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歷史典故,是三國演義版名言。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君子所不齒。“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主人公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愿難遂下英年早逝。《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基本信息

釋義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老天還要一個諸葛亮啊?”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周瑜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嘆息。

褒義詞

多用於體育競技,當有兩個實力相近的選手出現對決時,作為觀眾對失敗者的惋惜之情!
出處:
2012年8月5日,奧運會羽毛球項目男單決賽,林丹對陣李宗偉,在大戰3盤後,林丹驚險勝出,當時央視主持在比賽結束說了句:既生瑜何生亮!然後網路上瘋傳,表示對李宗偉的惋惜,更有各大網站對其他項目的千年老二,一一作了列舉,之後每次在某個項目上出現實力相近的兩個選手對弈,如網球壇的費德勒和納豆,網友都第一時間想到這句話!

來源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捏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貶吳的文學作品。自《三國演義》之後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歷史功績大打折扣,而諸葛亮成為了一個近乎於神的傳說。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生於181年,逝於234年,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國功臣,威名遠揚,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的,與諸葛亮完全無關,而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甚至捏造出一個“借東風”的故事來,把諸葛亮寫得像個神仙,按魯迅的說法,演義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因為歷史上早期諸葛亮並未展露風采,所以羅貫中特地把諸葛亮和三國最著名的赤壁之戰緊緊相連。以便以赤壁的名聲抬高諸葛亮的智慧。
閱讀《三國演義》之前的文學作品,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三國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等等,可見赤壁之戰的作戰過程乃周瑜一人指揮,與諸葛亮並無關係。周瑜
周瑜,字公瑾,生於175年,逝與210年,東漢末年東吳傑出的軍事家,通軍事、善音律。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曾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因為赤壁大戰而出名,人們為紀念周瑜,所以赤壁也被稱為周郎赤壁,當年的大戰遺址也成為了今天的三國赤壁古戰場。[1]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打通了進蜀通道(南郡)的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遠征西蜀的軍事準備時死於洞庭湖附近的巴陵,時年三十六歲。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云:“曲有誤,周郎顧”、“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以及“故作曲有誤,要試周郎顧”

簡析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演義”用了8回的篇幅寫“赤壁之戰”。這既是為了充分的表現這場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突出這場戰役在“三國鼎立”中的關鍵作用;也是為了充分展示諸葛亮的“智絕”。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計火攻,七星壇祭風,智算華容。周瑜只是諸葛亮的側面陪襯,蔣乾中計、苦肉計都被諸葛亮識破,此後三氣周瑜,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沒有對手,卻步步讓諸葛亮占有先機。而周瑜年長於諸葛亮,所以在臨終前,發出這樣的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儘管很喜歡諸葛亮,可還是要對周瑜表示十二分的惋惜。“既生瑜,何生亮”固然是作者的渲染,但更也是周瑜最後發出的無奈的吶喊。周瑜作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諸葛亮面前幾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完全只是陪襯。小說這樣寫固然精彩,可一方面虧欠了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另一方面也給了解歷史上周瑜真正面目的人們留下一絲遺憾。不過,也許這種遺憾也是小說種種的魅力之一吧~凡事都要有主角有配角,歷史如此,小說也如此。周瑜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的縮影,“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們的心聲。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麼還要出來個諸葛亮啊?”是主人公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一種感嘆。東漢後期,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展轉滅的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梟雄劉備為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連孫抗曹之論,被劉備採納了。果然說服了孫權後,憑藉著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此時,興奮之餘孫劉聯盟節立滅曹,但是終歸在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想要一舉占據曹操的荊州勢力,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儘管他妄圖強攻但是還是被趙雲的部隊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總是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反。
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計,但是反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當周瑜再次與劉備方面談判時,劉備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是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終於周瑜又失敗了……但是聰明的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著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來歷。並且寓意已經引申為嘆息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原文摘錄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
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
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周瑜覽畢,長嘆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俗語

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愿難遂下英年早逝。試想,如果他能正確的以一顆謙虛誠摯的心去接納諸葛亮,中國歷史上豈不多了一段佳話?

心態

心態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可以馳騁萬里,但也可以踐踏莊稼,需要我們用熟練的技巧去馴服。
心態是一股高山流水,可以滋潤禾苗,也可以顛倒一切,需要我們用成熟的人格去為之引流。
李世民以其寬容的心態迎接著直言敢諫的魏徵,君臣攜手共同開創了名揚古今的貞觀之治。
而曹操以其“寧負於人”的偏激心態獲得了千古罵名。
由此觀之,心態決定著一個人的社會際遇。周瑜,曹操分別有著自負和自私的心態,因此他們也只可能是一個鬱鬱而終而另一個遭人唾棄的下場。
良好的心態決定於一顆寬容的心,決定於一個成熟的思想。它是心靈的愈傷劑為你撫平心靈的傷痕。同時它也是生活的調味劑,使你的生活充滿甜蜜和更加美好。
同時它也是生活的調味劑,使你的生活充滿甜蜜和更加美好。而偏激如同周瑜曹操的心態,猶如心靈的銹斑,這種特殊的“銹”傳染力極強,會讓一個人的心靈銹死而變成一個麻木的人,從而使我們的生活乏味,充滿著仇恨和自私。但其畢竟是小說,對正真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我們應該看清歷史,不能歪曲了周瑜的人格,在歷史角度上來講,周瑜是位大將,風度極高,而小說是為了突出其主題,做出了藝術加工,小說中的周瑜與現實的周瑜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評析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有未雨綢繆的準備,消弭隱患於初起之際,免得養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欲置諸葛亮於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狠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慮”。
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忍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諸葛亮存在,於是一定要殺諸葛亮。周瑜殺諸葛亮,完全是因為嫉妒。為什麼嫉妒?因為不甘於處於弱勢,不甘於居於下風,不甘於敬叨末座。這時,嫉妒就成為一劑毒藥,情急之下,便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競爭的意志,你有必勝的把握,你還用得著去嫉妒,以至於動刀子嗎?所以說,嫉妒,乃弱者的行為也。
中國人的競爭觀,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競爭中使自己的不足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兒不行。所謂保護落後,所謂平均主義,所謂吃大鍋飯,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所謂鞭打快牛,從本質上講,都是損有餘來補不足。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是這種汰強存弱的落後競爭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桎梏。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個應該蓋世而未蓋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無法再一爭短長時的哀嘆。很痛苦,很悲傷,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許多有一個強硬對手的敗者,即使不死,也會發出這種類似的感嘆。雖然,這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屬於七實三虛的“虛”的部分,子虛烏有,不足憑信。在陳壽的《三國志》里,正史中的周瑜,卻並非如此鼠肚雞腸式的人物。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雙方主陣的統帥,北軍為曹操,南軍為周瑜。周瑜時年33歲,風華正茂,在蘇東坡的《大江東去》一詞中成為主角。而諸葛亮,時年27歲,不過是西蜀派駐在聯軍大本營的觀察員罷了。
但虛構的小說故事和人物,卻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太擁擠的中國人心態,倒也值得引發思考。因為中國人口眾多,生存空間狹窄。於是,就產生了像物理學所說的,作為物體,人與人之間的相排斥的行為,遠遠大於相吸引的現象。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一個人時,人需要他人是第一位的。當每平方公里為一萬人時,人提防他人是第一位的。當每平方公里為百萬人時,生存競爭,便是第一位的了。因為人口眾多,物產有限,形成了中國人的占有欲、獨霸欲。典型的狀態是:一天不能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個饅頭,分開來吃兩個人仍是飢餓,就不如拼個死活,一人享用。於是,有你無我,有我無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勢必要幹掉對手,才能用饅頭蘸著鮮血,從容地領教老子天下第一的風光。
強者和強者是不能共存的,小說中周瑜和諸葛亮如此,歷史上的孫權、劉備和曹操又何嘗不如此呢?
因為在長期封建等級社會中,中國人缺乏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崇尚《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滅掉對手的減法,從不崇尚“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減法,莫過於把對手從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過於“喀嚓”一刀。這也許正是中國歷史總是時不時地倒退逆轉、缺乏長足進步的一個原因。
其實,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進行競爭和較量,才是一個文明社會得以前進的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