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大米草,原產於英國南海岸,是歐洲海岸米草和美洲米草的天然雜交種。具有耐鹽、耐漬、生長繁殖快、生態幅度寬等特點,在促淤、護堤、保岸等方面有作用,1963年在中國引種成功。雖然大米草在生態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可用性,但其自身特點也使它具有很強的侵入性,並主要產生四個方面的危害: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堵塞航道、誘發赤潮,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分別被列入全球100種最有危害外來物種名單和中國外來入侵種的名單。大米草在灘涂的瘋狂生長,致使其中的魚類、蟹類、貝類、藻類等大量生物喪失生長繁殖場所,導致沿海水產資源銳減。同時,由於一年一度大量根系生理性枯爛和大量種子枯死於海水中,致使灘泥受到污染,海水水質變劣,助發赤潮。
歷史發展
關於大米草的最早記錄,始於1666年Merrett對英國海岸米草的描述。中國是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對大米草進行研究的,1963年南京大學仲崇信教授率先從英國引種大米草在江蘇省海塗試種並獲得成功,1964年引種於浙江沿海各縣、市,1980年引種到福建,之後逐漸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種繁殖並取得成功。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不易倒伏,分櫱多而密聚成叢,高度隨生長環境而異,約10—120厘米,徑3—5毫米,無毛。葉鞘大多長於節間,無毛,基部葉鞘常撕裂成纖維狀而宿存;葉舌長約1毫米,具長約1.5毫米的白色纖毛;葉片線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長約20厘米,寬8—10毫米,中脈在上面不顯著。穗狀花序長7—11厘米,勁直而靠近主軸,先端常延伸成芒刺狀,穗軸具3稜,無毛,2—6枚總狀著生於主軸上;小穗單生,長卵狀披針形,疏生短柔毛,長14—18毫米,無柄,成熟時整個脫落;第一穎草質,先端長漸尖,長6—7毫米,具1脈;第二穎先端略鈍,長14—16毫米,具1—3脈;外稃草質,長約10毫米,具1脈,脊上微粗糙;內稃膜質,長約11毫米,具2脈;花葯黃色,長約5毫米,柱頭白色羽毛狀;子房無毛。穎果圓柱形,長約10毫米,光滑無毛,胚長達穎果的三分之一。染色體2n=122、120、124、126、127。花果期8—10月,成熟種子易脫落,無休眠期,可被潮水漂流擴散至遠近各處。種子失水即死、故主要用分株進行無性繁殖。
生物特性
大米草具有很強的耐鹽、耐淹特性,能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長的潮水經常淹到的海灘中的潮帶栽植成活。因它是濕生植物,故耐旱能力差。在海水淹沒時間太長、缺少光照的低灘不能生存。在風浪太大的侵蝕灘面則不能紮根,但大米草密集成草叢,則可抵擋較大風浪。它既能生於海水鹽土,也適應在淡水中性土、軟硬泥灘、沙灘上生長。分櫱力特彆強,在潮間第一年可增加幾十倍到一百多倍,幾年便可連片成草場。耐高溫,草叢在氣溫40—42℃時,若水分充足仍能分櫱生長。不耐倒春寒,當夜溫驟降到—10℃甚至以下時,將被凍死。耐石油、朵酚油的污染,能吸收汞及放射性元素銫、鍶、鎘等。 適生於海水正常鹽度為35%、土壤含鹽量為20%的中潮帶。耐鹼力的初步試驗表明,在鹼土pH 10.5—11中,莖、葉扔保持青綠。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沒時間在6小時以內生長正常。能經受一定的風浪衝擊。耐淤,植株一般能隨淤隨長,但不耐全部特別淤埋。在嫌氣條件下,根系不易腐爛,根區細菌增多,固氮率4千倍於光灘土。刈割後再生較快,一年中適當割草1—3次,可提高產草量。
地理分布
關於大米草的最早記錄,始於1666年Merrett對英國海岸米草的描述。國外分布於丹麥、德國、荷蘭、法國、英國、愛爾蘭、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中國是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對大米草進行研究的,於1963年從丹麥、荷蘭和英國引進,在江蘇海濱試種,用於沿海護堤和改良土壤,同時生產飼料和造紙原料,在以後的20年中得到發展,從遼寧錦西向南達廣西海灘,栽培面積達30 000 公頃之多。該種在許多地區對護灘固岸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近年來,在原引種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優勢種群,排擠其它植物,構成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市、區)的海灘上。
經濟價值
嫩葉及地下莖有甜味、草粉清香,馬、騾、黃牛、水牛、山羊、綿羊、奶山羊、豬、兔皆喜食。此外鵝、魚也喜食。根據七個月地上部分營養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在旺盛生長抽穗之前最高可達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蘿蔔素含量變化大體與粗蛋白含量變化一致。粗灰分與鈣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十八種胺基酸5個月含量分析結果以谷氨酸、亮氨酸最高。天冬氨酸、丙氨酸次之,組氨酸,色氨酸、氨酸最低。十種必需胺基酸與國外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牧草的平均含量相比,六種超過(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甲硫氨酸、蘇氨酸、纈氨酸)四種不及(賴氨酸、色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國外曾研究過兩個樣品,其營養成分分別為:粗脂肪39%—40.5%,粗蛋白39.3%—45.5%,粗纖維63.6%—66%,無氮浸出物46%—48.5%。大米草對反芻動物消化率也較高,是一種優良牧草,草場一般畝產鮮草1000—2000千克。莖葉比1:2.1—1:3.5,較低灘面為1:1.5左右(89次測重,啟東)。在江浙沿海可全年放牧,割草堆貯全年均可用。由於賴氨酸含量較少,宜混飼。鮮草、乾草、青貯、草粉、粉漿發酵等方式均可用。此外,大米草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使軟泥灘堅實,促淤消浪,保灘護岸,改良鹽土,用作綠肥、燃料、造紙、制繩等。
栽培技術
1.選地。大米草宜選擇海灘中潮帶栽培。軍港和水產養殖場附近不宜栽植。
2.育苗。大米草一般不用種子繁殖,採用分株繁殖法。在大缸或水田育苗,保持淺水層並施肥。每缸用1—2株苗,1年即可長滿缸。
3.栽植。將育成的苗連根和地下莖挖出,每5—10株為一叢作種苗,按株行距2—3米,或3—5米栽植。栽植深度6—10厘米,風浪大的宜深,風浪小的宜淺。栽植時間應在每月小潮轉大潮時期,即農曆十一、十二或二十七、二十八日進行,以便達到栽後連續五六天以上每天均有潮水淹到,從而保證草苗紮根成活。
4.管理。栽後頭幾個月要經常查苗、護苗和補苗。從第2年起,每年秋冬將地上部分收割乾淨,以利來年春季新生苗的正常生長。
利用方法
1.刈割青飼。大米草每年可刈割3次,第1次在6—7月,大米草抽穗時進行,第2次在9月中下旬,再生草長至30厘米左右時刈割,第3次在11月上中旬,即臨冬前刈割。刈割時應選擇晴天進行。每次刈割之後晾曬至葉片萎蔫,就可切碎或整株直接飼餵畜禽,還可粉漿發酵餵豬。如果刈割的青草短期內餵不完,就可青貯或曬制乾草或粉碎成草粉貯存,等缺草時飼餵畜禽。
2.放牧。在海灘大米草草場上可全年放牧牛、馬、羊、鹿等家畜。海蟹、天鵝、大雁等也均喜食大米草,常飛到海灘上採食。此外也可用來養魚、餵兔。應注意放牧時要劃區輪牧、以利再生草的生長。
主要危害
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大米草造成的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重視,它已被歸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之列。如中國福建省的入侵狀況如下:
福建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從20世紀60年代起,出於防浪護堤、保護灘涂的考慮,福建開始從國外引種大米草,並於80年代推廣。可是,恣意生長的大米草,已“霸占”福建省約2/3的海灘,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因至今未找到有效的“剿滅”方法,大米草的危害性正在不斷擴展。在寧德沿海地區,當地百姓痛恨地把大米草叫作“食人草”。這一地區的海灘近870千米長,原本擁有優良的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可是有3/4的灘涂被大米草侵占,水產品和其它植物因此無法立足,人們的生活也受到威脅。尤其是漁民在灘涂上“掏小海”即撿拾海產品時,一旦海潮襲來,陷在茫茫的大米草中很難辨清方向,甚至導致喪生的悲劇。大米草瘋長,不但侵占沿海灘涂植物的生長空間,致使大片紅樹林消亡,而且導致貝類、蟹類、藻類、魚類等多種生物窒息死亡,並與海帶、紫菜等爭奪營養,水產品養殖受到毀滅性打擊。另外,大米草還影響了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堵塞航道,影響各類船隻出港。為了根除大米草,當地民眾想盡了一切辦法:火燒、刀砍、藥滅,但均未奏效。1996年起,寧德地區向國內外懸賞20萬元尋求除草良方,至今無果。專家指出,造成這些外來物種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國家生態安全防範意識,缺乏綜合性的利益與風險評估體系等。而一旦外來生物入侵成功,要徹底根除極為困難,且用於控制蔓延的代價極大。然而,在福建引種同時,有的地方還在引種大米草。比如,為了“保護長江入海生物及洄游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有的地市已經引種大面積的大米草。據了解,大米草已經傳播到中國南北10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涂,海岸生態安全正遭受嚴重威脅。
難除的原因 1.大米草植株含有鹽腺,能附集鹽分,使其整株鹽度達70以上。在這樣高的鹽度下很多除草劑都會失效,即使不失效,其效力也會大大降低。2.漲潮退潮的影響。因為大米草為灘涂植物,每天都會被海水淹沒兩次,每次長達6h,這樣必然會造成所用藥劑的散失。同時,因為大米草生長在海洋灘涂,所用未被大米草吸收的藥劑會直接被海水帶走,所以就要求除草劑使用後,除草劑本身及殘留不應對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且對環境安全。大米草防除後的效益一是經濟效益,二是生態效益。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一個讓現代人頭疼的生態難題。這些“入侵者”在原產地只是普普通通的物種,但是到了新家之後卻如魚得水,瘋狂蔓延且非常難以遏止。它們嚴重的干擾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導致景觀被破壞、當地物種滅絕,威脅農作物和森林植被,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它們還傳播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