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方口長城

陽方口長城

陽方口長城為明長城山西關隘之一。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撫陳講所築,萬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之稱。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

概況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烽火台
陽方口是明長城山西關隘。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鎮重要口舊為九牛口。長城過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橋一座,與兩側長城銜接,每個橋孔內又有一鐵牛鎮守。後鐵牛被水沖走,橋亦坍塌,更今名。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撫陳講所築,萬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之稱。《讀史方輿紀要》中論述陽方口堡戰略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現陽方口亦為晉西北、大同、大原的交通樞紐。北有同蒲寧苛兩條鐵路,還有忻州至保德,崞陽至偏關,水泉、陽方口至平魯等三條公路幹線通過。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

戰國到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歷代在山西共修築了七千多里的長城。現在有遺蹟可辨的還尚存三千餘里。明王朝為了防止瓦刺的入侵,不得不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線到山西偏關會合,被稱為內、外長城。由陽方口至利民鎮一線,就是山西明代內長城在山西境內的一部分。

陽方口量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陽方口西的長城存夯土殘牆和土築墩台。陽方口東長城尚存部分磚砌牆體,井有三座磚砌空心敵樓保存較好。

布局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遠眺
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為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巡撫陳講所築,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增修。堡城周二里。有“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之稱,古時此地“地勢平漫,十萬騎可成列以進。”顧祖禹在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現在陽方口亦為晉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樞紐。北有同蒲錢、寧苛線兩條鐵路,還有忻州至保德,崞陽至偏關水泉陽方口平魯等三條公路幹線由此穿過。

出陽方口過恢河,在河東有陽方口堡城,在西山的山坡上至大水口南山頂一線,如今只存幾段夯土殘牆和土築墩台。原來在長城過恢河地段,建有九孔石橋一座,與兩側長城相銜接,每個橋孔內又有一鐵牛鎮守。後鐵牛被水沖走,橋亦坍塌。

寧武縣,漢為婁煩縣地,置有婁煩關。今縣南的寧化村即為婁煩關南口,縣北陽方口即為婁煩關北口。北魏時廣寧、神武二郡先後治此,隋為崞縣、靜樂縣地。唐治寧武郡,明朝時無縣的建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寧化巡檢司,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御千戶所,隸山西都司。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設三關總兵,駐於寧武關,統領偏頭、寧武、雁門三關邊防事宜。寧武之稱,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價值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土牆
陽方口是明長城山西鎮重要關隘,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舊為九牛口,長城過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橋一座,與兩側長城銜接,每個橋孔內又有一鐵牛鎮守。後鐵牛被水沖走,橋亦坍塌,更今名。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1539年明巡撫陳講所築,1576年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素有“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之稱。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論述陽方口堡戰略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現陽方口亦為晉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樞紐。北有同蒲、寧苛兩條鐵路,還有忻州至保德,崞陽至偏關,水泉、陽方口至平魯等三條公路幹線通過。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供行人來往。陽方口西的長城存夯土殘牆和土築墩台,陽方口東長城尚存部分磚砌牆體,並有3座磚砌空心敵樓保存較好。

景區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土路
寧武關城,在陽方口南二十五華里,關城北依華蓋山,南靠鳳凰山恢河水自城南向東流去,關城兩翼順河而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據《山西通志》載:“寧武關,古樓煩地,據雁門、偏關兩關之中。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唐末置寧武軍,明初為軍屯,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築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撫都御史李侃言,寧武北臨雲朔,西帶偏保,最為要衝,請設關置守備。於是,因遼寧武軍舊石立關。(嘉靖)二十二年置三關鎮守總寧武,轄雁門偏關二關。明景泰元年築城,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塹。”2城東、西、南三面門,東門稱“仁勝”,西門稱“人和”,南門稱“迎薰”。門上皆建有關樓。“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巡撫魏紳拓廣周七里一百二十步,增碑五尺,加辟北門,亦建正樓於上。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寧武道郭光復始甃以磚,又築東西關城,皆磚甃。”3寧武關城,因踞鳳凰山之北,歷來又有“鳳凰城”之稱。

寧武關一帶,在較長的歷史時期,鮮卑突厥契丹等遊牧民族的貴族經常率兵由此南下,有時戰爭在此連綿不斷。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東渡黃河,揮師北上大同,經寧武關,同據險頑抗的明三關總兵周遇吉在此地進行了一場激戰,攻下寧武關,生擒周遇吉,為進軍北京推翻明王朝掃清了道路。

今寧武關城,除殘存極少的零星夯土殘牆外,基本上被拆毀。位於城中心的寧武關鼓樓位於今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觀為三層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頂,下置磚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餘米,氣勢宏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武古關、陽方口長城,在歷史的扉頁上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爭戰。從殷商末期到明朝立關,歷史上曾有16位皇帝涉足於此,巍巍管涔山盡攬天下神奇,悠悠寧武關薈萃河山妙景。

典故

陽方口長城陽方口長城遠眺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太宗皇帝想趁遼國新主年幼之時,收復早在五代時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於是發兩路大軍從東西夾擊遼軍。西路軍以潘美為帥,楊業為副帥,王侁為監軍。楊業因為鎮邊多年,洞悉邊事,故親率數萬精兵在一舉攻下樓煩(今寧武)後,出陽方口,隨後收復朔州等四州地。由於東路軍攻略失利,遼軍乘勢反攻而來。太宗見勢不妙,急令楊業放棄剛剛得手的州地,擁衛邊民內遷。楊業主張暫避遼軍精銳,採取聲東擊西之計,最終完成皇帝旨意。

潘美、王侁則斥責楊業膽小怕事,出此下策分明是以求自保。楊業無奈,只得率軍正面與遼軍激戰。臨行前,楊業自知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故請求潘、王二人伏兵於托蓮台下的陳家谷口,待他誘敵深入退至此時,內外夾擊,挫敗遼軍。潘、王二人滿口應允。楊業率部攻出後,從寅時一直戰到午時,最後退到陳家谷口,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不見宋軍的一兵一卒!原來,潘、王伏兵這裡幾個時辰後不見楊業蹤影,以為楊業已取勝,勝則有功,朝廷必然給予封賞,二人慾爭先功,於是下令部卒沿交河南下。楊業只得又率軍殺回。老將王貴、長子楊延玉先後戰死。楊業渾身負傷,血流及地,最後力竭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旅遊攻略

陽方口長城霧中的陽方口長城
氣侯

山西屬高原氣候,早晚溫差大,晚上注意保暖,白天注意防曬,每天只有一次能夠補充飲用水,所以每次每人至少需要補充三升。

交通

坐火車到達朔州,從朔州火車站坐長途車到陽方口,大約一個小時,從陽方口開始徒步五日最後到達利民鎮,從利民鎮坐班車返回朔州。

最佳時間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是當地農民播種和收穫的季節,五一可以看到春天降臨大地,嫩綠的楊樹,各色的野花;十一可以欣賞秋天的多彩多姿,分享農民收穫的喜悅。

相鄰景點

老營堡

紅門口

老牛灣堡

相關條目

山西朔州旅遊古長城內蒙古

山西名勝拾遺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