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

國際經濟

國際經濟是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的均衡化,國家之間的商品、資本、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所形成的經濟聯繫。

背景

國際經濟形勢 國際經濟形勢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極大的推進了國際間的經濟往來。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開發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繫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理論支撐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的理論支撐為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研究國家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間商品勞務和資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約束這個流向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國家的福利所產生的影響。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等。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最新資訊

對60位知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美國第三季經濟成長2.0%的環比年增長率有可能比預期上調至2.8%. 雖然如今的經濟形勢雖有一些不確定性,但可以很肯定地說:美國經濟將再度遙遙領先於歐元區和日元區。

美國經濟的增長的動力將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歐巴馬的成功連任和參議院保持在民主黨手中,給了下一屆歐巴馬政府更多進行改革的動力,包括對財政赤字狀況的改善,加大政府對經濟的推動。經濟學家預測如果美國政治家能夠避免所財政懸崖,美國的經濟將會一片光明.

第二,美國將繼續解決就業市場問題,從而提振消費者信心。周二即將出爐的11月美國消費者信心調查報告,將指明對財政懸崖問題的擔憂是否損及信心. 近幾個月來,在頗佳的就業數據支撐下,消費者信心有所改善.

第三,美國房地產市場回暖亦提振了市場人氣.周二即將公布的Case-Shiller房價指數將表明是否房價上漲之勢正在全國蔓延. 如果是這樣,對經濟來說將是個好兆頭.

摩根史坦利的Vincent Reinhart和David Greenlaw表示,住宅建設可能成為美國經濟中表現突出的領域."預計未來幾年房屋開工,銷售以及房價會持續上升."他們寫道.

德意志銀行外匯策略師James Malcolm說,美國樓市的上升趨勢若能持續幾年,應會對就業,稅收,個人財富乃至信心產生很強的放大效果--這些都利多美元.

第四,美國的能源行業的重新崛起,因為美國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特別是頁岩氣的儲量豐富。依靠高效成熟的社會體系,尤其是先進的開發生產技術以及完善的管網設施,使得美國頁岩氣的開發成本具有了商業競爭性,美國正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頁岩氣大規模商業性開採的國家。在歐巴馬政府的推動下,美國正朝著能源獨立的方向快速推進。

以上四個原因加上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將給美國2013的經濟發展提供增長的動力。

Pictet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師Luca Paolini預計明年第一季美國經濟環比增長年率為1%左右,不過之後情況應會改善.

"明年第二季應該略有好轉,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高於3%的趨勢水準,甚至更高,"他說.

這與日本和歐元區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Paolini稱日本的表現"非常糟糕". 歐元區經濟第二季和第三季均萎縮.在希臘和其他南歐成員國債務高企的情況下,歐元區2013年上半年至多也就是回歸至最低速度的增長.

總的來看,前景不明朗."似乎只有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很好地擺脫了這種情況,"Paolini稱,"但還不夠.環境依然疲弱."

同樣的,摩根史坦利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仍將徘徊在增長與萎縮的邊緣.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談到,"如果人們對我國將走向何方更具安全感,我十分肯定地認為經濟具有大幅提升的重要潛能."

經濟與企業研究諮詢公司IMA Asia的董事總經理Richard Martin亦認為美國和中國頗具吸引力.

Martin認為,到第二季,全球性風險應會消退.美國當前最為緊迫的財政緊縮問題到那時應已得到解決.

這會令企業投資決策速度加快,2013年的形勢也將好於許多人預期:"到第三季,將會有大量證據證明中美經濟大幅好轉,全球供應過剩的情況應會得到一些緩解."

當前形勢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2004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呈現以下七個特點。

1.

世界經濟迅速增長,

全球電子製造業發展 全球電子製造業發展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歐亞大陸經濟總量占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占世界人80%的廣大開發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開發中國家經濟總量占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2 .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 金融衍生工具 開發和推廣, 金融一體化 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經濟學家信心連續下滑 經濟學家信心連續下滑

經濟金融化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開發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已開發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占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已開發國家集中。已開發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3. 國際 資本 市場和勞動 市場流動性 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開發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已開發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開發中國家人口占世界3/4,經濟總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複雜性。

4 . 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 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

一大批新興開發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立國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開發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開發中國家繼續引領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成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如今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開發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開發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如今,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開發中國家手中。開發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已開發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併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5. 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係呈繁蕪交織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開發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已開發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在協調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6. 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衝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開發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開發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繫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係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鬥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7. 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係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國際能源價格下跌 國際能源價格下跌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已開發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鬥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已開發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2008年,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兩個方面的突出變化:

第一個方面,就是以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為標誌,引起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這方面的問題,還在繼續惡化。美國房地產市場還在繼續惡化、金融市場動盪不穩、就業的減少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在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於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資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貸危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深化。

第二個方面,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國際市場的石油等初級產品的價格,像礦產品、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引發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一些國家的CPI在持續攀升,2007年美國的CPI上漲了2.9%,一月份上漲了4.4%,其他一些國家,像歐元區、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南非等國家的CPI都有一個比較大的攀升。2008年1月份,上述這些國家的CPI漲幅還在繼續升高。

另外,以初級產品為主的世界市場的主要商品價格還在繼續上揚,世界主要生產國家的價格也在持續走高,通貨膨脹的預期在升高。其他還有很多變化,但是,這兩個方面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經濟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愈加緊密,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影響到中國國內經濟的多個方面。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巨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使政府的巨觀調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難。世界經濟環境變化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有的影響已經顯露,並且還會繼續顯露。比如像原油、穀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明顯的加大了國內控制通貨膨脹壓力和威脅,也增加了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內,還沒有構成直接和實質性的威脅。比如美國經濟減速,雖然減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中國的出口增速和曾經同期相比,出現了比較大的回落。但是,這些因素在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防止經濟成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調控目標沒有大的衝突。

具體來說:

(1)對外貿出口的影響

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需求增長,進出口貿易恢復,有利於中國外貿出口的增長。 由於強勢美元地位改變後,美元可能在一個相對低價區域波動,因此中國的貿易條件仍將相對有利。另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給國際貿易的擴大帶來較為嚴重的障礙,中國外貿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2008年一季度,國外對中國發起11例反傾銷、保障措施等調查,涉案金額3.3億美元,特別是一些國家在特別保障條例下專門針對中國商品設立了一些非關稅壁壘,將增加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難度,這種趨勢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2)對利用外資的影響

當前國際直接投資重新趨於活躍,跨國購併仍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方式,中國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關的條例,對於吸引國際購併資本將有促進作用。境外股本融資的形勢也相對樂觀。全球股市在止跌轉升後,融資氣氛已明顯好轉。這對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和發行股票融資比較有利。2004年以來,國內多家大型國有企業均有意抓住當前國際資本市場的有利時機,赴境外融資。另外,美元貶值使歐元區和日本的投資商在中國境內採購投資品和僱傭員工的價格降低,這些也將增強中國市場對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隨著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水平的提高,將吸引國際主流資本的流入,中國利用外資也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3)其他方面的影響

由於美元對主要貨幣匯價大幅下跌,人民幣也面臨升值壓力。雖然美元繼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依然沒有消除。美聯儲連續大幅度下調美元利率,並引發其他國家跟進降息,世界主要經濟體利率處於低位,對於中國通過調整人民幣利率調控經濟運行也有一定的影響。

中國可採取的對策

中國對策 中國對策

對於國際市場的變化,中國需要有積極的應對之策。

從巨觀政策上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一個是控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勢頭增長之間的關係;二是擴大內需與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長之間的關係;三是保持實體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與虛擬經濟的健康穩定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要把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作為首要目標,並且在控制通脹與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當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來看,第一個方面就是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合理增長。第二個方面就是要調整理順務工和務農收入的比價關係,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導致價格與工資的螺鏇式上升,降低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第三方面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的進口,嚴格控制農產品出口,建立健全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產品的供給。第四方面是積極開展多邊貿易,進一步開拓新興市場,最佳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保持出口的較快增長和進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著力穩定股市和樓市,促進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從長期政策來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自主創新,提高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經濟學知識(二)

面對這個經濟時代,我們不得不去考慮很多的事情,經濟學並不僅僅是在府院課堂里或研究機構里高深莫測的東西,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看懂關係普通老百姓福祉的國家政策,下至管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理解經濟學,掌握經濟學知識,已經成為一個現代人的必修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