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概述
1926年黃埔第四期畢業。1936年任江西瑞昌縣長,1939年參加崑崙關戰役。1940年,棗宜會戰後,調升為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1944年奔赴滇西松山戰場,加入中國遠征軍,打響松山戰役,因功升任第八軍軍長。1948年所部改編為第十三兵團,任十三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中,奉命支援黃百韜部未果,不久第十三兵團全軍覆沒,李彌化裝逃到山東濰縣、青島、乘海輪赴南京、上海。後任第十三編練司令部司令兼重編第八軍軍長,往閩西、雲南徵兵。1950年李彌率部撤往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54年撤往台灣。1973年3月10日病逝於台北。
黃埔軍校
李彌,又名炳仁,號文卿,陸軍中將。1902年生於雲南省盈江縣(祖籍騰衝縣),出身於地主階級家庭。弟兄八人,李彌排行第六。他國小畢業後,轉去騰衝升學,就讀於清末舉人王承漠的私館。1924年,李彌離家謀求職業,輾轉到廣州,經人介紹在雲南駐粵滇軍第七師師部當差,任勤務兵。該師師長李根雲是時任廣東韶關督辦李根源的胞弟,見李彌有一定的文化,好學上進,勤奮肯乾,甚為喜愛,不久提撥他為副官。韶關督辦公署顧問袁恩錫,與李要雲過從甚密,知李彌是雲南同鄉,頗為賞識,便收為義子。不久李彌被保送上了黃埔軍校第四期衛生隊。編入步科第一團第五連學習。1926年10月,李彌在校修業期滿,分往駐南昌的朱培德部任職。
四一二政變
四一二政變後,在朱德的軍官教導團里任排長的李彌,面臨著進步與倒退的兩種抉擇。“八一”南昌起義前,朱德以軍官教導團團長的身份,對李彌做過不少工作,勸其認清形勢,選擇有利於人民的道路。但李彌別有所圖,拒不參加起義,由江西跑到上海去謀職。後又轉去南京,在南京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這時,一些地方部隊為了取悅蔣介石,紛紛要求派黃埔軍校的畢業學生去。李彌被派往四川,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賴心輝部先後任營的特派員,營長和副團長等職。後來,該部參謀長張英將賴趕走,部隊改為五十一師,張英任師長。1930年,李彌隨張部開赴鄂西,江西,聽從陳誠調譴,參與剿共。
1932年秋,李彌所在師駐防江西永豐。陳誠為了擴張實力,吞併異己,奉蔣介石之命,藉口該師紀律太壞,將永豐包圍。該師不敵,大部繳械。李彌拒不受命;集合官兵講話:“我們不是一樣的打共產黨?你們願不願意繳械?”官兵們齊聲回答;“不願!”李即帶領官兵衝出包圍,把部隊帶到南昌見“剿總”總司令何應欽。蔣介石得陳誠報告後,在廬山召見李彌,嚴加申斥,問他為何不聽從陳誠的繳械命令?李彌回答說:“過去校長在黃埔軍校時,只教過學生如何打仗,未曾教過繳械。因此將部隊帶來交還校長。”蔣介石聽後甚為高興,認為李彌是忠於自己的,遂將李彌團改歸贛軍熊式輝部,配屬周渾元的第五師,李彌升任團長。
1936年,蔣介石在南昌開辦了江西省縣政人員訓練班,為推行反共政策培訓幹部。李彌奉派前往受訓一個月,期滿調任江西瑞昌縣縣長。沒過多久,又調寧都任保全副司令兼保全十六團團長(後改為保全十團)。李彌在這段時間裡,頗為忠實地貫徹了國民政府的反共政策,逐步取得蔣介石的信任,為日後的晉升榮遷創造條件。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彌由保全團調回正規軍。1938年,先後飪第三十六軍九十六師二六八旅副旅長、旅長。次年,升為該軍五師副師長,駐防重慶。蔣介石召見該軍軍長姚純,問道:“李彌這個人怎么樣?可靠嗎?據報他有些活動。”姚聽後誓死力保,斷言李彌是可靠的。事後李彌多次對人講:“危險啊,要不是軍座(指姚純),頭掉了還不知為什麼?”1940年,李彌調任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次年4月,他率部增援宜昌。宜昌是湖北西部的重鎮,又是四川東部的進出通道,敵我雙方爭奪激烈。李彌採納參謀人員的建議,利用占據的山地有利優勢,在天皇寺、雨台山一線與日軍對峙,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他們以山炮直接瞄準,擊中日軍宜昌機場的油庫,燒毀敵機二十一架。戰地記者報導了該師作戰英勇,頑強抗日的事跡。秋天,該師撤到湖南澧縣。
1942年初,經軍長鄭洞國的保薦,李彌升為第八軍副軍長兼湖南芷(江)綏(寧)師管區司令。他對此不甚滿意,認為是明升暗降。不久,該軍開往雲南的河口、馬關一帶,以阻止日軍經由越南向雲南的進犯。李彌留在芷綏師管區。1943年底,他返歸第八軍,在馬關的古木,主持該軍的幹部訓練班,曾在石壁上刻下“還我河山”四字,藉此激勵官兵們的愛國熱情。
1944年5月,駐印度的國民黨軍和滇西遠征軍經過整訓後,同時向緬北和怒江以西的日軍發起攻擊。第八軍奉命從保山開赴龍陵,增援滇西遠征軍左翼軍,擔負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務。松山地處怒江西岸,山巒疊嶂,地勢高聳,是經惠通橋到龍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軍侵占此地後,多次加修工事,易守難攻。7月,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指揮部隊與固守松山高地的日軍五十六師團二三聯隊反覆爭奪,兩月余未能攻下。李彌接替指揮,他集中火炮,近距離直接瞄準日軍堅固工事;由美軍飛機配合,低空投彈,遂將敵人工事摧毀。10月,克復松山,全殲守敵。在這次艱苦、激烈的反攻戰中,該軍一師三團傷亡三千多人,整編時僅存一連人。為此,惠通橋邊和昆明的圓通山曾建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松山作戰獲勝後,何應欽調第八軍軍長何紹周任昆明警備可令部副總司令,擬由中央軍校高等教育訓練班主任劉伯龍接任軍長。陳誠力持異議,駐第八軍的美國顧問組組長認為李彌有戰功,也向蔣介石推薦他任軍長,李彌因而晉升為軍長。隨後,他率部隊前往雲南的陸良,路南、師宗等地整補訓練。1945年夏天,蔣介石派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到第八軍軍部所在地路甫,名義上是檢閱部隊,實際是召李彌和參謀長陳冰秘密開會,布置在適當時機武力解決雲南省主席龍雲。當時第八軍的任務是,以一個師的兵力切斷滇越鐵路,阻止開至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的滇軍盧漢部回援昆明,一個師監視並解決駐守在曲靖、霑益的部分滇軍,軍部領—個師直進昆明,配合杜聿明指揮的駐昆明第五軍迫龍雲下台。8月,蔣介石變更部署,調第八軍入兩廣。在南寧和九龍,李彌派人與美軍聯繫,美軍也出於拉攏李彌的需要,曾給第八軍很多汽油、被服、汽車和通訊器材。
內戰前線
1945年11月,蔣介石將第八軍調往剿滅中共的內戰前線。李彌即率部由九龍出發,乘美軍第七艦隊船隻開往青島。在膠東一帶,他借受降之名,私自接收日軍漁船數十隻,大量收編偽軍和地主武裝,對已控制膠濟線的八路軍,進行多次進攻。1946年1月,第八軍侵占濰縣、昌樂等地。1月10日,國共兩黨公布了停戰協定。解放軍膠東軍區的代表在會見李彌時義正詞嚴地指出,膠東是八路軍從日寇手中奪回的,國軍無權進入。但李彌秉承蔣介石的旨意,堅持與膠東軍區的代表對抗。事後,李彌向部下示意:“打打再說吧。”該軍第一O三師立即以一個加強連,向八路軍控制區進犯,結果全部被殲。李彌十分震怒,諉過於人,將指揮該連的副營長和連長槍決。
1946年7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7至10月間,李彌指揮第八軍,先後向淄博、益都、平度、掖縣等地進犯。該軍第一O三師第三O九團在乎度、掖縣被解放軍包圍,被殲滅兩個營。12月,第八軍奉命回守濰縣。李彌不願放棄已經搶占的地盤,將所屬三個師配置在沙河、昌邑、濰縣。結果第一六六師在沙河被圍,一個團被殲,團長被俘。
1947年5月,第八軍改為整編第八師,李彌任師長,他為了擴充實力,將初到山東時收編的偽軍和地主武裝改編為獨立旅、獨立團。7月,國軍發動了“南麻戰役”,李彌率該部六個團在臨朐阻擊解放軍時被包圍。陳毅代表解放軍三次派人送去勸告信,促李彌認清形勢,棄暗投明,他拒不作答。這次戰役,整編第八師傷亡五千餘人。蔣介石為了嘉獎李彌和整編第八師的忠誠,派國民政府國防部新聞局局長鄧文儀到山東慰勞,授李彌青天白日勳章。李彌被蔣介石召見後滿意地說:“這回算是通了天了。”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後,蔣介石被迫改為重點進攻,把主力部隊集中於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9月,整編第八師配合第二十五師、第五十四師從煙臺、濰縣再犯膠東。李彌沿線設防,兵力分散,在昌邑、掖縣又被解放軍消滅兩個團。 11月,整編第八師擴編為整編第八軍(兵團級),李彌任軍長。
1948年,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蔣介石不得不調整部署。7月,整編第八軍開往徐州,李彌升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同年秋,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決戰階段。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這天,解放軍在徐州以東的新安鎮、碾莊地區,將黃伯韜的第七兵團包圍。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奉命從徐州向東,分別沿隴海鐵路南北側推進,前往解圍,掩護黃伯韜兵團向徐州靠攏。
李彌指揮第八,第九兩軍在太平莊、麻穀子和大廟山、石灰窯等地,與解放軍的阻援部隊展開激戰。他以第八軍一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大炮、戰車的配合下,向麻穀子連續衝擊三天,該村成為一片火海。李彌以為解放軍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燒死,對部屬說:“只要搜尋一下就可占領了。”可是當李部向村莊接近時,又為解放軍的火力所阻。李彌大惑不解地說:“他們是人不是神,鋼鐵都要溶化,為什麼能這樣頑強呢?”由於解放軍英勇的阻擊,邱、李兩兵團進展相當遲緩。李彌對掩護黃兵團突圍失去信心,經常大叫:“該死,該死!完了,完了!”黃伯韜兵團待援落空,全軍覆沒,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即告結束。黃伯韜兵團覆沒,隴海鐵路被切斷,解放軍逼近徐州。1948年11月下旬,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開始了。李彌兵團留守徐州,邱清泉團和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向南推進,企圖與在宿縣等地的李延年的第六兵團,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南北夾擊解放軍,打通退路。此著失敗後,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奉命放棄徐州,率領邱,李,孫三兵團西逃,然後向南於渦陽、蒙城集結。擔負斷後的李兵團為擺脫解放軍的打擊,放棄掩護任務,不與杜聿明聯繫,搶先趕至渦陽、蒙城。12月初,邱,李兩兵團被圍於永城東北。孫兵團於突圍中,全部被殲。同月中旬,黃兵團在宿縣雙堆集覆滅。
邱,李兩兵團在永城東北陳官莊等地被圍困後,企圖按照蔣介石的指令突圍。國軍空軍為了配合地面部隊的行動,決定施放窒息性和催淚性毒氣彈。不料從1948年12月中旬開始,大雪連降十天,突圍失去配合,空投軍糧被迫停止,士兵忍飢挨餓,饑寒交迫。李彌卻拒絕陳毅的書信勸降,追查並殺害了帶信的國軍的排長,槍斃丟失陣地的團長,下令射殺向解放軍投誠的官兵。1949月1月9
日,第八軍的第四十一師,即原來的“榮譽第一師”投誠,這使李彌大失所望。然而就在這時,李彌仍鎮靜地說:“個人命運不好,我不相信國家命運也不好。共軍有什麼了不起,美國開一個軍來就解決問題。”以此自我安慰。10日,邱、李兩兵團的陣地被解放軍全面突破,李彌躲在周樓的掩蔽部里,示意所部第九軍第三師長周藩出去投降。解放軍要周樓的主要軍官出去報到,其餘官兵放下武器,集合投降。李彌不願出去,放聲大哭,對周藩等人邊哭邊說:“我不能死呀!我死不得呀!我若能回去,對你們的家屬,我一定要照顧的。你們都可以放心!”李彌在周藩等人離開掩體後,換上負傷士兵衣服,乘混亂之機溜走了。李彌從淮海戰場逃脫後,自徐州、濟南,經青島南下。蔣介石在浙江奉化召見他,決定重建第十三兵團,仍任李彌為司令併兼第八軍軍長。
李彌兵團雖恢復了建制,但實力大不如前,所轄八、九兩軍,每軍只兩個師的編制,且武器破舊,人員不足。李彌獲準在閩西、江西補充兵員,然後開往湖南。入湘前,第九軍軍部和該軍的一師已調離該部。在衡陽,李兵團改稱第六編練司令部(預備兵團,兵員僅三個師),李為司令。不久該部奉命直開雲南。1949年6月,李彌經廣州到達昆明,雲南地方政府不表歡迎,只得改移重慶。蔣介石認為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非自己的嫡系,不聽招呼。為控制雲南,以便在大陸上作最後鬥爭,他又令第六編練司令部及所屬第八軍開入雲南。9月,李彌率部經瀘州移駐雲南的霑益、曲靖等地,原駐滇東南余程萬的第二十六軍,撥歸第六編練司令部指揮。
李彌在奉化被蔣介石召見時,得到明確的密囑:“雲南政局不穩,盧漢不可靠。西南是反攻的最後根據地。雲南地位很重要,要保住通往緬甸的路線。你到雲南任職後,把第八軍帶回昆明,時機成熟就改組盧漢政府,給你當省主席。”該編練司令部副司令袁鴻逵(袁恩錫子、何應欽義子、李彌的乾哥)聽李彌轉述蔣介石的這番密囑後說:敗局已定,士無鬥志。西南抵不住,小小的—個雲南也不堪一擊,短命的省主席有何幹頭。又說:“在雲南只能同盧漢合作,開誠相見,不要動干戈,這是上策。”李彌點頭稱是,暫不作趕盧漢下台的布置,並通過安排盧漢的下屬為第六編練司令部的副司令、參謀長、副軍長的辦法取悅盧漢。對省參議會的議長們,李彌也頻繁接觸,盡力遊說,力圖取得支持。為了貫徹蔣介石控制滇緬通道的口諭,李彌作了不少逃往滇西的誰備。他公然宜稱自己同共產黨水火不相容,“就是打到野人山,也要與共產黨周鏇到底。”
1949年12月9日,盧漢及其軍政人員率部起義,李彌等國軍將領在昆明被扣。為了爭取在滇的國軍參加起義,雲南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安排李彌等人為委員。蔣介石對雲南的和平起義非常氣憤,一面任命李彌為雲南省政府主席,余程萬為雲南綏靖公署主任,一面命令第八軍,二十六軍圍攻昆明,並多次派飛機轟炸。為解除國軍對昆明的圍困,盧漢擬將李彌;余程萬放回。李、佘也表示出城後,願說服進攻昆明的國軍向中共投誠。但李彌離昆後,即與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湯堯商議,將部隊撒到滇甫的開遠,蒙目一帶,準備重整軍隊,捲土重來。1950年1月,李彌奉召去台灣。不久,李彌所指揮的第八軍,第二十六軍除少部分逃緬外,大部被殲於境內。
敗逃緬北
1950年,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向國民黨殘餘軍隊發動進攻,據守滇南的國民黨第八兵團勢如山崩,數萬人被殲於元江河谷東岸,殘部紛紛逃竄。該兵團第8軍237師709團的2000多人,在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下向西南方向潰退。由於解放軍窮追不捨,他們被迫渡過紅河上游的元江,越過中緬邊界進入緬北。在緬北,李國輝聽說第8兵團第26軍的93師278團1000多人已經在副團長譚忠的率領下,先期到達緬北,正在向小猛棒前進,他還聽說走這條路線,繞道泰國,他們就可以到達海南島,與國民黨大部隊會合,於是李國輝立即下令追趕譚忠。為了追趕譚忠,這支部隊進入了“野人山”,這是一片方圓數百里的原始森林無人區,沒有道路,沒有嚮導,當他們到達小猛棒時,兵力損失近半,只剩下不足1000人。幸運的是,他們終於趕上譚忠的278團。
就在小猛棒這個地方,李國輝和譚忠決定把兩支部隊合併起來,成立“中華民國復興部隊”,李國輝出任總指揮,譚忠任副總指揮,他們修好電台,和台灣取得聯繫,不料台灣方面的指示卻是:“你部自行解決出路。”於是,這支軍隊便脫離了國民黨,成為一支“孤軍”。
小李將軍時代
緬甸政府對這支駐紮在小猛棒的異國部隊深感不安,他們給李國輝送來了最後通牒,要他在10天之內退出緬甸,否則將派大軍圍剿。李國輝走投無路,只得背水一戰,出人意料的是,緬甸政府軍居然慘敗。戰敗之後,緬甸政府不得不與李國輝議和,雙方幾經討價還價,緬甸政府同意李國輝率部轉移到靠近泰國邊境的猛撒,“復興軍”在金三角終於站住了腳。
這則訊息傳到台灣,立即引起蔣介石的高度關注。蔣介石召見了李彌(李彌是雲南騰衝人,在淮海戰役中,他的第8兵團被解放軍全部消滅。1949年底,李彌在雲南重組第8兵團,李國輝和譚忠等人都是他的部下),先把他臭罵一通,稱“為什麼把這樣一支會打仗的部隊扔在緬甸?”之後,蔣介石又封李彌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和“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命令他返回緬甸,召集部隊,準備“反攻大陸”。
1950年秋,李彌打扮成馬幫在泰緬邊境的一家小布店會見了李國輝,責令他交出指揮權,李國輝從此淡出歷史舞台,李彌開始大權獨攬。金三角的“小李(國輝)將軍時代”就此結束,“老李(李彌)將軍時代”開始了。
老李將軍時代
1951年3月,李彌為了向蔣介石表示忠心,發動了“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他的軍隊一度占領滄源、耿馬、雙江、瀾滄等縣。但隨後解放軍發起反擊,李彌軍全線潰退,只得又逃回緬甸。“反攻雲南”的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但李彌卻得到了台灣和美國方面大量的援助,他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展,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國清邁府,東達寮國山區,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超過台灣將近7倍之多!隊伍也迅速增至3萬多人,除從大陸逃出來的原國民黨官兵、舊政權人員外,連盤踞山頭的土匪、土司武裝也紛紛前來依附。為了便於台灣空投,李彌在湄公河西岸峽谷中還修建了一座簡易機場——江臘機場。蔣經國在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時,也曾從台灣秘密飛到江臘機場,視察過李彌的軍隊。
為了從長計議,李彌還在總部猛撒開辦了一所“反共抗俄軍政大學”,輪訓下級軍官,並在東南亞各地招收學員,學員最多的時候曾達2000人。後來在金三角赫赫有名的坤沙,就是第一期的學員。一次李彌到學校檢閱,見坤沙拆卸軍械動作嫻熟,當場提拔他為少尉軍官──李彌絕沒有想到這個當時十八九歲的孩子,以後竟會成為金三角的主人。
李彌在金三角大肆招兵買馬以及反攻大陸的種種活動引起緬甸政府嚴重不安。他們擔心國民黨殘軍羽翼豐滿,將金三角變成國中之國,那時候誰也奈何他們不得。1953年3月,緬甸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圍剿———“旱季風暴”。這是金三角歷史上最大的戰爭,緬甸政府軍出動1萬以上的兵力,但是訓練有素的國民黨殘軍還是打垮了緬甸政府軍。
撤台行動
緬軍吃了敗仗,只是打掉牙往肚子裡咽,並不敢聲張。可李彌在曼谷大酒店接受西方記者採訪時卻泄露了天機,一個澳洲女記者問他:“李先生,您是雲南省主席,外面稱您為雲南王,您打算什麼時候返回省會昆明?”李彌大笑:“我要做雲南王不大容易,要做緬甸王卻易如反掌!”此語一出,仰光輿論大嘩,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控訴“孤軍”侵略。第7屆聯合國大會做出了“一切外國軍隊必須撤出金三角”的決議。
蔣介石在台灣聽說後也是勃然大怒,老頭子平生最恨的便是部下自立,他立即召李彌赴台,李彌到台後即被軟禁。接著,蔣介石下令從金三角撤軍。從1953年11月7日到1954年6月3日,陸續有6750人撤到台灣,其中包括家屬與難民。此後,台灣當局宣布已經從緬北撤回全部軍隊,沒有撤回的與台灣再沒有關係。但是,蔣介石並不想真正放棄這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反共基地”。原“反共救國軍”副總指揮柳元麟被任命為總指揮宮,留下的部隊被整編為5個軍,兵力仍有2萬多人。留在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由於派系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柳元麟的威信不夠,於是內訌就愈演愈烈。金三角軍閥割據的時代來到了。
李彌到台灣後,先後充任台灣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中央評議委員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1973年在台灣去世。
經典戰役
1942年6月中國遠征軍發起滇西抗日反擊戰役。6月4日,71軍新編第28師攻克臘猛,6月6日攻克登陰山後,發起了奪取怒江西岸日軍松山陣地的攻堅戰。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惠通橋西北6公里處,海拔2260米,地勢陡峭險峻,可俯視惠通橋兩岸,滇緬公路經過其下,守住了松山,就等於掐斷了滇緬公路,號稱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因此日軍攻占怒江西岸後,就以其主力第56師團113聯隊3000多人,將松山作為扼守主要據點,苦心經營:派一個工兵聯隊歷一年的時間在松山上構築工事,並強征當地百姓為其服務,在松山的上的大小山嶺修築了一系列堅固堡壘群,這些堡壘相互呼應,戰時可聯成集體火網,陣地則互為犄角,使攻擊無據點可守。各堡壘都深入地下,頂部以直徑20-60厘米的松木支撐,再加上多層鋼板,上面又覆蓋上一米多厚的土層,堡壘四周由裝滿沙石的汽油桶排列三重圍成,桶間又加隔鋼板層,桶外又蓋上土,因此炮火難以摧毀,堡壘間由四通八達的隱蔽壕溝相連,松山工事修成後,日軍的總司令及師團長曾親自視察,對工事極為滿意,認為應付猛烈攻擊,足以堅守8個月有餘。日軍的廣播稱其為“東方馬其諾防線”。
1944年6月4日,遠征軍71軍首次向松山守敵發起攻勢,歷時近1個月未能攻克,官兵死傷慘重,改由精銳第8軍接替71軍繼續進攻。7月5日,接替圍攻松山的第8軍在軍長何紹周指揮下,先用炮火集中對松山進行猛烈轟擊,榮譽3團主力在炮火支援下一舉突破敵軍陣地,並占領其北側高地及松山頂子高地,全軍將士在大炮的掩護下,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向松山高地猛攻,固守高地的日軍寸步不讓,戰鬥空前激烈,進攻部隊但因受到其四周堡壘火力猛烈的交叉射擊,無法立足,只有撤到山頂100多米的下方。之後,遠征軍又連續3次組織進攻敵軍陣地,都受到敵軍各堡壘火力的密集射擊,無法占領陣地,作戰官兵傷亡慘重。在松山攻擊戰後期,軍長何紹周因墜馬傷足,到昆明治療,由時任第8軍副軍長的李彌將軍接替何紹周指揮。李彌將軍總結了兩個多月的經驗教訓,認為敵軍憑藉工事堅固,居高臨下,遠征軍炮火未能發揮有效攻勢,鑒於此,調整了原定作戰部署,決定避開敵軍正面陣地,實施側面攻擊,由滾龍坡進攻,並由炮火攻其堡壘,掩護步兵衝到陣地搶占壕溝,避免損失。對於松山頂子高地敵軍的最堅固堡壘,經研究決定採用由堡壘山下挖掘坑道至堡壘下方實施爆破的方法。按照李彌將軍的布署,8月3日,攻堅作戰部隊的工兵即在距敵人150米處,通過開挖壕溝,接近子高地,到距離子高地30米處,開始挖掘兩條坑道深入敵堡壘下方,經過近半個月的晝夜作業,在敵人堡壘下方掘成兩個炸藥室,總計裝放120箱TNT炸藥,9月7日,遠征軍炮兵依舊對敵陣地進行猛烈轟擊,前沿步兵作佯攻態勢,迫使敵軍進入堡壘。9點15分,李彌將軍一聲令下“起爆!只聽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松山頂日軍堡壘頓時黑煙百丈,沖入雲霄,山頂被掀掉2/3,遠征軍隨即出擊,一舉占領了松山頂峰,並趁勝殲滅周圍各負隅頑抗的殘敵。松山戰役後,李彌將軍因戰功卓著,晉升為第8軍軍長。
墓表
李彌將軍字炳仁,雲南省蓮山縣人,父諱明道,篤於孝行,急公好義,為里人所敬仰。君生於民國前十年,十五歲時即善射擊,隨父捍衛鄉關。嘗讀古名將與 國父中山先生學說,概然有以身許國,致力革命之志。民國十二年投身軍旅,鏇赴廣州,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畢業後,分發第三軍,繼轉役於第廿軍、第廿二軍,積功升至第五十九師團長,為黃埔同學在川軍中獲得兵柄之第一人。十九年秋,於湘西九灃以兩營兵力擊潰匪軍萬餘人,共匪賀龍、葉挺幾為所俘。廿年冬奉命移師江西剿匪,嗣以共匪流竄西南,奉命編為追剿軍,歸薛伯陵將軍統帥,歷經贛、湘、桂、黔、滇、川、康、甘等八省。
抗戰軍興,任第卅六軍新廿三師第一旅旅長,廿八年調升第五師副師長,曾與崑崙關之役。廿九年棗宜會戰後,經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辭修將軍之激賞,電請擢任為榮譽第一師師長。中印緬地區之戰,君任第八軍副軍長,親帥主力,反攻龍陵,松山之役戰情劇烈,敵軍全數就殲,無一生還,為抗日戰史上著名攻堅之戰,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魏德邁將軍備致讚揚,未幾晉任第八軍長。
日本投降後,第八軍奉命整編為第八師,海運青島,先頭部隊之一營,在膠濟線之藍村,被匪軍第五師圍攻,君毅然下令進擊,斃匪數百,俘匪五十餘名,國防部正式發布戰報,全國震動,藍村之役遂成為戡亂作戰之先聲。卅五年二月進駐濰縣,接受日軍長野混成旅團之投降,七月繼續西進,追剿膠東共軍,連克益都、淄川、臨淄、博山、廣饒、壽光、昌邑、掖縣,軍行所至,匪軍望風披靡。
卅六年夏國軍進剿沂蒙山區,匪軍采內線作戰,乘國軍兵力分散,企圖各個擊破,以強大兵力圍攻胡璉將軍部於南麻,軍奉國防部電令馳援臨朐,匪酋羅榮桓率六個縱隊兵力直撲臨朐,君身臨前線,以密集火力迎擊,匪軍傷亡慘重,屍橫遍野。是役斃傷匪軍二萬餘人,而君所部傷亡亦達三千餘人,戰鬥之烈,為戡亂以來所未有也,曾奉 總統親電嘉勉,有「臨朐之捷,砥定魯局,吾弟功勳及所部光榮,乃與黨國同垂不朽」之褒語,各方祝捷電文及中外報章交相讚譽。君受獎益奮,復揮軍東進,次第收復龍口、蓬萊,接防煙臺。 總統親蒞青島召開軍事會議,派艦至龍口接君赴會,即席宣示整編第八師復擴編為整編第八軍,仍任君為軍長。
卅七年三月,總統再度召見,擢君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官,以原第八軍為基幹,並魯中新集之眾,合支持部隊都十餘萬人,君統御有方,將士用命。徐蚌會戰,第十三兵團為戰場之主力,當會戰前夕,君於徐州軍事會議中建議:李延年兵團應憑藉海空軍之支持,固守海州,不宜西移,未獲重視,以致向西轉移之黃百韜兵團深受影響。李、黃兩部通過不老河之後,情勢混亂,而馮治安所屬之張天俠又率部在棗莊投匪,匪軍遂乘虛竄至不老河以南,君向劉經扶總司令進言,促遵上級指示,放棄徐州,令黃兵團立即藉曹福林既設陣地之掩護,退守泗集;李兵團退守靈璧;邱兵團由碭山經蕭縣退守宿縣,總部撤至蚌埠,收容整頓,相機掃蕩,未獲採納。徐州撤守後,繼任杜光亭總司令以轉進部署及行動軸線諮詢於君,君建議沿津浦路南下,三個兵團互動躍進,至多一星期可達符離集,以解宿縣之圍,與外圍兵團會師,此一建議初被採納,後又中變。大軍退至蕭、永地區,君主張迅速南下,又因搶救深陷泥沼地數以千計之裝甲車輛,而躭延三四日,匪軍遂得合圍,數十萬國軍受困於彈丸之地,加以連續十四日風雪不停,糧彈不繼,終至全軍覆沒。君於突出重圍後,即趨謁 總統於溪口,奉命收容舊部,再組新軍,受任第六編練司令,以雲南為整訓基地,先編成第八軍率往昆明。卅八年十二月七日君與余程萬、龍澤匯兩軍長,奉 總統電召飛成都晉謁,諭以回滇後與盧漢同心協力,鞏固後方。八日飛返昆明,則盧漢已公然叛變,君及余程萬遂被囚於雲南省政府,以同向共匪投靠相脅,兩軍將士義憤填膺,復經李夫人龍慧娛女士之奔走聯絡,齊向昆明猛攻,盧漢無力抵禦,乃予以釋放。君等既出,政府任君為雲南省政府主席,率部南移,軍抵蒙自,復奉總統電召飛台述職,既畢,乃隨參謀總長顧墨三將軍飛往西昌,與胡宗南將軍會商軍事,公畢返航,蒙自已告不守,專機改飛台北,部隊則在蒙自、元江一帶被擊潰散,僅第二三七師七零九團李國輝部輾轉退至緬境。
君抵台後,取道香港、曼谷,赴滇緬邊區,以李國輝所部為基幹,組織雲南反共救國軍,自兼總指揮,號召流散各地之國軍,馳集邊區,義聲所播,有志之士聞風景從,斬荊披棘,行千里瘴癘之地,由緬北進入中緬未定界之卡瓦山區。四十年夏反攻入滇,連克雙江、滄源、猛進、瀾滄、耿馬、岩帥、班洪等地,軍行所至,滇民簞食壺漿以迎,匪軍則望風披靡。只以交通梗塞,補給困難,而匪軍大舉集合,偽第十四軍以三師之眾猛烈反擊,君以孤軍奮戰,後援不繼,乃率所部退返基地。而滇緬邊區反共軍遂蜚聲世界,共匪深感不安,迫使緬甸政府採取軍事行動,但緬軍每次來攻,均遭敗績,緬甸政府乃向聯合國控訴,當聯合國大會展開辯論之際,我駐聯合國首席代表蔣廷黻博士曾譽君為「中國之加里波的」,於是李彌將軍之名,遂為世所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