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

三晉

三晉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中國的戰國時期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的合稱,作為地理名詞指趙、魏、韓三國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在晉陽城打敗晉國執政智氏,此後三家逐步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將趙、魏、韓三國合稱為三晉,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現在三晉統指山西。

基本信息

涵義

得名由來

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個,他們在春秋晚期共同打敗了晉國執政的智氏,然後逐步掌握晉國的大權,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史書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

史書記載

《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

《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

《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寓意演變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三晉作為地名是指韓、趙、魏三國故地,後來演變為山西省的別稱。

唐朝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朝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沖寒到, 中州冒暑回。”

文字

三晉 三晉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而三晉的文字屬於北方晉系,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文化

從現有的文獻看,道家的傳播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為以三晉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齊國的黃老學派一支,其共同特點是以“道”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顯的“入世”傾向。南方一系則為莊子代表,發展《老子》去“欲”之說,進而將“長生久視”的取向扭轉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遙”,表現出明顯的“出世”傾向。

北方系的三晉的一支有《文子》一書。過去普遍認為《文子》是偽書,是後人摘抄《淮南子》湊成的篇章。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漢墓葬中出土竹簡中有《文子》,經整理於1995年公布①。竹簡共227枚2700餘字。竹簡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體地浮出歷史水面。與郭店本《老子》顯示的老子之學的基本傾向一致,《文子》主要從《老子》的無為、尚虛、貴柔及主在人後的宗旨出發,推闡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託周平王與文子對話。學者認為,這不是無謂的設辭,文子是晉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學術背景正以三晉的史學為背景③,這與我們對老子學術背景認識有一致處。而且,據魏啟鵬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三晉介紹

韓國

韓國是戰國時期由華夏族(漢族別稱)在中原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國君為姬姓韓氏。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前230年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定潁川郡。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 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 晉國 大夫,受封於 韓原 (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韓國國君世系表

次序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在位年數備註
1 韓武子 韓萬 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於韓
2 韓賕伯
3 韓定伯 韓簡
4 韓輿
5 韓獻子 韓厥
6 韓宣子 韓起 ?—前514年
7 韓貞子 韓須 前514年—?
8 韓簡子 韓不信
9 韓莊子 韓庚
10 韓康子 韓虎 ?—前425年 前453年,與趙、魏滅智伯瑤,三分智地
11 韓武子 韓啟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韓景侯 韓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侯
13 韓烈侯 韓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韓武侯
14 韓文侯 韓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韓哀侯 韓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韓共侯 韓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韓懿侯、韓莊侯
17 韓釐侯 韓武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韓昭侯、韓昭僖侯、韓昭釐侯
18 韓威侯 韓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稱王,又作韓宣王、韓宣惠王
19 韓襄王 韓倉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韓襄哀王、韓悼襄王
20 韓釐王 韓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韓桓惠王 韓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韓惠王
22 (韓廢王) 韓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滅韓

趙國

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贏姓,趙氏。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趙國建立。 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市,一說河南中牟),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後為秦國所滅。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

趙國國君世系

立國前

次序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數 備註
1 趙成子 趙衰 ?─前622年 被晉文公封為大夫
2 趙宣子 趙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趙莊子 趙朔 前600年—? 趙朔並未受誅,《史記》記載有誤
4 趙文子 趙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楊寬考證其立年,《史記》記載有誤
5 趙景子 趙成 前540年─前527年 14 又作趙景叔
6 趙簡子 趙鞅 前526年—前476年 51 又名志父,亦稱趙孟
7 趙襄子 趙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趙桓子 趙嘉 前424年 1
9 趙獻子 趙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趙烈侯追謚其為趙獻侯
10 趙烈侯 趙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

立國後

次序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數 備註
1 趙烈侯 趙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
2 趙武侯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趙武公,並未真正稱侯,亦未更元
3 趙敬侯 趙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趙成侯 趙種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趙肅侯 趙語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趙武靈王 趙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稱王,不久去王號,一生不再稱王
7 趙惠文王 趙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當年改元
8 趙孝成王 趙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趙悼襄王 趙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趙幽繆王 趙遷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滅趙,兄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11 代王嘉 趙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賁攻代,擄代王嘉
(秦治14年)
12武臣前209年8月—前208年1前209年,自立為趙王
13 趙王歇 趙歇 前208年—前204年 4 前208年,張耳、陳余立其為趙王

魏國

魏國是周朝時期由華夏族(漢族別稱)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詩經·魏風》當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時代的魏國,而非戰國時期的魏國。

前376年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魏國建立。也就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魏國後為秦國所滅。疆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國君世系表

次序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在位年數 備註
1 魏武子 魏犨 被晉文公封為大夫
2 魏悼子
3 魏昭子 魏絳 又作魏莊子
4 魏獻子 魏舒 ?—前509年
5 魏簡子 魏取 前508年—?
6 魏襄子 魏侈 又作魏曼多、魏哆
7 魏桓子 魏駒 ?—前446年 又作魏宣子;前453年與韓、趙滅智伯
8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魏侯
9 魏武侯 魏擊 前395年—前370年 26
10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更元年
11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12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13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14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15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