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縣

遠安縣

遠安縣,隸屬於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縣級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轄6鎮1鄉、102個村、15個居委會,193677人,是全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遠安縣縣域經濟發展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00972萬元。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遠安縣位於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東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4′~111°52′,北緯30°53′~31°22′。縣治鳴鳳鎮東距省會武漢市355公里,西南距宜昌市117公里。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縣級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四鄰邊界總長327.06公里。境內東西橫距61.3公里,南北縱距54公里。

地形

遠安縣次高山、丘陵、何谷沖積平坂兼而有之。遠安縣西北部山地占總面積的 38.6%,全縣最高點太平頂海拔1325.1 米;東部丘陵占總面積的38%; 中部河谷沖積平販占總面積的23 4%,全縣最低點雷打岩海拔76米。

氣候

遠安縣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較足,四季分明。全縣年平均氣溫 12-16.C,年降商量1000-1100毫米,年太陽輻射80-107千卡/平方厘米。

基本簡介

遠安縣 遠安縣
遠安是 軒轅黃帝正妃、中華民族之母 嫘祖故里,古稱“臨沮”、“高安”,公元559 年更名為“遠安”,公元前140年始建縣制,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縣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安,是一片美麗的熱土。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位於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東鄰荊門,南聯荊州,西襟宜昌,北望襄陽,素有“西蜀門戶、荊襄要衝”之稱,是三峽移民重點安置區之一。遠安人口密度較小,縣域面積1752平方公里,僅轄6鎮1鄉、102個村、15個居委會,20萬人,為全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中央政治局委員、原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評價其為“山清水秀,林木繁茂,民宅秀麗的世外桃源”。水能蘊藏量巨大,極具開發潛力;有“埡絲”、“鹿苑茶”、“鳴鳳米”、“ 食用菌”、“沖菜”等地方特產。旅遊景觀有 龍潭河溶洞、鳴鳳山道教聖地、丹霞山水、三國遺址回馬坡、大堰原始森林。遠安在宜昌市興建有宜昌高新技術開發區遠安工業園區,占地面積500餘畝,緊鄰三峽機場、宜昌長江港、宜黃高速公路、宜昌火車站,開發區內設海關、商檢、口岸等涉外管理機構。遠安歷史悠久,先民們留下許多古文化遺蹟,遠至新石器時代以及周、漢、三國時期的古化石。有各種古蹟、古墓、兵器、陶器、瓷器、銅器、貨幣以及南襄古城垣、古陶井等。

遠安先後榮獲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生態林業建設先進縣、全 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文明縣城、全省衛生縣城、省級園林城、城市楚天杯、省級雙擁模範縣等榮譽稱號,“十一五”期間三次進入全省20強,連續四年保持全省山區經濟第一縣的龍頭地位。

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遠安縣 遠安縣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三國時隸屬襄陽郡。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於舊縣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擾,故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荊州夷陵郡。唐初(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後唐初年,遠安曾併入南平國(即荊南)。宋代仍以遠安屬 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清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農矚荊門直隸州。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縣城變遷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置臨沮縣時,其故城據清同治五年《遠安縣誌》記載,在今城“西北三十五里羅漢峪外,堰頭河宅後三里許,今土名鐵金熔、黃家台。”經查,“堰頭河”系指今棚鎮閘門口這一引水河渠。“宅”系指抗日戰爭後期被毀之覃宅大院。“宅後三里許”又早以沒名的“鐵金熔、黃家”,是今縣磚瓦廠及廠西黃家山一帶。當年曾有“土人耕田,每掘得城磚三五塊及二三塊不等。” 70年代初,縣磚瓦廠建廠期間,也曾挖出過城磚。臨沮倉廒故址在徐家棚上一里許之倉前、倉後間。舊縣誌中有詩日:“城遷誰問高低碟,廒廢猶呼前後倉”,“倉前”、“倉後”之名至今猶存。縣誌記載:“漢臨沮演武場在徐家棚市上半里許”。由於該城依山傍水,置於沮水故河道之上,“地系沙礫,建置非宜”,故常有水患之憂。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遷治於沮河西岸今舊縣亭子山上,同時改臨沮縣為高安縣。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又易名遠安。“百尺亭台聳,巍巍鎮一方”。城池雖小,卻仍為一縣之首府而號令遠安四鄉達920年之久。

元英宗至治年間(約在公元1322年前後),當時地方行政長官(達魯花赤)沙班遷治亭子山下,不久即為兵毀。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邑侯大有曾修復。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邑侯何盤又重修。1465年,亭子山下之遠安縣城,遭劉千斤(劉通)、石和尚(石龍)所率荊襄農民起義軍的攻擊而陷落。義軍雖被尚書白圭率重兵鎮壓,但懾於農民軍的聲威,在亭子山下為城146年後,不得已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縣城再次沿沮河南遷至東莊坪。

原東莊坪城址即“今之北關”,土城路乃“舊土城其遺址也”。當時治所的中心點在今北門外縣機械廠所在地胡家山這一帶。這一治所雖然較為理想,但朝廷上下對於農民起義心有餘悸,遂撥荊州衛千戶所加強遠安的防禦。166年後的崇禎七年,仍陷落於農民起義軍之手。

乾隆三十年降旨,楚北所在城垣頹壞者動帑(國家金庫)興修。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邑令宋楷耗銀17000有餘,大興土木,動工修城,工程遠大於歷代。城由北向南“延四里許,均砌以磚石,高一丈八尺,周八百餘丈”,“辟四門,各建樓其上”,“壕闊二丈,深丈余”。由於城高而堅,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道光六年(1826年)曾遭洪水淹沒西城磚至20塊而完好無損;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和三十七年(1948年)兩次洪水,也不過只衝毀西北城角河堤十餘丈。故200多年來,此城作為歷代各個時期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延續至今。1940年,侵華日軍先後4次派飛機對遠安縣城轟炸,城牆除沿沮河岸包括西門在內的一段外,其餘都成斷垣殘壁。舊縣政府也因此於1941年遷至洋坪蘆溪寺,抗戰勝利後方南下回城。

1948年8月6日縣城解放,其時城內僅有百十戶人家,人口不足千人,市場蕭條冷落。有國小、國中、簡師各一所。1949年6月底,遠安縣人民政府從洋坪遷至原縣城,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發展,遠安縣城已由純消費型轉為生產、消費型的城鎮。由於沮河一橋二橋的修建,使分布在沮河兩岸的幾平方公里的城區連為一體,老城區僅僅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遠安縣礦產品種多,儲量大。全縣已探明礦產資源5大類50多種,以磷礦石、煤炭、紫砂陶土、矽石最為豐富,磷礦石、煤炭保有儲量分別為2000萬噸、1900萬噸。全縣年產磷礦石、原煤各100萬噸左右,是全國磷礦石生產大縣、重點產煤縣。

林業資源

遠安素有”小林海”之稱,全縣森林面積162萬畝,森林復蓋率74%,活立木蓄積量332萬立方米,主產紅薄皮馬尾松,是湖北省綠化達標第一縣。遠安縣擁有亞熱帶及暖溫帶等各類植物。以馬尾松和櫟類為主的用材林;以梨、柿子、核桃、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林。地

水能資源

遠安縣域內有沮河、漳河、西河三條河流及43條支流,總集水面積達1251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8萬千瓦小時,可供開發的有3.2萬千瓦小時。

人口

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194249人,比上年增加了412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38726人,占19.9%,農業人口155523人,占80.1%;男性人口100870人,占51.9%,女性人口93379人,占48.1%。全年出生人口1667人,出生率為8.6‰;死亡人口1467人,死亡率為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

2010年11月1日,全縣常住人口為184532人。全縣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60776戶,家庭戶人口為16907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07人減少了0.29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96756人,占總人口的52.43%;女性為87776人,占總人口的47.5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68下降到2012年的110.23。

自然地理

自然資源

煤炭保有儲量5400萬噸,磷礦石保有儲量8.4億噸,銅、鉛、鋅等金屬礦藏和陶土、矽石、石灰石、白雲石等非金屬礦藏儲量較大。遠安是湖北省第一產煤大縣,並擁有全國單一礦區最大規模磷礦床。四是生態優良。森林復蓋率達74%,活立木蓄積量達380萬立方米,有天然氧吧之稱。

2010 年底,全縣土地總面積1739.59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0.8925 公頃。截止2010年12 月31 日全縣耕地面積21498.4 公頃,園地3813.11 公頃,林地134752.13 公頃,草地358.6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231.2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418.07 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167.75公頃,其他土地1719.78 公頃。

地質地貌

遠安縣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從震旦系至第四系,除志留繫上統、泥盆繫上統和下統、石炭繫上統和下統、白堊系下統及第三系缺失外,其餘均有分布。遠安地質構造位置,為淮陽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脊柱~黃陵背斜東翼,馬蹄形盾地~當陽向斜的西北部,中間為江漢平原沉降帶次一級構造~遠安地塹所隔。遠安除了上述三大構造外,還有一系列次一級的褶皺和北西及北東向的斷層發生,尤其是在大構造接合部位更為發育。以上三大構造相繼在燕山期形成。

遠安西部亦因地殼掀斜,間歇性上升,形成群峰疊嶂,崇山峻岭;中部破碎斷裂,地塹南北橫穿,出現河谷平畈,沖壟縱橫;東部受凹陷帶的牽制,日趨沉降,形成波狀起伏,丘崗綿亘。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太平頂為最高峰,海拔1325.1 米;雷打岩為最低處,海拔76 米,相對高差1249.1 米,具有垂直地貌景觀。地貌的海拔高程及形態特徵,自西向東依次為海拔在1200米以上的褶皺高山(面積3.38 平方千米),海拔在800~1200 米的剝蝕中山(面積153.03 平方千米),海拔在500~800 米的溶蝕低山(面積455.57 平方千米),海拔在250~500 米的切割丘陵(面積601.93 平方千米),海拔在250 米以下的沖積平畈(面積538.095 平方千米)。五大地貌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0.19% ,8.73% ,26% ,34.36%,30.71%。由於縣境中部地塹縱貫南北,沮河湍流下切,地殼相對抬升,所以平畈以東再現波狀丘陵。縱觀全縣地勢,西陡東緩中低平,酷似馬鞍形地貌特徵。遠安地貌以沮河為分界線,將五大地貌分為沮西山地、沮中平畈和沮東丘陵三大地貌分區。沮西山地位於遠安西部,東連沮中平畈,南鄰當陽,西接夷陵,北界保康南漳,包括整個荷花鎮以及花林寺、舊縣和洋坪等鎮的部分山區村。面積約675.34 平方千米,海拔340~1325.1 米,500 米以上的占96.5%。

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是湖北省重要的磷礦石儲藏區之一。山上遍生亞熱帶及暖溫帶等各類植物。以馬尾松和櫟類為主的用材林;以梨、柿子、核桃、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林。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沮中平畈位於遠安中部,北界南漳縣的百福頭,沿沮水向南伸展,直到石頭店與當陽市的清溪場接壤。包括鳴鳳鎮和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的沮河沿岸村,共有409.41 平方公里。出露的岩石主要是白堊系的紅砂石。海拔76~240 米,少部分丘頂達250~300 米,但200 米以下的占98%。區域自然條件較好,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灌溉便利,是遠安糧油的集中產區。沮東丘陵位於縣境東部,西接沮中平畈,南連當陽市的廟前、陳垸,北界南漳縣,東抵漳河與荊門、南漳相望。包括茅坪場鎮、河口鄉,共有664.54 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7.98%。該區系遠安東部水稻、小麥的主產區。東部、東南部和東北部,多系長石石英砂岩和頁岩構造。山嶺交錯,河谷較深,沖壟狹窄,溪溝縱橫。山上林木繁茂,盛產松,宜產杉;地下礦藏豐富,尤其煤炭儲量大,境內的茅坪場鎮是湖北省重點產煤鄉鎮。

氣候特徵

2010 年,遠安縣氣候較為正常,夏季頻發強降水、冰雹和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給全縣經濟建設和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降水、日照均正常。年降水量為1040.0 毫米。其時空分布為:冬、秋季雨水少,春、夏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強為122 天。年降水量為1040.0 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13.0 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數10 天,出現在7月16-25 日,累計降水量237.8 毫米;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27 天,出現在11 月16 日-12 月12 日。2010 年日照時數為:1824.3小時,與歷年平均相比偏少5.9 小時。3、8、10、11、12 月偏多外,其他月份均偏少。

區位優勢

遠安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宜昌市區和三峽壩區100公里,距三峽國際機場和宜昌長江港運碼頭90公里,距焦枝鐵路當陽站38公里。遠當國防公路、宜保路、南遠路3條省線貫穿全境,與宜黃高速公路、三峽機場、宜昌港、火車站相連。電力充裕,供變電設施齊全。開通了10萬門程控電話、DDN網;城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10萬噸。醫療衛生、賓館酒店、娛樂休閒、商業貿易等服務設施配套完善。

經濟發展

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0.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4%。第一產業增加值15.83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7.32萬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26.96億元,增長9.5%。產業結構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的比例由2011年的12.4:67.2:20.4轉變到12.2:67.1:20.7。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9.92億元,比上年增長27.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增長37.6%。地方財政支出14.85億元,增長24.0%。市場物價平穩運行。2012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6%,即消費價格總水平與上年相比上漲2.6%,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9%)。其中:食品105.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101.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101.8%,交通和通信101.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00.4%,居住101.4%。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分別為102.5%和111.5%。

農業

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63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全年糧食總產量10.08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其中:水稻產量6.32萬噸,增長1.5%;油料產量1.30萬噸,增長2.6%;蔬菜產量10.62萬噸,增長0.4%;水產品產量達到2454噸,增長0.3%;水果產量12357噸,增長8.4%;茶葉產量1302噸,增長93.8%;乾菇產量7020噸,增長15.4%,鮮菇產量37624噸,增長14.8%。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特色產業逐步壯大。全縣共完成新建和續建水利水電重點項目10個,完成投資1億元,解決了1.41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興建、改造溝渠182公里,高標準整治堰塘500口。柑橘示範園、香菇種植園、精品茶園等現代農業示範園有序推進,食用菌種植規模達1.3億袋,新發展柑橘7500畝、茶園5000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家,特色產業逐步壯大。

工業

工業生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完成工業增加值82.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完成總產值270.39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其中縣屬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0.46萬元,增長44.8%。磷化工、新型建材、機械工業、食品醫藥四大支柱產業發展迅速,所創產值占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5.8%。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53.2億元,比上年增長34%,產銷率為98.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3.5%,比上年增長61.39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112.14億元,比上年增長45.5%。其中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投資額108.62億元,增長45.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37億元,增長58.5%,農村私人投資完成1.15億元,增長13.5%。

招商引資成績顯著,園區建設突飛猛進。2012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1.06億元,同比增長35.4%。受工業園區投資的拉動,工業項目投資持續加強,完成投資68.85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1.4%,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完成投資49.17億元。隨著湖北楚園春酒業有限公司楚園春三期技改擴建、湖北弘佳鑄造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鑄鍛件生產線、宜昌西部化工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磷酸一銨等項目的建成投產,給縣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貿易

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7億元 ,比上年增長16.3%。實現外貿出口675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7.6%。

交通郵電旅遊

全年全社會貨物周轉量6913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3.3%,旅客周轉量58185萬人公里,增長27.6%。

郵電通信業(不包括移動和聯通)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911萬元,比上年下降1.6%。計算機寬頻上網用戶達到14586戶。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252部,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275部。

全年各旅遊服務企業共接待各類遊客138.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營業收入6.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3%和41.8%。

金融保險

2012年,各金融機構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對縣域經濟的支持作用進一步加強,全縣各項貸款大幅增長、各項存款持續增加。截止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65.68億元,比年初增加8.15億元,增長14.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2.65億元,比年初增加7.02億元,增長19.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8.02億元,比年初增加6.33億元,增長29.2%。

商業保險機構完成保費收入8743萬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財險保費收入2888萬元,壽險保費收入5855萬元。支付各類賠款給付2778萬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財險賠款給付1437萬元,壽險賠款給付1341萬元。

嫘祖故里

傳說黃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陝西武功人),教民種植畜養;南入荊,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為正妃,教民栽桑養蠶,繅織縫綴蔽體。於是農耕定居社會雛形奠基。後世傳說上蒼賜穀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稱雷祖、先蠶)予黃帝耕織安民,以定天下。斯時,民安定而貢賦興,銅、錫、玉帛、皮、墨等,歲必上貢。

西陵氏為何部落,嫘祖為何地何族人氏?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書經.禹貢》載,夏禹所劃荊州疆域獨以疏通長江為標誌,西陵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其地廣西陵峽周圍數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為西陵氏。

上古之世,長江尚未疏導。西陵峽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濟天”多患於此。近江峽數百里,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峽之東北百餘里之苟家埡區域,近西陵峽,通荊山北地。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獵種植果腹,養蠶繅織蔽體,雷氏中有慧女,繅絲綴縫出色,為軒轅所羨,娶為正妃,專事教民養蠶繅織,蔽體禦寒。至此,黃帝令養蠶之民歲必以絲帛上貢。今之苟家埡上古時或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確知,然雷家沖其地今在近處。至於苟家埡之“苟”或說為“敬”,或說“敬”家分姓為“苟”、“文”兩姓,另外儲存原姓“敬”,此地還是三姓。

苟家埡之養蠶史古遠,養蠶習俗有上古之風,尤其祭祀蠶神之禮儀流傳深遠。養蠶人每年三祭。鄭重而廣有影響祭祀蠶神之禮儀,西陵峽周圍數百里區域唯有苟家埡有之。解放後,祭祀蠶神禮儀被打倒,然廟會依然熱鬧。

社會

教育科技

2014年,全縣共有國小14所,在校學生6821人,普通國中7所,在校學生4054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各1所,在校學生3946人。高考成績再創新高,縣一高本科上線率達82%。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100%。

截至2012年,全縣共有國小14所,在校學生6888人,普通國中6所,在校學生4343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各1所,在校學生4064人。全縣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8.74%。全縣向國家、省、市申報了15個科技項目,落實到位資金162萬元。全縣全年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專利230項。

衛生

截至2012年,全縣共有15.42萬個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願參合率達99.1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86個,衛生技術人員1271人,病床位788張。

交通

全縣有遠當國防公路、宜保路、南遠路3條省線貫穿全境,與宜黃高速公路、三峽機場、宜昌港、火車站相連。截至2012年,全縣旅客周轉量58185萬人公里,增長27.6%。

人民生活

2014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93元,比上年增長11.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7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1元,比上年增長13.8%。城鄉居民收入比1.76,較上年降低0.0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624元,增長4.6%;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9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050元,增長11.1%;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0%。城鎮化率達到45.31%。

文化

花鼓戲

遠安花鼓是以遠安的民歌小調、地方語言為基礎,吸收了襄陽花鼓、荊州花鼓、湖北越調、四川梁山調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聲腔,改進和發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劇種,聲腔曲調多樣,風格粗獷樸實,地方韻味獨特。

花鼓戲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數幾齣戲有淨角行當),歷來均由邏輯性扮演,其音樂男女不分腔。遠安花鼓戲唱腔分正腔、采腔兩大類。其中:正腔腔系有陶

腔、漢腔、南腔、四平,屬”板腔體”音樂;采腔腔系多為一戲一曲,如”繡荷包調”、”瓜園會調”等。花鼓戲打擊樂有蘇鑼、蘇鈸、鉤鑼、馬鑼、邊鼓、簡板。

遠安花鼓傳統劇目有《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台播放。

遠安皮影

遠安皮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遠安縣誌》中才被提到。縣誌載:”皮影傳入縣內已180餘年,經久不衰”。

據1950年初期統計,遠安皮影隊已有15支,藝人46名;1985年統計,皮影隊已22支,藝人68名,分布在荷花、洋坪、舊縣、花林、望家等地。遠安皮影除了在頭像上繼承中國戲曲忠奸善惡等類型化人物臉譜外,最有特點的是講究細膩鮮艷。

旅遊資源

概況

遠安縣 遠安縣
遠安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千年古蹟、革命遺址與秀麗山川融為一體,尤以與武當齊名的鳴鳳山風景區、靈龍峽、 太清洞、大堰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勝景為著。再就是特產資源豐富。以埡絲、鳴鳳米、鹿苑茶、香菇、西楚沖菜、西河魚為主的名優土特產飲譽海內外。被人稱為三峽紅色“武當山”的湖北省遠安縣三江航天鳴鳳山風景區,目前正在鳴鳳峽修建一道檔河大壩,這道大壩建成後,鳴鳳山將新增一個藍色湖泊,使景區呈出現“登山望水、臨水賞峰”的旅遊佳境。最近幾年,遠安最大的工程玄廟觀水庫的修建致使玲瓏峽成為遠安的一大景觀,由此發展興起的玲瓏峽漂流,已經成為遠安旅遊資源中的焦點。

鳴鳳山

遠安縣城之西,有鳴鳳山。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鳴鳳山道觀,距今1500多年,其間幾經擴建與修葺,到清鹹 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鳴鳳山兩面朝陽,三面環水,四面斷崖,五龍拱頂,從地形山勢上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名山氣質。登鳴鳳山,一路經煙霞洞、多子岩、沮江赤壁、雲霞洞、頭天門、文昌祠、儀明崗、文廟、龜蛇石等景點達到鳴鳳山金頂。自南北朝以來,歷代的文人如李白王維、袁中道等於此留下大量詩文。“如鳳之將嘯”,是袁中道對鳴鳳山的形容。

靈龍峽

靈龍峽景區按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已被列為三峽旅遊圈特色景區,位於遠安百萬畝小林海之中, 186平方公里的景區內茂林修竹,植被復蓋率超過95%。景區內由4億多年的奧陶系石灰岩地貌構成一個封閉式大峽谷,懸崖高聳,10公里河谷水流奔湧起伏,險灘多達20餘處,尤其是以近90度的“靈龍大拐彎”最為驚險,被譽為“三峽漂流第一彎”。景區還是中國“埡絲”文化發祥地,區內小鎮苟家埡街面上,一條古人用中華震旦角化石鋪設的石板街,被稱為“中國化石第一街”。

大堰原始森林

大堰原始森林位於茅坪場鎮白雲村廟兒埡,總面積10.3605萬畝,海拔在500一800米之間,境內山嶺交錯,溝谷縱橫,年均氣溫攝氏12-16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878.5小時,無霜期240-250天。自然保 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樹種有省定點優良種源紅薄皮馬尾松原始群落784畝,其樹齡均在120年以上、胸徑80公分以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水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國粗榧、芒樹、蓮香、楠木、厚朴、樟樹、椴樹、杜仲,省級珍貴樹木白皮松、野核桃、金縷梅、青檀、紫薇、紫莖、山拐棗、鼠李、楸樹等;主要棲息的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林麝,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斑羚、岩羊、獼猴,省級保護野生動物50多種。

龍潭河

龍潭河位於遠安縣花林寺鎮內,距縣城11公里。河岸兩側青山藤林茂盛、鬱鬱蔥蔥,擁有山、岩、洞、峽、溪、潭、瀑、泉等多種岩溶山水景觀,以及湖北省內罕見的蝴蝶生態景觀,原始生態環境優越。景區內的太清洞,背倚崇山峻岭,洞深400米,洞室面積1800平米,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闊大、氣勢最恢弘的天然溶洞之一。游太清洞,不僅能使你在神奇瑰異的石林之間,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能使你憑生遐想,發思古之幽情、沐浴古代聖哲留下的絢麗光輝。

鹿苑寺

鹿苑寺風景區位於鳴鳳鎮西北的鹿苑溪畔,距依託城鎮鳴鳳鎮約3公里,景區內古鹿苑寺曾為全國著名的佛教寺院。據清同治縣誌記載:鹿苑寺始建於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雖“文革”期間多 遭破壞,但其神殿僧舍遺蹟尚存,至今仍存有多塊歷代文人墨客、雲遊高僧題詠鐫刻的詩詞歌賦碑文。鹿苑寺風景區山岩地質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巒險峻,鳥鳴空山,蘭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風光秀麗怡人。鹿苑寺奇山、異水、珍木、仙竹、花草組構成“玉帶七曲”、“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風”、“石柱沖宵”、“法華古台”、“羅漢點頭”、“危岩招仙”自然絕妙八景。有詩曰:“玉帶縈迴繞碧流,天開一幅錦屏幽;溪邊竹葉雲垂幕,亭畔松蘿月掛鈎。石柱果然千氣象,華台那復記春秋;峰前座擁阿羅漢,笑向招仙日點頭。”

遠安回馬坡

回馬坡位於宜昌市遠安縣城西北18.5公里的羅漢峪溝中游地段。古時,這裡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是荊襄直通蜀秦的咽喉。三國時期,蜀將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欲取道羅漢峪溝,向西北突圍,退回蜀漢。當關羽人馬行至羅漢峪中的一個三岔路口時,發覺吳兵在此設下埋伏。他正準備回馬尋路,卻已晚矣。赤兔馬已被吳兵的絆馬索絆倒,關羽也束手就擒。回馬坡因此而得名。回馬坡所在的羅漢峪溝長約15公里,在回馬坡腳下小溪里的石岩上,留下了幾個清晰的馬踢印,人稱“馬踢灘”。相傳是赤兔馬被絆倒後,在溪流中掙扎時踏出來的。馬踢灘中還有幾處呈赭紅色的石頭,傳說是赤兔馬受傷後流血染成的。後人為了紀念關公,於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在此建立了一座3層、6邊形的石亭,亭下立有一石碑,上刻“嗚呼,此乃關聖帝君由臨沮入蜀遇吳回馬處也”。後亭和碑全毀。1982年,又在原處重建了回馬坡紀念亭,高8米,共兩層,八角形,內徑四米,上蓋黃綠相間的琉璃瓦。亭中立一石碑,正面碑文與清代的相同,後面為刻線關公騎馬像,碑帽兩面均雕飾有二龍戲珠圖案。遊人來到遠安,遊覽了回馬坡後,還可觀賞打濕溪、瞄日崗、曬旗、呼兒山、關興坡、拖刀石等三國勝跡。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