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區劃
據《太平環宇記》載:“南頓,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令尹子玉所築。”漢置南頓縣,晉惠帝置南頓郡,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明省入項城,清設南集牌, 民國時設區。建國後為第六區,1958年成立南頓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南頓鄉,1988年撤鄉設鎮。原轄28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2006年,將與城區接壤的東風、榮樓、鄭營、鄧灣、劉香莊5個行政村共13.59平方千米、27297人劃入城區(說明:東風行政村按城區管理,由南頓鎮政府代管)。2006年,轄24個村委會:南頓村、河口村、楊莊村、八聯村、位莊村、任冢村、白坡村、劉店村、馬旗村、周樓村、齊坡村、王莊村、劉寨村、七溝村、王坡村、彭莊村、汪莊村、馬樓村、玄六村、田園村、姜莊村、高窪村、水劉村、東風村。鎮政府駐南頓。
基本介紹
南頓是項城市市區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項城市的西大門和市區開發的重點發展方向。 106國道和漯阜鐵路在境內交匯,國家級重點工程大廣高速公路(黑龍江大慶至廣州)和 河南省重點工程周李公路貫穿全境;大廣高速公路在南頓設有通往 項城市區的出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南頓鎮有漯阜鐵路、阿深高速公路、106國道、周李公路穿境而過,長虹運河縱貫南北。
南頓鎮是西漢文化的發源地,境內有“光武廟”、“白果樹”、“扳倒井”、“千年漢槐”、“飲馬池”、“跑馬嶺”、“涼馬台”等文化古蹟遺址;“鬼修城”、“王莽趕劉秀”、“上八里出鄧禹等傳說淵源流長。南頓故城遊覽區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頓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畜牧業發達,黃牛、槐山羊量大質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50%,具有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承接勞動密集型加工業轉移的優勢。
南頓擁有100多家機械製造企業,主導產品離合器占全國農用車市場同類銷量的60%,是聞名全國的“離合器”之鄉,已形成機械製造、畜產品加工、紡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2005年全鎮完成稅收960多萬元,財政收入2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65元。先後榮獲全國體育先進鎮、河南省文明衛生村鎮、周口市治安模範鎮等榮譽稱號。
產業發展
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 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財政增長為目標,按照“重工、強農、擴城、活商”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大膽開拓,搶抓機遇,開創了南頓工作的新局面。200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26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6億元,財政收入5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0元。南頓已成為 周口市綜合實力20強鄉鎮之一。南頓鎮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為確保農業的基礎地位,南頓鎮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不斷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使得糧食、畜牧生產穩步前進,糧經比例日趨合理。農民收入逐年攀升。全鎮有效灌溉面積達6.2萬畝,旱澇保收田6.2萬畝,各種農業機械5200台(套),規模養殖場108個,畜牧業總產值達9860萬元。優質高效經濟作物面積達2.5萬畝,糧經比例為6:4。南頓的小雜果種植基地,盆景園藝花木基地、蓖麻種植基地不但成了項城市農業結構調整的典範之作,而且還輻射帶動了南頓鎮其它基地的開發和建設。
南頓鎮強力推行工業產業化進程,發展鄉鎮企業是實現強鎮富民的必由之路,鎮黨委、政府始終把鄉鎮企業作為大事要事來抓,並利用優越的環境、優惠的條件、優質的服務,力促鄉鎮企業上數量、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尤其是南頓的農機配件生產加工已成為項城市的特色產業,近千個生產廠家已形成區域化生產之勢,其中規模企業106家,一般納稅戶28家,從業人員達6800人。農用車配件近20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是時風、飛彩、巨力等大型農機集團指定配套產品,其中拳頭產品離合器、方向機、制動器等在全國市場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為實現鄉鎮企業的二次飛躍,鎮黨委、政府著力引導企業進行了幾個轉變;企業管理模式由家族式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企業競爭機制由小群體價格競爭向集團化品牌競爭轉變。已催生了一批骨幹企業,如榮樓車輛配件廠、城西離合器廠等,不但通過了ISO9000質量認證,而且實現了集團化生產。並出現了南頓、東風兩個年納稅超百萬元的行政村。
發展舉措
項城市南頓鎮按照“改善生產條件,調整種植結構,強化科技服務”的總體思路,不斷突出農業亮點,健全服務體系,逐步實現了科技興農,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 新路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該鎮先後投資250萬元修建了東風橋水閘和清水河大閘,使全鎮90%以上的耕地受益;投資300餘萬元,修建了5條磚碴路,方便了20餘個行政村民眾的生產生活。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該鎮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實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標準農業、規模農業,取得了很大效益。逐步形成了以馬樓、南頓、鄭營、劉香莊為主的5萬隻牛、羊繁殖基地,以鄧灣、鄭營為主的5000畝小雜果種植基地,以周王莊、高窪、玄六等為主的1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以王坡、田元、姜莊為主的300個塑膠大棚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豫寶麵粉廠、馬旗飴糖廠、王樓粉條廠的建成,大大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實現了農產品增值,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該鎮充分發揮農技站和農業開發公司的作用,開通“111”服務熱線,定期舉辦農業科技知識培訓,為廣大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從而激發農民民眾科學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畜牧發展
項城市南頓鎮積極推進 畜牧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使畜牧業成為該鎮新的經濟成長點。該鎮已擁有規模養殖戶180餘家,實現畜牧業銷售收入1.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該鎮成立了由書記任組長的畜牧發展領導小組,積極幫助廣大農戶轉變思想觀念,提供養殖信息。引導、扶持飼養專業戶走標準化、規模化道路,改變了傳統的庭院飼養經營方式。該鎮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激活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新的突破口,全鎮按照“小規模、大群體”的經營方式,培育建設了一批養殖基地。其中以周王莊、高窪、王樓等行政村為中心的生豬養殖基地,存欄商品豬5萬多頭;以南頓、馬樓、劉香莊等行政村為中心的牛羊養殖基地,存欄達4萬隻;以王坡、劉寨等行政村為中心的蛋、肉雞飼養基地,年存欄達3萬多隻。該鎮還通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先後建立了兩片生豬養殖小區、一個黃牛繁育基地和一個波爾山羊繁育基地,初步實現了連片經營。
為了促進畜牧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該鎮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該鎮規定,凡是養豬500頭以上、養羊50隻以上、養牛5頭以上、養雞1000隻以上的,場地由政府負責解決,並提供5000—30000元的無息貸款。同時,該鎮還建立健全了動物疫病防治、飼料加工供應和畜產品加工運輸四大服務體系,經常組織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實用技術培訓,為養殖戶解除了技術方面的後顧之憂。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是發展鄉鎮企業的有效載體,發展第三產業的良好依託。南頓鎮依靠毗鄰市區的地理 優勢,按照“布局合理、統一規劃、集中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走以地生城,以地養城的路子,已成功建成了榮樓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內包括 商業區、工業區、 農貿區、行政區及居民區,不但高標準構築了小城鎮框架,而且在“三通一平”等優惠的政策引導下,聚擾了各方能人志士前來南頓投資經商、辦廠,榮樓新區正在開發建設之中,該新區建成後與市區緊密相連,必將帶來無限商機。南頓鎮的旅遊業方興未艾。南頓,古稱頓子國,漢置南頓縣,歷史悠久,地傑人靈,境內東漢古蹟多處,南頓故城、白果樹、扳側井、倒栽槐、飲馬池等景點均已被開發,其中南頓故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故城原址,修繕了統天殿、光武殿等,並新建許多景點,園林花卉、亭台樓榭、散布其間。每年廟會客流量近百萬,成交商貿金額上千萬元,一個新興的旅遊、商貿鎮正在崛起。
文化發展
南頓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史書記載: 春秋時期周朝屬國頓子國在此建都,漢時光武帝 劉秀曾在此活動,境內現仍存留春秋古城牆,漢代光武遺址等文化遺蹟,是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86年南頓故城被省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進南頓,可以說是每步有傳說,無處不典故。“王莽趕劉秀”驚險神奇;“司子師大戰毋丘儉”場面激烈;“搬倒井”、“飲馬池”典故新穎;“白果樹”、“千年漢槐”鬱鬱蔥蔥……
特別是光武遺址和古城牆,有較高的參觀和旅遊價值,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特別是二月二到三月三,這裡的古廟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建國後,神像寺廟被毀。1961年尚有房屋46間,城亘山門大致如故。因南頓境內劉姓居多,又是望族,於1993年劉姓民眾自發倡議修復“光武廟”,共耗資600多萬元。修復了“500羅漢”、“老母洞”、“光武殿”、“統天殿”等景點,共占地100多畝。1997年11月,南頓鎮政府將南頓故城租賃給個人承包。因經營管理不善,致使故城設施損壞慘重,大殿年久失修、坍塌漏雨。2005年初經多方努力,鎮政府收回光武廟,落實“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政策,投資100多萬元,重新修復了“老母洞”、“光武殿”、“統天殿”等,並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文化產業逐漸顯露生機。
在省委、黨委、省政府開發 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已成趨勢。面對新的歷史和 機遇,使南頓鎮黨委、政府有了新的壓力感和緊迫感。正如黨委書記陸智傑所說:“祖先留給我們豐厚的文化遺產和瑰寶,依然亘古不變地矗立在那裡。畢竟‘一分土養一方人’,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為了充分開發南頓歷史傳統文化資源,南頓鎮採取了如下措施:
強化宣傳氛圍,使世人了解它,關心它,研究它。充分利用光武遺址和古城牆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神、文化典籍、文化景觀、文化遺產、文化名人等優勢加大宣傳力度,用文物古蹟營造文化氛圍。召開專家座談會和研討會,有關專家對光武遺址和古城牆進行論證。每逢廟會,南頓鎮利用傳播媒體,在電視上出流動字幕,製作播放專題片進行宣傳,引起社會共鳴,產生心理效應,弘揚傳統文化,產生巨大衝擊波。
政府積極推動,加大保護,開發力度。營造南頓故城文化旅遊大環境,有祖先的饋贈還不夠,需要有一系列的硬體設施、軟體服務和配套政策。如古城牆的保護、光武遺址的維修、配套設施建設以及道路交通、環境保護、安全衛生、培養專業管理人員等。這些都需要大量、長期的投入。
2005年,南頓鎮政府融資80多萬元,修復了“光武殿”、“統天殿”、“老母洞”,並加強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成立了《項城市南頓鎮旅遊景區開發保護協會》,制訂了 章程。由北京古文物建設設計專家規劃設計的《南頓故城保護建設設計方案》已經出台,以光武遺址開發建設為載體,修建占地約100畝的光武 文化廣場,向此連線阿深高速公路出口和周李公路,向南連線長虹廣場和清風大道,擴展了文化產業視野。多方融資,拓寬開發渠道。實行政府投資和社會融資相結合的辦法,經營光武遺址旅遊產業。南頓鎮充分利用招商引資的手段,走市場化的道路,集社會各方之力,構築開發光武遺址,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平台,已引資600多萬元,投入光武遺址開發建設,形成良性循環,達到了保護古蹟、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一石三鳥”的目的。南頓光武遺址的保護開發正緊鑼密鼓地在進行,光武遺址將逐步建成集旅遊、商貿、娛樂、休閒為一體的旅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