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札

八月札

八月札,中藥名。為本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白本通的乾燥成熟果實。8~9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摘,或用沸水泡透後曬乾。

基本信息

生理特性

乾燥的肉質漿果呈卵狀圓柱形,稍彎曲,長3~8厘米,直徑2.5~3.5厘米,頂端鈍圓,基部具果柄痕。表面淺黃棕色至土棕色,皺縮,成熟者皺紋粗大而疏,未熟者皺紋細小而密。果皮厚,革質或微角質。種子多數,包被在絮狀果瓤內,形狀不規則,呈圓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平,外表紅棕色或棕黑色,有光澤,皺紋細密。果肉氣微香,味澀而淡。以肥壯、皮皺者為佳。

產地

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果實。

炮製方法

洗淨,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曬乾,或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性味

甘,寒。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舒肝理氣,活血,散瘀止痛,除煩利尿。

主治

用於肝胃氣痛,胃熱食呆,煩渴,亦白痢疾,腰痛,脅痛,疝氣,絕經,子宮下墜。

相關配伍

1、治淋巴結核:八月札、金櫻子、海金砂根各四兩,天葵子八兩。煎湯分三天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2、治胃腸脹悶:三葉木通根或果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大劑量可用30~60g,或浸酒。

禁忌

孕婦慎服。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利大小便,宣通,去煩熱,食之令人心寬,止渴,下氣。

2、《食性本草》:主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熱。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