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潘家華:1957年生於湖北枝江,1978年至1982年在華中農學院學習,1982年至1985年北京林學院碩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3年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博士研究生。1985年至1988年湖北省社科院長江經濟所助理研究員、副所長。 現任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增選學部委員。

基本信息

簡介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曾任UNDP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能源與環境顧問、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社會經濟評估工作組(荷蘭)高級經濟學家;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2010年)講解“關於實現2020年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思考”。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土地與資源經濟學、世界經濟、能源與氣候政策等。主持了多項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973項目、院重大、國家部委和地方省市委託研究項目28項,撰寫和主編學術專著8部,在《科學》(2008,10,2012,6)、《自然》(2009,10)、《牛津經濟政策評論》(2009,10)等國際和《中國社會科學》(2002、2009)和《經濟研究》(1993、2008)等國內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譯)著300餘篇(章、部)。

獲中國社科院第二屆優秀成果二等獎(專著《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199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社科院第四屆優秀成果一等獎(論文《人文發展的概念構架與經驗數據》(2002,中國社會科學))、第十四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10-2011年)稱號。

個人履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976年參軍;1977年入黨;1982年2月退伍;

1978年3月進入華中農學院園林系學習,1981年獲學士學位;

1982年3月進入北京林學院,生態專業碩士研究生;1985年獲碩士學位;

1985年進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1988年入劍橋大學;1992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經濟學);隨後在土地經濟系做博士後研究

1993年回國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開展博士後研究,後任研究員、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1998年任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能源與環境顧問;

1998-2001年,赴荷蘭參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關於溫室氣體減排的社會、經濟、技術綜合評估報告的協調、組織、寫作和編撰工作;

2001年10月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發展研究室主任;2002年任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2008年任主任;

2005年5月,發展研究室整建制調整進入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後任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2009年,任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增選學部委員。  

學術成果

93-95年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 潘家華,世界環境與發展的南北途徑及其趨同態勢,世界經濟,(北京),1993年第11期 ,第21-26頁。

2 潘家華,建設開放的長江大市場,文匯報(上海),1993年11月4日及11日

3 潘家華,排污許可額的市場配置原理與套用,科技導報(北京),1994年第12期,第46-49頁。

4 潘家華,論土地資源的價格基礎,經濟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第66-70頁。

5 潘家華,水資源跨流域配置的資源經濟問題研究,自然資源(北京),1994年第4期,第7-14頁。

6 潘家華,從極限到持續, 生態經濟(昆明),1994年第1 期,第38-42 頁。

7 潘家華,長江開放與湖北經濟的騰飛,湖北社會科學(武漢),1994年第2期,第12-15頁。

8 環境問題的經濟理論與套用, 世界經濟(北京),1994年第9期,第46-52頁。

9 潘家華,三峽投資的社會評價及其政策含義,江漢論壇(武漢),1994年第8 期,第63-68頁。

10 潘家華(譯),人類世界已逾越極限;翻譯,世界經濟譯叢,1994年第2期,第27-32頁。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1 Jiahua Pan,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6 (4): 402-411 (1994)

12 Jiahua Pan,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versus structural changes as sustainability alternative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nitrate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25(12):1759-72, (Pion, UK, with Ian Hodge, 1993)

13 Jiahua Pa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scharge and input control for reducing nitrate pollution, Environment Management, Vol. 18 (1): 33-42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94).

14 Jiahua Pan, Land use permits as an alternative to fertilizer and leaching taxes for the control of nitrate pollu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45 (1): 102-112 (UK, with Ian Hodge, 1994).

15 Jiahua Pa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market efficiency and constant resource stock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11 (3):187-199 (1994), (Elsevier Science B V, USA). 被引頻次:4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6 潘家華,環境可持續性:市場調控原理及其政策含義;世界經濟,1994年第12期,第31-38頁。

17 潘家華,南北貿易關係與開發中國家的環境,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3期,第128-133頁。

18 潘家華,明確資源產權,最佳化環境管理;科技導報,1995年第7期;第61-64頁。

19 潘家華,貿易自由與環境保護,世界經濟年鑑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16-526頁。

20 潘家華,鄉鎮企業:環保產業的大市場,中國環保產業,1995年第4期,第20-22頁。

21 潘家華,Sanxia Resettlement: environmental cost and its internalization,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an English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World Economy, Vol 3(4), 1995.

96-97年

1 潘家華,土地經濟問題再認識(與高應軫、顧志明合著,撰寫土地資源價值論、土地供需分析及地產市場的培育與調控等三章,約12萬字),此書為中國地政叢書之一部,南京出版社,1996年。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2 潘家華,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35萬字,此書為經濟學文庫之一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3 潘家華,環保對國際貿易的制約與促進;國際經濟評論,1996年第5/6期;第22-24頁。

4 潘家華,環境成本:新的貿易壁壘?國際經濟評論,1996年3/4期,第25-26頁。

5 潘家華,三峽移民的環境成本分析;國際經濟評論,1996年9/10期,第51-52頁。

6 潘家華,資本替代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報,1996年5月21日,第3版。

7 潘家華,鄉鎮企業環境成本辨析,科技導報,1996年第6期,第43-45頁。

8 潘家華、莊貴陽,黃海中國海域污染與控制對策分析,中韓黃海污染與控制雙邊學術討論會主題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1996年9月6日

9 潘家華,套用排污許可市場配置方法控制長江武漢段水污染的經濟分析,中國南方部分省區持續經濟發展研究,1996年2月(南京出版社,1997年9月版)。

10 潘家華,環境成本內部化與南北貿易關係,世界經濟,1996年第8期,第41-43頁。

11 潘家華,能力建設的內涵及其在開發中國家的實踐,世界經濟與政治,1996年第7期,第5-9頁。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12 潘家華,中國環境問題對全球構成威脅嗎?中國環境報,1996年12月14日,第3版。

13 潘家華,Use of tradable permit system for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in Wuha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on Property, June 5-9, 1996, Berkeley, US.

14 潘家華,中國糧食安全的環境制約,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3-4期(與人合作)。

15 潘家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論創新,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第34-38頁。

16 潘家華,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o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Wav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d Saga University, Japan, 1997.

17 Jiahua Pan, The role of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MacArthur Meeting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7-11 April, 1997, Kuming, China.

18 潘家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江經濟,人民長江報,1997年5月17日,第4版。

19 潘家華,防範氣候變暖:國際經濟關係的新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1997年第24期(8月25日),第19-20頁(與人合作)。

20 潘家華,土地管理中的權益重疊與利益衝突,中國土地科學,1997年7月,第11卷4期,第23-26頁。

21 潘家華,控制全球變暖的國際經濟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9期,第10-13頁。

22 潘家華,共同的未來,衝突的利益,世界經濟年鑑,1997。

23 潘家華,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China’s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China Country Report Background Paper, 1997, UNDP.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24 潘家華,多種公有制形式與環境管理,中國環境報,1997年10月11日。第3版。

25 潘家華,步履維艱,任重道遠:從紐約地球首腦會議看全球環境與發展態勢。世界經濟回顧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26 潘家華,土地尋租中的“法人-代理”(Principal-agent problem)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地政叢書第3集,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與人合作)。

27 潘家華,三峽工程投資的環境成本最最佳化,經濟學訊息報,1997年11月7日,第2版(與人合作)。

98-01年

1 Pan Jiahua, 2000.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 Tsutagawa & P. Ratnayake (eds), New Wav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sia, pp. 253-268, Published by Centre for Regional Economic Studies, Saga University. ISBN 955-9098-58-6

2 潘家華,中國林業發展的幾個制度約束問題。中國林業問題,1998年第3期

3 潘家華、杜亞平(譯),貿易術語解釋(The Language of Trade, 英漢對照)。原著M. B. Smith & M. R. Blakeslee。中國經濟出版社。Pp.518。潘家華,杜亞平,1999年。

4 從三維結構複合系統論可持續發展調控原理。載鄧楠(主編),可持續發展:人類安全與生存。黑龍江教育出版社。Pp.426-438. 劉培哲,潘家華。1999年

5 潘家華,充滿政治色彩的“全球氣候變化會議”,世界經濟調研,2001年第25期。潘家華,2001年。(中國科學院轉用:領導參閱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6 潘家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氣象出版社。Pp.320。劉培哲,潘家華,周宏春,莊貴陽,Emily Yeh

7 Davidson, O., B Metz, and R Swart and J Pan (editors),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in June 2001, also author of the Technical Summary and chapter 7 on costing methodologies).

8 Bernstein, L. and J Pan (editors), Sectoral Cost and Benefit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Proceedings of IPCC Expert Meeting, Eisenach, Germany, February 2000 (ISBN90 6960 089 7. Published by RIVM for the IPCC. 279pp.

9 Pan, J., H. Timmer, N I Van Leeuvan, and R Swart (editors), 1999. Economic Impact of Mitigation Measures, Proceedings of IPCC Expert Meeting on Economic Impact, The Hague, 26-8 May, 1999. Published by the CPB and RIVM for the IPCC. Also author of the summary report

10 碳匯:中國林業長足發展的新機遇。全國政協2001綠色論壇,2001年9月,北京。潘家華,2001年

11 潘家華,東北亞地區能源交通合作的機遇與挑戰。日本北海學園“第13屆北太平洋地區安全與合作國際學術會議”。2001年10月15-17日。潘家華,2001年。

2002年

1 Pan, J,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orking Paper 2002-10, Glob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2002 (paper first presented at 663rd 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in London, 14-17 May 2002 and distributed at COP-8 in New Delhi).

2 Pan, J., Transaction cost for CDM projects in China. Report to the project authority, UN Foundation Project on CDM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 UNDP Beijing, June 2002.

3 Pan, J., Transaction cost for CDM projects in China. Report to the project authority, UN Foundation Project on CDM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 , UNDP Beijing, June 2002.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4 潘家華, 國家利益的科學論爭與國際政治妥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關於“減緩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分析評估報告”述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2期(總第258期),pp.55-59。

5 潘家華, 全球變化挑戰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2002年第3期

6 潘家華,人文發展許可權與開發中國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7 潘家華,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的背景與成就(組稿),世界知識,2002年第19期,10月15日出版

8 潘家華,可持續發展40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透視,世界經濟黃皮書2002/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 潘家華,美國溫室氣體減排新方案:偷換概念,逃避減排。國際環境參考,2002年第3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2月16日。

10 潘家華,美國溫室氣體減排新方案剖析。可持續發展研究,2002年第3期。61-62。

11 潘家華,石油戰略問題訪談。新聞周刊,42-44。2002年12月16日。記者張剛。2002年第40期。中國新聞社主辦。

12 潘家華,氣候變化:我們能做什麼?世界社科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主辦。2002年7月16日,第38期,總1006期。

13 潘家華,全力展開有關全球變化的社會經濟研究。建議。2002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辦公室主辦。總第24期。

2003年

1 J. Pan, Commitment of CO2 Emissions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 outline of policy framework for post-Kyoto Process. Presentation at SBSTA 18 side event on Post-Kyoto Policy Framework, 13:00-15:00, 12 June, 2003. Environment Room, Bonn.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2 J. Pan, Rural Energy Pattern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available data sources. Paper presented at Stanford-TERI(Tata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shop on Rural Energy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Delhi, 5-8 November 20002, Working Paper, Stanford Programme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J. Pan, Emissions rights and their transferability: equity concerns ov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2003 vol 3(1): 1-16.

3 J. Pan, Insurance for climate change related risk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UNFCCC Workshop on Insurance and Climate Change Related Risks, Bonn, 12-15 May, 2003.

4 J. Pan, Adaptive emiss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daptation and emissions. Paper presented at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Expert Meeting o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o Climate Change. Geneva, 20-22 May, 2003.

5 潘家華,莊貴陽,陳迎。2003。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分析。氣象出版社,北京(為中國氣象局重點圖書出版“全球變化”系列叢書之一種)。

6 潘家華,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及其地區差異,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6期(總第274期),pp.66-71

7 潘家華,人文發展權益與開發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經濟與中國(英文刊)2003年第2期,31-38頁。

8 潘家華,物慾消費理念反思, 科學中國人。2003年12期。24-25頁。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9 J. Pa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orking Paper 2002-10, Glob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2002 (paper first presented at 663rd 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in London, 14-17 May 2002 and distributed at COP-8 in New Delhi).

10 J. Pan, Du, Y., Risk assessment on ecological hazards. In: “FutureOutlook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ed by Teng Teng, 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Eolss Publishers, Oxford, UK,

2004年

1 潘家華 物慾消費理念反思 海外專刊 第2期 新思想庫專欄 第66-68頁2004年

2 Pan Jiahua,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and demands for greenhouse emissions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oral data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Vol.2(1):26-34

3 Pan Jiahua, 2004. Industrialis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No 3, pp. 1-16.

4 潘家華 低碳發展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分析.載藤滕 鄭玉歆(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4月 第223—262頁

5 潘家華, 石堅榮, 莊貴陽, 陳洪波,鄭艷, 趙行姝等,舟山生態市建設規劃(文體、說明文本、圖集)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12月,2004年3月16日通過國家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6 潘家華, 陳迎,陳洪波,石堅榮等,鎮海生態建設規劃,鎮海區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03年10月完成,2004年元月19日通過浙江省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7 潘家華、胡懷國,權衡取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國際貿易,2004年2月號。22-25頁。

8 潘家華,減緩氣候變化:人文發展的挑戰與途徑。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委員會 中國氣象局 編,陳邦柱 秦大河主編“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研討會論文集。氣象出版社。2004年1月。125-133。

9 潘家華,工業化進程與溫室氣體減排:中國面臨的挑戰,中國與世界經濟,(英文刊)2004年第5期。

10 Ott, H E, Winkler, H, Brouns, B, Kartha, S, Mace, M, Huq, S, Kameyama, Y, Sari, A P, Pan, J, Sokona, Y, Bhandari, P M, Kassenberg, A, La Rovere, E L & Rahman, A 2004. South-North dialogue on equity in the greenhouse. A proposal for an adequate and equitable global climate agreement. Eschborn, GTZ."

11 Pan Jiahua, Meeting human development needs: emissions reduction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IDS Bulletin on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July 2004, volume 35, number 3).

12 潘家華,燃料“蛙跳”,遠水難解近渴。綠葉,觀點。Vol.76(4), 2004. 第24-25頁。

2005年

1. Jiahua Pan and Huaiguo Hu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automobile sector. A sub project of the CCICED Taskforce on WTO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2004. Report submitted to CCICED Council and published in IISD (2004),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an analysis of six secto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nnipeg, Canada. Pp. 107-138; and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ess of China, 2005)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2. 潘家華,氣候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含義。環球時報 第933期。2004年12月14日

3. 潘家華,京都議定書生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005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報,經濟版

4. Pan Jiahua, Climate pressure may cool economy. Interview by Jianghepeng, China Business Weekly, p.16. 2005年2月21-27日,第207期。

5. Pan Jiahua,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the energy sector, Policy Brief. translated into and published in Chinese at the Chinese page and Italian by the Italian in monograph edited by Vitorio Prodi in December 2005.

6. 潘家華,後京都國際氣候協定的談判趨勢與對策思考。氣候變化研究進展。Vol. 1(1): 10-15.

7. 王邦中 潘家華(主筆),鄭艷趙行姝 張偉(撰稿人):可持續發展與氣象事業。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氣象與可持續發展卷(第一章, 。1-10),主筆。氣象出版社。2005年,北京。

8. Pan Jiahu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nergy demand in China. BBC Night Interview (made on 26th February in Beijing and Broadcasted on 15 march 2005.

9. 潘家華 丁永建 陳宜瑜(主筆),王根緒莊貴陽 沈永平(撰稿人):氣候與環境變化對中國影響的綜合分析,載陳宜瑜主編、丁永建、佘之祥、林而達副主編,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影響與適應、減緩對策(下卷)。第十一章,主筆。科學出版社,2005年,北京。Pp.14-46.

10. 潘家華 丁永建(主筆),劉時銀、趙林、徐德應、趙行姝、錢迎倩、王慶鎖、鄭艷、楊勁松、史學正、蘇支珠(撰稿人),王根緒、楊建平、莊貴陽、謝昌衛(共獻者)。氣候與環境變化對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的利弊分析,中國氣候與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北京。Pp.114-194.

11. 潘家華, 陳迎,陳洪波,石堅榮等,桐鄉生態市建設規劃,桐鄉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完成,2005年元月19日通過浙江省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12. 潘家華, 陳迎,陳洪波,石堅榮等,平湖生態市建設規劃,平湖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1月完成,2005年3月19日通過浙江省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13. Jiahua Pan, Rural electrifi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RCSD-Stanford,

14. Jiahua Pan, China CDM Policy Study: review of the China Interim Measures for CDM Projects. World Bank, July 2005

15. 潘家華、胡懷國,中國工業轉型的能源含義分析。載能源研究所《2005年中國能源發展分析報告》。

16. 潘家華 莊貴陽 陳迎 氣候變化20國領導人會議模式與開發中國家的參與。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10期,pp.52-57。

17. Hongbo Chen, Huaiguo Hu, Jiahua Pan,Low Carbon Development : Challenges for China as a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 World Economy / 64-77, Vol. 13, No. 2, 2005

18. Jiahua Pan, 2005. Meeting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with low emissions: an alternative to emissions caps for post-Kyoto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Economics. Vol. 5(1):89-104.

2006年

1. Jiahua Pan, Commercia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various consumption needs. In Bertrand Fort & Francis X. Johnson (eds).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for Renewables: Key to Energy Security. Asia-Europe Environment Forum 3rd Roundtable. Stockholm, Sweden, 26-28 August 2004. Published by Asia-Europe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SBN: 981-05-4099-X. 2005. pp. 52-71.

2. Jiahua Pan, Fulfilling basic development needs with low emissions – China’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building a post-2012 climate regime. In Taishi Sugiyama (ed), Governing Climate: the struggle for a global framework beyond Kyoto. Pp. 87-108. 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ISBN: 2005.

3. 潘家華,傘峰。論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轉型。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2005中國經濟論壇:十五計畫回顧與十一五規劃展望》,中國市場出版社。Pp. 138-156. 2006年1月。

4. 潘家華,李萌,中歐能源戰略合作。2006年1月給《財經》;

5. 鄭艷,潘家華, 吳向陽。影響北京城市增溫的主要社會經濟因子分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4期。Vol2 (4): 188-192。

6. 潘家華、莊貴陽、陳迎、吳向陽,英國氣候政策:以激勵機制促進低碳發展。中國環境報,第三版(前沿)。2006年1月27日。6000字

7. Wuyuan Peng and Jiahua Pan. Rural electrification in China: history and institution.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14 (1): 71-84. 2006. 彭武元、潘家華,中國農村電氣化進程分析,2006年第1期。

8. 潘家華 莊貴陽,溫室氣體減排-機遇與挑戰。人民日報,2006年2月14日

9. Jiahua Pan, The role of China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Presentation made at European Climate Forum on Post-Kyoto Climate Regime Building. 20-22 February 2006. Brussels. Organized by European Climate Forum, Potsdam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

10. Jiahua Pan, Xianli Zhu. Modeling energy requirement for basic needs. Presentation made at BASIC project Beijing meeting. 18-19 February, 2006. Beijing Zhongyan Hotel.

11. 劉培哲、潘家華、周宏春、莊貴陽、Emily Yeh,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21世紀議程,(入選:解讀科學發展觀推介書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圖書館學會承辦)氣象出版社,ISBN7-5029-2858-8, 2000年版。共有160種圖書、期刊、影響作品入選)。中國圖書館學會2005年9月致函氣象出版社,2006年2月23日氣象出版社出具證明給作者。)

12. 潘家華,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社科黨建,2006年第二期,pp.56-58. 3000字

13. Jiahua Pan.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as the basis for global climate regime building, with a case calculation for China. Presentation made at US-China Climate Forum, Berkeley, 23-24 May, 2006.

14. 潘家華, 物慾消費理念反思。載《綠色中國文集 第III卷》,潘岳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Pp.152-157。

15. Pan Jiahua, Roadmap to Post-Kyoto Climate Agreement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 Vol 2 (Suppl. 1): 22-27.

16. Energy and Climate Security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and working together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ASEM@10, Connecting Civil Societies of Asia & Europe, Workshop 1: How can Asia and Europe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ecurity, Helsinki, 7-8 September, 2006.

17. 潘家華,中國經濟成長、能源需求與溫室氣體排放,G8+5議員“能源與氣候變化”對話,2006年10月26日上午,北京國貿中國大飯店。

18. Jiahua Pan and Xianli Zhu,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Sustainable Energy Watch 2005/6, Hellio International. Pp. 61. Paris.

19.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and Zhao Xingshu. 2006. Understanding China’s Energy Policy: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use, fuel diversity, energy/carbon intens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Stern Review on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Working paper 2006-01, RCSD,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20. Xuedu Lu, Jiahua Pan and Ying Chen, 2006.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under energy and climate security concern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 14(6): 85-97. IWEP/CASS and Blackwell.

2007年

1. 潘家華,中國式的建築浪費,新財經,2007年第3期(總第84期),pp.30-31。3500字。

2. 潘家華,奢侈消費文化當止,人民日報,2007年3月20日第11版。1000字

3. 陳迎 潘家華 莊貴陽,斯特恩報告及其對後京都談判的可能影響,氣候變化研究進展,Vol. 3(2): 114-119。

4. 潘家華,節能優先應對減排挑戰,人民日報,2007年4月5日,第16版。2000字。

5. 潘家華,全球變暖:巨大的挑戰,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4月17日。第7版。1000字

6. Pan Jiahua,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petite hydraulique en Chin, .pp. 55-60; Xianli Zhu et Jiahua Pan, Global Change, No. 23, April 2007.

7. 潘家華,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團中央國家機關名家談社會學系列講座,第13講,東方出版社,2007年。

8. 潘家華 傘峰 工業化必須突破傳統模式。載蔡昉(主編)都陽(副主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第8期:劉易斯轉折點及其政策挑戰》,中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7。社科文獻出版社,北京。Pp. 264-283。

9. 潘家華,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的中美歐三強博弈,《世界經濟調研》,第23期(總第1554期),2007年6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調研》編輯部。10千字。

10. 潘家華,可持續發展:歷史的回顧。《黨建新聞》,2007年三月(第10輯),武漢出版社。Pp. 57-61,6千字。

11. 潘家華,中國有很大的節能潛力,中法工商聯合會刊《聯結(Connexions)》,第39期。專訪。Pp. 12-13。

12. 潘家華 孫翠華 鄒驥 周大地 等,減緩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認知。《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年7月,Vol. 3(4): 187-194。

13. Jiahua Pan, China is part of the world. Green Future Special Supplement, Greening the Dragon. P. 4.

14. 潘家華 孫翠華 孫國順。 減緩氣候變化經濟評估結論的科學爭議與政治解讀。國際經濟評論,2007年9-10月號。Pp. 47-49。

15. 潘家華 蔣尉 從中美戰略對話角度透視能源和環保問題。國際經濟評論,2007年9-10月號。Pp. 53-56。

16. 傅崇蘭 主編 潘家華 副主編。建設節約型社會戰略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473pp.

17. 潘家華 氣候變化中的強強博弈。城市中國,2007年。第21期。Pp.25-28。

2008年

1 潘家華 創新發展理念 讓環境分享增長的紅利。 環境保護,2007年11A。Pp.20-22。

2 Jiahua Pan,Welfare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Editori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ume 18, Issue 1, February 2008, Pages 8-11 (Article title: Welfare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ference: JGEC607, Journal titl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orresponding author: Dr. Jiahua Pan, First author: Dr. Jiahua Pan, Received at Elsevier: 15-NOV-2007, Citation information: Vol 18/1 pp 8-11, DOI information: 10.1016/j.gloenvcha.2007.11.001

3 Ning Zeng, Yihui Ding, Jiahua Pan, Huijun Wang, Jay Greg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the Chinese Challenge. Science 8 February 2008: Vol. 319. no. 5864, pp. 730 – 731. DOI: 10.1126/science.1153368

4 Lu Xuedu, Zhuang Guiyang and Pan Jiahua, China’s Move Toward a Low Carbon Economy, Special Report. Development Outreach, World Bank Institute, April, 2008. pp.15-17.

5 潘家華 陳迎 謝來輝 鄭艷2007。 中國外貿進出口產品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研究。載WWF《氣候變化國際制度:中國熱點議題研究》。第3章,pp.25-44。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7年11月。Pp.64。(同時出英文版:Jiahua Pan, Ying Chen and Laihui Xie, 2007. Embedded Energy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WWF, Key Issues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 Press published for WWF, Beijing. Pp. 25-42).

6 潘家華 滿足基本需求的碳預算及其國際公平與可持續含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1期。Pp.35-42。

7 潘家華 孫翠華 孫國順IPCC減緩氣候變化第4次經濟評估報告結論的科學爭議與政治解讀。載鄧楠主編: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07。黑龍江教育出版社。Pp.37-42。2007年11月。

8 張坤民 潘家華 崔大棚 主編 低碳經濟論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703pp.

9 潘家華 鄭艷 碳排放與發展權益。 世界環境pp. 59-63。

10 彭武元 潘家華 農村電力需求的影響因素– 基於湖北省抽樣調查的經驗分析。中國農村經濟pp. 66-72。

11 蘇偉 潘家華(主編)規劃方案下的清潔發展機制(PCDM):制度框架與國際動態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2萬字。Pp.143。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12 Jiahua Pan, Low Carbon for a High Quality of Life. 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European Union The Energy Issue. Pp. 20-21.

13 潘家華 能源與環境:2007年的形勢回顧與熱點問題。中國經濟研究報告(第59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2008年4月15日。

14 Jiahua Pan, Henry Jacoby and Jos Delbeke Kyoto, Bali, … and Now? Energies, No. 13. Total Publication. Pp. 16-21. Interviewed by Daniel Solano.

15 潘家華 鄭艷 傘鋒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環境與發展。載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編 生態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第4屆中國經濟論壇論文集。經濟管理出版社。

16 潘家華 鄭艷 溫室氣體減排的途徑及其社會經濟含義分析。環境保護,2008年第6期。

17 潘家華 美國構建2015年後的氣候變化框架協定。世界經濟調研2008年8月25日。

18 潘家華 趙行姝 陳正洪 汪金福 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分析與政策含義。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Vol (4):5,pp. 309-314.

19 陳迎 潘家華 對斯特恩報告的要點評述和解讀。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年,Vol (4):5,pp. 266-271.

20 潘家華 美國人的遊戲:構建2015年後的氣候變化框架協定。綠葉2008年第8期。Pp.75-82.

21 課題組,中國與歐洲在能源和氣候安全領域的相互依存性。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8期。Pp.24-32。

22 潘家華 能源與環境:2007年的形勢回顧與熱點問題。中國經濟研究報告第59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2008年4月15日。Pp.14。

23 陳迎 潘家華 謝來輝 中國外貿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經濟研究,2008年第7期,pp.11—25。

24 Pan Jiahua, Chen Ying and Xie Laihui.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 In Shi Shiwei (ed),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key issues of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E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Press. Beijing. Pp. 345-387.

25 Jiahua Pan, Jonathan Phillips, and Ying Chen,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ume 24, Number 2, 2008, pp.354–376.

2009年

1 Pan Jiahua, Xie Laihui. Border Tax Adjustment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or as a barrier to trad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9, Special Issue. March 2009. Pp. 32-60.

2 潘家華 勿需幻想,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要走獨立自主之路。綠葉,2009年第3期(總第130期),pp.50-56。

3 潘家華 中國能源消費增長:拐點將至?城市中國,第32期,pp. 22-26。2008年11月15日出版

4 潘家華 鄭艷 基於人際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論含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0期。PP.6-16。

5 潘家華 陳迎 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制度構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Pp.83-98。

6 潘家華 提高現有能源利用率可增加就業。中國與世界觀察。2009年第2期。China and World Affairs.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辦,中國與世界觀察雜誌社有限公司,2007年7月。國際刊號:ISSN 1990-9934。Pp. 203-208.

7 王文軍 潘家華 歐盟對2012年後氣候協定的立場。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9年。第5卷第4期。Pp.244-245。

8 潘家華 金融危機、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長遠挑戰。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Pp.14-19。

9 潘家華 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誤區與選擇。中國能源。第31卷,第9期。2009年第9期。Pp.15-18。

10 Pan Jiahua and Kelly Sims Gallagher, Global Warming: the road to restraint. In Power and Restraint: 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China Relations. Edited by Richard Rosecrance and Gu Guoliang. Public Affaris, New York. Pp. 107 – 118.

11 潘家華 和諧競爭:中美氣候合作的基調。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9年6月號。Pp.42 – 44。中共中央黨校主辦。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2 潘家華 正確認識發展低碳經濟。綠葉,2009年第5期(總第132期),pp.52-58。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3 Jiahua Pan, China expects leadership from rich nations. NATURE, Vol 461, 22 October 2009

14 Jiahua Pa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Journa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2009 VOLUME 14 / NUMBER 9 , pp. 16-18

15 Jiahua Pan, Dispelling illusions on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East Asia Forum, 2009-05-03.

16 Jiahua Pan, Development as China's environmental solution, Daily Telegraph, UK, 02 October 2009

17 潘家華,雖無“陰謀” 利益確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11日,第二版。

18 牛鳳瑞、潘家華、魏後凱(主編),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社科文獻出版社。

19 潘家華,加速城市發展轉型 提升城市增長品質(代序)。載牛鳳瑞、潘家華、魏後凱(主編),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社科文獻出版社。

20 王偉光 鄭國光主編 潘家華 羅勇 陳洪波副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科文獻出版社。

21 潘家華 陳迎 莊貴陽 楊宏偉2008/9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式分析與展望。載王偉光鄭國光主編 潘家華 羅勇 陳洪波副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

22 姜克雋 潘家華 中國:從參與者到領先者。能源評論,2009年9月,第9期。Pp.21-24。

23 潘家華、陳迎、李晨曦,碳預算方案的國際機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24 潘家華,哥本哈根之後的氣候走向,外交評論Vol 26 (6): 1-4. 2009年12月(外交學院,中國國際關係學會)。

25 潘家華,中國能承諾什麼,能源評論,總第12期,2009年12月。Pp.34-36.

26 潘家華,金融危機能化解減排壓力嗎?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第一、二屆張培剛獎頒獎典禮暨學術論壇文集(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P. 211.

27 潘家華,金融危機、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 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長遠挑戰。中國經濟研究報告第96期,2009年4月20日。15pp.

28 Jiahua Pan, Jonathan Philips, and Ying Chen. China'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In D. Helm and C. Hepburn (eds.)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9. pp. 142-166.

29 潘家華,中國:從參與者到領先者, 能源評論, 第9期, 2009年9月1日。Pp.21-23。

2010年

1 潘家華,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戰略轉型。載潘家華 魏後凱(主編)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0。社科文獻出版社。

2 潘家華,轉折調整 務實行動:從哥本哈根高預期減排到坎昆務實調整。載王偉光 鄭國光 潘家華 羅勇 陳迎(編)氣候變化綠皮書2010,社科文獻出版社。

3 潘家華,碳預算方案的國際認同及其推進建議,氣候變化科學專輯No. 1/2:45-49。中國科學院蘭州圖書館。2010年第1-2期

4 潘家華,國際氣候談判的利益博弈與中國的可能選擇,載鄭新立(主編) 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09/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Pp. 427-439.

5 Jiahua Pan, YingChen, Carbon budget proposal,In R. Pachuari (ed.),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setting a global agenda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ublished by The Energy and Resource Institute, New Delhi, India. 2010. Pp. 13-48.

6 潘家華,生態建設需要涵蓋低碳內容(序二), 載黑龍江省社科院 省政府政研室(編), 黑龍江省生態建設與發展報告(200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7 潘家華,準確認識低碳經濟, 中國經濟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雙月刊),Vol. 2: 23-28. 2010年7月2010年3月

8 潘家華,全球減排,沒有硝煙的博弈, 《經濟》雜誌(經濟日報社主管), 2010年第7期:6-9

9 王文軍、潘家華,淺議中國在後京都時代的氣候政策走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Vol.2: 21-26. 2010年2月

10 潘家華,低碳: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綠葉》雜誌, 2010年第6期:14-18

11 潘家華、莊貴陽,後哥本哈根時代中國低碳經濟形勢展望,載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10年春季報告(陳佳貴 李揚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Pp. 204-215.

12 潘家華,碳排放與發展權益(第十章),載楊潔勉(主編)世界氣候外交和中國的應對,時事出版社, 2009年5月。Pp.241-256.

13 潘家華,加速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雙月刊),Vol. 4: 60-64. 2010年7月

14 王謀、潘家華、陳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的影響及意義,氣候變化研究進展,Vol.6(4): 307-312. 2010年7月

15 潘家華,低碳城市:從理解到建設, 綠葉雜誌,No.8:38-41. 2010年8月

16 潘家華、莊貴陽、馬建平,低碳技術轉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Vol. 24(4):85-90. 2010年6月

17 潘家華、莊貴陽、鄭艷、朱守先、謝倩漪,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核心要素分析,國際經濟評論, No. 4: 88-101.2010年7月

18 謝來輝、潘家華,發展低碳經濟與區域互動機制研究,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Vol. 3(2): 73-87.2010年8月

19 潘家華 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及政策含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vol20:122)pp.1-5.

20 潘家華 陳迎,Carbon budget proposal: a framework for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XI:1, pp.5-34. 2010. Feb.

21 潘家華, 氣候公正,2010年外交主題詞, 人民日報, 國際(23版),2010年1月7日

22 潘家華, 中國已經做到極致,還要怎么減碳?, 遠見雜誌, 2010:101-102. 2010年1月1日

23 潘家華,走低碳之路提高國際競爭力, 人民日報(權威論壇), 2010年4月12日:23

24 潘家華,低碳:不能只是口號, 能源(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 2010年4月5日: 94-96.

25 潘家華,推進新興學科發展,創新研究室建設, 《社科黨建》, 2010年8月

26 潘家華,理性認知中國碳排放, 《財經》雜誌, 2010年9月

27 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雜誌, 2010年第10期

28 潘家華: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潘家華, 《東方企業文化》雜誌, 2010年10月

29 潘家華,中國低碳轉型有內在動因(Low-carbon logic), 《中外對話》特刊, 2010年11月

30 潘家華,中國須以高碳補貼低碳轉型(China's transformation paradox), 《中外對話》特刊, 2010年11月

31 潘家華,金融危機,經濟發展,節能減排與中國溫室氣體減排, 俄羅斯《經濟與社會變革:事實、趨勢、預測》(俄語), 2010年第2(10)期

32 潘家華、凱利·西蒙斯·加拉格爾,全球變暖——呼喚節制之路,《力量與克制——中美關係的共同願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8月

33 謝來輝、潘家華,貿易與氣候變化研究評述,《貿易與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0年9月

2011年

1. 潘家華, 以低碳轉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綠葉》雜誌, 2010年第12期

2. 潘家華, 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 《生態環境與保護》, 2011年第1期

3. 潘家華, 碳競爭力就是中國的未來, 《節能與環保》雜誌, 2011年第5期,

4. 潘家華, 節能減碳需要高歌穩進, 《中國經貿導刊》, 2011年第9期

5. 潘家華, “十二五”綠色發展指標無需過激,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1年第3期第7卷

6. 潘家華, 經濟要低碳,低碳須經濟,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11年第2期第25卷

7. 潘家華、禹湘, 非化石能源發展的幾個戰略問題, 《開放導報》, 2011.08.08

8. 儲誠山、潘家華, 中國棉紡織產品鏈對全球影響分析,《開發研究》, 2011.08.20

9. 潘家華, 城市民生的制度保障, 《城市觀察》, 2011年第4期,

10. 潘家華、張麗峰, 我國碳生產率區域差異性研究,《中國工業經濟》, 2011.05.17

11. 潘家華, Flexibility Required to Meet China's Mandatory Green Targets Set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1年第3期

12. 潘家華、陳洪波, 低碳技術:需要釐清幾個認識問題,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1.07.10

13. 潘家華、陳迎, Carbon Budget Proposal-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a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orld Climate Regime,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9月

14. Chen Ying, Pan Jiahua, Xie Laihui,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 Calcul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Vol.9 No.1, 2011年3月,  ,

15. 潘家華、王謀, 坎昆氣候會議認識與展望,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1年第2期

16. 莊貴陽、潘家華、朱守先, 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經濟學動態》, 2011年 第1期

17. 鄭艷、潘家華、薄旭, 拉響新警報:氣候移民, 《世界知識》, 2011年5月,第9期,

18. Pan Jiahua, Zheng Yan, Anil Markandya, Adaptation Approach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 Economía Agraria y Recursos Naturales., Vol. 11,1. (2011). pp. 99-112, ISSN: 1578-0732,

19. Pan Jiahua , China’s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East Asia Forum,

20. 潘家華,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不宜作為約束性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觀察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年6月

21. 潘家華、王漢青、陳志強、梁本凡、周躍雲、陳穎, 《中國城市低碳發展2011》,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11年

22. 潘家華、馬海兵、張瑩,Green Economy and Green Jobs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s for 2020, Worldwatch Institute, 2011年

23. 潘家華、王謀等, 低碳轉型-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主編:潘家華 副主編:王謀), 學苑出版社, 2010年11月

24. 王謀、潘家華等, 回顧與展望:前期談判進展及對德班會議走向的判斷, 《201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1年11月

25. 潘家華, “充電”還是“放電”?——博士後研究的雙重屬性, 《博士後交流》, 2010年第4期

26. 潘家華, 感受延安精神,勇於擔承歷史使命,《社科黨建》, 2011.02

27. Pan Jiahua, Zheng Yan,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ased on Individual Equity,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9 No.2 June 2011

28. Ke Shuifa, Pan Chenguang, Pan Jiahua, Zheng Yan, Zhang Ying,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park tourism on employment cre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pp136-144

[1] 根據各年相關記錄整理。格式和內容不盡規範、完整,沒有窮盡疏忽和錯謬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