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

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
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是研究地殼被海水淹沒部分的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演化規律的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海岸與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積物、洋底岩石、海底構造、大洋地質歷史和海底礦產資源。它是地質學的一部分,又與海洋學有密切聯繫,是地質學與海洋學的邊緣科學。

研究意義

海洋覆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它是全球地質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沉積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資源基地。海洋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海洋地質調查還是海港建設、海底工程和海底資源開發的基礎。因此,海洋地質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發展簡史

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進行環球海洋調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樣品,發現了深海軟泥和錳結核。1891年由英國的默里和比利時的勒納爾將這次凋查成果編製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積分布圖及寫成《海洋沉積》一書,標誌著近代海洋地質研究的開始。

“挑戰者”號之後的幾十年間,海洋地質的研究進展甚微。1925~1927年,德國“流星”號調查船遠航南大西洋,首次採用電子回聲測深技術揭示了深洋底崎嶇不平的地形,發現了縱貫整個大西洋的中央海嶺;又用柱狀取樣管取樣,進行樣品的岩石學和礦物學研究,並首次推算了深海區的沉積速率。

20~30年代,荷蘭地球物理學家芬寧·梅因納斯等使用潛艇在爪哇海溝和波多黎各海溝進行海洋重力測量,發現了與海溝有關的顯著的重力負異常。這對海底構造,乃至全球構造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質學家戴利用濁流解釋海底峽谷的成因,推動了海底地貌學和沉積學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海上戰爭的需要,許多國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繪製了一批詳細的海底地形圖;並大力開展聲在水中傳播規律的研究,為發展海洋地震勘探技術打下了基礎。戰後,由於海底油田開發的需要,海洋地質調查蓬勃發展。1947~1948年,瑞典國立海洋研究所所長彼得松率領瑞典“信天翁”號作環球深海考察,採用真空式活塞取樣管取得長達23米的柱狀樣,研究了大洋沉積物的結構、厚度和沉積速率,並採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構造。

構造

到40年代中後期,已經積累了有關大西洋、太平洋海底地形、海底沉積以及大陸邊緣地質結構的大量資料。40年代末期,謝潑德的《海底地質學》,蘇聯克列諾娃的《海洋地質學》和奎年的《海洋地質學》先後問世。海洋地質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20世紀50年代初期,回聲測深技術大為改進,高解析度的精密聲吶投入使用,測程達萬米,為編制各大洋洋底地形圖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同時,重力、磁法和地震探測等地球物理儀器也獲得較大改進。這期間,奎年成功地進行了濁流的實驗研究,指出濁流沉積具有遞變層理。

1952年,希曾和尤因研究了1929年紐芬蘭附近大灘地震後的海底電纜折斷事故,認為該事件是由強大的高速濁流引起。此後,濁流概念逐漸被廣泛接受。

1952~1953年期間,美國地質學家梅納德和迪茨發現東北太平洋的大型斷裂帶,以後發現這種斷裂帶在世界各大洋有廣泛的分布。這是提出轉換斷層概念的重要依據。

1950~1958年,蘇聯“勇士”號調查船考察太平洋,通過測深改進了太平洋水深圖,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了大洋最深點,還採集海底長柱狀樣研究了1000萬年來的氣候演變和地質歷史。

資料

大規模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提供了大量資料。人們發現,洋底沉積層極薄,大洋地殼的結構與大陸地殼截然不同;特別是環繞全球的大洋中脊體系與條帶狀磁異常的發現具有深遠意義。60年代初期,赫斯和迪茨在上述發現的基礎上分別提出海底擴張說。1963年,瓦因和馬修斯用海底擴張說解釋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的成因。1965年,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的概念。

由於上述發現使一度衰落的大陸漂移說重新復活,大陸漂移的活動論思想在地學界逐漸取得主導地位,並導致1967~1968年,摩根、麥肯齊和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板塊構造理論是海洋地質研究結出的碩果,它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固定論哲學為基礎的地槽論的統治,被稱為地學的一場“革命”。

1964年,美國一些研究單位發起成立地球深層取樣聯合海洋機構,1968年組織了深海鑽探計畫。該計畫在15年期間歷經96個航次,航程超過60萬公里,鑽井逾千口,至1985年出版了深海鑽探初步報告80餘卷。採用液壓活塞取心技術,獲得長數百米連續的未擾動樣品。這項計畫驗證了板塊構造模式的一些要點,出發現了許多新資料,促進了大洋地層學的發展和古海洋學的誕生。

在技術方法方面,除深海鑽探和取樣技術外,這一時期還廣泛採用潛艇觀察、海底攝象、海底電視、海底著陸器及深海儀器拖運裝置等觀測手段和自動化裝置。

海底礦產資源進入了大規模的工業開發階段,海底石油產量不斷上升,海濱與陸架砂礦的重要性也日見增加,深海錳結核、多金屬泥及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引起廣泛注意。

基本內容

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許多學科的領域,具有極大的綜合性,而且與技術方法的研究,特別是測深技術、地球物理、海洋鑽探、海底觀測和取樣技術的研究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海底地貌研究

海底的地貌景觀及其空間分布和成因,是海洋地質學的經典內容之一。海底有三個最主要的地形單元,即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陸邊緣是大陸和海洋的過渡部位,是海陸影響兼而有之的一部分海底;大洋盆地以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為主體,其上分布著長條狀海嶺和孤峰狀的海山;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長的山系,多位於大洋中部,是洋殼裂開,深部物質上涌的場所。

海底地形的基本格架受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控制。內力作用對地形,尤其是深海地形的發育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深海底的大地形主要是構造地形和火山地形,外力作用也有影響,但與陸地相比要弱得多。

海底地形的調查主要靠海底測深及側掃聲吶。套用現代高精度的聲波測深技術和定位技術,已能查明海底的微地形。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構造的鑰匙,對航海、軍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底沉積物研究

海底沉積物的類型、形成作用時空分布和大洋演化歷史也是海洋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海底的大部分都覆蓋著沉積物。主要來源有陸源碎屑、海洋生物骨骸及海水本身的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的產物,也有來自火山和宇宙的組分。

海底沉積物的年代是研究沉積史的基礎。常用的測年方法有相對年代學方法和絕對年代學方法,前者有古生物法、古地磁法、穩定同位素地層學法,後者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現今已經建立起海底沉積物的地層系統,研究海底沉積地層的劃分、對比,是大洋地層學的任務。

大洋構造研究

大洋構造的演化歷史還是一個尚待探索的問題。現今多趨向於用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模式來解釋。洋底構造的研究對解決地殼起源、演化等地質學根本問題關係極大,與海底成礦作用也有密切關係。研究洋底岩石的組成、產狀、分布和成因,是深海鑽探技術發展起來後蓬勃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

海底礦產品資源研究

洋殼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漿活動的產物,也是許多海底礦產的物源,與成礦的關係十分密切。它們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記錄了洋殼形成和演化的歷史,是當前深海鑽探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研究領域。

海底礦產資源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在濱岸帶,由陸源有用礦物富集形成的砂礦床,已被廣泛利用。在近岸淺水區,砂和卵石作為建築材料,也已大力開發。在大陸架,豐富的油氣資源已進入大規模工業開發階段,產量已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1/4,大陸坡和大陸隆是潛在的油氣資源基地。深海錳結核儲量很大,富含錳、鐵、銅、鎳、鑽、鉛等多種有用元素,在諸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太平洋為最多。多金屬泥及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研究正在深入。其他如磷酸鹽、海綠石等也有經濟價值。

海底資源的調查和開發試驗將加緊進行。海底石油在人類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繼續增加。一個綜合開發海底資源的時代已為期不遠。成礦作用的研究將出現一個勃興的局面。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將進一步促進海洋地質學的高速發展。

海洋百科(一)

走進神秘的海底世界,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能源探秘。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