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針對日本這一傳統藝術緣何謂之“七寶燒”,其來源則始於佛教梵語中的譯詞。當中國唐朝期間,鑒真和尚將佛教傳入鄰國日本,至此日本和中國一樣,佛教從官方再到民間得以廣泛傳播和篤信,日本將其自製的藝術品命名為“七寶燒”,並非只是由於其製作當中使用了7種珍貴材料,而其中也體現其對佛教的一種敬仰。“七寶”之說,在佛經中,計有4種解釋:《般若經》謂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阿彌陀經》謂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法華經》謂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無量壽經》:謂為: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硨磲。起源
關於“七寶燒”如何在日本製作出來,曾有一段歷史故事和明確記載:日本自古即是製造銅器聞名的國家,當中國明代“景泰藍”發明製造出來後,很快便傳入鄰國日本;而日本工藝家和工匠們遂在不知所需材料和其製作方法的情形下,僅憑他們所見到的中國“景泰藍”器物,執意依樣模仿,結果仿造出來的誤以為是“景泰藍”的“非景泰藍”工藝品;即屬於他們自己燒制出來的後被命名為“七寶燒“的工藝品。因為沒有科學依據的仿製,所以不會產生必然的結果;而偶然的結果出現,竟又表現出奇異的美妙。由於日本工藝家和工匠們在仿製中國“景泰藍”的過程中,在銅胎施料中,運用的材料與中國不同,其中出現了比中國“景泰藍”更亮麗華美的圖案色彩光澤,遂當這一被中國人誤認為是日本“琺瑯器”的工藝品;在明朝期間傳入中國時,鏇即又被中國人所喜愛,同樣被視為珍稀之物;其在當時價值之高貴,也令國人咂舌而求之不得。
分類
七寶燒按其工藝製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有線七寶燒和無線七寶燒兩種;伴隨其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近現代又產生出了透明七寶、省胎七寶、透胎七寶、盛上七寶和罩釉七寶等。在數種七寶燒工藝品中,其以有線七寶製作最為複雜而考究,故此也最顯其珍貴性。
有線七寶燒為一種掐絲琺瑯,是以銅或銀為胎,用金屬細絲製成各種圖案紋樣,再施以石英及其他顏料,遂經燒制而成,類似中國的景泰藍,但日本在工料和琺瑯用料上又有其自身特點。無線七寶燒為畫法琅的一種,它是用琺瑯直接塗畫在金屬胎上,經過燒制後顯色,富有畫繪的特色,類似於中國的畫琺瑯。不過日本的無線七寶燒骨胎較薄,釉面平滑,有玻璃光澤感。
製作工藝
有線七寶燒整個製作過程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7道:制胎、掐絲、燒焊、點釉、燒釉、打磨和鍍光;各道工序中最為複雜的是掐絲和點釉技術,而燒釉和打磨一般也要經過多次。所用琺瑯顏色比較多,主要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一般來說,單色七寶燒較為少見。透明釉七寶燒即是在經過藝術設計加工的金屬胚胎上,塗飾透明琺瑯釉,再經烘燒後露出胎上的花紋或圖案,從而顯現出亮麗獨特的藝術效果;為此,《日本國志·工藝志》對“有線七寶燒”作了如下描述:“先用銅絲嵌作山水、樹石、花草、翎毛之形,俟著色時,施藍作地,別以青綠諸色圖肖物形,毫髮悉備。所著色,皆用藥料,光彩照人,神采如生。”日本“有線七寶燒”在其製作流程中,受到中國“掐絲琺瑯器”的影響;而“無線七寶燒”則受到中國“畫琺瑯器”的影響,其在具體製作工藝和用料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中國的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存在一定的區別。
代表人物
平田道仁
江戶(1603—1867)初期,平田道仁,人稱彥四郎,京都出生,日本第一個將琺瑯製造術用於刀鐔(刀檔)和馬具裝飾的琺瑯工藝師。桃山時代末期的慶長年間(1596—1615),平田道仁作為隨從陪同德川家康(1543—1616)征戰朝鮮,並學得七寶製造技術,成為幕府第一代七寶師並世代相傳。他的作品色彩明快清冽,不僅保留了中國景泰藍那樣的華麗,還增添了一番玉石般的溫潤儒雅,玻璃質的透明釉更具法蘭西韻味。其作品多為刀劍飾品,著名的《花雲紋七寶鐔》是其代表作之一。他不僅擅長製作紋樣精美如同掐絲琺瑯的有線七寶,而且擅長浮雕和鑲嵌相結合的裝飾技藝,被譽為東京七寶的始祖。
尾張國
江戶時代末期,尾張國(今愛知縣)藩士加地市右衛門的次子梶常吉(1803—1883)偶爾從元龜元年(1570)出版的古書中讀到七寶燒的製作方法,覺得非常奇妙,從此潛心於七寶技術研究。他以中國進口的琺瑯小碟為藍本,經過7年努力,終於在天保四年(1833)燒制出第一個有線七寶產品。不過,也有資料認為他是從荷蘭進口的琺瑯小碟得到的靈感,但從他的作品來看,無論器型或紋飾,與其說是荷蘭風格,倒不如說更像中國的景泰藍。梶常吉的技術後來傳給海部郡七寶町的林莊五郎(?—1896)以及冢本貝助(1828—1887),他們都是當今名古屋七寶工藝的奠基人。
並河靖之
明治時代,在德國套用化學家戈特弗里德·華格納(1831—1892)與日本七寶藝人並河靖之和濤川惣助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七寶技藝進入黃金髮展期。
並河靖之(1845—1927),武藏國川越藩(埼玉縣)藩士高岡九郎右衛門第三子,安政二年(1855)被青蓮院宮侍臣並河靖全收為養子,改姓並河。明治三年(1870)前後在京都設立七寶工廠。他用梶常吉的有線七寶技術結合自己發明的黑色透明釉和精工細作的金銀線掐絲技巧,於明治六年(1873)成功地製造出別具一格的第一件作品。明治七年(1874)跟隨梶常吉派的冢本貝助(1828—1887)弟子桃井儀三郎英升(生卒不詳)學習七寶技藝,並在德國人戈特弗里德·華格納的指導下對七寶釉料進行改良。代表作《黑地四季花鳥圖花瓶》參加1900年巴黎博覽會並被皇室收藏。成為明治時期高級七寶的代表人物,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與同樣活躍在東京一帶擅長無線七寶製作的濤川惣助一起被任命為帝室技藝員。2008年,並河靖之紀念館所藏141件作品以及圖片、工具等總計1622件相關物品,以“並河靖之七寶資料”為題被列入“國家註冊的有形文化財”(日本國物質文化遺產)。
濤川惣助
濤川惣助(1847—1910),一個出生於下總國鶴卷村(今千葉縣旭市)農家的陶瓷器貿易商。明治十年(1877)參觀第1回內國勸業博覽會時被琺瑯器的魅力所吸引,從此踏上了製造七寶之路。2年後的明治十二年(1879),在有線七寶基礎上創立了相當於“畫琺瑯”的無線七寶。它擺脫了掐絲琺瑯的金屬線束縛,使圖案的色彩過渡更加自然流暢,更具繪畫性。作品榮獲明治二十二年(1889)的巴黎大博覽會和明治二十三年(1890)的內國勸業博覽會兩項大獎,被聘為帝室技藝員。代表作有《七寶小禽圖盆》(東京藝術大學藏)、《七寶花盛器》(日本宮內廳藏)、《七寶富岳圖額》等。
清潔保養
七寶燒,是用怕腐蝕的金屬和脆性大的釉料製成,因此,在賞玩時最好戴汗布手套,不能直接上手。清潔時不可水洗或濕布擦拭,更不得接觸酸鹼性或腐蝕性物質。應在乾燥狀態下用雞毛撣子拂去表面灰塵,然後用柔軟的純棉布或純毛面料進行擦拭,最後噴灑蠟質光亮劑,以保持它的亮麗和質感。輕拿輕放,避免磕碰,確保底座或木架牢固安全。
與景泰藍
日本的七寶燒與中國的景泰藍不同之處是:景泰藍是以琺瑯質做成,而琺瑯質是不透明物體,七寶燒卻是透明的釉。景泰藍以顏料混入琺瑯質中,再填入銀就的銅絲框內,各色琺瑯質很厚而不透明,七寶燒則是在銅器上敷過一層若紅色水銀東西後,做成圖案,再施上玻璃狀的東西.全透明還有反光。景泰藍顏色在琺瑯質內,七寶燒顏色在玻璃質之下,這是兩者的顯著區別。此外,在圖紋裝飾上,七寶燒比景泰藍更為簡潔,其紋樣大多在器物的正面,主題突出,底子一般不再飾有繁縟的細紋。
現狀
至今,七寶燒在日本創立的歷史已有500年,期間產生過各種流派;而七寶燒藝術在日本最鼎盛的時代,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此時七寶燒的產地也較多,但以京都地區最為著名。現今京都僅存全日本唯獨一家“並河七寶燒博物館”和“安藤七寶燒”傳統手工藝作坊。“安藤七寶”創建於1880年,如今第四代傳人安藤十郎主持其家傳手工作坊,現有103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3名設計師和10名工藝師,其他大多為銷售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