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Peter Lynch)出生於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他曾是富達公司(Fidelity) 的副主席,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現已退休從事於慈善事業 。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富商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

就這樣邊工作邊讀書,林奇讀完了中學,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即使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林奇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象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的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認為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因為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的堅強後盾,大二的時候,林奇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小試牛刀。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7美元 。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Fidelity),在這裡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教育背景

林奇1965年從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本科畢業, 在波士頓學院求學期間,林奇學習了歷史,心理和哲學。在大二期間,林奇曾經以每股7美元購買航空公司的股票,之後此股票就上漲到每股32.75美元。

1968年林奇從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畢業。

成長記錄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寶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739美元,增值26.39倍(注意,每年複合增長率為29%,1.29的13次方是27.39,不是2800美元,增值28倍),不過13年的時間。

這個“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誌》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他把整個比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而且緊緊地抓住全國每一個投資人和儲蓄者的注意力。當然,他也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和財富。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已經13年了,就在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無聲息的創造了一個奇蹟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持有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麥哲倫的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由於資產規模巨大,林奇13年間買過15000多隻股票,其中很多股票還買過多次,贏得了“不管什麼股票都喜歡”的名聲。

對於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個沒有“周末焦慮症”的“死多頭”,股市調整對他而言只意味著廉價建倉的機會到了,他都不太像一個股市中人,因為他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PETER LYNCH 夫婦 PETER LYNCH 夫婦

1990年,就在他最顛峰的時刻,林奇卻選擇退休 ,離開共同基金的圈子。當時,他還是市場中最搶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發表了自己的離去演說:“這是我希望能夠避免的結局······儘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裡,看著孩子們成長的機會。孩子們長的真快,一周一個樣。幾乎每個周末都需要她們向我自我介紹,我才能認出她們來······我為孩子們做了成長記錄簿,結果積了一大堆有紀念意義的記錄,卻沒時間剪貼。”

這就是彼得·林奇離開的理由,沒有一點的做作和矯情。當然他也受夠了每周工作80個小時的生活,於是,和其他偉大的投資人和交易商一樣,彼得·林奇帶著賺來的錢,乾乾脆脆的離了場。

現在,這個曾經的“股市傳奇”就像任何一個平常的父親一樣,在家教導自己的小女兒,同時他也沒有閒著,正積極地投入波士頓地區的天主教學校體制,到處募集資金,讓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

雖然他是億萬富翁,他讓別人也成為了億萬富翁,但他卻不是金錢的奴隸,而是主人。

回報母校

1999年彼得·林奇向其母校美國波士頓學院 (BOSTON COLLEGE)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母校教育學院的發展。2000年波士頓學院決定將BC教育學院命名為林奇教育學院(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以此紀念彼得·林奇對母校BC的重大貢獻及其傑出成就 。

成功秘訣

心態平和,從容不迫, 穩健而敢於犯險。

纖毫小事中覓先機。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實用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

理論闡述

PETER LYNCH 投資理論 PETER LYNCH 投資理論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複利增長。

具體做法

其投資智慧是從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中體驗的。從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投資具有潛力,且未被市場留意的公司,長線持有,利用複式滾存穩定增長,他認為應該將股票分類作為投資的第一步。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林奇選股品味:1、傻名字 2、乏味 3、令人厭煩 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 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 6、充滿謠言的公司 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 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 9、具保護壁壘的企業 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 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 12、連其雇員也購買的股票 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 14.主營業務單一的公司,認為“多樣化惡化”。

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1、當炒股 2、其龍頭企業二世 3、不務正業的公司 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 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 6、名字古怪的公司

對大勢與個股關係的看法

林奇認為贏輸實際和市場的關係不大,股市不過是用來驗證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的地方。不能依賴市場來帶動手裡的股票上揚。

個人觀點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從不相信誰能預測市場。相信自己。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總括

對林奇來說,投資只是賭博的一種,沒有100%安全的投資工具。

名言及觀念

“不做研究就投資,和玩撲克牌不看牌面一樣盲目。” 投資前三個問題:1、你有物業嗎? 2、你有餘錢投資嗎? 3、你有賺錢能力嗎? 不少投資者選購股票的認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費購物,如果把購物時貨比三家的認真用於選股,會節省更多的錢。

其它及成就

1944年出生於美國,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1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複式增長29%。

黃金規則

彼得·林奇是個投資奇才,作為一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維更現代、投資技巧更新穎複雜,但我們從以下投資規則中能夠看出,在骨子裡他依然是與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脈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

1.投資是令人激動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準備,投資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2.投資法寶不是得自華爾街投資專家,它是你已經擁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投資於你已經熟悉的行業或企業,你能夠戰勝專家。

3.過去30年中,股票市場由職業炒家主宰,與公眾的觀點相反,這個現象使業餘投資者更容易獲勝,你可以不理會職業炒家而戰勝市場。

4.每支股票背後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這家公司在乾什麼。

5.通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公司業績與股票價格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之間100%相關。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要耐心並持有好股票。

6.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買它,“這孩子肯定能長大成人”之類的話不可靠。

7.遠射幾乎總是脫靶。

8.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範圍。業餘選段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錢存進銀行。

10.永遠不要投資於你不了解其財務狀況的公司。買股票最大的損失來自於那些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仔細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確認公司不會破產。

11.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最好的公司也會有不景氣的時候,增長停滯的行業里有大贏家。

12.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們有利潤之後再投資。

13.如果你想投資麻煩叢生的行業,就買有生存能力的公司,並且要等到這個行業出現復甦的信號時再買進。

14.如果你用1000元錢買股票,最大的損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你可以獲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個人投資者可以集中投資幾家績優企業,而基金經理卻必須分散投資。持股太多會失去集中的優勢,持有幾個大贏家終生受益。

15.在每個行業和每個地區,注意觀察的業餘投資者都能在職業炒家之前發現有巨大增長潛力的企業。

16.股市的下跌如科羅拉多州1月份的暴風雪一樣是正常現象,如果你有所準備,它就不會傷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機會,你可以挑選被風暴嚇走的投資者放棄的廉價股票。

17.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在股市賺錢,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拋掉存貨,你就應避開股市或股票基金。

18.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會周末的焦慮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論。賣掉股票是因為公司的基本情況惡化,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19.沒有人能夠預測利率、經濟形勢及股票市場的走向,不要去搞這些預測。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資的公司情況。

20.分析三家公司,你會發現1家基本情況超過預期;分析六家,就能發現5家。在股票市場總能找到意外的驚喜——公司成就被華爾街低估的股票。

21.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機會,就如同打牌賭博時,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贏的機會一樣。

22.當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時,時間站在你這一邊,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頭5年中錯過了沃爾瑪特股票,但在下一個5年它仍是大贏家。

23.如果你有足夠的耐性,但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與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資共同基金吧。這時,投資分散化是個好主意,你該持有幾種不同的基金:增長型、價值型、小企業型、大企業型,等等。投資6家同類共同基金不是分散化。

24.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美國股市過去10年的總回報排名第八。通過海外基金,把一部分投資分散到海外,可以分享其他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好處。

25.長期而言,一個經過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總是勝過債券或貨幣市場賬戶,而一個很差的股票投資組合還不如把錢放在坐墊下。

基金法則

彼得·林奇是全球基金業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由他執掌的麥哲倫基金13年間資產增長27倍,創造了共同基金歷史上的財富神話。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資理念已經成為投資界耳熟能詳的經典。不過,一般人較少注意的是,作為一個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對普通投資者如何投資基金、如何挑選基金也給出了很好的建議。

恰逢國內基金業發展熱火朝天,大量新投資者加入基金投資行列,而投資者在如何投資基金上仍普遍存有誤區。那么,我們不妨聽聽這位管理基金的大師是如何建議投資者們投資基金的。我們總結了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資七大法則,這些建議對於基金投資者修正自己的投資理念,端正投資心態,甚至是學習具體的投資知識。

基金投資法則一:儘可能投資於股票基金

彼得·林奇是著名的選股型基金經理,他對股票的偏愛貫徹始終。林奇給基金投資者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儘可能投資於股票基金。

法則一的理由是,從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來看,持有股票資產的平均收益率要遠遠超過其他類別資產。因此,如果一個投資者把投資作為家庭長期財務規劃一部分,追求長期的資本增值,就應該把可投資資金儘可能購買股票類資產。對基金投資者來說就是儘可能投資於股票基金。

林奇的第一法則可能正是眼下不少基金投資者最為擔憂的問題:如果股市發生大幅震盪或調整怎么辦?林奇的意見是,如果你不能比較好地預計到股市調整的到來,那么就堅定地持有。美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嚴重的股災,哪怕投資者一次也沒有避開這些股災,長期投資的結果也遠遠強於撤出股票投資。最關鍵的,是投資者不能因股市的調整而恐懼、撤出股票投資。"只有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收益。但是,這需要有非常強的意志力。"

林奇第一法則其實是關於投資的信念問題;即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避開股票的風險,其實要大於持有股票的風險。這條經驗已經被全球的股市發展歷史多次證明,更何況是處在經濟和資本市場都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的中國。哪怕中途經歷了幾年的熊市,堅持投資的結果,也遠遠強於避開股市投資。從這個角度來說,股市在上升周期中的調整,是無需過分擔心的。在市場震盪的時期,投資者需要克服的是恐懼,並以理性的態度面對。

當然,這一法則也並不是說投資者可以盲目持有股票基金。實際上也需要兩個前提:一是這部分資金應該是以長期資本增值為目的的投資,也就是說,不影響個人/家庭正常財務狀況的資金;這樣才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帶來可能影響投資決策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還關係到基金的選擇問題:什麼樣的股票型基金才可以堅持投資?什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堅持?通過挑選優秀的股票型基金,組合不同的投資風格,投資者事實上可以更好地規避股市調整的風險。這裡就涉及到後面提到的基金投資法則。

基金投資法則二:忘掉債券基金

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資法則之二:忘掉債券基金。這和投資法則一一脈相承。彼得林奇以偏愛股票投資著稱,但這一法則並非完全由個人偏好所致。

彼得林奇有兩個理由:理由一與法則一相同,即從資本增值的角度看,債券類資產收益遠不如股票;理由二,如果投資者青睞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購買債券。因為從實踐來看,債券基金的收益並不比單個債券更好,而購買債券基金,還要支付昂貴的申購費、管理費。而且持有基金的時間越長,債券基金相對債券的表現就越差。彼得林奇把這一法則戲稱為:"沒有必要付錢請馬友友來聽收音機"。

彼得林奇是根據美國市場的情況作出這一結論的。對於國內投資者來說,目前債券基金還不失為普通投資者投資於債券市場的一個方便的渠道。但直接投資於債券的效果的確與債券基金相差不大。

基金投資法則三:按基金類型來評價基金

彼得林奇基金投資法則第三:要找到同類型基金進行評價。弄清投資的基金屬於哪一類型,有助於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之所以要按基金類型來評價基金,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時期和市場環境下可能會表現不同。如果因為價值型基金近期表現持續落後市場而認為該基金不佳,可能就錯過了一隻很好的價值型基金。而投資者經常犯的錯誤是,"他們總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時候失去耐心,從價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長型基金,其實前者正要走向復甦而後者可能馬上開始衰落"。

彼得林奇為投資者指出了分析基金收益對比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投資者比較基金收益的差異,要基於同一投資風格或投資類型,而不能簡單地只看收益率。各種風格中,都有優秀的基金,而不同風格的優秀基金則是投資者構建投資組合的良好備選對象。如果某基金頻繁地變更投資風格,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林奇的經驗認為,"基金管理人缺乏嚴格的投資記錄約束可能會在短期內帶來積極的效果,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

從國內基金業的情況來看,雖然基金數量已經較多,但基金類型仍然不夠豐富。而從投資風格角度來劃分,多數基金屬於風格不明確的"資本增值型基金",投資風格也缺乏穩定性。因此,目前投資者可以主要基於基金的基準資產配置比例來劃分基金類型,如股票型、偏股型、配置型等等。而隨著基金業發展進一步深化,更豐富的基金類型和基金投資風格的區分將變得日益重要。根據不同的基金類型/風格來對比分析基金之間的表現,有助於投資者發現哪些是真正表現優異的基金。

法則四:忽視短期表現,選擇持續性好的基金

如何選擇表現優異的價值型基金、成長型基金,或者是資本增值型基金呢?林奇認為,大多數投資者是通過基金過往的表現來選擇的;投資者最熱衷的是研究基金過去的表現,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然而,在林奇看來,"這些努力都是白費的"。

這些投資者通常會選取理柏(Lipper)排行榜上最近1年或最近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管理人,並將資金投資於這個基金,"這種做法特別愚蠢。因為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將大部分資金冒險投資於一種行業或一種熱門類型的公司,並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這個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運,則可能會排到理柏排行榜的最後"。

這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普遍現象,即基金業中的短跑冠軍未必能是長跑冠軍。國外市場如此,而在國內市場同樣的例子也並不鮮見。關鍵還是在於,冠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基金更長一段時期內業績表現是否穩定,是否表現出持續性更為重要。

因此,彼得林奇給出了基金投資法則四:不要花太多時間去研究基金過去的表現,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但這並不等於是不應該選擇具有長期良好表現的基金,而最好是堅持持有表現穩定且持續的基金"。

這實際上涉及到我們評估基金業績表現的的一個重要方面:收益持續性,也是我們一直強調投資者要特別關注的。尤其是對於普通投資者,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析基金近期高收益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那就更多地關注已經表現出很好的收益持續性的基金,因為這比短期收益更好地反映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管理能力。如果要選擇長期投資,就要挖掘真正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穩定回報的基金。因為從長期來看,收益的持續性遠比一時取得收益冠軍更為重要。除非你是短期交易的天生熱衷者。投資者可以參考德勝基金評級中的收益持續性評級,這正是為幫助投資者評估收益持續性而設計的。

法則五:組合投資,分散基金投資風格

彼得林奇基金投資法則五:建議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也需要構建一個組合。而構建組合的基本原則就是,分散組合中基金的投資風格。

林奇認為,"隨著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具有某種投資風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類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現,適用於股票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共同基金"。投資者不知道下一個大的投資機會在哪,因此對不同風格的基金進行組合是必要的。

彼得林奇把這樣的組合稱為組織"全明星隊"。也就是從各種風格、類型的基金中,都挑選出滿足其他法則的優秀基金,作為備選對象,然後再從中構建投資組合。

在國內基金業,組合投資的做法也已經越來越被普通投資者所接受。不過,許多投資者在進行組合投資時有兩點誤區:一是過於分散,把資金分散投資在許多基金中;這顯然是錯誤的。並不是組合越分散效果越好,而是要分散有度、分散有方:"有度"是指適度分散,組合中基金的數量一般不需要超過3個;"有方"是指組合備選對象不是廣撒網,而是經過挑選後的優秀基金。

二是組合中持有的多數基金風格雷同,這樣各只基金的收益表現實際上可能高度相關,實際上也就起不到構建組合的效果了。

在這兩方面,彼得林奇的"全明星隊"思路都值得投資者借鑑。

基金投資法則六:如何調整基金投資組合

已經持有一個基金組合時,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投資呢?彼得林奇提出了一個簡易的一般性法則:在往組合中增加投資時,選擇近期表現持續不好的風格追加投資。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資品種之間進行轉換,而是通過追加資金來調整組合的配置比例。

彼得林奇的經驗證明,這樣的組合調整方式,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基金表現之間的"風格輪動"效應是這種調整方式的依據。而"基金風格輪動"事實上又是基於股票市場的"風格/板塊輪動"。根據這個簡單的原則調整組合,實際上起到了一定的跟蹤風格輪動的效果。因為長期平均來說,買進下跌的板塊,風險比買進已經上漲的板塊更小。

基金投資法則七:適時投資行業基金

在適當的時機,投資行業基金,是彼得林奇給基金投資者的基金投資法則七。法則七實際上是法則六的運用,只不過風格區分更明確地體現在行業區分。

所謂行業基金,是指投資範圍限定在某個行業的上市公司的基金。行業定義既可以是大的行業類別,也可以是細分行業。行業基金的走向實際上反映了該行業在股市上的表現。彼得林奇認為,"理論上講,股票市場上的每個行業都會有輪到它表現的時候。"因此,彼得林奇的簡單投資法則是,在往組合中增加投資時,選擇近期表現暫時落後於大盤的行業。這個原理和風格調整是一致的,投資者需要做的,是如何確定表現暫時落後於大盤的行業。如果更細緻一些地研究,那些已經處於衰退谷底,開始顯示復甦跡象的行業是最好的選擇。

從國內基金業的情況來看,國內目前行業基金數量較少,專門針對某個行業類別或者細分行業的基金為數不多,行業覆蓋面也遠遠不及全市場。因此,目前針對行業基金的投資空間還比較有限。不過,隨著基金業的快速發展,這種狀況很快將會得到改變。隨著行業基金逐步增多,針對行業基金的基金投資策略也將找到用武之地。

相關信息

哪怕你是一個億萬富翁,哪怕你是全世界頂禮膜拜的投資巨星,來路不正的1.6萬美元仍然可能毀掉你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聲譽。

華爾街最偉大的投資者之一彼得·林奇(Peter Lynch)看上去似乎晚節不保,因為從1999年到2004年,他累計收受了證券經紀商價值1.5948萬美元的門票,現在,這個行為讓他的名聲受到了很大傷害。

這得感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歷時三年持之以恆的調查。

美國證交會(以下簡稱“SEC”)3月5日披露,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已就一項總額逾160萬美元的受賄案與監管部門達成和解,富達同意支付800萬美元的罰款。而富達投資副總裁彼得·林奇則同意按照證監會的要求退回這1.5948萬美元(門票價值)支付4138美元的利息。

3月14日,富達投資給本報發來的正式回復顯示:“被SEC點名的13名員工,全都已經不再擔任和客戶直接接觸的交易員職位,他們中的大部分也已經離開了富達。”

此前,有傳聞彼得·林奇將辭去富達投資副總裁職務,不過彼得·林奇的發言人道·貝利(Doug Bailey)在3月14日早上向本報表示:“彼得·林奇仍然留任,一切都沒有改變。彼得仍然為富達基金提供投資建議,並將繼續他的慈善事業。”

3000萬捐贈和1.6萬的小便宜

彼得·林奇的發言人道·貝利對本報記者說:“彼得只是按SEC的要求退回了那些入場券的錢:1.6萬美元。證監會沒有對彼得處以任何罰款,或是任何形式上的懲罰。”

美國證監會甚至沒有要求彼得·林奇對這件事做任何的表態,不必承認也不必否認。

“彼得·林奇連續6年來,每年對慈善事業的捐款都有500萬美元。事實上,還不止。”道·貝利說,“6年加起來就是3000多萬。”

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本科畢業於波士頓學院, 之後於1968年碩士MBA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 。

根據SEC的檔案,彼得·林奇從1969年開始就在富達管理研究公司成為研究員。在1977年和1990年間擔任富達投資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

在這最為著名的13年間,彼得·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13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麥哲倫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全球最大也最賺錢的共同基金。

也是這13年,奠定了彼得·林奇作為華爾街最偉大投資者的地位。

“一般的共同基金經理是按照幾年綜合的收益拿取獎金的,如果不考慮累計獎金,從單一年份里提取的收入比例只占總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比如我們基金的分紅比例就為1.5%左右。”美國American Century的共同基金經理鄒飛對本報記者說。

作為曾經的華爾街受聘年薪最高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收入並未對外公開,不過他毫無疑問是一位億萬富豪。

“彼得·林奇擁有的錢超過絕大多數人的想像。”全球波士頓雜誌的記者Michael Paulson評論。

不過,這並不等於說大富豪彼得·林奇沒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因為他現在也承認,明知道這些門票是經紀公司免費送的,而他還是向下屬索票,這是不對的行為。

下屬做了替罪羊

SEC的公告說,在1999年到2004年10月期間,彼得·林奇通過富達股票交易廳的兩名交易員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索取和接受了61張門票,其中包括12張音樂會、體育賽事和劇幕的入場券。根據證監會的報告,這些門票的總價值為1.5948萬美元。證監會同樣發現彼得·林奇收受的其他項目門票中,包括11張愛爾蘭搖滾樂隊U2演唱會門票,14張1999年在加州伯克利和麻薩諸塞舉辦的萊德杯高爾夫錦標賽,以及至少6張2004年在密西根州舉辦的萊德杯高爾夫錦標賽。

林奇的發言人道·貝利對記者說:“彼得的這些門票多數是為朋友、工作夥伴和家人準備的,他自己很少使用。”

“彼得·林奇從Jeffrey Harris手中接受了桑塔納音樂會的數張入場券,而後者是從和富達有交易往來的一個經紀公司那裡索取來的。美國證監會調查人員隨後發現,彼得·林奇知道這些入場券是從富達有業務或者想要跟富達開展業務的經紀公司那裡得來的。由於彼得·林奇要求下屬向經紀公司索取門票,導致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違反了投資銀行法。”SEC披露。

彼得·林奇也說:“在請求富達股票交易廳的交易員偶爾幫我訂票的過程中,我從來沒有做任何不對的事。我也對索票這件事表示遺憾。”

“如果上層領導從跟經紀商打交道的交易員那裡索取門票,這就等於給交易員發出了一個信號即這樣的失范行為是可以被容忍的,破壞公正的文化。”美國證監會負責調查此事的Walter Ricciardi說。

SEC在聲明中指出,由於員工收受禮物,與外部經紀商“關係曖昧”,富達選擇證券經紀商時,無法取得“最有利的交易條件”,即為基金持有人謀求利益最大化的交易。

SEC調查部副主任里奇亞迪在聲明中稱:“富達的股票交易部門在選擇證券經紀商時,不得不讓人三分,因為已經收受了禮物和奢侈的款待。”但是SEC亦表示富達和彼得·林奇此次的行為沒有損害到基金持有人的經濟利益。

雖然正如道·貝利向本報記者證實的那樣,彼得·林奇17年前就已經不在交易大廳工作了,他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些經紀公司在為他提供高端社交娛樂場所的入場券,但是他的下屬卻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Robert Burns和Jeffrey Harris還是因此而終結了交易員生涯。

他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第一理財家.

不同類型的公司選擇

1)避開“多樣化惡化”的公司

a。一般來講收購會讓我感到緊張.

b。在收購中存在這樣一種趨勢:一擲千金,用出高價來標榜自己的實力,對收購來的公司期望

過高而後又管理不善.

c。在本公司基本業務很糟的情況下進行收購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2)關於快速成長公司

a。我所尋找的快速增長型公司是那種資產負債表良好又有巨額利潤的公司.關鍵要計算出它

們的增長期何時會結束以及為增長所付出的資金有多少.

b。理解過去銷售增長的原因有助於你正確判斷過去的增長率能否繼續下去

c。我當然樂意以市盈率20倍的價格購買一個每年有25%增長率的公司

3)關於周期性公司

當我的初衷並不是說因為經濟處於復甦的早期階段就去買周期性股票.推薦這些股票只不過是因為它們恰好是我研究的公司中,最合算的恰好都是在周期性行業而已,而這正是盈利增長的方向.

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時,那常常是一個繁榮期到頭的信號.

4)關於成功轉型公司

投資成功轉型公司的好處在於在所有類型的股票中,這類股票的漲跌情況受整個市場的影響最少

如果你想短期持有一支股票,你應該找一家利潤率較低的成功轉型的公司

當經濟情況好轉,整個行業內擁有最低利潤率的公司將會成為最大的贏家.

經濟一窺

經濟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 唯物主義代表色諾芬在他的《經濟法》中將“家庭”及“管理”兩詞的結合理解為經濟。嚴復曾將經濟一詞翻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翻為經濟,後由孫中山先生從日將這一說法引入中國。

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

十位基金經理人目前大多已經退休,只有馬克·默比烏斯還在操盤,他是富蘭克林坦普爾頓發展基金及富蘭克林坦普爾頓亞洲成長基金的基金經理人,以投資新興市場聞名於世,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新興市場教父”,目前管理的基金資產規模達120億美元。

盤點美國知名企業家

提姆·奧萊理
約翰·皮爾蓬·摩根
大衛·葛芬
里歐·梅拉梅德
肯尼士·阿諾德
毛昭寰
傑西·李佛摩
羅蘭·馬克
文達德
麥晉桁
鮑伯·帕森斯
梅長錡
喬治·芒羅
史蒂夫·巴爾默
陳庭丈
阿蘭·庫珀
亞提·莫雷諾
高登·摩爾
查爾斯·古德伊爾
孟懷縈
約翰·柏格
安吉·穆洛茲
瑪麗·蓋茨
蒂夫·福塞特
格倫·盧瑟·馬丁
史蒂芬·凱斯
亨利·路思義
傑弗里·皮特森
提姆·庫克
拉里·H·米勒
徐詠芫
貝蒂·查爾斯·福布斯
常瑞華
山繆·亨利·卡瑞斯
陸宏亮
李錄
拉里·奧古斯丁
穆罕默德·埃里安
卡文·克萊
埃茲拉·康乃爾
唐納德·川普
史提芬·艾倫·永利
愛德華·雅各布森
約翰·霍普金斯
湯米·席爾菲格
湯姆·希克斯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阿莫德·哈默
奧花·雲費
傑克·威爾許
托馬斯·J·沃森
瑪德琳·李·潘恩·鄧納姆
德威特·華萊士
黃桑希蘭
詹姆斯·哈羅德·杜立德
喬治·威斯汀豪斯
泰德·透納
胡安·特里普
麥克·哈靈頓
瑪莎·史都華
邁克·大衛·丁曼
狄伊·哈克
喬治·史坦布瑞納
羅伯特·艾倫·斯坦福
山姆·史匹格
威廉·克萊頓
赫伯特·亨利·道
塞繆爾·斯萊特
雅各布·希夫
肯尼思·布賴恩·埃德蒙
哈蘭德·桑德斯
鮑伯·古喬內
里洛易·格魯門
史蒂夫·傑克遜
威爾伯·羅斯
艾琳·羅森費爾德
老詹姆斯·羅斯福
亨利·羅傑斯
李·艾科卡
白賴仁·基沙
詹姆士·雷迪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史丹利·隆堡
柯蒂斯·詹姆斯·傑克遜
凱特·蕭邦
嘉貝麗·吉佛斯
威廉·佩利
阿爾夫·蘭登
潘妮·普利茨克
查爾斯·道
李摩西
莫尼卡·萊文斯基
王恆
約翰·李利
雷·克羅克
卡莉·費奧麗娜
張濟民
桑福德·華萊士
陳偉良
勞倫斯·貝爾
楊依寧
西恩·帕克
約翰·諾斯洛普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喬治·埃勒里·海耳
大衛·沙諾夫
威廉·愛德華·波音
塞繆爾·柯爾特
納爾遜·洛克菲勒
約翰·沃納梅克
安迪·魯賓
麥可·戴爾
亞歷山大·黑格
詹姆斯·西蒙斯
迪克·切尼
里德·哈斯廷斯
加布·紐維爾
丹尼斯·蒂托
諾蘭·布希內爾
裴熙亮
尼克·貝爾格
林敏俐
彼得·諾頓
喬治·伊士曼
雷倩
彭博[彭博社創始人]
史蒂夫·賈伯斯
謝爾蓋·布林
吉姆·坎塔盧波
威廉·休利特
霍華德·舒爾茨
霍華德·斯金格
拉里·桑格
約翰·保爾森
彭日成
陳士駿
威廉·伯恩巴克
拉里·佩奇
馬克·扎克伯格
莊思浩
馬丁·庫珀
凱文·米特尼克
菲利普·費雪
亞歷山大·貝爾
威廉·江恩
彼得·林奇
雅詩·蘭黛
山姆·沃爾頓
埃里克·施密特
安德魯·卡耐基
吉米·威爾斯
大衛·斯特恩
喬治·索羅斯
艾爾弗雷德·P·斯隆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查理·芒格
威廉·赫斯特
黃仁勛
休·海夫納
安迪·葛洛夫
班傑明·格雷厄姆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沃倫·巴菲特
高民環
謝爾登·阿德爾森
吉姆·羅傑斯
楊致遠
魯迪·朱利安尼
比爾·蓋茨
亨利·福特
保羅·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