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7日 馬其諾防線 |
法國馬奇諾防線 |
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繫。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布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工事內糧食和燃料的儲存一般可堅持三個月。為體現這一工事的防禦性質,工事內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0公里,即保證炮彈不落在邊境之外的它國之域。如有戰事,各觀察哨所可用潛望鏡觀察敵情,隨時將情況用電話報告指揮部,而炮塔內的炮兵則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內根據指揮部的命令開炮。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該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1940年數),相當於當時全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由於該防禦系統十分堅固,二戰期間死於馬其諾防線工事內的士兵為數極少。但是,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並沒能在二戰中擋住德國法西斯裝甲化、摩托化的部隊。1940年5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馬其諾防線,很快占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並在日後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法軍近500萬人的死傷,戰後,慘痛的教訓使法國民眾陷入一種極端的情緒中,那就是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敵人的再次侵略。在這種背景下,一條長約700公里,耗資近50億法郎的軍事防線建成了。這就是以當時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的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但就是這樣一條曾經號稱“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卻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長達700多公里,這一構想,恐怕只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與之相比了。馬其諾防線工程之浩大簡直超乎想像,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個,開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則有1533個之多。工程總土方量為1200萬立方米。來自法國殖民地的大量勞工日夜勞作,從1929年到1935年,總共用了6年時間才將工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工程總造價高達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總額。
此外,馬其諾防線技術之先進也令人嘆為觀止。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藥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最能體現馬其諾防線技術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揮系統了。伸出地面重達好幾噸的活動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進行360度鏇轉。而這些,在一架龐大的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輕易完成。戰時,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射擊。平時,則可以將炮塔降到與地面齊平,不注意根本不會發現這裡潛藏著一門大炮。敵人進攻時,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準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鐘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內部都建有窄軌小火車,可以將彈藥補給及時運送到各個作戰點。要塞內部儲存的彈藥、糧食以及發電燃油可以保證士兵堅守3個月而無需出洞一步。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里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於,這樣一個龐大、先進而又史無前例的防禦工事居然不廢一槍一炮就被德軍輕易攻破。1940年5月,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馬其諾其人
馬其諾,1877年2月17日生。是法國著名的國務活動家。原為文官,1910年被選入法國眾議院,3年後任陸軍副部長。後歷任殖民、撫恤、陸軍等部部長。他在任期間,多次要求法國沿邊境修築一條阻止德國重新發動進攻的防線,1929年開始產生結果。
1932年1月7日,馬其諾病逝。但他的計畫,1938年修築完成,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馬其諾防線”。然而,這條防線計畫沒有考慮到比利時邊境也可作為德國進攻的路徑。因此,1940年5月,德國進攻時就是從比利時邊境進攻法國的,這使得整個馬其諾防線成為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