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開端,是以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謠集》為標誌的。華茲華斯於一八OO年在詩集再版時撰寫的《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宣戰的一篇藝術綱領。由於他們對古典主義傳統法則的反抗,宣揚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故又將湖畔派詩人稱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詩人起初都同情法國革命,隨著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卻,進而逃避現實,迷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的安慰與寄託。騷塞和華茲華斯曾先後被敕封為桂冠詩人,其中騷塞甚至公開與青年詩人拜倫、雪萊為敵。

當湖畔派詩人的消極傾向日益明顯的時候,青年詩人拜倫、雪萊開始登上文壇,向湖畔派詩人展開論爭。拜倫在一八O九年完成的諷刺長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中,不僅回答了消極浪漫主義者操縱的刊物《愛丁堡評論》對拜倫詩作的攻擊,而且還嚴厲地譴責了湖畔派詩人的消極傾向。由於他們敢於向湖畔派詩人作鬥爭,因而被英國紳土們斥之為撒旦(惡魔),所以文學史上稱拜倫、雪萊和濟慈為“撒旦派”。
一般說,湖畔派詩人代表消極浪漫主義傾向,撒旦派代表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雖然湖畔派詩人在與古典主義的鬥爭中有過貢獻,在詩歌的藝術上有較深的造詣,但其歷史地位遠不及撤旦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