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杯莧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50cm。根細長。莖上升或直立,鈍四棱形,具分枝,有灰色長柔毛,節部帶紅色,加租,基部數節生不定根。葉對生;葉柄長1-7mm,有長柔毛;葉片菱狀倒卵形或菱狀長圓形,長2-5cm,寬6-30mm,先端圓鈍,微凸,中部以下驟然變細,基部圓形,上面綠色,幼時帶紅色,下面蒼白色,兩面有長柔毛,具緣毛。總狀花序由多數花叢而成,頂生和最上部葉腋生,直立,長4-35cm;總梗延伸,不分枝,密生灰色柔毛;花叢具長約1mm的花梗,在花序下部的花叢間距離較遠。愈向上距離愈近,初直立,後開展,最後反折,下部花叢由2-3朵兩性花及數朵不育花而成,愈向花序上部,花叢內的不育花數目愈減少,最上部花叢僅有1朵兩性花,而無不育花,果實成熟時,整個花叢脫落;苞片長1-2mm,先端長漸尖,授粉後反折;兩性花白花被 片卵狀長圓形,長2-3mm,淡綠色,先端漸尖,具凸尖外面有白色長柔毛,內面無毛,具3-5脈;雄蕊花絲長3-4mm,基部連合部分僅長1mm;退化雄蕊長方形,長0.5mm,先端截形,具2淺裂或凹缺。胞果球形,直徑約0.5mm,無毛,帶綠色;不育花的花被片及苞片黃色,長約1.5mm,花後稍延長,先端鉤狀,基部有長柔毛。種子卵狀長圓形,極小,褐色,光亮。花、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生境及分布生長於海拔800米至1,58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灌叢以及小河邊或山谷蔭蔽處,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生於山坡灌叢或小河邊。
國內分布於華南的廣西、廣東、雲南、台灣等地。國外分布於菲律賓、非洲、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大洋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
主要價值
杯莧的治跌打、駁骨。(考證 :出自《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採收和儲藏:夏季植株生長盛期採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曬乾用。
功效分類:解毒藥;止痛藥
性味歸經:《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苦澀,微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Og。外用:適量,搗敷。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①《海南植物志》:"治痢疾,止咳。" ②《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
炮製方法
1.生品:除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
2.酒制:取淨杯莧適量,加酒糟共搗爛外敷用。酒制後加強散結作用,用於跌打腫痛、瘡瘍早期腫痛明顯者.
藥材鑑定
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全緣,兩面有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梗及小花梗纖細;小花淡綠色,乾後枯綠色。
化學成份
全草中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
石竹目百科(一)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 亦稱中央胎座目(Centrospermae)。 顯花植物的一目,屬雙子葉植物綱(特徵特徵為具兩片子葉)。 |
莧科
莧科 | 雙子葉植物,約65屬,850種,廣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13屬,39種,南北均產之,有些供蔬食,有些人藥,有些供觀賞。 |
牛膝屬 | 鈍葉土牛膝;褐葉土牛膝;紅柳葉牛膝;紅葉牛膝;柳葉牛膝;葉牛膝;牛膝;少毛牛膝;土牛膝;小葉牛膝;銀毛土牛膝 |
白花莧屬 | 白花莧;海南白花莧;少毛白花莧 |
砂莧屬 | 砂莧 |
蓮子草屬 | 刺花蓮子草;錦繡莧;蓮子草;喜旱蓮子草 |
莧屬 | 凹頭莧;白莧;北美莧;刺莧;短苞反枝莧;繁穗莧;反枝莧;綠穗莧;千穗谷;尾穗莧;細枝莧;莧;雁來紅;腋花莧;皺果莧 |
青葙屬 | 鳳尾雞冠花;海南青葙;雞冠花;青葙;台灣青葙 |
漿果莧屬 | 白漿果莧;漿果莧 |
杯莧屬 | 杯莧;杯莧屬;川牛膝;絨毛杯莧;頭花杯莧 |
千日紅屬 | 千日紅;千日紅屬;銀花莧 |
血莧屬 | 血莧 |
安旱莧屬 | 安旱莧 |
擬林莧屬 | 擬林莧 |
林地莧屬 | 林地莧 |
針葉莧屬 | 針葉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