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

修辭

修辭就是修飾詞語,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意思。修辭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飾文辭;作文;亦指文辭或修飾文辭。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儘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11
詞目:修辭
拼音:xiūcí
詳細解釋
1.作文。唐白居易《得乙與丁俱應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噓附勢,丁亦恥之。”明王廷相《大復集序》:“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蘊,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李何雲。”清顧炎武《春雨》詩:“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清俞樾《諸子平議·老子》:“自宋以來儒者不以修辭為事,莫窺斯秘矣。”
2.指文辭。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李頎》:“頎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鹹善,玄理最長。”
3.修飾文辭。魯迅《書信集·致李樺》:“正如作文的人,因為不能修辭,於是也就不能達意。”
4.見“修辭學”。

概念

11
所謂好的表達,包括它的準確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並且是符合自己的表達目的,適合對象和場合的得體的、適度的表達。修辭運用語言(包括它的書面形式即文字)的特點,同時也受語言特點的制約。
漢語“修辭”這個詞語,最早見於《周易乾文言》的“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一語中。在這句話里,“修辭”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穎達註:“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云居業也。”)與人的修業有關,不是今天“修辭”這個詞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裡,“修辭”這個詞從字面講,可理解為“修飾言辭”,再廣義一點又可理解為“調整言辭”。
修辭,狹義上就指語文字修辭;廣義上包括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全過程,同時也包含語文字修辭。
“修辭”從概念講,有三重含義:
一指運用語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規律(即“修辭手段”);
二指說話寫作中積極調整語言的行為活動(即“修辭活動”);
三指修辭學或修辭著作。
三種含義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聯繫。即修辭規律存在於修辭活動中,修辭規律和修辭活動都同是修辭學研究的對象。修辭的這三個含義表現在話語中就是:
①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應該用什麼修辭才好呢?(修辭方法)
②我最不會修辭,你別問我。(修辭活動)
③李老師是專門研究修辭的。(修辭學)
④小張買了一本《修辭》。(修辭著作)

漢語修辭特徵

修辭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係。受漢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漢語修辭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廣;漢語修辭以整齊、對稱為主,以參差錯落為輔;漢語修辭有虛寫和實寫之分,在語言表達中有意識地運用虛實觀點,取得某種效果,這是漢語修辭的又一個特點。漢語修辭古今一貫的主導思想是要為表達內容服務。
漢語的語素以單音節為主,詞以單音節和雙音節為主,而漢語又是非形態語言,沒有詞形變化的約束。這兩個特點,決定漢語修辭具有以下特徵:
①語言單位組合靈便。
②非常容易組合成音節數目相同而結構上平行的語句,通常稱為對偶。並且很容易押韻。大量運用整齊押韻的語言結構是漢語修辭的特色之一。
③漢語裡陸續出現並且積累了數量可觀的四字成語,這些成語中絕大部分富於顯著的修辭效果。
④運用漢字的特點還產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辭技法,如回文、頂針、諧音雙關等。

修辭手法

列表

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修辭格)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復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較喻(強喻)、譬喻、飾喻、引喻】;白描,比擬(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覆,復沓,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迴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
1用典: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句,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叫用典。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種用法的好處是含蓄,增強表現力。缺點是時間過久,後人難於理解;有時隨意割裂拼湊,以至形成一種生造的畸形詞語。
2、委婉:不把表述的內容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有意地把話說得婉轉曲折,含蓄有致,這就是委婉。古書中常見的委婉手法有:(1)使用謙敬語。如對己表謙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穀﹑寡人”等謙稱來代替第一人稱。對人(特別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執事﹑陛下”來代替第二人稱。(2)避諱語。就是對要說的事加以迴避掩蓋或裝飾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3)迂迴語。本來想說甲事,卻偏要說乙事,轉彎抹角,話中有話。這就是迂迴語。在外交辭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詞造句中,把本來應寫成兩個短語或句子的話,合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並提,但在表意上卻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係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並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整。”,句中“耳目聰明”形式上是一個主謂結構,其實是“耳聰”“目明”兩個主謂結構分承而來。這種方式可以使行文緊湊,但在內容表達上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
4、共用:在行文中,兩個相連線的詞或詞組共用某一個或必個詞語,換言之,同一個或幾個詞語在組合搭配的關係上是兼管著兩個相連的詞或詞組。這種修辭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區區之辭,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中“拊愛”和“子”這兩個動詞共用“民”這個賓語。
5、複合偏義:把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睛一個詞起作用,另一個詞並不表義,僅僅是一種陪襯,這種修辭表達方式就是複合偏義。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同”只有“異”義,“同”不表義。
6、互文見義: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平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複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或三個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用權這兩個(或三個)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呼應,相互補充的關係,這種修辭方法叫做互文見義,(簡稱互文、互言﹑互備﹑互體﹑參互)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涼的江水和沙灘。
-----------------------------------------------------------------------------------------------------------
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借代、拈連、誇張、雙關、映襯、移就、對偶、排比、錯綜、仿詞、設問、反問。
-------------------------------------------------------------------------------------------------

作用

借代:不直說事物的名稱,而是用與本事物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本事物。例如:紅領巾參加植樹活動。“紅領巾”代指“少先隊員”。
設問:為了揭示下文,強調某種觀點而有意提問,先問後答,自問自答。
反問: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問在於突出地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所說的話具有一種不可辯駁的氣勢。
比喻:是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有相似點才能構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體喻體和喻詞;比喻可以使被描寫的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人們的印象,用它來說明道理時,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於人們理解。
對偶:主要針對句子的結構而言,構成對偶的上下句之間必須字數相同,意思相對或相反,兩句才能構成對偶。
反語:就是用褒詞表達貶意。如"多么美麗的名稱-進取性",這裡的"多么美麗的名稱"是褒詞但表貶意。
頂針:是指把前一句結尾的詞語作為後一句起頭的詞語的修辭方法。例如: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竹根。
摹狀:是指對事物的形狀、聲音、色彩如實的摹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如:他們輕輕地划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
迭字:就是一個字重複使用,例如:綠油油的水草。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義和語音的條件,有意使語意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方法就是雙關。雙關有四種:1.諧音雙關。2.語意雙關。3.音、形雙關。4.音、形、義雙關。
諱飾:遇到忌諱的事物不便直說,而用旁的話來代替它、裝飾它的一種修辭方法。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擴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法。
反覆: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的一種修辭方法。
擬人:藉助豐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擬成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能夠把甲事物藉助豐富的想像摹擬成乙事物。[1]

常見手法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覆、襯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係,暗喻則是相合關係。
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民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指“民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菸。(“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比擬

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乾。(擬人)

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對比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對偶

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排比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反覆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覆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反問

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腳踏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裡的人》)

設問

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比喻

19、什麼是比喻?比喻分為哪幾類?比喻有什麼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但具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事物的修辭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體、喻體、喻詞。構成比喻必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
(1)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同類事物一般不能規程比喻。
(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即喻體必須在某一點上與本體相似,才能用來說明描繪本體。如“我們的祖國象花園”祖國和花園的相似點是美麗。相似點是比喻的靈魂。
B、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
1)明喻:是明顯的比喻,它的本體、喻體、喻詞都出現,喻詞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時後面還用“一樣、一般、似的”等詞語呼應。
2)暗喻:從表面看來是判斷、敘述或說明暗中包含著比喻關係。暗喻的本體和喻體都出現,與明喻的區別在於它的喻詞由“是、成了、變為、當做、變成”等詞充當。
3)借喻:用喻體來代替本體,也就是說,本體不出現,喻體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讀者或聽話人能理解兩者的關係。如“其缺點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
C、比喻在表達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語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寫得更為重要、具體、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4)它可以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和立場。

比擬

20、什麼是比擬?比擬有什麼作用?
答:比擬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的描寫方法。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
1)擬人:把物當做人來寫,使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這是最常見的比擬形式。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天空,去迎接那雷聲。
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狀態或動作,或者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
a把人寫作物的,如“那寬大肥厚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
b把甲物寫成乙物的,如“兩個人都沒有說話,有滋有味地咀嚼著一秒一秒流來的時間”。
比擬的主要作用在使語言生動,並引起讀者的聯想。

借代

21、什麼是借代?有哪些類型?運用借代要注意什麼?
答:借代是用與人或事物有關的東西來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又稱“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人的聯想,增強語言的象徵性,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於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特徵代本體。如“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2)部分代整體,如:二孔明…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3)具體代抽象,如: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該記得從前那些爛襖襖、皮褲褲的年月吧”
4)專稱代泛稱,如: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堅彈蕭邦,彈李斯特。
6)牌號代本體,如:一氣不出吸了多少根“黃獅子”。
7)材料、工具代本體,如: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運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徵2)使讀者容易了解。

拈連

22、什麼是拈連?
答:拈連是在敘述甲乙兩個關聯的事物時,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臨時用於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格。如“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思想這個東西,用繩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語言生動形象、寓意深刻、富於表現力。同時又巧妙地連線上下文,完成語義跳躍,具有簡潔、明快、使語句連貫的功效。拈連的運用大都為了發人深思。

誇張

23、什麼是誇張?分幾類?誇張有什麼作用?
答:A對事物加以超越事實的描述,叫做誇張。
B誇張
1)按意義可以分為三類:
a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縮小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處說。如:三顆糧食,收不收有什麼關係?
c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或同時出現的。如:“你什麼時候學會抽菸的?”“在娘肚子裡我就會抽兩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為直接誇張和間接誇張兩類:
a直接誇張:是不藉助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謝惠敏的兩撇眉毛險些飛出腦門。
b間接誇張:是通過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碟子裡一塊像禮拜堂定風針上鐵公雞施捨下來的肉,鮑小姐用刀割不動。
誇張的主要作用在於使人獲得深刻的印象。誇張的妙處在不似真實而寫出了真實的感受。

雙關

24、什麼是雙關?
答:讓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方式叫做雙關。雙關可分為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兩種。1)諧音雙關: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雙關是諧音雙關。如“人家笑我氣管炎。”
2)語義雙關:利用詞語或句子在語境中形成的雙重含義造成的雙關是語義雙關。如:多么難挨的漫漫長夜啊!
雙關的兩層含義,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襯

25、什麼是映襯?
答:映襯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映襯分為正襯和反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正襯如: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反襯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26、什麼是移就?
答: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來描寫乙事物,這叫移就。如:戰士們向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如果描寫感覺的轉移,即把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到另一感官上,這種移覺叫通感。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對偶

27、什麼是對偶?對偶有什麼作用?
答:對偶也叫對聯,包括起句和對句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對偶有嚴對和寬對的區別。嚴對除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外,要求結構相同,平仄和諧。如: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根據對偶前後部分意義關係的不同,一般分為三種:
1)正對:上下句從不同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它們互相補充,構成一個整體。
2)反對:上下句從對立的兩個方面加以敘述,用意是相反相成,從矛盾中闡明真理。3)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關係。如“慘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對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正對用典型事例啟發讀者從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對揭示矛盾,表達作者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串對指出事情的前因後果,言簡而意賅。

排比

28、什麼是排比?排比有什麼作用?
答: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這叫排比。排列的語句不限於兩項。大都有若干重複的詞語。排比句中,反覆出現的相同的詞語,一般稱之為“提挈語”。例如:趕超,關鍵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選取典型的實例來概括某種思想。因為句式整齊,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詞句的內容如有輕重,所指範圍有大小,須按一定順序排列。

層遞

29、什麼是層遞?(此題教材上沒有)
答: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意遞升或遞降的詞語或句子順序排列在一起,表達層層遞進的內容,這種辭格叫層遞。層遞可以分為遞升和遞降兩類。
1)遞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層層加碼地去排列相似語句。如: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2)遞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輕,由深到淺……,如:老師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錯綜

30、什麼是錯綜?錯綜分哪幾種?
答:為了避免語言呆板和單調,特意使字面更換,結構參差,這叫做錯綜。錯綜力避同一詞語和句式的反覆出現,把本來可以寫得整齊勻稱的句子故意寫得參差錯落,目的是使語言形式生動活潑,富於變化。
錯綜可分為三種:
1)更換字面:本來可以用同樣的詞語表達的,將字面更換,避免重複。如: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2)變更語序:語句重複出現時改變順序安排,原來的意思並不改變。如:花朵滿身戴,功勞戴滿身。
3)改變句式錯綜:讓文句整散錯綜,語氣變易,可以顯示文章波瀾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觀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觀眾么?
有一種特殊的錯綜,把完整的意思拆開來敘述,理解時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這一類修辭方式,也可稱為互文。如: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其實可以理解為:北國風光,千里萬里冰封雪飄。

仿詞

31、什麼是仿詞?仿詞的作用?
答:更換現成的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詞,以適應修辭的需要,這就是仿詞。如: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仿詞可以通過對比揭示矛盾,使語言犀利深刻。仿詞能給人以新鮮感,使語句平添情趣、生動活潑。仿詞是靈感的產物,可以引起聽讀者的聯想與思考。

綜合運用

32、什麼是修辭格的綜合運用?
答:在一個語言片斷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辭格,或不只使用了一個修辭格,就叫修辭格的綜合運用。修辭格的綜合運用情況複雜,形式多樣,常見的有
1)兼用:各種修辭格不是用同一標準劃分出來的,所以會出現交叉現象,即同一組語句,從一個標準看,屬甲辭格;從另一標準看,屬乙辭格。如:高大的煙囪伸向天空,仿佛是從地下長出來的,一直要升到白雲的深處。(比喻兼誇張)
2)連用:指同一辭格或不同辭格在一段話語中接連運用。a同一辭格連用,如:他長著一對陰陽眼,左眼的上皮特別長,永遠將眼珠囚禁著一半,右眼沒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擬人連用)b不同辭格連用,如:搖動的車輪,鏇轉的錠子,爭著發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連用以對偶、比擬和兩個比喻)
3)套用:修辭格的套用指一種辭格里包含著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係。套用是分層次的結合。如:看吧,狂風緊緊抱著一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碎末。(擬人中套著比喻)
33、怎樣分析綜合運用的修辭格?
答:分析綜合運用的修辭格應注意如下幾點:
1)從整體把握,弄清各種辭格之間的相互關係。辭格有主次之分,有隱顯之分,應按順序、分層次地進行分析。
2)分析時,應注意變換分析角度。比如可以從意義方面入手,也可以從形式方面入手;可以著眼於詞語,也可以著眼於句式。切不可發現一種辭格而丟掉另外的辭格。
3)識別辭格要反覆推敲,可以同不用辭格的或用了其他辭格的表達作比較。對已發現的辭格要及時註明,防止遺忘並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4)分析可運用圖解法。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比喻比喻||對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