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唐時期
據《漢書地理志》和《新纂雲南通志》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瀘西縣縣名含義有兩種說法:一說因城西有瀘源洞而得名;一說因城西有瀘川而得名。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定漏江縣,隸屬牂牁郡。東漢,為漏江縣,屬益州牂牁郡。三國蜀漢,屬益州建寧郡漏江縣。西晉,屬寧州建寧郡漏江縣。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屬南寧州。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屬劍南道戎州。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隴堤縣,屬郎州。唐南詔國,為彌鹿部,屬拓東節度。
宋元時期
宋大理國,為彌鹿部,屬石城郡(實為師宗、彌勒二部自立的自杞國)。元憲宗七年(1257年),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廣西路。後置宣撫司,又廢。轄師宗、彌勒2個千戶總把。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師宗、彌勒千戶總把改置師宗州、彌勒州。大德四年(1300年),維摩州改屬廣西路。
明清時期
清初襲明制,稱廣西府,屬 雲南省,轄師宗、彌勒、維摩3州。 康熙八年(1669年),裁維摩州,其地析入廣西、廣南、開化三府。以其屬廣西府地改置三鄉縣,屬廣西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三鄉縣,併入師宗州。 雍正二年(1724年),於五螬地置五峭廳,屬廣西府。雍正八年(1730年)7月, 廣西府屬迤東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年),設師宗州州同於舊三鄉縣之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2月,降廣西府為直隸州,改所領師宗、彌勒二州為縣,師宗州州同改縣丞,析五螬廳改屬曲靖府,廣西直隸州仍屬迤東道。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11月,裁曲靖府屬之五峭廳,於其地置廣西直隸州判還屬於廣西直隸州。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於丘北縣丞地置丘北縣,屬廣西直隸州。至清末,廣西直隸州轄師宗、彌勒、丘北3縣。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廣西府,轄彌勒、師宗、維摩(今丘北)三州及18寨,隸屬雲南布政司。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4月,改廣西直隸州為廣西縣,隸蒙自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直屬雲南省。同年11月,改廣西縣為瀘西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雲南省第3行政督察區(駐彌勒縣)。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屬宜良專區。
1954年6月12日,政務院批准撤銷宜良專區,所轄的瀘西縣劃歸曲靖專區。
1958年10月23日,師宗、羅平、瀘西合併,成立師宗縣,縣府駐師宗縣城,屬曲靖專區。
1959年2月15日,瀘西縣從師宗縣撤出,仍屬曲靖專區。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瀘西縣,將原瀘西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彌勒縣,改屬紅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