閃長岩差。以上兩種建築材料,全縣儲量有8億立方米以上。易開採的有1.2億立方米。
7.花崗斑岩:多成脈狀產出(也稱大麥石),也是建築材料。
8.葉蠟石(仙遊石):游洋鎮石級厝、頂張隆有質量較好的礦石。賴店新周、社硎卓林也有儲量。
動物資源
仙遊縣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穩定。宋寶佑《仙溪志》記有植物71種,動物23種;明弘治《興化府志》記有植物301種,動物234種;清乾隆《仙遊縣誌》記有植物284種,動物82種。
仙遊縣現存的陸棲野生動物有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和無脊動物總計1200多種,淡水魚類有65種,海洋魚類多數是沿海岸性次級經濟魚類。
●脊椎動物
1.兩棲類:主要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豹蛙、沼蛙等2個目、30多種。
2.爬行類:主要有烏龜、平胸龜、眼斑水龜、海龜、玳瑁、鱉、壁虎、金環蛇、銀環蛇、蟒蛇(琴蛇)、中國水蛇、竹葉青蛇、五步蛇、烙鐵頭蛇、火赤練蛇等3目、70多種。
3.鳥類:主要有鷹、貓頭鷹、烏鴉、喜鵲、麻鵲、畫眉、雁、斑鳩、八哥、鷓鴣、雉雞、大山鵲、野雞、野鴨、啄木鳥、鴿、燕鴛鴦、白胸苦惡鳥(田雞)等22目、65科、計300多種。
4.哺乳類:主要有虎、豹、野豬、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貓、靈貓、野兔、穿山甲、水獺、刺蝟、松鼠、蝙蝠、野鼠、黃鼬等11目、31種。
●無脊椎類
主要有軟體、節肢及擬軟體等無脊椎動物數百種。其中已鑑定的172種是:蟹、貝、藻等水生動物中,有軟體動物88種,節肢動物33種,擬軟體、環節動物13種。可供養殖且有經濟價值的有青蟹、鱘、牡蠣、縊蟶、花蛤、泥蚶、扇貝等38種。
現屬國家保護的珍貴野生動物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獼猴、水獺、鴛鴦等;屬國家三級保護的有大靈貓、小靈貓、豹貓、青羊等。鳳山的角怪屬世界珍稀動物。
植物資源
●植被狀況
仙遊縣南部屬閩東南戴雲山東濕暖亞熱帶雨林小區,北部屬閩中東戴雲山--鷲峰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由於仙遊縣地處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的交界處,境內地形複雜,北部為海拔500--1800米的中、低山區,南部大部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氣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條件明顯差異,因而植物區和植被類型具有過渡性的特點,原生植被殘存很少。而代之以次生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
據仙遊縣自然資源調查,仙遊縣主要植被有6個類型:
1.常綠闊葉林: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森林群落,主要分布在石蒼、游洋、象溪、西苑、鳳山等鄉鎮的地勢較為蔭蔽,林地土壤較為良好的地帶,以天然更新混交次生林為主。植物種類以殼斗科樹占優勢,混交喬木次之,還有常見的草木植物。
2.常綠針葉林:主要由裸子植物林木組成的森林群落。按喬木層的不同種,可分為杉木林、馬尾松林、油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林、黃山松林等。杉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馬尾松林分布最廣,面積最大。油杉林主要分布在楓亭、園莊、社硎、榜頭等鄉鎮。柳杉林主要分布在溪口林場及鳳山、游洋等地。
3.針闊混交林:多為馬尾松與相思樹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楓亭、園莊、郊尾、蓋尾、榜頭等地,一般呈小塊狀分布。
4.竹林:多為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的游洋、石蒼、象溪、社硎、鳳山、西苑、度尾等地。中南部多為麻竹林、青皮竹林,生長在溪流兩岸及房前屋後。
5.灌木叢林:因森林長期過伐及火燒退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溪流兩旁險峻陡坡上,常見有矮化的青岡林、石櫟、石楠等灌木。
6.荒山草坡:在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頂部,風大氣冷,土壤瘠薄,水濕條件差,只生長杜鵑花科、禾本科、沙草科等草木植物。還有低山丘陵的次生荒草坡,屬於森林毀壞後的過渡類型。
●野生植物
宋寶佑《仙溪志》記有植物71種;明弘治《興化府志》記有植物301種;清乾隆《仙遊縣誌》記有植物284種。
全縣植物品種總計有171科,共2876種。其中,藻菌類11科,43屬,計畫性92種苔蘚類4科,5屬,計28種;蕨類15科,23屬,125種;裸子植物類7科,8屬,計81種;孢子植物134科,250屬,計2350種。列為國際性國家級保護的珍貴植物有26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銀杏(分布社硎、菜溪等地)、水松(分布仙遊山、麥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錢松、楠木、鐵刀木、雲南石梓、紅豆杉、山臘梅、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兒茶、異形玉葉金花等17種;屬國家三級保護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邊等地)、天竺桂、木莢紅豆樹、黃杞、厚朴、鬧陽花、龍眼等8種。
水電資源
●溪流
仙遊縣溪流蜿蜒曲折、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漲易退,屬山地性溪流。歷史上,境內通航小木船,從會仙(鯉城)至俞潭(今蓋尾仙潭),水程30公里。水力資源蘊藏量為26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有200多處,全部開發利用後,裝機容量可達17.4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52億千瓦時。絕大多數溪流發源於境內,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屬木蘭溪、大樟溪、楓慈谿、晉江東溪、滄溪等五條溪,其中,主要屬木蘭溪水系。
●地表水資源
仙遊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約18.5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產水量101.85萬立方米,人均水量2027.8立方米,畝均水量5260.9萬立方米,低於中國、福建省平均水平。
地表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情況由北部山區向東南部遞減。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積產水量,以北部鳳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蒼、游洋、鐘山等最多,南部蓋尾、郊尾、楓亭、園莊等最少,中部大濟、城關、龍華、賴店、榜頭等略少。人均與畝均水資源,以鳳山、西苑最多,榜頭、郊尾最少。
●水力資源
仙遊縣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木蘭溪、延壽溪、九溪、粗溪等溪流,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的1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條,流域雨量充沛,溪床坡降較大,水流湍急,利於發電。據勘測,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6萬千瓦,其中木蘭溪11.72萬千瓦,延壽溪1.08千瓦,九溪7.1萬千瓦,粗溪3.9萬千瓦,楓慈谿0.8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發電站近200處,總裝機容量17.43萬千瓦,其中木蘭溪7.81萬千瓦,延壽溪0.65萬千瓦,九溪5.61萬千瓦,粗溪2.58萬千瓦,楓慈谿0.1萬千瓦,其他溪流0.669萬千瓦。
人口
總量
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仙遊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園莊鄉土樓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動的遺址、遺物。先民們以磨製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生產用具,從事農耕漁獵以及手工紡織業、制陶業等。
據宋《仙溪志》載,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建縣時,仙遊人煙稀疏。五代十國時,北方人民避亂南遷,其時主客未滿千戶。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亂南遷,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趨於下降,在其後的150餘年間,徘徊在1--1.5萬口之間。到清代,經歷了“乾嘉盛世”之後,人口增加,同時人口統計由僅計成丁口數改為男女老少均計在內,故人口統計數驟增,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全縣人口達49320戶總計306798人。
民國初期至民國31年(1942年),人口相對穩定在30~34萬人之間。民國32~37年,因抗日戰爭和內戰,農村經濟衰落,居民外出謀生漸多,全縣保持在29萬人左右。
1949年,全縣有79901戶,333898人。1953年全縣第一次人口普查,82317戶,36296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94724戶,489683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8584戶,76879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6024戶,875999人。至1992年底,全縣計有218364戶,914756人。1949年至1992年的43年間,全縣人口增加580858人,年均增13508人。
據《莆田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仙遊縣人口數達824707,占莆田市的29.68%。
2013年末,仙遊縣常住總人口84.0萬人,出生率12.0‰,死亡率6.3‰,自然增長率5.7‰,城鎮化水平37.1%。
民族
仙遊是個多民族的縣份,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畲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侗族、瑤族、黎族、高山族、水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拉祜族、納西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京族、朝鮮族、布依族、滿族等共26個少數民族。
交通
仙遊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瀕臨湄洲灣,北承省會城市福州(距離130公里),南接泉州、廈門(距離153公里)。福廈鐵路、福廈高速公路、324國道、省道秀里線、省道201線貫穿境內,莆永高速仙遊段2012年11月份通車,沈海複線高速仙遊段2013年底通車,湄渝高速仙遊段2014年內動工,設有7個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2014年,擁有海岸線8公里,已建立500噸級和300噸級的碼頭各一座,正在規劃建設楓亭3000噸級乾散貨碼頭1座。農村村道硬化率達100%。
經濟
綜合
2011年,仙遊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1.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1.2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6.4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777元。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15.1:42.8:42.1調整為14.0:47.3:38.7。
農業
仙遊為福建糖蔗、柑橘、龍眼生產基地。農副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薯(楓亭薯著名),花生、黃麻、大豆、蔬菜、油菜籽,興化桂圓、度尾無籽蜜柚(文旦柚),陳燮柿、雲莊栗、蜜棗,寶坑番石榴、榜頭梧店芒果、書峰青靛、龍華金沙薏米、古洋曬煙皆為特產,香蕉、枇杷、獼猴桃,油茶籽、油桐籽、山蒼子、板栗、藥材,蟶、牡蠣、蛤、馬鮫、鯉魚、鰻、蟹,家畜良種黑白奶牛、長莆豬。
仙遊歷來是農業縣。據福建省考古隊1987年在榜頭、大濟等地發掘的古遺物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後期,先民們已從事耕耘、狩獵、養殖、捕撈等原始農事活動。唐代,得到初步開發。宋代,有了新的發展,全縣有陂壩651座,初步解決農田用水。明代,甘薯、菸煙、玉蜀黍、花生等相繼傳入仙遊。清代,縣境內中、南部地帶擴大稻穀多熟制,茶、煙、蔗、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民國時期,由於社會不安定,加之長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耕作技術落後,生產發展緩慢,糧食單產低,不敷自給。據1949年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僅3087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生產不斷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7338萬元。1958~1961年,農業生產受“大躍進”、共產風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農牧漁業產量降至1952年的水平。1962~1965年,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至1965年,全縣農業上《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有231個大隊,成為全省農業生產的一面紅旗。1966~197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農業產量下降。1978年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商品經濟,農業生產得到全面發展,1984年,農業總產值達20778萬元。1992年,農業總產值達73240萬元,人均收入825元。
2011年,仙遊縣農業總產值完成40.92億元,可比價增長2.0%。增加值完成24.0億元,糧食播種面積為38.99萬畝;糧食產量362134噸,茶葉生產3233噸,水果總產量69694噸;食用菌總產量42684噸。畜牧總產量達到59589.78噸,其中:生豬出欄37.4萬頭,禽出欄238萬隻;奶類產量達到3997噸。
工業
仙遊是福建製糖工業中心之一,譽稱“福建糖倉”,工業門類還有林產化工、食品、機械、製鹽、造紙、皮革、日用品等,特產興化米粉,工藝品有木漆碗、木雕、竹編、竹插、刺繡、抽紗。
2011年,仙遊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52.64億元,比2010年增長40.2%。工業增加值69.7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30.16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168.51億元,重工業61.65億元。
社會
基礎設施
供水:全縣水資源平均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1810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6萬千瓦,已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福建省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金鐘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06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1.8億噸;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26座(含發電水庫),總庫容量近3億立方米。自來水廠12家,設計日供水能力9.5萬噸,現日供水6.4萬噸,其中縣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達2萬噸;仙遊經濟開發區日供水能力達2.8萬噸。在建的仙遊第二水廠近期日供水5萬噸,遠期日供水10萬噸。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10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
供電:福建省第一座抽水蓄能電站——仙遊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現有水電站106座,總裝機容量13.6萬千瓦;現有11萬伏變電站4座、3.5萬伏變電站6座,日最高負荷190.6兆瓦,可完全滿足企業用電需求,確保不拉閘、不限電。
供氣: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吉安一福州段)總投資134億元,計畫2014年6月全線投產。投產後,年輸送天然氣150億立方米,全線2015年建成投產,途徑仙遊。
教育事業
仙遊縣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歷史上曾孕育了4名宰相、5名狀元、13名尚書、28名侍郎、近700名進士,出現“科甲冠八閩”的盛況。
仙遊縣第一中學 | 仙遊現代中學 | 仙遊縣第二中學 | 仙遊縣第一道德中學 | 仙遊縣私立第一中學 |
仙遊縣友誼學校 | 仙遊縣第二華僑中學 | 仙遊華僑中學 | 仙遊縣東屏中學 | 仙遊縣蓋尾中學 |
仙遊縣第四道德中學 | 仙遊縣郊尾中學 | 仙遊縣城東中學 | 仙遊縣芹林中學 | 仙遊縣楓亭中學 |
仙遊縣園莊中學 | 仙遊縣榜頭中學 | 仙遊縣榜頭第二中學 | 仙遊縣第二道德中學 | 仙遊縣鐘山中學 |
仙遊縣游洋第二中學 | 仙遊縣游洋中學 | 仙遊石蒼中學 | 仙遊縣書峰中學 | 仙遊縣社硎中學 |
仙遊縣承璜中學 | 仙遊龍華第二中學 | 仙遊縣第三華僑中學 | 仙遊金石中學 | 仙遊縣龍華中學 |
仙遊縣大濟中學 | 仙遊縣度尾第二中學 | 仙遊縣度尾中學 | 仙遊縣西苑中學 |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 |
仙遊縣華僑職業中專學校 | 仙遊私立第一中學南方校區 |
仙遊大學專科院校: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莆田學院仙遊校區、仙遊高峰中學
旅遊
仙遊旅遊資源的開發前景也很廣闊。這裡依山瀕海,風光旖旎,古蹟眾多,勝景薈萃。主要景區有九鯉湖、菜溪岩、麥斜岩、天馬山、九座寺、仙門洞、塔斗山等自然景觀。尤其是稱為"飛瀑天下奇"的九鯉湖九(氵祭)瀑布,被列入中國風景名勝之一。玲瓏剔透的東門石坊,雕刻技藝堪稱八閩一絕,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山的九座寺,創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127;,寺舍九座相連,規模宏偉,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是唐代仙遊最大的禪林寶剎。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曾手書唐懿宗賜匾"太平院"。據專家考證是南少林和紅花會的發祥地,已引起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國武術學會的有關專家的極大興趣。
九鯉湖:
九鯉湖位於仙遊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這裡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九鯉湖盪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岩競秀,怪石嵯峨,瀑祭泱泱,融林、瀑、水、石之勝景於一處。湖的上游,坦蕩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測,。在山間林野有著無數奇岩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著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
九鯉湖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流連,山中遍布摩崖石刻。如今,九鯉湖又成為中外遊客矚目的遊覽勝地。新修的公路已直通湖畔。一座設計精美、規模宏偉的九鯉賓館已破土興建;大規模的整體建設規劃亦將付諸實施。
菜溪岩:菜溪岩位於仙遊縣城西北隅約40公里的象溪鄉境內。相傳唐代鳳山九座寺智廣和尚路過這裡,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當地的人們看到溪中常有遺棄的野菜葉飄流,故名。
菜溪岩傳說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附近有兩塊高達百米、寬近三百米的巨石對峙,中開一門,即為石門。石門的北面峭壁如屏,每逢降雨後,山上流水從這裡傾瀉,形成壯觀的瀑布,直瀉龍潭。龍潭東側,一塊高數十米的巨石巍然矗立,俗稱“飛來石”。據說是明萬曆年間從山巔滾下來的。飛來石下,另有一平臥巨石,上刻“眠雲石”三字。站在石上西眺,只見獅子峰峻峭逼人。峰上的石筍、石涼傘形象逼真,亭亭玉立。眠雲石下是“幻游洞”,洞前小湖邊,古松垂蔭,藤蔓翳然。菜溪岩的右側還有石鼓、石鐘、石獅、石象、羅漢洞諸景。羅漢洞幽深寬敞,傳說昔時九鯉湖何氏九仙常到此遊玩。
菜溪岩景色四季常新,變幻無窮。山上還產“菜溪參”(福參),靈芝等珍貴草藥。縣城有公路直達山下。
麥斜岩:麥斜岩座落在與九鯉湖相距二十華里的石所山上。宋代著名理學家林光朝稱這裡是“小武夷山”。
麥斜岩是以石奇洞怪而聞名的。從麥斜岩山腳下拾級而上,右邊是巍然聳立的鐵衣峰,宛如鐵衣將軍,守衛在麥斜岩的大門口。左邊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書“樵谷山”三個大字。據史書記載,南宋未年,有個叫林璧卿的人,精通星象學,名重一時,朝野稱賢。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後,深為羨慕。他初游江南時,在潛邸遇見過林璧卿。後來,他當上了皇帝,想請林璧卿為官。林璧卿推辭不就,回答說:“我家世代金紫,一門四忠義,獲宋朝之優惠待遇,未能報答於萬一,何用高官為。”元世祖見他態度堅決,無法挽留,就封他為“妙應道濟真人”,並親書“樵谷山”三字賜之。後來,林璧卿便在麥斜岩隱居了。據說元世祖以後重遊江南時,來到林璧卿隱居的地方,看到這裡石奇洞多,風景綺麗,讚嘆不絕。林璧卿告訴他,宋代著名歷史學家鄭樵曾在這裡讀書。元世祖聽了大喜,興致勃勃地遊覽了這個地方,並御筆大書”夾漈書院”四字贈給林璧卿。
“樵谷山”石的對面,有一塊奇石聳立,上書“祝聖道場,朝天福地”八個大字。字跡古樸大方、遒勁有力。從石旁盤鏇而上,左邊是一彎伏溪,潺潺流動。溪上巨石縱橫交錯,有的突兀怒立,有的陡然騰起,有的平臥自如,有的互相擁擠,有的削然似劍,有的捲曲如拳,有的象雄踞的虎豹,有的象展翅飛翔的雄鷹,有的若熊羆登山,有的如牛馬飲水。特別是溪谷東面的山上,有兩隻石龜更是栩栩如生。一隻昂首朝天,盛氣凌人,一隻俯首下視,張開大口,仿佛口渴難忍,立亥就要跳進水中痛飲一番。這些形態不一,各抒其姿的石頭,構成了一幅十分緒麗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絕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見到也會讚嘆不已,自愧莫及。難怪宋代詩人劉克莊會在這裡留連忘返。
從這裡繼續前行,峰迴路轉,前面不遠的地方,楠木、青桐、柯木鬱鬱蔥蔥,剛勁挺拔。在翠竹掩映下,有一塊通身漆黑的大石,上書“陳公池”三個斗大的字。據老年人說,過去石下有個池,臨池而建的是元帝閣。解放前夕,一次強颱風,把房子颳倒了,陳公池也被填滿了泥石。池的西邊是玉泉洞,洞上書寫 “玉泉岩”三字。這個洞直通麥斜岩寺的東側,約有百來米長,春天,洞裡細流潺潺,聲音清脆婉囀;冬天,洞裡乾枯無水,可通行人。陳公池的東邊是“印真洞”。洞的西側還留有“應真境”三個大字,洞上巨石復蓋,清冷逼人。洞的四周,大樹如帷蓋,穿洞而過,迎面而來的是梅花洞、環竹洞等等〕據說在洞裡燒火,一股濃煙會從山巔冒出,蔚然奇觀。這也是麥斜岩的獨特景色。
過了梅花洞,便是麥斜岩寺。這座寺是一個叫自永的僧人在八百多年前修建的,歷代以來,又曾經過多次整修。麥斜岩寺三面環山,寺後巨石如屏。從寺的東邊,沿著陡峭的山間小道攀上山頂,一路上奇石百出,有雷公石、觀音石、蓮花石、風動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龜蛇相會石等等,形態畢肖,無不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登上麥斜岩的最高峰,只見一塊巨石,宛如銅鐘,高高矗立。聽說古時候,每當風雨之際,這塊石頭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連在莆田涵江等地也能聽到這聲音呢。現在的鐘山鄉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的,鍾石附近奇石嶙峋,其中有一塊很象石椅,名叫“占星石”。史書記載,宋代著名歷史學家鄭樵當時曾天天晚上坐在這裡觀看天象。他還在石旁建了“夾漈書院”,現書院已蕩然無存。不過遊人到這裡後,仍可以從地上看到不少古瓦片。占星石前有一塊巨石,可坐四、五十人。巨石上突立一塊小石,上面有不少篆刻,除了“開創岩碑”四個大字依稀可辨外,其餘的百來個小字,如龍蛇飛舞、如蝌蚪戲水,已辨認不清。據說這些字是鄭樵手書的。站在占星石上,居高臨下,可俯視鐘山鄉和莆田東圳水庫的勝景。
麥斜岩不但是風景絕佳的遊覽勝地,而且是中國工農紅軍一O八團的革命遺址。早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鄧子恢同志就來到這裡,組織成立一O八團,點燃了仙遊武裝鬥爭的烈火。從此,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在麥斜岩上,現在,麥斜岩已被當作革命文物保存下來。一九七九年,麥斜村的民眾自籌資金,對麥斜岩寺進行了整修、油漆。如今,飛檐重閣,畫棟雕梁,更加金碧輝煌。
麥斜岩座落在與九鯉湖相距二十華里的石所山上。宋代著名理學家林光朝稱這裡是“小武夷山”。
麥斜岩是以石奇洞怪而聞名的。從麥斜岩山腳下拾級而上,右邊是巍然聳立的鐵衣峰,宛如鐵衣將軍,守衛在麥斜岩的大門口。左邊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書“樵谷山”三個大字。據史書記載,南宋未年,有個叫林璧卿的人,精通星象學,名重一時,朝野稱賢。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後,深為羨慕。他初游江南時,在潛邸遇見過林璧卿。後來,他當上了皇帝,想請林璧卿為官。林璧卿推辭不就,回答說:“我家世代金紫,一門四忠義,獲宋朝之優惠待遇,未能報答於萬一,何用高官為。”元世祖見他態度堅決,無法挽留,就封他為“妙應道濟真人”,並親書“樵谷山”三字賜之。後來,林璧卿便在麥斜岩隱居了。據說元世祖以後重遊江南時,來到林璧卿隱居的地方,看到這裡石奇洞多,風景綺麗,讚嘆不絕。林璧卿告訴他,宋代著名歷史學家鄭樵曾在這裡讀書。元世祖聽了大喜,興致勃勃地遊覽了這個地方,並御筆大書”夾漈書院”四字贈給林璧卿。
“樵谷山”石的對面,有一塊奇石聳立,上書“祝聖道場,朝天福地”八個大字。字跡古樸大方、遒勁有力。從石旁盤鏇而上,左邊是一彎伏溪,潺潺流動。溪上巨石縱橫交 錯,有的突兀怒立,有的陡然騰起,有的平臥自如,有的互相擁擠,有的削然似劍,有的捲曲如拳,有的象雄踞的虎豹,有的象展翅飛翔的雄鷹,有的若熊羆登山,有的如牛馬飲水。特別是溪谷東面的山上,有兩隻石龜更是栩栩如生。一隻昂首朝天,盛氣凌人,一隻俯首下視,張開大口,仿佛口渴難忍,立亥就要跳進水中痛飲一番。這些形態不一,各抒其姿的石頭,構成了一幅十分緒麗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絕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見到也會讚嘆不已,自愧莫及。難怪宋代詩人劉克莊會在這裡留連忘返。
文化藝術
歷史人文
仙遊是中國“戲劇之鄉”,莆仙戲是全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鯉聲劇團六度晉京獻演,其中:莆仙戲《團圓之後》是中國近代十大悲劇之一,參加國慶10周年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春草闖堂》是中國近代十大喜劇之一,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2010年被文化部列入“全國優秀保留劇目”;《白兔記》一舉囊獲福建省第24屆戲劇會演五項大獎,並在2011年第五屆巴黎中國戲曲節上,獲得最佳傳統劇目獎。
仙遊是全國“工藝美術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紅木集散地之一,古典家具高端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六成以上。全縣現有工藝美術企業3350多家,2011年產值突破160億元;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4人。仙遊工藝產業園是福建省首批6個省級創意產業重點園區和十大文化產業重點園區之一。
仙遊是全國“國畫之鄉”,由李霞、李耕、黃羲所開創的仙遊畫派,以古典人物畫飲譽海內外,其中有“北齊南李”之稱的李耕,曾為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製巨屏《松青鶴白東方紅》,其作品《達摩》、《春夜宴桃李園》分別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收藏。仙遊是全國重要的油畫基地,共有2萬多名油畫師、畫家,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辦畫廊700多個,其中油畫出口企業10多家、大型畫室150多個,年產值達20多億元。
地區方言
仙遊話屬於閩方言莆仙方言區。早期的莆仙話應屬於閩南方言區,該方言區是經過東晉和唐末兩次中原人民南遷而逐步形成的。
北宋末年以後,從北方遷入莆仙地區人口增多,在木蘭溪流域形成了具有顯著特點的社會生活方式。隨著福州成為閩中首府,莆仙方言又和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連片,受到閩東方言的不少影響,逐漸形成了兼有閩東、閩南兩個方言區特點的莆仙方言。就文白異讀的對應說,它近於閩南;就聲韻母的連音變化說,則近於閩東。莆仙方言也有和這兩個區都不相同的一些特點。
仙遊話屬於莆仙方言區的仙遊片。和莆田話相比,它更加接近閩南方言,這顯然是因地理位置相近造成的。
仙遊話以城關話為代表,城關話和附近的榜頭、賴店、龍華、大濟、度尾等地的口音比較接近。與城關口音有明顯差異的有南北兩片。南片的楓亭、園莊兩鄉鎮因和惠安縣連界,帶有更多的閩南腔;其中園莊鄉的義路、嶺北、六戶及龍華鎮的金山、金溪的松柏洋的村民講閩南話;北片的大漳溪上游的游洋、石蒼、鳳山等地,因與永泰縣連界,帶有閩東永泰腔,其中游洋五星、石蒼的老山、鳳山的白岩村民也會講永泰話。南北的邊界村落也有兼通仙遊話和閩東話(或閩南話)的,城關口音在全縣有較大的權威性。莆田話在縣內亦可通行。
習俗
仙遊民間的端午節,歷史悠久,俗稱“五日節”。每年春節、端午、仲秋、冬至是民間的重大節日。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為節日。民間有“初一糕、初二桃(或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賽龍舟)”的民謠。意味著“五日節”生活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樣,具有淳樸的地方風情。
仙遊端午節有“送節”和“送粽子”的習俗。初五之前,出嫁的女兒生育後,須給娘家“送節”。由女兒親送一些米粉、麵條和肉類。娘家以小兒服裝、紅肚兜、紙扇和雞蛋十二粒回贈;鯉城及山區人們,用上等白米,添加蟶乾、蝦肉、香菇等佐料,製作粽子,作為禮物,饋贈親朋戚友,以示情誼。民間初一食糕點,初二食桃子或粽子,初三食海螺,初四在窗戶上插艾葉。這個節日,農家均要蒸果糕,供祀神靈,初五日天未亮,庶民用麥稈點燃把屋裡的蚊子引送田野,寓為夏天免受蚊蟲騷擾。與此同時,家家戶戶清掃室內外環境衛生或點燃蚊香,噴灑雄黃酒水,清毒驅邪,以示消災,祈保家人平安。初五中午庶民以炒米粉或麵條當午飯。飯後大人小孩均要洗澡,換除冬服,穿上新夏裝。洗澡水須用午時正的井水,加上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蘭草、豆稈等的“午時草”燒開水(俗稱午時水),燒水時亦把雞(鴨)蛋放入共煮。全家老幼均食一雙蛋,把畫上虎圖案的蛋,裝在香囊袋裡掛在孩童的脖子上,並在孩子的鼻子上和耳朵抹上雄黃,寓為迎祥納福,消災避禍,來日好經風雨,少生病。初五下午在鯉城的虎嘯潭、會仙、大坂口、榜頭的溪東、龍騰、紫澤、大濟、杉尾等木蘭溪溪流及楓亭的霞橋太平港,舉行“扒龍船”競賽活動,場面熱鬧非常,蔚為壯觀。還有楓亭的蘭友、學士兩個社區組織龍鼓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進行游唱《十二月景》的龍船詩,以慰屈原遊魂,祈求福壽安康。
而仙遊端午時最與眾不同的習俗就是把鴨蛋用午時草煮得黃黃的。盛在一起後,有興趣時孩子或有童趣的大人便會把起兩個鴨蛋對碰,先碰碎者為輸。
風味小吃
1.仙遊蓼花和麻筒:仙遊縣生產蓼花與麻筒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清康熙年間,蓼花和麻筒就成為逢年過節、婚慶送禮的必備佳品。蓼花和麻筒具有營養豐富、酥脆可口、價廉物美的特點,所以,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蓼花的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純鹼、麥芽糖。製作方法是:先把糯米浸水24小時,然後淘淨、涼乾、粉碎,再加熱水製成一個個小軟粿,小軟粿用水燉過,加入少量純鹼,再放在金屬桶中用木棍猛攪直到起泡不收縮為止,接著把小軟粿切成長四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條樣的白粿條,白粿條油炸之後就成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滿蓼花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讓蓼花胚沾滿炒芝麻,那就成為麻筒了。
2.壩下“餛飩”(俗稱扁食):用料考究,以精豬肉切碎為餡,拌以蝦仁、蔥米、味素、五香、胡椒、精鹽等。餡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湯多用肉骨湯,且拌以蒜、油芝麻、蔥等香味佐料,吃來香味撲鼻,別有風味。
3.蓋尾“蚮餅”(即“海蠣餅”):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蔥、芫葵、五香、胡椒、味素等。油炸時先放人凹瓢,中夾心生蚮。炸熟後,酥脆香甜,沾著蒜泥醬醋,更是爽口宜人。
4.度尾“草粿”,又稱“清明龜”:每當清明季節麥田裡盛長一種花黃、葉黃且葉面有絨毛的黃花曲草,採回洗淨、曬乾、磨成粉,加上糯米粉,蒸成龜背形的草粿,香味濃郁,柔韌可口,是度尾、大濟一帶特有的曲粿。
5.龍泉“松糕”(即發糕):用純白米磨成漿,讓其發酵、再加糖、芝麻。蒸熟後,發糕鬆軟,富有彈性,配花生湯吃發糕,是可口的早餐。
6.城內“赤餅”:用麵粉拌成漿團,再在平鍋燙成麵皮,然後用幾張麵皮裹卷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一個“赤餅”,皮韌餡甜,吃來香味滿口。
7.二保“小嘜”:餡為糯米,拌以糖、鹽、花生、蝦仁、香菇、筍服等,外包豆漿皮,蒸熟後,吃來又甜又鹹,越嚼越有味道。
8.楓亭“蟶插”:用無浸水的鮮蟶為料,拌以純地瓜粉,放在熱湯中做成“蟶插”,以湯不糊為佳,加上醋、酒,吃來清甜可口。
9.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飯,再放進石臼中舂打,然後放在案板上壓平,切成塊狀(過年時做成圓糕狀),食用時可以炒成甜白粿、鹹白粿、炸白粿等。游洋白粿質地細膩柔韌,是最佳的年糕。
10.嶺頭坪“鍋邊”:用米磨成漿,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鍋(一般用鐵皮盤)中蒸熟,越薄越好,食用時切成條狀,可以製成湯鍋邊和炒鍋邊,質優價廉,是民眾方便的小吃。
11.西門兜“燜蒸糕”:用麵粉拌成漿,讓其發酵,再用提壺澆在架上炭火的平鍋上,燜熟時,加上糖、芝麻等,對摺讓其夾心。燜蒸糕質地柔軟,有彈性,甜度適中,很受顧客歡迎。
12.度壠“蕪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蕪菇)放在鋪糯米粉的蒸籠底部,蒸煮後,薄荷味滲進米糕,香氣襲人,是仙遊獨特的糕點。
13.鯉城“仙草”:用游洋、度尾等地出產的仙草,清水蒸之,加上曲粉,冷卻後就凝凍成黑色的仙草,性清涼能敗火,切成小豆腐大小,加些糖,再放些冷開水,是夏令解暑冷食。
14.靈陂“桌球凍”:採用薛藶樹上結的“鴨腰”果。掏出仔肉,用紗布裹住,然後用力在清水中搓洗,其汁溶於水,加上硼砂、明礬,經過四至五小時的凝凍後即成,性清涼能敗火,是夏令消暑佳品。
15.楓亭糕:用純糯米粉為料,拌上白砂糖粉未,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乾蒸熟後,切成四方塊,吃來香甜可口,適宜老人小孩食用,更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
16.下徐“仁丹糕”:以糯米粉為原料,拌以白糖、精鹽、酸汁,蒸熟後壓平切成方形小粒,趁熱撒上白砂糖讓其附著,吃來甜、鹹、酸味道齊全,適宜病人和老幼食用。
17.半路街“碟蒸粿”,俗稱“塌頭粿”:以糯米漿為原料,拌上糖油、硼砂,裝在碟子裡,放到竹籠里蒸熟。冷卻後,碟粿為褚黃色,有透明感,吃時用竹籤挑起,富有彈性,香甜可口。
18.文旦柚是度尾的名優珍果。在清末,由度尾潭邊的坑尾自然村吳金棟祖父栽培一株優質柚,後用高壓法育苗傳鄰村。1949年,度尾的文旦柚產量已達到2500公斤。由於文旦柚具有單性結實的特性,果實無籽脆甜。1984年11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視察時,品嘗之後為它命名“度尾無籽蜜柚”。1980年時全縣種植面積總共只有198畝,產量也只有八噸。1983年,經福建省科委鑒評,認定為優良柚類品種,同時被國家農業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研究所確認為是柚類中的佳品。1992年,全縣文旦柚種植面積達2481畝,年產量1050噸,龍華、大濟、賴店、榜頭等也相繼引種。目前,度尾文旦柚的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初具規模。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福州市 | 鼓樓區 | 台江區 | 倉山區 | 馬尾區 | 晉安區 | 福清市 | 長樂市 | 閩侯縣 | 閩清縣 | 永泰縣 | 連江縣 | 羅源縣 | 平潭縣 |
廈門市 | 思明區 | 海滄區 | 湖裡區 | 集美區 | 同安區 | 翔安區 |
莆田市 | 城廂區 | 涵江區 | 荔城區 | 秀嶼區 | 仙遊縣 |
三明市 | 梅列區 | 三元區 | 永安市 | 明溪縣 | 將樂縣 | 大田縣 | 寧化縣 | 建寧縣 | 沙縣 | 尤溪縣 | 清流縣 | 泰寧縣 |
泉州市 | 鯉城區 | 豐澤區 | 洛江區 | 泉港區 | 石獅市 | 晉江市 |南安市 | 惠安縣 | 永春縣 | 安溪縣 | 德化縣 | 金門縣 |
漳州市 | 薌城區 | 龍文區 | 龍海市 | 平和縣 | 南靖縣 | 詔安縣 | 漳浦縣 | 華安縣 | 東山縣 | 長泰縣 | 雲霄縣 |
南平市 | 延平區 | 建甌市 | 邵武市 | 武夷山市 | 建陽市 | 松谿縣 | 光澤縣 | 順昌縣 | 浦城縣 |政和縣 |
龍巖市 | 新羅區 | 漳平市 | 長汀縣 | 武平縣 | 上杭縣 | 永定縣 | 連城縣 |
寧德市 | 蕉城區 | 福安市 | 福鼎市 | 壽寧縣 | 霞浦縣 | 柘榮縣 | 屏南縣 | 古田縣 | 周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