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螳螂拳始祖]

王朗[螳螂拳始祖]

王朗,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螳螂拳的創始人。自幼喜愛武術,相傳,他看到螳螂和蟬搏鬥,靈機頓觸,總結出一套手法,取名螳螂拳,關於創建螳螂拳和王朗個人身世也有多的民間傳說。 王朗自幼嗜武,曾在少林寺學藝多年,少林寺因反清復明被焚後,王朗回到老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據說,某天,他看到一隻螳螂與一隻蟬在搏鬥,於是就在一旁觀戰,只見螳螂打得有章有法,前臂揮舞如同大刀,進退有序,靈機頓觸。於是,他逮了十幾隻螳螂回家觀察,逐漸總結出一套手法,就在步法中發現螳螂有拳無步,就在步法上吸取猴的移動稱"猿猴步",合二者自成一家,練三年,終於創出螳螂拳   。

相關傳說

關於螳螂拳的創始人王朗,一直傳說頗多,主要有前漢粱武帝時期,宋朝,明末清初三種說法。三種說法在時間上相差千年。一般的歷史人物,有時也會出現一定的誤差,但是相差千年,是非常令人費解。而出現這樣大的差距,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為暸擴大某事物的影響和提高知名度其後人故意人為的虛化,神仙話,饃糊創始人。甚至編造,無中生有。偽托仙佛道。這一種情況的例子數不勝數。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受制於時局,與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有衝突,為暸掩飾身份而迫不得已將其更改虛化。  

前漢梁武帝時代

“螳螂拳始創於南北朝梁之王郎,考王郎茅山丹士,字法明,山西太原人氏,武帝時入茅山,師陶隱居宏景,字通明,謚貞白。陶將狸拳傳於郎,郎得之,而與少林僧較之,郎數敗。僧嚱之曰:移山倒海何時驚,茅山道士久落名,有人學得佛門業,束手敢敵百萬兵。郎聞之愧憤交加,氣至痴癲,一日忽見螳螂捕蟬,心頓悟。遂朝夕苦思,將螳螂捕蟬之功悟徹拳理,數月,擊敗少林僧。其師曰:今十餘年,能勝少林僧者鮮矣,汝今勝之,可為螳螂之總敵。隱居為志銘云:紱冕豈榮,雖璜非寶,萬禮求真,緘茲內抱。武帝大通二年正月十四升仙,出太宵經,並有拳術刀劍錄等著。”

上面這是某一版本的所載。可以說對王朗做暸很詳細的記載。但是卻是有不少疑點。

王朗學武后與少林僧校技,“武帝遣使迎至金陵,達摩大師向梁武帝宣揚禪宗心法,但梁武帝卻醉心於廣造寺廟,大做 佛事,而不重修持德行,領悟佛理,豁達心性,與禪宗主張大相逕庭。於是達摩大師便肩負宣揚正信佛教心法的使命,渡江北去。”

而”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來了一個僧人跋陀,獲得佞佛的孝文帝所敬信,便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叢林中,興建一座寺院,施給跋陀。這座寺院,就是後來的少林寺。”

自唐以後,少林武名遠播。民間很多拳術都冠以少林。偽以達摩。因而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而上面關於王朗的記載似乎也要以戰勝少林僧為榮。但是粱武帝時期的少林寺恐怕還在初始發展階段。因此這裡說王朗與當時的少林僧較技,是非常牽強附會,有偽作之嫌。

這段拳譜里對王朗本人的記載非常清楚。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1000多年前的王朗的身世能如此清楚明暸,為什麼從王朗到清初這中間1000多年裡,關於螳螂拳傳承卻是一片空白呢?而且連一個象樣的民間傳說都沒有,這顯然是很荒唐的。

因此,王朗是粱武帝時代的說法應該是不成立的   。

宋代

王朗是宋代人的說法,顯然受”拳祖18家”的影響比較大.但是拳祖18家中虛構的成分很多,其中提到的”燕青””林沖”,是明代小說”水滸傳”里明確的人物。而在宋代。其人其事是否真實,還是很難確定的.

而程大力先生的考證中說”.. 實際上很多都是明代著名拳家。所謂“太祖的長拳”,在鄭、戚、何三家著作中,分別記載為趙太祖神拳三十六勢”、“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宋太祖之三十六勢長拳”;所謂 “溫元的短拳”,很可能就是 “溫家七十二行拳”;所謂 “溫元的短拳”、“馬籍的短打”之短拳、短打,以及書名、書中不斷出現的短打,應該來自“眼張短打破法”、“十二短”、“綿張短打”;“孫恆的猴拳”應該來自“猴拳”;“綿盛的面拳”應來自“綿張短打”,只不過將張姓換為了盛姓。綿者,很可能是喻其柔緩,所以乾脆又稱其為面拳;“劉興之勾摟采手”,可能來自“溫家鉤掛拳十二路”;“顏青之占拿跌法”,可能來自“九滾十八跌打撾拿”、“七十二跌法”、“千跌張之跌”….”

還有與上面一樣的一個疑惑,就是從宋朝王朗到清初,螳螂拳的傳承也是一片空白.就連明朝武術在民間最興盛廣泛的時期,也未見有關於螳螂拳的記載.

而且,號稱宋元時期的"拳祖18家",螳螂拳榜上有名.但是,著作暸等大量武術典籍的明朝名將戚繼光就是山東人,他挖掘整理當時那么多民間名家武術技法.卻唯獨沒有自己家鄉的螳螂拳,甚至連隻字片語都沒有提及,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在明朝戚繼光的時代根本就沒有螳螂拳,螳螂拳還沒有誕生.也就是說拳祖18家之說絕對是明朝戚繼光以後產生的.

所以王朗是宋朝人是不成立的   .

明末清初

既然王朗是宋朝人是不成立,那么,螳螂拳產生的年代就應該是明末清初時期,王朗也就是是明末清初人。

那么不論是得藝於嶗山僧的升霄道人還是得藝於俠盜的李柄霄,在時間的關聯上,就逐漸趨於合理。

那么王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把他搞得這么神秘。我想這與傳說中王朗反清復明有關係。

我們上面的分析來看,基本上確認王朗及螳螂拳應該是出現在明末清初。而從明代末期一些武術資料完成的時間來看,螳螂拳出現在清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分析到這裡對於王朗我們暫且一放,先來看看現在螳螂拳里確認的最早的兩個人物。七星螳螂的升霄道人和梅花螳螂的李柄霄。兩位先人從現存於世的一些文字資料和傳說來看基本確定是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氏。

那么從滿清第一代皇帝順治到雍正乾隆中間大概相隔不到100年,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王朗和升逍道人,李柄霄之間。如果不是直接傳承,也就最多隔暸1代人。

螳螂拳

螳螂拳是外家拳中象形拳的一種,因其象螳螂捕蟬故名。螳螂拳分為:以勁力剛健著稱的七星螳螂拳、以柔為主的六合螳螂拳和剛柔兼顧的梅花螳螂拳。  

招式

螳螂拳動作嚴謹,敏捷有力,長短並用,富於攻擊性。發力時身體、手臂晃動,出招迅猛,動作簡而不雜,快而不浮,招之即打,打之即招,手足齊動,躥跳輕凌。躥者,越身直出,有如蝙蝠脫窟之妙;跳者,躍足上沖,有彈丸離弦之勢。忽前忽卻,瞻前顧後,使敵難於應付   。

螳螂拳長主攻、短主守。勾、樓、掛、刁進、刁打、粘、黏、靠邊12字為螳螂拳最重要的法門。有登山、騎馬、跨虎等8式為練習的標準,更有8打、8不打、8剛、12柔之分。螳螂除拳外,還有刀、劍、花戟及奇門兵器--螳螂爪等   。

特點

螳螂拳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柔相濟,強剛極柔,長短兼備,變幻莫測,上下交替,內外相接。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緊密相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並且活中求快,快中求穩,動作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弱,快而不亂,處處保持完整的態勢。發力時快速突然,鬆緊結合,富於彈性   。

為出招先叫手,對方接勢而應變,搶中門靠身短打,動作弧中求直,手腳並用,快速敏捷,招勢組合連發   。

發展

螳螂拳於1928年傳入佛山。當時上海精武會派螳螂名家羅光玉到佛山精武會授拳。羅光玉逗留10天左右,傳授螳螂拳的崩步,學者甚眾。佛山精武會董事門懇請羅光玉加回滬後選派一門人到佛山任教。其後,羅光玉得意門徒于樂江來蟬。于樂江任教其間,傳授螳螂派拳的崩步、插錘、偷桃、偷心等招式及鐵沙掌、羅漢功。追隨其學藝會員有數十人,較有成就的有梁球石、朱明生、鄧竟雄、潘炎流、梁振聲等,從此,螳螂拳在佛山流傳開來。截止到目前為止懂螳螂拳的還有麥國熾、勞偉晃、何其熾、羅強等人。隨著武術的興盛,佛山學習螳螂拳的人會越來越多     。

三國人物誌

來這裡遍訪三國名人,看他們在那個三足鼎立、戰火頻仍的年代裡,留下了怎樣的烙印。  
 

三國時期曹操的所有謀士

曹操的謀士真叫一個字--多。到底有多少呢,細數之下,102位,不要為此驚嘆了,看看都是那些吧。智囊中包含:骨幹謀士、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直到曹操去世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三國時代的文臣武將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曹操帳下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晚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等等。
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敦夏侯淵龐德張合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于禁徐晃許褚張頜,等等。
劉備帳下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馬良徐庶陳震諸葛亮,等等。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關平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等等。
孫權帳下文臣:張昭張泓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陸凱駱統周舫,等等。
武將:周瑜陸遜呂蒙徐盛甘寧太史慈周泰程普黃蓋,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