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區,惠州市下轄區。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東部,毗鄰香港,西靠深圳、東莞,南臨大亞灣,北接惠州市中心,是惠州市唯一與深圳、東莞相鄰的縣區,是“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的樞紐中心。現轄淡水、秋長、三和3個街道和沙田、新圩、鎮隆、永湖、良井、平潭6個鎮,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6萬。惠陽資源豐富,有充沛的淡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新城。201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16.29億元,增長8.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84億元,增長18%;工業用電量、實際利用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等多個指標總量和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形成了電子信息、光學玻璃、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打造了商貿物流、酒店餐飲、休閒旅遊、娛樂購物、金融服務全面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活力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惠陽區 惠陽區
先秦時期屬 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一了嶺南,設定桂林、南海、象三郡。惠陽屬南海郡傅羅縣(治今惠東梁化,280年傅羅縣改稱博羅縣,503年,遷治今博羅羅陽)。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惠陽縣屬南越國。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至西晉,惠陽屬南海郡博羅縣地。
南朝劉宋時有欣樂、酉平、懷安3個古縣。
南朝陳禎明三年(589年),懷安縣、欣樂縣、酉平縣三縣合置歸善縣。自隋開皇九年(589)起至民國前統稱歸善縣。歸善縣之名長達1323年,且歷朝上一級行政中心(州、郡、府、路)均在惠陽縣境內。
民國元年(1912)廢府,歸善縣改為惠陽縣(駐惠州城區),先後屬潮循道、第四行政督察區、第五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 惠陽縣幾經分合。1958年4月劃出惠州鎮和東部地區,設立惠州市(縣級)和惠東縣。同年11月,撤銷惠州市,12月撤銷惠東縣,先後並歸惠陽縣,同時將龍崗、橫崗、坪山、大鵬、葵沙、南平等鄉從惠陽劃出歸寶安縣。
1964年10月23日,惠州鎮再次從惠陽劃出,恢復惠州市建制。
1965年7月東部12個公社劃出,重新恢復 惠東縣
1975年5月,三棟公社從惠陽縣境劃出歸惠州管轄。
1994年5月6日,國家民政部批准惠陽縣撤銷,設定惠陽市(縣級)建置,為省轄市,委託惠州市代管。
惠陽區 惠陽區
2002年,惠陽市轄20個鎮,250個村委會、45個居委會。
2003年3月6日,撤銷縣級惠陽市,設惠州市惠陽區。惠陽區轄原縣級惠陽市的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等10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淡水鎮金惠大道。原惠陽市所轄的陳江、潼湖、潼橋、瀝林、水口、馬安、橫瀝、矮陂、蘆洲、大嵐等10個鎮劃歸惠州市惠城區管轄。轄10個鎮(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
2003年6月撤市設區,實際管轄淡水、秋長2個街道辦,新墟、鎮隆、沙田、永湖、良井、平潭等6個鎮和惠陽經濟開發區,102個行政村,區域總面積915.54平方公里,全區常住人口55.80萬人,戶籍人口35.33萬人,惠陽中心城區由淡水、秋長、沙田和經濟開發區組成,規劃範圍約160平方公里,新墟、鎮隆、永湖、良井、平潭5個鎮為獨立鎮。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36號):撤銷縣級惠陽市,設惠州市惠陽區。惠陽區轄原縣級惠陽市的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等10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淡水鎮金惠大道。原惠陽市所轄的陳江、潼湖、潼橋、瀝林、水口、馬安、橫瀝、矮陂、蘆洲、大嵐等10個鎮劃歸惠州市惠城區管轄。
惠陽區 惠陽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862822人,其中:淡水鎮187022人,沙田鎮15255人,秋長鎮56311人,新圩鎮78832人,鎮隆鎮47204人,陳江鎮79027人,瀝林鎮40744人,潼湖鎮30180人,永湖鎮25103人,良井鎮27721人,平潭鎮32944人,馬安鎮27496人,水口鎮64536人,橫瀝鎮19469人,矮陂鎮17424人,大嵐鎮5949人,蘆洲鎮9274人,蘆嵐鎮7450人,澳頭鎮36196人,霞涌鎮16290人,西區虛擬街道18390人,潼湖華僑農場虛擬鎮20005人。
2002年,惠陽市轄20個鎮(淡水馬安永湖水口橫瀝矮陂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瀝林潼湖陳江蘆洲蘆嵐大嵐),250個村委會、45個居委會。
2003年,轄10個鎮(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良井平潭沙田新圩鎮隆)。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秋長鎮兩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
2005年12月31日,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良井、平潭、沙田、新圩、鎮隆)。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秋長鎮兩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原惠陽地區的內容詳見:惠陽地區 )
2014年實際管轄3個街道辦:即惠陽城區的淡水街道、秋長街道、三和街道(惠陽經濟開發區),6個鎮:新圩鎮、鎮隆鎮、沙田鎮、永湖鎮、良井鎮、平潭鎮,102個行政村,總面積915.54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縣城變遷

惠陽區 惠陽區
縣城,因建置和歷史原因多次變遷。
東晉時代的欣樂縣、酉平縣,南朝宋的安懷縣,南朝齊的懷安縣等古縣城原址不詳。
南陳禎明三年(589年),懷安縣、欣樂縣、酉平縣三縣合置歸善縣。歸善縣駐循州(今惠州城區)城東白鶴峰(今惠陽衛生學校附近),南漢循州改 禎州,駐歸善縣(今惠州城區),明朝初由河南岸(今惠城區)遷回白鶴峰,明永樂年間又遷回惠州府城。
明萬曆六年(1578)遷入東平村。
建國初,縣城設在淡水鎮。
1950年4月縣城遷回惠州鎮(惠州城區)。
1990年3月縣城再次遷回淡水鎮。
1994年,總面積8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轄有拾圍、新橋、橋背、土湖、洋納、古屋、石橋、淡環、東華等9個管理區和萬順、東風、張屋、前進、橋東、河背、松嶺、上塘、上圩、南四、壩尾、排坊、草洋、司前、紅星等15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83409人。

鎮街

2014年實際惠陽區管轄,3個街道:即惠陽城區的淡水街道、秋長街道、三和街道(惠陽經濟開發區),6個鎮:新圩鎮、鎮隆鎮、沙田鎮、永湖鎮、良井鎮、平潭鎮,102個行政村,總面積915.54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惠陽地處粵東南,東江中下游。位於北緯22°27ˊ至23°25ˊ,東經114°7ˊ6″至114°47ˊ。東北接惠東、紫金,西鄰東莞,西南連深圳,北與博羅依江相擁,南臨大亞灣與香港隔海相望。南北最長直線距離107.3公里,東西最寬直線距離67.8公里,全縣總面積2178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淡水街道,在縣境南部,北抵惠州38公里,南至深圳58公里,從海路通香港47海里,西至廣州190公里。 
惠陽縣地處廣東中部,東江中下游南岸。由於全縣地處低緯且在北回歸線以南,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能豐富,同時南臨南海,季風明顯,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民族

惠陽區 惠陽區
據《歸善縣誌》記載,元朝有45410人。明嘉靖元年(1522)有27920人,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40年才發展到28496萬人。清康熙六年至四十年(1667—1701)才新增14331人。
民國時期,民國17年—民國23年(1928—1934),惠陽總人口大概659000人。後因抗日戰爭暴發,民國32年(1943),人口下降至557800人。民國37年(1948),全縣人口略有回升,人口數達603255人。
建國後,社會安定,生活改善,人口迅速增加。50、60年代都出現人口出生高峰期。1965年人口出生率高達32.6‰。70年代初,惠陽開展了計畫生育工作,提倡“晚、稀、少”,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5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影響,70年代後期仍然出現了生育高峰期。1990年,惠陽縣總人口為500552人,比1982年的總人口增加了77926人,增長了18.44%。1994年末,全縣總人口503810人,其中男251126人,女252684人。
惠陽區 惠陽區
2008年,全區戶籍人口總數為35.72萬人(不含澳頭、霞涌兩個辦事處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16.23萬人,占45.4%;農業人口19.49萬人,占54.6%。總人口中,男性18.12萬人,占50.7%;女性17.60萬人,占49.3%。
惠陽區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漢族,除漢族外還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滿、朝鮮、侗、瑤等18個少數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惠陽全區常住人口為57233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7039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1938人,增長21.67%,年平均增長率為1.98%。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66904戶,家庭戶人口為45650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1人減少1.07人。
鎮(街道、開發區)人口(人)比重(%)
惠陽區 572330 100
淡水街道 226703 39.61
秋長街道 81224 14.19
三和街道 (惠陽經濟開發區) 21973 3.84
沙田鎮 29276 5.12
新圩鎮 83283 14.55
鎮隆鎮 46982 8.21
永湖鎮 25575 4.47
良井鎮 25043 4.38
平潭鎮 32271 5.64

政治

中共惠陽區委員會

書 記: 胡斯平
副書記: 劉光濱 陳東照
常 委:胡斯平、劉光濱、陳東照、楊自力、 譚星海、黃樹文、 黃武華、馮德波、陳啟虎、鍾東海、徐巧玲。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

主 任:郭三潮。
副 主 任: 劉平輝、唐躍飛、蔡喜雨、楊冶城、徐哲、張少麗。

惠陽區人民政府

劉光濱,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審計工作。
譚星海,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協助區長主持區政府日常工作,協管審計工作,分管政府機關、政務公開、發展改革、公共資源交易、安全生產、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編制、統計、監察、人力資源、勞動保障、機關事務、行政服務、代建項目、國有資產、國企改革等工作。
黃樹文,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分管民政、老齡、武裝、雙擁、殘聯、農業、林業、水務、農機、海洋與漁業、漁協、畜牧、水果生產、氣象、移民、三防、老區建設等工作。
徐巧玲,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分管衛生計生、愛國衛生、環衛等工作。
閆健平,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兼任區公安分局局長,分管司法、消防、邊防、打私、應急等工作,協調政法工作。
朱文轉,副區長,分管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檔案、地方志、社保、糧食、科協、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信訪等工作,聯繫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
葉茂庭,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分管教育、市場監管、交通運輸、公路、城管執法、旅遊等工作。
陳黨生,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分管經濟和信息化(信息產業)、中小企業(含鄉鎮企業、民營企業)、電力、科技、智慧財產權、通信、供銷、質量監督、市場物業、菸草、鹽務、商務、外事僑務、口岸、台務等工作。
曾惠軍,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分管住房城鄉規劃建設、房產、公用事業、環保、供水、國土資源、土地儲備、住房公積金管理、人民防空、核應急、法制等工作。

政協惠陽區委員會

主 席: 余漢平。
副 主 席:黃雄、任振華、楊弢、劉偉琳、鍾繼東、曹偉力。

惠陽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楊自力
副 書 記: 劉運忠、陳勇軍。

交通

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位於水陸交通要衝,交通便利,歷史上以水路航運為主,東江、西枝江、淡水河均可通航。陸路交通靠古驛道貫通全縣。清代縣境有兩條驛道通福建。民國9年(1920)11月開始修築縣境惠州至平山第一條公路,至民國21年(1932),全縣建成公路4條,縣轄公路總長77.9公里。
建國後,陸路交通發展較快。至1994年,全縣有公路19條,總長達1100多公里,同時還發展了鐵路、航空和海運,形成了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從80年代末起,由於陸路交通運輸快捷便利,再加上河運的一些原因,水路運輸開始步向萎縮,水運量亦逐年下降。
惠州港為國家一級口岸,對外籍船舶開放;惠澳提路貫穿境內直達惠州港,是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深汕、惠深、廣惠高速公路穿越境內,惠澳大道、惠淡公路將惠陽區與惠城區連成一片,全區公路通車裡程646.6公里,公路密度為70.6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2013年12月26日開通的廈深鐵路經過惠陽區建有惠州南站,站點將設在惠陽淡水新橋。新橋是未來惠陽的中心城區。

經濟

概況

建國前,惠陽是一個較落後的農業縣。惠陽縣地處東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而水利設施又很差,全縣沒有一個 水庫,只有幾條防禦能力很低的堤圍,水旱災害頻繁,很多地方十種九不收,是有名的歷史性災區。
惠陽縣的農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黃豆、番薯為主,還有木薯、黃麻、蠶桑和著名的橫瀝土橋梅菜。
水稻是惠陽縣的主要農作物。惠陽縣的水稻產量較低,在廣東省屬中低產類型地區。1949年水稻播種面積749075畝,總產54861噸,畝產只有73公斤。
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縣歷史上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採鹽業、造船業等。
惠陽縣的紡織業興於唐,盛於宋。到明末清初,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
隋唐時期,惠陽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清朝光緒二年(1876),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採取“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及舉辦各類招商活動等辦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了外向型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讓外商發財,促惠陽發展”的目的,使全區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園區經濟初具規模,一批如聯想、中建電訊、東亞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了充分發展。2009年完成生產總值15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財政總收入16.77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2億元,增長23.4%。農民人均純收入8323元,增長14.8%,其他經濟指標也穩定增長,三次產業結構為5.4:49.7:44.9。
生產總值(GDP)248.98億元,增長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但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96億元,增長23.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百分點,但比前三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167.16億元,增長18.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78.07億元,增長22.7%;房地產開發投資61.92億元,增長16.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27億元,增長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6個百分點。 
商品房銷售面積113.23萬平方米,增長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3個百分點。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0億美元,增長17.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完成進度107.1%,超全年目標任務7.1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總額28.94億美元,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但完成進度106.9%,超全年目標任務6.9個百分點,且連續6個月逐步加快回升。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75億元,增長20.2%,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回落6.9和10個百分點。 
稅收總額37.15億元,增長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2個百分點。其中,國稅收入16.05億元,增長15.9%;地稅收入21.10億元,增長7.7%。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43.26億元,比年初增加18.21億元,增長14.6%,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1.2和0.8個百分點。 

農業

惠陽縣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綜合性農業開發地區。1994年全縣土地面積217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海拔高度30米以下)885.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0.6%;低丘(海拔31—200米)231.4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0.7%;中高丘(海拔201—500米)1037.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47.6%;山地(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1.1%。全縣實有耕地面積48.36萬畝,其中水田34.65萬畝畝,旱地13.7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6畝。農業戶73082戶,農業人口378475人。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產活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確保了糧食穩產、高產;採用股份制、集約化等方式,建辦起優質谷、荔枝、蔬菜、西瓜、速生豐產林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113個,面積8.1萬畝;組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55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4家,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商品率達75%。2002年農業總產值10.1億元,其中“三高”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60%以上。

工業

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縣民國以前的1400多年裡稱歸歸善縣。歸善縣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傳統工業有:紡織、陶瓷、冶鑄、藤竹製品、鹽業、造船業等。
歸善縣紡織業興於唐、盛於明。到明末清初,紡織業已非常發達,其產量與質量除廣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當時西湖一帶種桑養蠶繅絲紡織極盛一時。光緒二十七年(1901),邑人陳新善、葉聯等在惠州創辦實業紡織公司。隨後,各類民營紡織公司和家庭紡織業逐漸發展起來。民國26年(1937),惠州的小型家庭手工織布發展到30戶,較大的有裕民、華強兩戶。他們採用機動織布機或手工腳踏木織機,織的一般是土布。抗日戰爭爆發後,惠陽縣紡織業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時期,歸善縣已有陶瓷製品生產。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初具規模,但由於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後,一般是採用土窯之法生產一些碗、盤、匙等生活用品,且大部分是在本地自產自銷,形成不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歷史上,陶瓷生產相對集中在新圩、鎮隆一帶,因為該地貯藏有豐富的陶土資源。至清朝光緒二年(1876),歸善縣在新圩約場開辦了一家官營窯。該場以後不斷發展。
建國初期,惠陽縣工業門類較少,大部分為手工作坊式的工廠,生產規模不大,勞動效率不高。全縣工業行業主要有:採礦業、糧食加工業、船舶製造修理業、日用陶瓷製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製品業、縫紉業、皮革及其製品業、日用玻璃製品業、建材工業的磚、瓦、石灰製造業、紡織業、小五金製品及修理業、雕刻工藝製品業、印刷業、菸草加工業、日用金屬製品及鐵器小農具製造業等13個傳統工業行業。

商業

惠陽區 惠陽區
明萬曆三年(1575),歸善縣縣署設址惠州白鶴峰下(今東坡亭一帶),商業區從東坡亭一帶逐步發展到水東街一帶。到清代,惠州工商業有了較大發展,除鹽業外,有蘇杭布匹、日用百貨、穀米行等大小商店七八百家。
民國時期,民族資產階級逐步興起,交通運輸業有所發展,商品流通量擴大,特別是30年代金融物價相對穩定,惠陽的商業也有較大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的惠州先後4次遭到日軍的侵占,商民慘遭屠殺,商店90%以上被燒,財物被洗劫一空。單惠州府、縣2城被日軍槍殺和活埋的同胞就有7000多人。日軍撤走後,商人又三五人為一夥合資在廢圩上搭起簡易店埔進行商業活動。當時廣州、汕頭均已淪陷,惠州成為贛粵北地區與香港通商通道與轉運地,生意特別興旺。由於有利可圖,惠州的商業又逐步繁榮起來。
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年代,由於國民政府腐敗、財政空虛,市場物價波動大,大商家屯積、操縱市場,小商號則有朝不保夕之慮。
建國前,惠陽縣有惠州、平山、淡水、多祝、平海、稔山、橫瀝7個大圩鎮。其中又以淡水、橫瀝的規模較大。

服務業

惠陽區 惠陽區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全區有各類市場52個,總面積20.4萬平方米,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市場網路。其中投資1.8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中山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商貿設施之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日成交量1.25萬噸。
有酒店、賓館45家,其中三星級賓館5家。各種市場要素不斷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迅速發展,全區目前有民營企業1226家,註冊資金14億元,其中註冊資金超千萬元的27家,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13家;個體工商戶9168家,註冊資金9102萬元,從業人員2.1萬人,上繳稅收8926萬元,占全區稅收的27.1%。2002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23.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元。

外資

2002年,全區契約利用外資2.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使全區現有外資企業達697家,其中“三資”企業205家,“三來一補”492家;工業總產值141.17億元,其中外向型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園區經濟初具規模,已建成工業園區12個,規劃面積23.2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8.8平方公里,落戶企業87家,累計投資2.1億美元,2002年完成工業產值84.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9%。一批如聯想集團、中建電訊、東亞電子、中獅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2002年聯想、中建科技園分別實現工業產值42.4億元和10.3億元,比增36.2%和24.7%;新圩東亞集團總投資9000萬美元,占地3萬平方米,主要生產電子音箱,音箱產量占全球的23%,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實現產值工業22億元,發揮了促進惠陽區工業尤其是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社會事業

惠陽區 惠陽區
1959年1月,惠陽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成立,工作人員9—10人。1960年易名惠陽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截至2007年,末全區共有區屬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15個,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2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072人。其中,高級職稱278人,中級職稱4154人,初級職稱5640人。全年專利申請數189件,專利授權數97件。
全區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線電視用戶5.80萬戶。圖書館藏書量15.76萬冊。歌舞廳36家,網咖126家。
全區共有衛生機構4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衛生機構床位1424張。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97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34人,註冊護士728人。年末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
2008年,該區共有公民辦中國小校156所,其中國小131所,國中1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中學4所。全區中國小校學生數為118974人,其中高中生14708人,國中生40558人,國小生63708人。全區公辦學校在職教職員工合計為5410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員工2747人,國小和幼稚園教職員工2502人,教師進修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教職員工總計161人。全區民辦學校教職員工合計為2770人,其中,民辦普通中學教職員工491人,民辦國小和幼稚園教職員工2279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毛入學率為102%,畢業生升學率100%;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96%,毛入學率為103.70%,畢業生升學率93.1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0.20%。2008年,該區教育經費支出總額為30183萬元,占全區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23.45%,比2007年增加5195萬元。
全區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4.4萬門,已開通程控電話11.6萬門,行動電話用戶15萬戶,電話普及率達28.4%,國際網際網路連線所有城鎮,郵政營業基本實現電子化。全區擁有輸變電站12座,其中50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輸變電站9座;有日供水40萬噸供水系統。供電供水充盈,完全能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全區有派出所22個,民警1016人。建立和健全各項防範機制,創建了安全文明小區,全面推進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了社會的穩定。建立了投資服務中心,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供水、供電、通信、稅費、用地等優惠措施,實行了“一個視窗”收費和辦理投資手續“一棟樓、一站式”辦妥制度,不斷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文化

語言

惠陽方言按本地傳統分有客家話、福[hok]佬話(閩南話)、本地話(惠州話)、白話(粵語)和蛇話。蛇話近似本地話,而本地話到底是歸屬客家話還是歸屬粵語尚有爭論,從它所具有的特點來看,跟客家話相似的地方多於跟粵語相似的地方。
方言的形成與淵源固然有重要關係,地理環境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惠陽縣境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各方言來歷不同,這些都是導致本地方言發展更加複雜化的原因。大體說來,山地、近山、靠山居住及海邊居住的多為客家人;小塊平原居住的多為本地人;近河涘、溪邊、江畔居住的多為閩南移民。 

音樂

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流行的音樂,主要由大鼓、大鈸、木魚等打擊樂器和短笛、二弦、三弦、胡琴等管弦樂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鑼鼓櫃”。“鑼鼓櫃”以笛聲為主,分“子喉”、“平喉”,一唱一和;以木魚為指揮。8人組成一樂隊。曲目多是“廣東音樂”,粵劇唱腔。凡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大場面,民眾都喜歡這種演奏。  
清代,歸善有音樂家李丹麟(自號浮琴客)、裘集裳(自號鶴峰簫客)。民國時期,惠陽有音樂家薛秀亭(自號西湖琴客)、音樂大師廖尚果、音樂教授廖輔叔。
建國後,惠陽最有名的音樂家是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和惠州市歌舞團副團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黃紅英。

遺蹟

湛懷德墓遺址
在瀝林鎮瀝林村西面的鵝嶺山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人毀墓取磚用於修水利,今僅留遺址。墓長6米,寬4米,碑高2.8米。湛懷德,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湛若水之祖。生平事跡無考。 
葉夢龍墓遺址
在良井鎮樓閣鄉牛草湖村北面的一座山腰上。墓分左右兩室,各長4米,寬2米,高1.2米。墓前100米處有一石龜,長1.2米。相傳數千年前,從石龜至墓室有兩行石人石馬相對排列。民國34年(1946),村人盜掘此墓。今僅存遺址。 
霞涌寶塔遺址
在霞涌西南1000米處的海島上。底平面直徑5.5米,高40米,分5層。相傳該塔可“鎮邪”。塔建於明初,毀於1958年。今只留遺址。  
潼文塔遺址
在潼湖鎮中心的寶塔山上。建於清初,“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今僅存遺址。塔基直徑5米,原塔高18米。相傳塔附近為多雷區,人畜常遭雷擊。建塔後,因塔可避雷,雷害減少。今軍墾農場在塔基上建一亭,亭上豎避雷針,雷害甚少。 
永平村窯址
在潼湖鎮永平村東約2公里的石場路邊,距東江約80米。因挖築路基,暴露出5座圓拱形饅頭窯。各窯相距1~2米,窯室高1.3~1.5米,寬1.1~1.2米。窯壁用黃色粗砂粘土築成,厚5厘米。在地面和窯穴中殘存不少陶罐殘片。採集的器物只有四耳罐一種,胎呈深灰色,陶質堅硬,卷唇短頸、平肩、鼓腹,整體造型顯得體肥身矮,腹上部貼附四耳,器身有明顯的輪制凸棱弦紋,施淡褐色釉。從器物的造型及製法來看,該窯屬唐代遺址。
蜆口角遺址
在潼湖鎮廣和墟潼湖衛生院前的一衝積台地上。遺址高於東江水面約3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東西長80~100米,南北寬約40米,屬貝丘遺址類型,堆積厚約0.4米。採集的器物有打制石斧、石錛,磨製石斧、夾砂細繩紋陶片和夾砂陶器座。磨製石器主要在刃部磨光,個別為通體加磨,器身留有較明顯的打琢痕跡。器物的特徵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接近,故該遺址年代距今約4000~6000年。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惠陽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和史前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焚船角與殺人崖
民國27年(1938)10月,日寇占領三門島,將過往三門島的船隻截住,拖到媽灣西面燒毀;把船上的人們趕到媽灣一崖上殺死。燒船之處,今名“焚船角”。殺人之處,今名“殺人崖”。
古墓
惠陽區存古墓1座。在馬安鎮新樂村。據考古專家鑑定,此墓建於晉代。墓占地寬廣,構築雄偉。

教育

清光緒廿七年(1901),惠州知府沈傳儀在府署右側創辦惠州府學堂。光緒廿九年(1903)遷惠州豐湖書院,合改為惠州府中學堂,乃府屬十縣唯一普通中學。宣統三年(1911)春,開5個班,學生180餘人。民國元年(1912),易名惠州中學。民國2年(1913)易名廣東省立第三中學,學制四年。民國16年(1927)分設高中、國中。

知名人物

近代名人

鄧承修(1841~1892)淡水人。官至鴻臚寺正卿等職。1889年寓居故鄉時創崇雅書院(今惠陽崇雅中學前身,書院舊址仍在中學校內。)
廖仲愷(1887~1925)陳江鎮鴨仔步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國民黨左派領袖。1903年結識孫中山。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積極追隨者,協助孫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曾生(1910~1995)惠陽(今深圳坪山)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原中國共產黨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
葉挺(1896~1946)秋長鎮周田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家。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
葉亞來(1837~1885)又稱葉德來,秋長鎮周田村人。葉德來是他擔任甲必丹(當地最高掌權人)時用的名字,也有人稱他葉來。在由爭奪錫礦利益引起的雪蘭莪內戰中,葉亞來三次光復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間,葉亞來任吉隆坡地區行政首長,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稱。
鄧仲元(1886~1922)原籍嘉應(今梅州),7歲隨父居惠陽淡水。原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任粵軍參謀長時,多次緝獲鴉片,其中一次緝獲200多擔。孫中山明令追贈陸軍上將。《梅州市梅縣區志》有傳。

當代人物

陳小春,(本名陳小臻),客家人,1967年7月8日出生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鎮沙田村,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1985年加入TVB舞蹈藝員訓練班,先後擔任組合豹小子、風火海的成員。1994年憑藉電影《晚九朝五》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1996年起參演系列電影《古惑仔》,受到關注。1998年領銜主演金庸武俠劇《鹿鼎記》。
廖似光,(1911年——2004年7月2日),女,原名廖嬌,凱豐同志的原配夫人。1911年生於廣東惠陽縣周田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參加了長征的老紅軍,政協廣東省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7月2日因病在廣州逝世。
梁斗興,梁斗興紮根基層,忠於職守,心繫百姓,無私奉獻。2012年7月19日,在廣東省深入開展“三打兩建”活動中,因長時間超負荷工作,突發疾病,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9歲。梁斗興多年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監管執法第一線,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受到廣大幹部民眾的一致好評。梁斗興光榮殉職後,被中國文明網推薦為“中國好人榜”人選,先後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總局追授為全國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被中共廣東省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被惠州市委追授為“模範共產黨員”。
胡功平,男,1963年9月生,文化程度國小,惠陽區惠深運輸實業發展公司計程車司機。他是平凡的計程車司機,對工作認真負責,開的士14年來從未發生過交通事故;他又是不平凡的,當見到兩車追尾,導致油箱漏油並且已經著火的事故時,沒有冷眼旁觀,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及時將小貨車駕駛室里受傷被困的一對夫妻救出車外。生死一刻,他選擇了危險,拯救了生命。2012年9月18日凌晨4時許,“咣”的一聲,正在惠陽區淡水白雲路南湖酒店旁紅綠燈等候通行的一輛小貨車,被一輛大型貨櫃車追尾,導致油箱漏油並著火。危急時刻,一旁的的哥胡功平冒險將小貨車駕駛室里受傷的一對夫妻救出。這對夫妻脫險後不到5秒鐘,小貨車就爆炸了。
任振華,男,江蘇宜興人,漢族,1962年8月出生,東南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1986年6月參加工作,無黨派人士。現任惠陽區政協副主席、惠陽建築設計院副院長。
姜玉文,男,漢族,1963年9月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寫作者,1983年開始寫作詩歌、散文和雜文等中短篇文章;主要在“呼倫貝爾日報”、“中國網”、“人民網”、“中國作家網”、“貴州政協報”、“散文網”和“紅袖添香”等報刊和網站媒體發表自己的作品。該作者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主要是展現家鄉的風光原貌和現實社會生活中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其大部分散文和雜文都閃爍著哲理的火花,這種哲理多出自作者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論的重複,哲理的詮釋過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極富情致和個性。該作者現居惠陽,多次發表文章,宣傳和讚揚惠州和惠陽,對提高惠陽及淡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起到一定作用。
劉思華,男,大專文化,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人,現任中國貿易報辦報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惠陽區人大代表、惠陽區政協常委、惠州市政協常委。中國最具影響力百強創新企業行業副會長、中華愛國英才報效祖國活動組織委員會中華愛國國典編審委員會理事長、惠陽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惠陽區文聯榮譽主席。
黃樹正,男,漢族,生於1961年2月,惠州市惠陽區人,1976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研究生(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現任惠州市政府副市長。
黃秉維(1913.02.01——2000.12.08),廣東惠陽人。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名譽通訊會員、國際山地學會顧問。獲得199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特別榮譽獎。
鄭時齡,建築學專家。1941年11月12日生於四川成都,原籍廣東惠陽。1981年同濟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2007年獲義大利羅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獲義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勳章。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現任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
黃萃庭(1916——1992),惠陽縣陳江鎮人。民國27年(1938)畢業於燕京大學特生物學系,民國31年(1942)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協和醫學院及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雙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唐山開灤煤礦醫院、北平中和醫院主治醫師。建國後,歷任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外科副主任、副院長、院長、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委員會醫學專業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外科雜誌》總等職。是世界外科學會委員,法國外科學會榮譽會員。曾組織國際學術會議,並多次應邀出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葉蔚林,廣東省惠陽縣人。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惠陽縣(市)秋長鄉。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員、文化教員、宣傳幹事及團俱樂部主任。在部隊工作期間,開始業餘文學寫作。文革前出版小說、散文集《海濱散記》、《邊疆潛伏哨》等。1959年轉業到湖南省民間歌舞團專事歌詞創作,曾寫作大量歌詞,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等。
鄭士良,原名振華,字安臣,號弼臣,廣東歸善縣(今惠陽市淡水鎮)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鄭在鄉塾就讀,後進崇雅書院。光緒七年(1881)往廣州,就讀於德國教會所設禮賢學校,入基督教。光緒九年,他加入三合會。光緒十二年,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華南醫學堂讀書,與同學孫中山志趣相投,結為好友。

特產

鎮隆荔枝

惠陽區 惠陽區
惠陽鎮隆鎮生產的荔枝主要有糯米糍和桂味兩個品種。全鎮種植面積34000畝,平均年產量達5200噸,產值7500萬元。年銷售額占同類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的46%和48%,是該鎮農業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桂魷魚

小桂魷魚:小桂魷魚具有原汁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之特點。烹調手法多採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多種手法,調料考究。做小桂魷魚首先把魚洗淨醃製,再曬,然後放到鍋里燜,燜好後再用刀切,而且要講究刀法,切好以後加入各種秘方配製的佐料再煮,撈出來後用涼水沖淨再冰鎮,最後再下鍋炒。

惠州梅菜

惠陽區 惠陽區
惠州梅菜:梅菜,主要盛產於惠州,以客家人種植為主,故又稱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是惠陽的土特產,原產於惠陽土橋,故又稱"土橋梅菜"。

建築文物

⒈烽火台

在霞涌鎮東南1.5公里的煙墩嶺上,面臨大亞灣。相傳建於明嘉靖年間,台用花崗岩構築,呈圓台形,高2米,底面直徑4米,頂面直徑3米,出煙口直徑1米。 

⒉清泉寺

惠陽區 惠陽區
在霞涌鎮北一山溝間。今貌為磚木構築,平面寬10.8米,深18米。傳說寺後曾有清泉繞寺而流,終年不絕,故名。相傳該寺建於明末。原寺內有尼姑,建國後還俗。“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被毀。20世紀80年代,霞涌有善男信女若干,集資重建此寺。 

⒊上排城堡

在永湖鎮上排村西1里處。平面呈長方形,長61米,寬41米,高4.8米,牆厚1.3米。四角築長方形角樓,均為風化石壘砌。城牆隔3.6米處上下均有一孔,上孔內呈方形,外呈長方形,下孔圓形,可作監視、射箭之用。東、南面各設一拱頂城門,青石條砌築,高3.8米,寬2米,兩側設有欄桿。城外西、南、北距城30米處有一護城河環繞,河寬20米,深10米,城南有一吊橋,已失落。據最早在當地定居的黃姓族人相傳,其祖先於清順治年間來此開基時,已有該堡。

⒋文筆塔

在矮陂鎮蔗布村。建於清代。相傳自康熙之後,蔗布人中舉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建塔紀念,故名。塔平面六角形,3層樓閣式青磚構築,高14米。分3層,每層高4.13。塔基邊長2.3米,牆厚1米。北面開一門,高1.9米,寬1米,門柱用麻石條建造。塔身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2、3層每面上部各闢1個小窗。塔頂為六角攢尖,上施覆缽、琉璃寶珠組成塔剎。塔腔原構已毀。 

⒌崇林世居

惠陽區 惠陽區
在鎮隆鎮大山下村。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屬客家圍堡式建築,平面長方形,通面寬155米,通進深134米。正面分設3個
大門,中門石砌,高3米,寬2米,上有“崇林世居”石匾。左右兩門距中門各47米。門前有一口池塘。圍牆四隅建有角樓,樓平面方形,邊長10米,高13米。中門後面有一牌坊,上刻“為善最樂”四字。堡內主祠為三進院落式布局,建築為硬山頂。中門兩邊牆上嵌有兩方石碑,大小一致,高0.78米,寬0.5米,一為惠州知府關於調解爭水事端的宣諭;一為大山下村葉姓族人自訂的鄉規。 

⒍文昌廟

在淡水鎮豬行街。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平面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築為硬山頂,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琉璃瓦剪邊。前殿面額15米,進深6米。中有天井,寬6米,深5米,後殿高9米,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2米。現存尚好。 

⒎魁星閣

在新圩鎮約場墟內。平面呈長方形,寬10米,長13米,高11米,共3層。中間層東牆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闡述建閣原由、時間、經過及籌款數額。清嘉慶十八年(1813)興工,光緒十五年(1889)完工。

⒏盤古宮

在新圩鎮約場毗鄰東莞的白雲嶂(海拔1060米,惠陽最高峰)上,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平面呈長方形,寬22米,深13米,高11米。分二進,進間有天井,第一進為長方形廳堂;第二進橫排3廳,每廳都有神座。右廳神座為盤古王、玉皇、藥王;左廳為盤古姑、馮蓮祖、張新姐;中廳為盤古婆。該宮毀修多次,原貌已失。民國17年(1928)重修。“文革”期間罹毀。1980~1981年,一些善男信女籌資重建。 

⒐祖廟

在淡水鎮祖廟街。始建年代不詳,清初重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通面寬13米,通進深15米。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正殿屋脊裝飾有雙龍戲珠陶塑。相傳祖廟是詹、李、戴三姓人家的墓地,後為避免糾紛建成此廟,有“祖廟在家第一雄”之稱。 

⒑碧瀲樓

在秋長鎮周田老圍村,三進、三門、四角樓,沿中線展開對稱型構築。通面寬135米,通進深120米,每進相距15米。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匾額為進士江逢辰題寫。據葉德來族人稱,該樓乃葉德來捐銀所建。

11.劉氏宗祠

根據劉氏族譜可知黃沙洞村自明代初年就有劉姓祖先自中原而來開墾這片土地,因此這座劉氏宗祠有一定的建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黃沙洞“馬鞍山劉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乾隆鼎盛時期,為江西省黎姓風水先生點穴,本族邦相等宗長主修,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再次修繕一新,宗祠至今約已經歷200年風雨洗刷,全賴後裔的全力維護。

12.葉挺故居

惠陽區 惠陽區
葉挺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葉挺的祖父葉沛林所建,到上世紀90年代時,房子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故居里擺設了150多件珍貴的照片、實物、文物,大致概括了葉挺的一生。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正式開館。於2001年9月開始對葉挺故居進行修繕,並於2003年5月完工,自開放以來,成為惠陽區及周邊市、縣(區)的學校、機關、廠礦、部隊、黨組織等單位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黨史和軍事教育基地。

旅遊

大亞灣

大亞灣地處惠州市東南隅的澳頭鎮,集惠州海景之大成,風景變化多端、優美婉轉。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其海岸線純淨潔白而又不失大氣磅礴,島嶼與山嶺大都呈現出奇形怪狀、無法一概而論的鮮明特徵。遊人每每被大亞灣的純美吸引得不能自已,在體驗原汁原味的漁家風情的同時,沿著52公里長的海岸線閒庭信步般地徜徉,心無旁騖地靜觀日出日落,便是悠哉至極的海濱享受。受地理位置影響,大亞灣水下地形平坦,常年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主要景點有:大亞灣遊樂場、清泉寺、辣甲島、岩前萬年庵、螺嶺、小桂灣、鐵爐峰、老虎洲等。

葉挺故居(葉挺紀念館)AAAA

葉挺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後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准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AAAA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位於大亞灣中心區,淡澳河入海口處,為鹹淡水交匯的河口濕地,景區東起白壽灣大橋,南以濱河南路為界,北至中興南路,西至中興二路橋,全長約3.9公里,總面積約176公頃。2017年1月,被評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公園現有全國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海漆群落,景觀和研究價值高,作為延伸到城市中心的稀缺濕地生態資源,“城市之肺”的核心地位日益顯著。自2010年開放以來,景區各項服務和設施配套日趨完善,深受市民遊客喜愛。

巽潦灣

巽寮灣(讀:xùnliáowān)是粵東數百公里中海水最潔淨的海灣之一。處在中國新改革開放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旁,除了一類的海水及沙灘沙質外,海灘上軟細潔白的海沙含沙量高達99%。有“天賜白沙堤”美譽。踏足沙灘,你可以在沙灘上脫下鞋子盡情地嬉戲,感受腳板與細沙的摩擦依然是個舒適休閒的海濱度假地。踏足沙灘,享受一流的陽光和空氣,領略藍天、白雲、沙灘、海浪的養生詩情畫意,盡情欣賞琳琅滿目的海底世界,度過難忘的藍色之旅。

淡水祖廟

“魁樓相映玉虛宮,落陽牛地半朝東。古井連通東海殿,曇華鐘鼓鬧嬋宮。梅嶂開屏真妙極,鐵湖書院永無窮。逆水蟹形扶會館,回龍顧主協天宮。”這是史有鐵筆御史之稱的鄧承修筆下的“淡水八景”。其中“回龍顧主協天宮”描寫的正是如今的淡水祖廟。

客家圍屋——碧灩樓(葉亞來故居)

碧灩樓位於秋長鎮周田村,是清代著名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的故居,與葉氏宗祠相距大約1公里。建於1889年,是葉亞來發達後回鄉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標誌。碧灩樓是集傳統客家建築工藝建成,內部有形狀各異的院落,結構布局得體實用,是一幢惠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傳統四0圍屋,正門接開闊的禾坪。前方開一半月形水塘,水塘兩端對稱矗立多對旗桿夾(功名碑)。平面呈長方形,長60多米,寬近37米,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從遠處看依山而立,非常壯觀。昔日的豪華,還能夠從高大氣派的建築上看得出來。

城市榮譽

擁有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和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等榮譽稱號。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