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拼音】 yúlùn【英語表達】public opinion【基本解釋】公眾的意見或言論。
概念
輿論的定義非常多樣化,人們都意識到輿論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什麼是輿論卻從來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和其它社會科學一樣,輿論學對輿論的定義決定了輿論學的發展。一種定義是:輿論是指在一定社會範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而也有的學者認為:輿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在輿論的定義中,最關鍵要討論的是,輿論的本體是“意見”還是“態度”。為了避免在定義上爭論不休,學者開始轉向輿論應該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議題”、“公眾”和“共同意見”是學者們提出的眾多要素的交集。由於學者們從各自的學科領域出發,各自的側重點不同,輿論的普遍特性還沒有揭示出來,其定義都具有狹隘性。
無論如何定義輿論,“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輿論的本體,輿論傳播所著眼的也是意見的流動問題。意見通常是通過與態度、信念和價值,尤其是和態度相比較來界定自身的,社會心理學家們把意見定義為:對某種態度、信念或者價值的言語表現。通常,學者們從兩個方面區別態度和意見之間的差別:意見一般來說被認為是對於某個具體刺激(某個問題)所作的語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顯反應,而態度是更基本的總體傾向,它對於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應。意見主要是取決於當時的形勢,而態度對於一個人在多種形勢下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其次,意見被認為具有更多的感性,並且在其構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態度是一種直接的、直觀的定向,而意見是在一個社會母體裡在各種選擇性方案之間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理性抉擇。
定義
輿論的定義:有多種關於輿論的定義,如:①人們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需要加以實際解決的問題的一致意見;②人類某一集團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具有社會意義的問題所持有的帶評論性質的意見;③絕大多數人對一個有普遍重要性的問題所表示出來的意見的綜合;④民眾對某一社會問題贊成或指摘的立場觀點;⑤外界訊息在某些人身上形成的與其興趣一致的固定的成見。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以下共同點:①輿論是一種公眾的意見;②這些意見涉及多數人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③表達這些意見的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歷史
由來
輿論觀念有久遠的歷史。在中國,“輿”字的本義為車廂或轎,又可以解釋為眾、眾人或眾人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聽輿人之誦”,《晉書·王沈傳》“自古聖賢,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其中“輿人”均指眾人。“輿論”作為一個詞組,最早見於《三國志·魏·王朗傳》:“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其後見於《梁書·武帝紀》:“行能臧否,或素定懷抱,或得之輿論”。其中“輿論”即公眾的言論,或公眾的意見。在歐洲,早在古代社會就有類似輿論的記載,但正式使用publicopinion這個詞卻晚得多。18世紀的伏爾泰稱“輿論”是世界之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使用了輿論這個概念,並且認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捨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在現代國家或國際生活中,輿論成為一個常用詞。
古代
雖然到18世紀才使用輿論一詞,但和輿論十分相似的現象已經在許多歷史時期出現。古代埃及最古老的文字記載之一是一首題為《一個厭倦生活的人同他的心靈的爭論》的詩歌,它指出關於一種輿論完全改變方向的激變。關於民眾態度的類似說法亦可以在巴比倫尼亞和亞述的歷史中找到。古代以色列的先知者有時向民眾辯護政府的政策,有時則呼籲民眾反對政府。在這兩種場合,他們都要左右輿論。在古希臘,許多人觀察到每一件事情都仰仗民眾,而民眾則依靠言語。通過說服人民大眾,財富,名聲和尊嚴既可以取得,也可以被剝奪。廣泛地傳布訊息是形成輿論的必要手段,這已見之於古羅馬。訊息的傳布多是通過人對人的渠道。公元前51年,當羅馬政治家西塞羅在西利西亞時,他要求他的朋友凱基利烏斯隨時告訴他首都正在發生的一切事。羅馬已有牆報,它由羅馬官員編寫並在公共場所張貼,告知公眾關於政府的活動和當地的大事。
中世紀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民民眾生活在傳統的農村社會中,多數的活動和態度決定於個人的生活地位,但是類似輿論的現象可以在宗教人士,知識分子和政界人物中觀察到。宗教爭論,教皇月神聖羅馬帝國間的鬥爭以及王子繼位的野心都牽涉到努力進行說服工作去爭取追隨者和同意支持者的意見。皇帝們和教皇間的宣傳戰主要是通過布道進行的,但手寫作品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從13世紀末開始,可以被捲入時事爭論的人群迅速擴大。在世俗人口中,教育不斷發展。義大利文藝復興導致一批作家和評論員的出現,一些需要鞏固自己民族國家的王公急切地要求他們效勞,一些作家被邀請擔任顧問和外交使節;其他人則被聘為評論員因為他們有能力左右觀點。
15世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16世紀的新教改革進一步增加了能夠對當代問題形成意見的人數。馬丁·路德通過放棄使用只有受教育者看得懂的古拉丁文,同人文主義者決裂,直接轉向人民大眾。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期間曾經有人試圖廣泛的製造和影響輿論。兩方都散發大批宣傳品,許多有木刻插圖。還通過講演、布道和面對面的討論,左右了觀點。政府和宗教當局都通過愈來愈嚴的檢查制度來控制不受歡迎的思想的傳布並不為怪教皇保羅四世於1559年擬定了第一批禁書名單。法國查理九世與1563年頒布法令,非經國王特許,任何作品均不得印刷。更不顯眼但更為重要的是,報紙和新聞業已在發展中。1500年時,已經可以在歐洲許多主要城市買到專門的新聞報紙。大約1600年出現了第一批定期出版的報紙,此後迅速發展,雖然經常受到檢查制度規定的騷擾。常設的郵政服務於1464年始於法國,奧地利帝國則於1490年推行,它大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傳布。
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的重要新聞中心是金融交易市場。所有各種政治與經濟的信息匯聚於安特衛普、里昂和紐倫堡的貸款中心,這個信息便形成了銀行界一般持有的看法。有重要意義的是一位路易十六的財政官員J·內克,他是近代推廣“輿論”這個名詞的第一人。形成
輿論形成的過程輿論的形成,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一是來源於民眾自發, 二是來源於有目的引導。當社會出現某一新問題時,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基於自己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示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持有類似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並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政治領導集團或權威人物,按照人們的意願,提出某種主張或號召,並引起廣泛共鳴,也可轉化為社會輿論。這兩類輿論形成過程,實際上在相互轉化,或先從民眾中來,然後經權威方面傳播到民眾中去;或經過權威方面的組織和動員,然後再傳播到民眾中去。新聞傳播工具在反映輿論和形成、引導輿論過程中有很大作用。社會輿論若只在街談巷議中存在,或僅記載於決議,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經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新聞界又被公認為“輿論界”。有的政治集團利用新聞傳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氣”,以試探社會輿論反應,這是對新聞工具的輿論作用的進一步擴張。輿論是新聞報導的重要內容,新聞報導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輿論與新聞關係密切。
層次
輿論的層次社會輿論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為不同層次:①有的社會問題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同情或憎恨,而產生世界性輿論。如婦女、兒童的命運,地球某地的災害危及廣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來世界各國人民的援助。國際性的無端殘殺,會受到各國絕大多數人民的輿論譴責。②由國家意識或民族意識形成的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輿論反映,如外國的入侵,易於觸發被侵犯國家全民的輿論反抗。③階級之間、集團之間的利害衝突,易於形成階級對抗和集團對立的輿論。④職業的、年齡的差別,基於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輿論。作用
輿論與政治: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政治領袖運用輿論造成有利於已而不利於對方的形勢。進步輿論常常成為革命的先導。18世紀席捲歐洲的啟蒙思想運動,啟迪了各國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和20世紀初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輸入中國,引發了中國的民主革命。其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嶄新局面。輿論與社會風氣:社會輿論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眾的好惡可以使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得以發揚,也可以使一種壞風氣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稱輿論為“道德法庭”。雖然輿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具有強制性,但公眾的意向可以作出道義上的判決。
輿論的作用也不可誇大。輿論對任何人都沒有強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權力機關的發號施令。權力機關與社會輿論互動為用,相輔相成,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特性
輿論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客觀事物的多樣性,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多樣性,決定了社會輿論的多樣性。社會輿論不可能完全納入一個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的穩定、發展,必然要求有代表這一社會主導階級根本利益的輿論。所謂輿論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問題的輿論能為絕大多數人接受,能引導絕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近代和現代的政治領袖無一不在作這種努力。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對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民眾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宣傳,努力把人民的自發輿論引導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上去。在中國現階段,一方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這一帶根本性的輿論上保持一致;同時,人民民眾對各個具體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形成不同的社會輿論。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鑑別和引導,逐步形成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主義的輿論。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輿論學
輿論學的研究對輿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9 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版輿論學著作。進入20世紀,輿論問題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對象,1922年,美國政論家W.李普曼出版了《輿論學》一書。民意測驗的方法已被廣泛套用,民意測驗機構遍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具有世界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意測驗機構,既是商業性的,又是政治性的。民意測驗的問卷設計和抽樣調查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但帶有一定的傾向性,或為商業作廣告,或為政治人物的競選作宣傳。社會主義中國了解輿論有多種方法,如民眾來信,開調查會、討論會,進行“對話”,人物專訪等。80年代以來也開始重視民意測驗,採用抽樣調查方法以了解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