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臺姓

澹臺姓

澹臺(Tán tái)姓源流單純,源出自春秋時魯國孔子弟子滅明的後代,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湖(在今江蘇省吳縣);另一說是居於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南),遂以湖(山)名命姓名,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稱澹臺氏。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孔子 孔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澹臺 ,屬於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儒 孔子有一個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湖(今江蘇吳縣);另一說是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湖( )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裔子孫遂以“澹臺”為 氏,稱澹臺氏,世代相傳至今。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是 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他的體態和相貌都很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難以成才,故不為孔子所器重。但澹臺滅明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澹臺滅明遊歷到長江,南遊至江西,在 南昌定居,並設立書院講學,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後世的千古成語“以貌取人”的典故由此而來。澹臺滅明品行端正,鄙視趨炎附勢的世俗,因此賢名遠揚。據說,當年澹臺滅明進入南昌城,就是由進賢門而入。他設立書院講學,對南昌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南昌人亦希望更多如澹臺滅明一樣的賢士能來南昌,故而將澹臺滅明進入南昌時的城門命名為“進賢門”。後來為了接納更多的賢人高士來南昌,樹立南昌城南大門的形象,還在進賢門外修築了一座繩金塔。澹臺氏族人大多尊奉澹臺滅明為得姓始祖。澹臺氏如今並不多見,許多澹臺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澹氏、台氏了。

源流二

源於党項 ,出自宋朝時期西夏政權皇族,屬於 漢化改姓為氏。在澹臺氏一族中,有出自古代党項民族者,以漢姓澹臺為姓氏,後融合於漢族之中。党項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群體,源出古代羌族的一個分支,史稱党項羌。而西夏國的開國君主李元昊則自稱是鮮卑族拓拔氏的後代。在史籍《宋史·夏國傳》中記載:“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在史籍《遼史·西夏外記》中也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另在史籍《金史·西夏傳》中也稱:“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到了西夏末期,朝政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政敵和宗黨間的鬥爭激烈。大 蒙古汗國建立後,成吉思汗數次征討西夏,經過長期的抗爭,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軍所滅。西夏滅亡之後,國民中有許多人遷居南宋政權所地,一部分党項澹臺氏族人落居於江南孝感地區,由於原本的漢文化程度就非常高,因此很快即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另有一部分党項澹臺氏族人被蒙古軍裹脅至和林格爾地區為奴隸,逐漸融合至蒙古族中,成為呼和浩特、包頭地區 蒙古族澹臺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澹臺氏皆源出西夏王朝党項民族,且具有皇族歷史,同宗同源。雖然他們如今屬於不同的民族,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郡望,即濮陽郡,與澹臺滅明所宗之澹臺氏的太原郡望明顯有別。

得姓始祖

澹臺滅明。據《姓氏考略》記載,可知澹臺一姓,是居者以地名為姓而來的。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臺山旁,相傳古時滅明居之,即以地為姓,稱澹臺氏,故名為澹臺滅明,字為子羽。後來,澹臺滅明南遊至 江蘇吳縣東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後來地陷為湖,人稱澹臺 ,也就是今蘇州著名的澹臺湖,湖側仍有墳可見。依照《史記》的記載,澹臺滅明是當時的魯國武城邑人,即今山東省人。他們的得姓歷史大約在2500年左右。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 太原縣)。故澹臺姓的始祖就是澹臺滅明。

遷徙分布

澹臺滅明畫像 澹臺滅明畫像
澹臺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 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一位門閥,望族出 太原郡。澹臺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澹臺姓起源於春秋時候,魯國地名為澹臺山(今山東省嘉祥縣南),後來有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相貌醜陋,但品行端正,喜歡這裡的風景並居住於此,就以山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故叫澹臺滅明。他的後代,就承繼澹臺為姓,世傳澹臺氏。另一種說法,也是源於地名,但是一名為澹臺的湖泊。書載,滅明南下遊歷各地,曾居於澹臺湖濱,並以湖名為姓。後人因之。澹臺氏如今並不多見,許多澹臺氏早就簡化成台氏了。澹臺姓望出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是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山西省的運城市河津市、榆次市,河南省的商丘市、孟州市,河北省的冀州市、邢台市、張家口市、衡水市、臨西縣,山東省的泰山市,濰坊市、曲阜市、寧陽市、高密市、聊城市、 蓬萊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安徽省的鳳陽市、六安市,湖北省的孝感市、當陽市,上海市,北京市,陝西省的鹹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澳門等地,均有澹臺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志太原府志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 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濮陽郡: 濮陽古為帝丘;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為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范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後梁、後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 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
毀璧堂:孔子有弟子澹臺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游很稱讚他。有一天,他帶了一塊價值千金的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臺·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後,浪也平了。之後澹臺·滅明把璧扔到河裡,誰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上三次,最後他乾脆後把璧毀掉,這才繼續行船走人。
斬蛟堂:同“毀璧堂”。

字輩排行

湖北潛江澹臺氏字輩:“家傳世哲繼”。 河北臨西澹臺氏字輩:“振家希延保”

通用聯

四言

望出太原;
源自澹山。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澹臺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行高避徑;
學博通詩。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 國武城人澹臺滅明,字子羽,孔子弟子,相貌醜陋,但品行高潔端正,光明磊落,從不走歪門邪道,不為公事從不去見卿大夫。孔子後來說:“以貌取人,會失去子羽。”下聯典指東漢會稽人澹臺敬伯,跟從薛漢學習《韓詩》。薛漢的弟子中,他和杜撫、韓伯高最知名。
春秋世澤;
投璧家聲。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人澹臺滅明,為孔子弟子,嘗渡河斬蛟,投璧於河。

六言

春秋孔子高弟;
漢代薛師名徒。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賢人澹臺滅明,為孔子高足弟子。下聯典指東漢名士澹臺敬伯,會稽人。師薛漢習韓詩,漢弟子中,以敬伯與杜撫等最知名。

十言以上

立品端方,不逐風塵勢利;
守身剛毅,頓除蛟孽波濤。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名賢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潔操自守,非公事不入邑宰之門(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2、堂號》介紹)。 學授聖門,高尚表武城之節;
德嫻容止,英豪仰投璧之威。
——佚名撰澹臺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名人

歷史名人

澹臺滅明影視形象澹臺滅明影視形象
澹臺滅明
秋末年魯國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南)人。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相貌醜陋,但為人公正,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受到孔子的推崇。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後來遊學於江淮,弟子多達300人,名揚各 諸侯國。因其貌醜, 孔子開始曾以為才薄,當發現其優點後,則自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鄉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澹臺子”。
澹臺敬伯
東漢名士,又名澹臺恭,會稽人。向薛漢為師學習《韓詩》,為薛漢最知名的弟子之一。薛漢的弟子中,以澹臺敬伯與杜撫、韓伯高等最為知名。

近現代名人 

澹臺靜農
臺靜農(1902--1990),現代文學家、教育家、 書法家。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11月23日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葉集鎮,父親台兆基,字佛岑,母親姓樊。臺靜農原名台傳嚴,後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改名靜農,改字伯簡。他一生當中所用的筆名有:青曲、伯簡、靜者、 坡里小民、歇腳庵行者等。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臺靜農是“未名社”成員,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鄉土文學家,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 小說集《地之子》、《 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魯迅主持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他自己的小說入選了四篇,臺靜農也入選了《 天二哥》、《 紅燈》、《 新墳》、《 蚯蚓們》等四篇,是當時入選作品最多的兩位作家之一。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臺靜農散文集》、《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香港作家劉以鬯曾說:“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 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澹臺向斗
直隸南樂縣人,清同治戊辰科武 進士
澹臺安有
(1942——), 山西河津人。林學家,教育學家。曾任行政職務:合水林業總場城壕林場黨支部書記、革委會 主任。城壕公社黨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慶陽地區華池林業決場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慶陽地區林業局副局長。甘肅省慶陽林業學校校長。曾任社會兼職:中國林學會會員、楊樹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林學會西北森林經理學會理事。甘肅省林學會理事甘肅省林業職工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省森林經理學會理事。慶陽地區林學會理事長。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理事。《香港國際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會員。《中國未來研究會未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發現雜誌社》發現雜誌副理事長。《慶陽科技》編委。
澹臺文楊
女,山東菏澤市城市形象代言人。
澹臺國紅
男,運城百家聯盟創始人。
澹臺君鳳
星光大道-2011年05月31日,勇奪本周周 冠軍

百家姓之複姓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 一、由封邑而來。 二、因居地而來。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