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香港及中國地區稱為薇甘菊或小花假澤蘭,美屬薩摩亞稱為fue saina,斐濟稱為wa mbosuthu,而法國則稱為liane americaine。原產於南美洲,全球約有430種為菊科之中唯一的一年生攀爬植物。

基本信息

花蔓澤蘭(學名:Mikania micrantha),香港及中國地區稱為薇甘菊或小花假澤蘭,英文稱為Mile-a-minute Weed,美屬薩摩亞稱為fue saina,斐濟稱為wa mbosuthu,而法國則稱為liane americaine。原產於南美洲,全球約有430種為菊科之中唯一的一年生攀爬植物。由於小花蔓澤蘭生長速度奇快,奪取其它植物的養分,導致其他植物難以生存故有“綠色殺手”之稱,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力之外來入侵物種。

特徵

葉:單葉對生,心臟形或箭頭狀,長約2-10cm,邊緣為淺波狀圓鋸齒。
花:白色,四或五朵管狀小花聚生成簇為一細小的頭狀花序,花柄成四數排列,
每一頭狀花序有由4至5板綠色苞片組成的外環將中央的4朵花圍繞。
種子:鈿黑色,1,000粒僅約重1公克,頂端有冠毛,可隨風和水面傳播,每平方米可產約17萬粒種子。

散播

1884年香港己有薇甘菊紀錄,1980年代初經香港傳入至中國華南一帶,1984年深圳已有標本採集紀錄。
1988年首先入侵珠海外伶仃島,其後於2003年發現於珠海大橋出現。
1949年印尼從巴拉圭引入,作為橡膠園的地被覆蓋植物,至1987年已覆蓋全印尼。
台灣則於1990年以前在南部屏東及高雄地區,已有標本採集紀錄。

危害

由於小花蔓澤蘭具有趨光性,喜生長於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旦攀上樹木就會纏繞全株植物,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破壞因而缺少養分最後導致枯死,導致原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嚴重侵害。 小花蔓澤蘭及具有無性繁殖及產生種子的有性繁殖能力皆強的特色,其蔓莖的每個節除了可長出新芽之外,而節及節之間都能長出不定根,而它一天可生增長達廿四厘米長度,單是一株薇甘菊就可在數個月之內覆蓋約25平方米麵積植物,故此有“一分鐘一英里Mile-a-minute weed”之稱,這也是難以徹底剷除的主要原因。

清除方法

2002年香港漁護署試驗使用農藥森草淨,發現能有效使小花蔓澤蘭枯萎,但由於直接噴灑有機會殺害其宿主因此未能大範圍使用;目前為止還未有正式有效的清除方法出現,只能依靠人手清除。如用割除方法清理的莖節仍會長出新根,因此清理後必須妥善棄置,否則會助長其繁殖。
由2007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進行名為“無間道行動”的研究,於2008年8月於大埔丫洲進行野外研究,研究發現寄生植物田野菟絲子會使用吸盤插入小花蔓澤蘭的莖幹以吸收水份及養份,能有效降低小花蔓澤蘭的開花繁殖能力但未能完全殺滅。同時亦研究使用寄生植物金燈藤以比較兩者對清除小花蔓澤蘭的效用。

近似名字

小花蔓澤蘭的英文名稱Mile-a-minute Weed(中譯為一分鐘可生長一英里的野草)與另一種攀援植物扛板歸的英文名稱相同,但兩者的學名並不相同。

參考書目

1.杜詩雅 博士 ,《香港攀援狀植物》,市政局刊物。1986年:95頁。
2.梁海菊、朱惠玲 著,《香港自然圖鑑系列4常見灌木叢植物》,野外動向。35頁。ISBN 988-98539-4-9。
3.《綠色香港─生態欣賞與認識》,花千樹出版。252-254頁。ISBN 962-8884-44-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