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為禮山縣,以縣境禮山為名。
清末至1932年(民國21年),境域分屬河南省羅山,湖北省孝感、黃陂、黃安(今紅安)兩省四縣所轄。其間,1930年至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境內先後建立了羅山、陂孝北、河口三個縣蘇維埃。
1933年1月1日先行建置禮山縣。其後國民政府補辦了呈批手續及鑄發正式縣印,始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39年第二行政督察區撤銷,屬鄂東行署,1945年又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2年初至1945年9月,中共鄂豫邊區黨委、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進駐大悟山地區,境內先後建立安禮縣、羅禮應縣、禮南縣三個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司令部、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進駐宣化店,至6月26日中原突圍,境內又先後建立禮山自治縣民主政府、禮山縣民主政府、禮山縣愛國民主政府。
1949年4月6日,禮山縣全境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禮山縣愛國民主政府改稱禮山縣人民政府,隸屬湖北省孝感專員公署(簡稱孝感專署)。
1952年9月10日,為了紀念大悟山區人民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的英雄業績,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備案,將禮山縣改名大悟縣。
1959年3月,孝感專署被撤銷,大悟縣劃歸武漢市所轄。
1961年5月,恢復孝感專署,本縣復歸孝感專署所轄。
1978年10月屬孝感地區,1993年6月屬孝感市。
1996年,大悟縣面積1986平方千米,人口約57萬人。轄14個鎮、5個鄉:城關鎮、三里城鎮、大新鎮、宣化店鎮、豐店鎮、陽平鎮、芳畈鎮、呂王鎮、黃站鎮、新城鎮、夏店鎮、劉集鎮、河口鎮、四姑鎮、二郎店鄉、東新鄉、高店鄉、姚畈鄉、彭店鄉。縣政府駐二郎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悟縣總人口605786人,其中:城關鎮69526人,陽平鎮24760人,芳畈鎮32987人,新城鎮40660人,夏店鎮31340人,劉集鎮29446人,河口鎮23982人,四姑鎮25338人,呂王鎮26594人,黃站鎮15925人,宣化鎮48886人,豐店鎮31434人,大新鎮33524人,三里鎮26692人,二郎鄉25972人,高店鄉41786人,彭店鄉30890人,姚畈鄉13020人,東新鄉33024人。
2004年末,大悟縣總人口620494人。轄城關、陽平、芳畈、新城、夏店、劉集、河口、四姑、呂王、黃站、宣化、豐店、大新、三里14個鎮,東新、高店、彭店3個鄉,19個居委會、351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悟縣常住總人口614902人,其中:城關鎮133788人,陽平鎮19828人,芳畈鎮32899人,新城鎮44031人,夏店鎮29459人,劉集鎮26582人,河口鎮23993人,四姑鎮22858人,呂王鎮26319人,黃站鎮15134人,宣化店鎮55113人,豐店鎮30259人,大新鎮32148人,三里鎮23173人,高店鄉36754人,彭店鄉32013人,東新鄉30551人。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大悟縣轄14個鎮、3個鄉主要為城關鎮、陽平鎮、芳畈鎮、新城鎮、夏店鎮、劉集鎮、河口鎮、四姑鎮、呂王鎮、黃站鎮、宣化店鎮、豐店鎮、大新鎮、三里鎮、東新鄉、高店鄉、彭店鄉。19個居委會、351個村委會。
序號 | 鄉鎮名稱 | 面積 | 序號 | 鄉鎮名稱 | 面積 |
01 | 城關鎮 | 102.15平方公里 | 02 | 陽平鎮 | 115.71平方公里 |
03 | 宣化店鎮 | 265平方公里 | 04 | 新城鎮 | 124平方公里 |
05 | 夏店鎮 | 96平方公里 | 06 | 四姑鎮 | 61.2平方公里 |
07 | 三里城鎮 | 119.4平方公里 | 08 | 呂王鎮 | 75.7平方公里 |
09 | 劉集鎮 | 64平方公里 | 10 | 黃站鎮 | 51.19平方公里 |
11 | 芳畈鎮 | 160平方公里 | 12 | 河口鎮 | 43平方公里 |
13 | 豐店鎮 | 156平方公里 | 14 | 大新鎮 | 96平方公里 |
15 | 高店鄉 | 186.5平方公里 | 16 | 彭店鄉 | 115.06平方公里 |
17 | 東新鄉 | 134平方公里 | |||
資料來源於官網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悟縣位於鄂東北部,地處大別山西端南麓,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縣境北與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新縣交界,南與武漢黃陂區、孝昌縣接壤,東與紅安縣相鄰,西與廣水市相連。
地形
大悟縣位於大別山脈西段,境內山巒起伏,丘陵密布,河流、溪澗穿插其間。西部北高南低;中部和東部中間高、南北低。大悟縣以大別山脈為分山嶺,最高點是北部五嶽山,海拔865米;最低點是南部河口鎮兩河口和芳畈鎮趙家畈,海拔40米。
氣候
大悟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北冷氣團的影響,夏季受東南、西南季風控制,形成冬冷、夏熱、冬乾、夏濕,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短的氣候特徵。降雨的四季分布極為產均。下半年受南方暖濕氣流影響,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各地在14.9℃—15.7℃之間。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悟縣經1958年以來的礦產普查和地質部門的調查,已知礦產種類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特種非金屬、化工原料非金屬、冶金輔助原料、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等8類35種,140處礦地。其中,大、中型礦床各3處,小型礦床19處,礦化點80處。其中黑色金屬主要為鐵礦、錳礦、鉻鐵礦、金紅石、釩礦;有色金屬主要為銅礦、鉛、鋅礦、黑鎢礦、錫礦、鉬礦;貴金屬主要為金礦;稀有金屬主要為含稀土鈮礦、鈹礦、輕稀土(鈰、鑭)礦、重稀土(釔)礦。特種非金屬主要為白雲母、電氣石;化工原料非金屬主要為磷礦、黃鐵礦、含鉀淺粒岩、蛇紋岩、重晶石;冶金輔助原料主要為矽石、螢石;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主要為大理岩、石灰石礦、花崗岩、瓷石。
物產資源
大悟縣農作物以糧油作物為主,兼有其它經濟作物。糧食以稻、麥為主,油料以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以菸葉為主。
水資源
大悟縣雨量充沛,河溪縱橫,庫塘密布,徑流量大,地表水源豐富,多天然淡水,水質較淨。但地下水較貧乏。境內有環河、灄水、竹竿河3條主要河流,共有大、小支流324條,總長1216.46公里。環河、灄水南流漢水,竹竿河北注淮水。
森林資源
大悟縣植被分布層次大體是: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低山區,中部、下部主要是天然生長的馬尾松、楓香、櫟雜林、薪炭林及人工栽培起來的松、杉、茶樹等;海拔高度250米至500米之間的高丘區,多為馬尾松、櫟雜林及低矮的灌木叢;海拔高度100米及250米之間的低丘區,主要是馬尾松和經濟林(烏桕、油桐、油茶等)。
人口
2010年全縣年末總人口646849人。總人口中,男性340944人,女性305905人;農業人口497087人,非農業人口149762人;18歲以下120649人,18-35歲187239人,35-60歲246433人,60歲以上92528人。全年出生7047人,死亡4700人。
經濟
概況
大悟縣是一個農業縣,198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老區縣,1986年被列為全國山區扶貧開發縣,1994年被列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重點貧困縣,2001年被列為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7年被列為全省惟一的全國“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扶貧工作試點縣,2009年被確定為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縣。
2010年,大悟縣完成當年價生產總值68378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96879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03307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8360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8%、13.5%、21%。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8.8:29.7:41.5。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為31.4%、18.0%、50.6%,分別拉動GDP增長1.2%、4.4%、8.9%。
第一產業
2010年,大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6359萬元,比上年增長20.4%;實現農業增加值196879萬元,比上年增長20.6%。農作物種植總面積118.86萬畝,比上年增長3.8%;糧食種植面積60.70萬畝,比上年增長3.2%;糧食產量31.85萬噸,比上年增長1.2%。油料種植面積37.39萬畝,比上年增長1.4%;油料產量5.47萬噸,比上年增長1.4%。林業、牧業、漁業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全縣造林面積16030畝,主要經濟作物產量有所增長。全縣牲豬出欄40.48萬頭,比上年增長5.2%。肉類總產量48495噸,比上年增長5.6%;禽蛋產量17610噸,比上年增長8.9%。水產品產量23180噸,比上年增長11.1%。
第二產業
2010年,大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50324萬元,可比增長18.6%。規模以上工業80家(12月月報數),完成工業總產值396441萬元,同比增長41.8%;實現增加值115027萬元,比上年增長23.0%;實現利潤總額33441萬元,比上年增長151.1%,實現稅金37576萬元,比上年增長51.0%;產品銷售率為98.3%。其中縣屬工業7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85860萬元,比上年增長47.8%;實現增加值83296萬元,比上年增長25.3%;產品銷售率為97.4%。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2983萬元,比上年增長2.0%。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0年,大悟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2475萬元,比上年增長44.0%,其中城鎮50萬元以上投資454244萬元,比上年增長36.7%,房地產開發投資57551萬元,比上年增長75.5%;農村集體完成投資71628萬元,比上年增長89.5%;農村私人完成投資5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5.1%。
商業
2010年,大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7145萬元,比上年增長20.9%。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315092萬元,比上年增長20.8%;鄉村實現零售額34243萬元,增長21.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銷售額304972萬元,比上年增長20.8%;住宿餐飲業42353萬元,增長21.6%。
社會事業
交通
京珠高速公路直貫全境,石武鐵路客運專線大悟段及孝感北站正在加緊建設,麻竹高速公路大悟段開工建設,全縣交通基本形成“三縱三橫”(三縱即黃土線、張界線、三里至芳畈線,三橫即宋應線、悟宣線、三宣線)的公路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739.4公里,其中省道128.8公里、縣道221.9公里、鄉道92公里、通村公路1296.7公里。
科教文衛
大悟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2009年,全縣在校學生人數103241人,其中普通中學49567人,職業高中7684人,國小45990人。2009年,全縣高考上本科線2133人,上線率40.3%。全縣各類文化機構9個、從業人員262人。全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25家,病床668張,專業技術人員1576人。2010年,舉辦徐海東大將誕辰110周年揭牌及文藝晚會等重大文體活動5次,民眾參與式節慶文體活動6次。
民政
2009年,大悟縣新增城鎮就業6852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99人,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51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新增“五項社會保險”9637人,累計參保人數達到119444人次;徵收社保基金9358萬元,增長17.3%;村主職幹部和辭退民師全部納入社保範圍,共為6795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726萬元;養老金髮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95.3%和87%。城鎮低保做到應保盡保,30846名農村困難民眾納入低保,被評為全省農村低保核查工作先進單位。全縣城鄉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建設廉租房3.2萬平方米並公開搖號配租121套,經濟適用房建成106套1.1萬平方米,完成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1920戶。
名勝古蹟
綜述
大悟縣有6大景區:即“三區”(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景區、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宣化店談判舊址景區)、“二潭”(宣化店九女潭峽谷生態旅遊、三里響水潭生態旅遊)、“一湖”(芳畈龍潭湖度假村)。 還有劉集鐵寨旅遊風景區、黎元洪故里、大新青峰寺、陽平九龍禪寺等人文自然景觀資源。大悟縣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4%,擁有五嶽山、大悟山、三爪山、仙居頂、娘娘頂等奇峰怪石,有芳畈龍潭湖、豐店觀音湖、三里界牌湖、彭店人工洪等眾多人工湖泊,還有九女潭、響水潭等幽谷深潭。
大悟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全縣留下了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王震、徐海東、劉華清、任質斌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培育了37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全縣有革命紀念地49處,偉人故居1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和中原軍區舊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其它革命紀念地43處。境內由江澤民、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寫碑名、碑詞的烈士紀念碑多達7座,居全國縣市級首位。其中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是全國十大陵園之一,主題建築鄂豫邊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及中原突圍紀念碑分別由李先念和江澤民同志題寫碑名,是全國僅有的一園兩碑。
九女潭
九女潭地處宣化店東大山的九女潭,有十里大峽谷,九處勝景潭,五道香末址,八道險谷灘,四處孤山寨等旅遊勝景。
響水潭
響水潭位於大悟縣西北部的三里城鎮西大山“十里飛瀑響水潭”,深藏在方圓百里群山峻岭之中,沿大新鎮緊城寨至三里鎮黃龍寺一帶二十餘里之遙,奇山、雄寨,多寺、美潭。
龍潭湖
龍潭湖,現已開發出龍爪灣、玉皇島、光明島、葫蘆島、桃花島等6個島嶼。龍潭湖天然魚湯,是“國際無公害”名牌水產品。
五嶽山
五嶽山主峰,海撥865米,為大悟縣群山之最。龍潭溝出土的西周晚期7件編鐘,是我國 出土最早的國家一級編鐘文物。
大悟山
大悟山,又名上界山、大伍山,在縣境南部,屬大別山脈,主峰金頂海拔813米,總面積217平方公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內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在此誕生;抗日戰爭時期,又成為新四軍第五師根據地和鄂豫皖湘贛邊區抗戰的指揮中心。
龍潛寺
龍潛寺,今稱老廟。該寺始建於唐,盛於明清。1960年代後,該寺舊址附近先後建起了林場和茶場,開闢了盤山公路。
九里關
九里關位於三里鎮北,春秋為大隧。與楚北平靖關、武勝關齊名天下。公元706年至506年的200年間,楚與中州諸侯國發生戰爭700餘次,均以三關為孔道。九里關在東晉、南朝為重險,明清兩代設巡司。縣誌有“九里關內設街市,兩山夾峙,一水中流,險在關門”等記載。1969年,大悟人民堵南北關口,建界牌水庫,關口原址及古代兵防設施,大都淹沒,“界碑”存羅山縣城東胡家。
大勝關
大勝關位於宣化店北,雄踞竹桿灑主支流交匯處,控鄂豫咽喉,自古為南北戰事之重險。明初,太祖設巡司。明太祖詩云:“兩岸夾聳大勝關,古今人民自此還。澗下寒泉聲瀝瀝,路旁衰草色斑斑。白雲出岫隨風舞,黃葉穿林任鳥翻。美景一時觀不盡,好地描入畫圖間”。
墨斗關
墨斗關位於宣化東北13公里處。大墨斗在北,小墨斗在南。關跨湖北大悟,河南新縣、羅山三縣,塞南北通路。關上建涼亭,名“友誼亭”。墨斗寺早毀。
呂王城
清《黃安志》載:呂王城發始於何年代不詳。南北朝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1958年,全省文物普查,在呂王城至仙居河75萬平方米範圍內,發現0.6至4.5米厚的古文化遺存。新石器、西周、春秋戰國、屈家嶺、南北朝等文物門類齊全。已出土的有石爺、銅、蟻鼻錢、瓦、盤口罐等實物,國家級文物有陶倉、四系盤口壺等。
雙橋 古鎮
雙橋古鎮位於大悟城關鎮北7公里處,東傍環水,西臨山寨,因鎮南北各有一座石橋而得名。
八字溝
八字溝坐落在五嶽山下,宣化店鎮鐵店村的百年名居八字溝,是全縣保存完好的清代豪華民居。八字溝古民居建有五進五重96間老屋。
美食特產
板栗
板栗是縣內主要特產之一,主要產地為宣化、豐店、三里、芳畈等山鄉,年產量達500萬公斤以上。其中,板栗重鎮宣化店年產量在300萬公斤以上,全縣“板栗第一村”張墩村年產量達30餘萬公斤。2002年春,大悟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板栗之鄉”。
花生
花生,俗稱長生果、落花生,是大悟縣內主要油料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總產、單產均居湖北省縣級首位。
大悟綠茶
大悟地處山區,氣候濕潤,溫差較大,多為酸性或微酸性砂壤土,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故縣內盛產綠茶。
1983年以後,大悟縣茶葉生產發展迅速,形成“有山必有茶,無山亦種茶”的生產格局,產量產質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東部以“大悟壽眉”、西北部以“雙橋毛尖”、南部以“金鼓露毫”為主的三大茶葉生產基地。據統計,20年來,縣內有13家茶場被評為省部級名優茶場,17個茶葉品牌先後44次獲省級以上優質茶金獎:其中,獲獎最多的品牌是“大悟壽眉”11次、“金鼓露毫”和“雙橋毛尖”各9次,1998年中國國際名茶展覽會上它們又被推薦為國際名茶。
煨葫蘆
煨葫蘆,是縣內獨有的民間傳統風味菜。
八寶飯
八寶飯,是縣內一大名菜(也可稱名點),每逢大的宴席都少不了這道菜。它是用上等糯米、白糖、紅棗、豬肉、芝麻、綠豆、花生米、五香粉等8種原料蒸製而成,故稱“八寶飯”。
米酒
大悟縣內各地都有自釀糧食白酒的習慣,農民用大麥、稻穀、高梁;紅薯等為原料,配以自制的酒麴,經發酵後,上甑蒸製而成。所產糧食白酒,多為自己飲用,也有專門出售或兌換糧食的。在自製的糧食白酒中,四姑、劉集一帶的米酒最為出名。
珍珠花
珍珠花,又稱珍珠菜,據清《孝感縣誌》載:此菜“產山中,成樹,白花。花未開時,采之如珠顆。”
珍珠花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鉀、鈣、磷、鐵等多種礦物營養元素,具有和脾、健胃、清熱、明目、降壓、利尿、解毒等功效,尤宜於有高血壓、肥胖症的人食用。
玉皇李
玉皇李,原名“御黃李”,主要產於芳畈一帶,是傳統名貴水果。元代王禎《農書》載:“御黃李,形大、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曾被嘉靖皇帝定為貢品,因此“御黃李”便改稱“玉皇李”,也有人稱之為“嘉靖果”。
烏桕
烏桕,又稱木梓,俗稱油梓,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大悟縣則是烏桕之鄉。1987年,大悟縣人大常委會第十屆十五次會議,命名烏桕為大悟縣樹。縣內烏桕品種繁多,主要品種有葡萄桕、雞爪桕、銅錘桕、豬油粑、燈籠罩等,分布面廣,各鄉鎮均有,尤以新城、豐店、夏店、彭店、四姑、城關等鄉鎮為多。現全縣大約有新老烏桕樹400餘萬株,年產桕籽500餘萬公斤,居全國縣級之首。桕籽的用途更加廣泛,是國防、化工、紡織、機械、醫藥等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原料。日本專家稱讚中國烏桕為“綠色核子彈”。
著名人物
徐海東(1900-1970),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70年3月25日逝世於鄭州。
劉華清(1916-2011),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錢運錄(1944-),湖北省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共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程世才(1912-1990),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聶鳳智(1914-1992),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周志堅(1916-2005),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新中國的搖籃之十大紅軍縣調查
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 |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林區 |
武漢市 | 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
黃石市 | 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
十堰市 | 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荊州市 | 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
宜昌市 | 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
襄樊市 | 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
鄂州市 |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
荊門市 | 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
孝感市 |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
黃岡市 | 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
鹹寧市 | 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
隨州市 | 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 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
註: | 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