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吸蜜鸚鵡

彩虹吸蜜鸚鵡

彩虹吸蜜鸚鵡又叫小五彩鸚鵡、彩虹鸚鵡、五彩緋胸鸚鵡、紅胸五彩鸚鵡、胸赤五色、青海鸚哥等,體長約為20—30厘米,體重120—130克。一般雌鳥的羽毛、嘴、虹膜等部位的色彩都不及雄鳥的艷麗,但它們之間羽色的差異很小。它的嘴為橘紅色,虹膜棕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紫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鮮紅色,並具有藍黑色的帶狀塊斑。翅膀下的覆羽為紅色,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它們成群飛翔時,美麗的羽毛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五彩繽紛,蔚為奇觀,如同雨後的彩虹一般,因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檔案

彩虹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
中文名: 彩虹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
繁殖方式: 卵生

體長
:24CM~28CM

習性

彩虹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
大多數的彩虹吸蜜鸚鵡在當地都算是很常見的鸚鵡,棲息地涵蓋了於低地的森林草原、紅樹林沼澤區灌木叢小鎮公園農作區等地,喜歡在樹冠層間活動,大多無大規模的遷徙行為,各地族群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食物是否充足、 花樹是否茂盛,有無足夠的花蜜等因素,有時也會飛越穿梭在各島嶼間活動或覓食,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也會大批聚集,常見與其它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活動通常成對或成群活動,常和其它吸蜜鸚鵡或無花果鸚鵡等結群出現,棲息的樹上常聚集數百隻,群體活動時會發出吵雜的叫聲,由於吸蜜鸚鵡腸道薄弱屬於嗜果性鳥類所以飼養時應以蔬果食物以及吸蜜鸚鵡專用粉狀飼料餵食飼養,野生鳥剛飼養時死亡率高,人工繁殖鳥一旦適應環境即相當健壯與活躍,混養時不同種類間有可能會有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給予定期沐浴,照顧上與飼養上各亞種之間大多相同。

繁殖

彩虹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公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母鳥則需兩年它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顆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

每年8月至翌年2月是它們的繁殖季節,這時常常群居在一種桉樹上,雄雌配對,形影不離,相親相愛,不停地相互點頭,象鞠躬一樣,然後比翼雙飛,翩翩起舞,有時雄鳥還把口中的食物送到雌鳥的嘴裡,所以當地人也稱其為“情鳥”。它們把巢築在高高的空心樹幹里,每窩產卵大多為2枚。孵化以雌鳥為主,當雌鳥外出覓食的時候,雄鳥則代為孵化。孵化期大約為23—25天。雛鳥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撫育,大約35—40日齡後離巢。它們的壽命也很長,一般可達25年左右。

分布

彩虹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
彩虹吸蜜鸚鵡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帝汶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棲息於低地森林,也常見於公園庭院。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活潑好動,叫聲嘈雜。飛行呈直線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芽、花蜜等為食,特別是蘋果以及剛灌漿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爾也吃一些昆蟲。與此相適應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較小,而且非肌肉質。到了開花季節,彩虹吸蜜鸚鵡便從這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從這一個地區飛到另一個地區,能夠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鳥那樣傳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滿了刷子狀的突起,完全適應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的生活。為了尋找食物,往往長途跋涉,有時也會光臨人家附近的果樹或花園中採取花蜜。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由於人們用人工餵食的方法招引彩虹吸蜜鸚鵡,使它們逐漸和主人熟悉,形成著名的“鸚鵡盛會”,數量多達500—600隻,堪與我國雲南的“蝴蝶泉”的情景相媲美。很多人不遠萬里,來到昆士蘭,不僅能夠欣賞這一世界奇觀,還可以體驗親手飼餵野生鸚鵡的快樂感受。

食性

彩虹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

天然食物有水果、花蜜、花、種子、昆蟲等。

鸚鵡分類

介紹各類鸚鵡知識。主要包括:金剛鸚鵡、葵花鸚鵡、亞馬遜鸚鵡、非洲鸚鵡、錐尾鸚鵡、澳洲鸚鵡、紐西蘭鸚鵡、亞洲鸚鵡、吸蜜鸚鵡。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一個讓現代人頭疼的生態難題。這些“入侵者”在原產地只是普普通通的物種,但是到了新家之後卻如魚得水,瘋狂蔓延且非常難以遏止。它們嚴重的干擾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導致景觀被破壞、當地物種滅絕,威脅農作物和森林植被,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它們還傳播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