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

番禺區

廣州市番禺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位於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與廣州市海珠區相接,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西與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中山市相鄰,南濱珠江口,與南沙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全區總面積529.94平方公里,轄6個鎮、10個街道,有177個行政村、84個社區居委會,全區戶籍人口80.6萬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113萬人。 番禺始建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有2200多年的歷史,農業頗具特色,工商業發達,為歷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嶺南文化、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文教鼎盛,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2014年番禺區位列中國百強區第9名。 到近現代,番禺更湧現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者、名流,有“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開創嶺南畫派的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詩、書、畫名家葉恭綽、趙少昂、李天馬、麥華三、周千秋,建築工程界泰斗羅明熵,地質學家何杰,教育家許崇清等。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番禺區位列第17名。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誌》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云:“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定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

番禺區 番禺區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說。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誌,多持“二山”說。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嶺南地區廣東一帶稱為南越(亦稱南粵),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族   ,番禺屬南越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軍南下,攻取嶺南初戰大敗,屠睢陣亡;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任囂、趙佗率軍,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範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云:“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其後,漢朝廷為了監督各郡官吏,設了13個常駐監察機構,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的交趾部負責糾核嶺南9郡。後來,交趾部改為交州,兼擁有軍政大權,地方政權由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番禺屬交州南海郡。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東吳孫權占據長江中下游後,向南擴張略取交州,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東下番禺城考察,《水經注》對此記載說:“騭到南海,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遷州番禺,築立城廓。”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後,平整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佗城”。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撤銷南海郡,改番禺縣為南海縣,隸屬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州為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復南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再置番禺縣(一說在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復置番禺縣),縣治設江南洲(今廣州河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廣州屬嶺南道。長安三年(703年),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總管嶺南五府,復置南海郡。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嶺南劃分東、西二道,嶺南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兩廣分東、西,自此始。

唐朝末,農民起義,群雄割據。公元917年8月,劉龑(yǎn)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南漢,設興王府。番禺隸興王府。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廢興王府,改為廣南東區,置廣州都督府。翌年,撤銷番禺縣,併入南海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廣南東區為廣南東路。皇祐三年(1051年)恢復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泥港(巷)。乾道六年(1170年)改為廣東路廣州府。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龍府為廣東道廣州路。至元三十年改為廣東道上路。皇慶元年(1312年)復稱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廣東道廣州府。二年改為廣東行省廣州府。九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設兩廣總督。地方政權分省、道、府、縣四級。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粵海道。

中華民國7年(1918年),廣州設市政公所。

中華民國10年(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廣州正式設市。番禺縣府仍居於廣州市內。故古時所稱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廣州中心老城區,而非廣州市番禺區。

中華民國22年(1933年),番禺縣府從廣州老城區移至新造。

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黨縣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衛偽番禺縣府駐廣州市東山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番禺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其間一度改隸廣州。

1959年6月10日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縣府沿設市橋。

1975年1月,改隸廣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2]49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6月18日,番禺舉行撤縣設市掛牌儀式。  

2000年5月21日,撤銷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7月10日,番禺區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

2012年10月10日,南沙新區發展規劃範圍包括番禺的東涌鎮、欖核鎮和大崗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番禺建縣之初,境域廣闊。北隔洌江與中宿(今清遠)相鄰,東與博羅(今博羅、惠陽一帶)相接,西與四會(今四會、鶴山一帶)相連,南止於濱海之地,相當於現縣境的十多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

自漢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間,先後析出增城、東官(東莞)、懷化、熙安、南海、從化、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中山)、新安(寶安)、順德、三水等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在歷史上番禺兩度併入南海計有110年,三度成為南越、南漢、南明的小國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縣後,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235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以當時縣學宮(今廣州農講所)為中心,正北48里(華里)至花縣界,正南35里至順德縣界,正東51.5里至增城縣界,正西1.5里至南海縣界,東北70.5里至從化縣界,東南75里至東莞縣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縣界。

1921年(民國10年)廣州正式建市,捕屬(廣州市東半部)及河南街區劃為市區。其後數年,近郊鄉村相繼劃屬廣州市區。

1949年建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現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蘿崗區)一帶劃入廣州市區。

1959年,原屬中山縣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同意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部分區域,東涌鎮部分區域共544.12平方公里劃歸南沙區管轄。

2012年12月1日零時,欖核鎮、大崗鎮、東涌鎮正式劃入南沙區管轄。

截至2013年,番禺區為海珠區以南,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530平方公里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2]49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5月25日,廣東省民政廳通知:番禺撤縣設市後,“委託廣州市人民政府代管”。6月18日,番禺舉行撤縣設市掛牌儀式。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7月10日,番禺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
2000年,番禺區轄6個街道、16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區總人口1630461人,其中戶籍人口913532人,外來人口716929人。各鄉鎮人口: 市橋街道 284223 沙灣街道 110675 鍾村街道 92835 大石街道 176610 南沙街道 60199 石基鎮 185911 南村鎮 81326 新造鎮 30399 化龍鎮 47191 石樓鎮 76300 蓮花山鎮 32390 東涌鎮 59390 黃閣鎮 43837 魚窩頭鎮 46961 萬頃沙鎮 31008 新墾鎮 7309 橫瀝鎮 24496 靈山鎮 77331 大崗鎮 27270 潭洲鎮 59806 欖核鎮 51823 珠江農場虛擬鎮 2317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下轄區域

10個街道辦事處:市橋街道、橋南街道、東環街道、沙頭街道、洛浦街道、大石街道、小谷圍街道、鍾村街道、石壁街道、大龍街道。

6個鎮:南村鎮、沙灣鎮、石碁鎮、石樓鎮、新造鎮、化龍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番禺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地帶,在北緯22°26′至23°05′、東經113°14′至113°42′之間。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陳村水道和洪奇瀝為界,與南海區、順德區、中山市相鄰;北隔瀝(教)水道,與廣州市區相接;南濱珠江出海口。區人民政府設在市橋街,距廣州市區17公里。  

地形地勢

番禺地勢由北、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連片的三角洲平原。境內四周江環水繞,河網縱橫。其中陸地面積852.3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65%;河涌及圍外水域461.5平方公里,約占35%。陸地中平原717平方公里,低丘和山地共135平方公里。全境約略為"一山三水六平原"。  

氣候特徵

番禺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帶。南瀕浩瀚的南海,氣溫受偏南季候風影響,調節和削弱了夏暑與冬寒,並使全年雨水較集中於夏季。夏季長,並不酷熱;冬季短,並不嚴寒;春季升溫早,三四月已可穿單衣;秋季降溫遲,中秋後才漸有涼意。年平均氣溫為21.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仍達13.3℃,而7月份平均氣溫為29℃,年無霜期長達346天。番禺年平均降水量為165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由於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  

水文特徵

番禺境河流的水文特徵:

(1)年徑流量和納潮量大。年均徑流量為1742億立方米,約占珠江年徑流總量43%;年均進潮量約2843億立方米,占珠江進潮總量的75%;年均輸沙量約為3389萬噸,占珠江輸沙總量的47.7%。

(2)有邊境和境內口門4個,河道泄洪能力大。最高水位時,洪峰流量每秒2萬至3萬立方米,占珠江8個口門宣洩西北江洪流量的48%。

(3)境內珠江乾支流是廣州通往世界各地和香港、澳門的主航道,上游則是通往省外和市外的重要航道。

(4)眾多河網和寬廣的水域為水產養殖和江海捕撈業提供優良的漁業資源和發展場地。

(5)瀕珠江口的海岸帶長25.3公里,沿河口灘涂資源豐富,為圍墾造田提供豐富的土地後備資源。

(6)潮流水豐裕,大部分農田可引潮灌溉,基本上不存在旱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物以花崗岩、紅砂岩、玻璃砂等建築原材料為主,儲量達2.5億立方米。

水產資源

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業歷史悠久。水產品養殖品種主要有鰻魚、鱖魚、加洲鱸、甲魚、對蝦、麻蝦等。漁業捕撈品種主要有黃皮、馬鱭、鰻鱺、蟹等。  

灘涂資源

番禺有得天獨厚的灘涂資源。1950-1991年,共完成潮田築圍15.7萬畝,灘涂圍墾9.57萬畝。1992~1994年圍墾2.42萬畝。1996年繼續加固在雞抱沙、(子子)子沙等處堤圍。番禺有可供圍墾的灘涂,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建設用地和可耕土地,緩解了因建設發展而占用耕地的矛盾。

人口統計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常住人口為176.48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43.61萬人增加32.87萬人,增長22.9%,十年平均增長2.1%,低於上一個十年(1990-2000年)年均增長率5.5個百分點。其中,兒童人口規模和比重逐步下降,0-14歲人口為21.26萬人,比2000年減少4.3%,占總人口的12.1%,比重下降了3.4個百分點,人口增勢趨緩。

番禺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3.74萬人,占總人口的7.8%,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增長了60.1%,其中高齡人口快速增長。2010年番禺區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到1.7萬,比2000年增長66.6%,年均增長5.2%。老少比(老年人口與兒童人口之比)由2000年的38.6%擴大到2010年的64.6%,反映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在加深。

老年撫養比(老年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從2000年的7.6%上升到2010年的9.7%,提高了2.1個百分點。

國際通用的人口老年型標準是兒童人口係數30%以下、老年人口係數10%以上、老少比30%以上、年齡中位數30歲以上。番禺區這4項指標是:兒童人口係數12.1%,老少比64.6%,年齡中位數31.08歲,已符合老年型標準,但老齡化的核心指標——老年人係數(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7.8%,低於老年型標準(10%以上)2.2個百分點。

番禺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1%,低於全國8.87%、全省6.75%、全市6.62%的比例水平。

2010年番禺區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1.25‰,比2000年下降0.13個千分點。  

政治

2015年主要領導
書記盧一先
副書記何汝誠 簡錫波
常委劉晉生 陳德俊 黎宇軒 黎偉棠 霍陽徐柳(女) 袁勇 吳惠垣
紀委書記劉晉生
區長何汝城
人大主任盧一先
人大副主任嚴宗活 蘇治邦 王淑平(女) 陳明捷 黃錦文 關志升
常務副區長陳德俊
副區長戴友華 張力仁 林偉長 麥潔萍(女) 楊偉強
黨組成員陳明捷
政協主席李廣杭
政協副主席彭 群 鄭葆紅(女) 周 志 林廣明 蔣新娟(女) 夏紹國 王銳祥
紀委副書記郭軒宇 梁少峰 

經濟

綜述

2012年番禺區生產總值1369.42億元,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5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39.31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76.52億元,增長11.7%。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70.8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比重由2011年的4.0:40.9:55.1調整為3.9:39.4:56.7。按常住人口計算,預計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919元,折合12209美元。  

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1753.98億元,同比增長8.3%。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6.44億元、619.46億元和1108.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9%和6.6%。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529.36億元,同比增長12.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6:34.9:63.5微調為2016年的1.5:35.3:63.2。按常住人口計算,2016年人均GDP11.01萬元。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48.32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6億元,下降0.3%;第二產業增加值697.41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1221.34億元,增長5.1%。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607.73億元,增長16.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5:35.8:62.7。按常住人口計算,2017年人均GDP達到11.60萬元。  

第一產業

2012年番禺區2012年農業總產值89.07億元,增長3.5%。其中:種植業產值44.88億元,增長4.0%;畜牧業產值11.33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30.03億元,增長4.2%。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10.02萬畝,增長0.2%;甘蔗種植面積 7.94萬畝,增長8.2%;蔬菜種植面積26.61萬畝,下降9.0%;水果種植面積3.76萬畝,下降3.5 %;花卉種植面積11.39萬畝,增長2.8%。

2012年糧食產量3.54萬噸,下降0.6%;甘蔗產量67.41萬噸,增長8.9%;蔬菜產量45.23萬噸,下降4.4%;水果產量9.37萬噸,增長1.5%。

2012年肉類總產量5.14萬噸,下降0.2%;生豬出欄量22.72萬頭,下降1.3%;牛奶產量0.46萬噸,下降17.2%;水產品總產量22.42萬噸,增長2.1%。  

第二產業

2012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1923.47億元,增長15.5%,工業產品銷售率 9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71.05億元,增長16.9%;其中:“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84.31億元,增長15.4%;股份企業工業總產值505.15億元,增長19.1%。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總產值796.90億元,增長15.3%;重工業總產值874.15億元,增長18.4%。  

2012年番禺區用電量89.46億千瓦時,增長4.8%;其中,工業用電量55.62億千瓦時,增長2.2%;生活用電量20.96億千瓦時,增長8.5%。  

第三產業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4.31億元,增長15.2%;其中:批發零售業692.11億元,增長15.6%;住宿和餐飲業152.20億元,增長13.7%。2012年商品銷售總額1844.34億元,增長20.3%。2012年商品銷售額超億元企業有125家。城鄉集市貿易市場商品豐富,成交額超億元的大型集市貿易市場有8個。

2012年郵政業務收入1.33億元,下降2.0%。2012年電信業務收入30.69億元,增長3.2%。年末,全區程控電話用戶69.49萬戶,增長1.5%;行動電話用戶240.59萬戶,增長12.1%;網際網路寬頻用戶39.18萬戶,增長6.3%。

2012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9.96億元,增長12.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99.97億元,增長23.1%。一般預算內可支配財力120.39億元。

2012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982.18億元,比年初增長11.2%;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149.20億元,比年初增長5.7%。  

社會

科技事業

2012年開發重點科技項目20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7家,新認定民營科技企業42家;2012年共鑑定科技成果8項,推廣及套用科技成果21項;全區受理專利申請4918個,批准專利授權3449個(上述數據不含東涌、大崗、欖核三鎮)。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年末已取得專業技術職稱人數5.25萬人,其中:高級職稱0.28萬人,中級職稱1.55萬人,初級職稱3.42萬人。  

教育事業

2012年新增6所公辦鎮街中心幼稚園,投入約3000萬元資助150所民辦幼稚園完善硬體設施建設。廣東二師附中成功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12年教育支出25.49億元,增長30.7%。全區共有幼稚園332所,在園幼兒7.40萬人,增長2.8%。普通國小160所,在校學生13.07萬人,增長0.3%。普通中學66所,在校學生8.59萬人,下降2.2%;其中,高中3.0萬人,國中5.59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1.25萬人。目前,我區有廣州市規範化學校174所。

2012年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7.9%。全區報考普通高考人數10279人,其中:普通高校上線人數9567人(未含非師範藝術類的上線人數),上線率達93.1%;錄取總人數9594人,錄取率達93.3%,比2011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本科生4633人,專科生4961人。  

成人教育

番禺區廣播電視大學

廣州大學城
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商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番禺理工學院)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 
民辦學校
陳文衛會計培訓中心廣州番禺伯樂培訓學校番禺藍天培訓中心番禺智慧培訓學校巴特培訓中心
中等職校
番禺職業技術學校新造職中鍾村成校

文化事業

2012年成功舉辦第五屆番禺旅外鄉親懇親大會、中國(廣州)星海國際合唱錦標賽、番禺區對口幫扶五華縣扶貧成果文藝創作採風活動,積極開展“開心廣場·百姓舞台”、“我們的節日”、“南粵幸福活動周”等系列民眾性文化活動。現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間;公共圖書館1間,藏書60.51萬冊;博物館2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全區共有23個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總面積35.1萬平方米,其中區級以上文化廣場6個,鎮街級以上17個。鎮文化站19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4個,省一級、二級文化站5個。  

醫療事業

2012年新增19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市民民眾看病人均處方費下降34%、門診藥費下降29%。新農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年最高限額提高到35萬元。繼區中心醫院後,區中醫院成功創建國家三甲醫院。全區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488個,醫療病床6337張,衛生人員12706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3736人,註冊護士4026人。  

交通

番禺區內公交捷運接駁專線

番禺區7條公交捷運接駁專線主要連線起20多個大型小區、村鎮和捷運三號線廈滘站、大石站、漢溪站。公交捷運接駁專線4(廣州碧桂園—捷運廈滘站),主要服務廣州碧桂園、南浦海濱花園、洛溪新城等區域的居民出行。

廣州公車(到廣州市區路線)

129、125、247、522、夜20、202、122等。

軌道交通

廣州捷運三號線,在番禺區內設有廈滘、大石、漢溪長隆、市橋及番禺廣場等站。

廣州捷運路線圖 廣州捷運路線圖

廣州捷運四號線,在番禺區設有大學城北、大學城南、新造、石碁、海傍、低涌、東涌等站。

廣州捷運二號線,在番禺區內設有洛溪,南浦,會江,石壁,廣州南站等站。

廣珠城際輕軌,已建成通車,終點分別為為廣州南站和珠海站。

武廣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已建成通車,終點站為廣州新火車站(廣州南站);廣州南站設於番禺區鍾村石壁,是未來廣州的火車輸運重鎮;

經番禺區境內的規劃中廣州捷運還有七號線、十七號線、十八號線、十九號線、二十號線。

鐵路

廣州新火車站,即廣州南站,2009年11月10日,武廣客運專線廣州番禺石壁火車站,“廣州南”三個紅色大字首次“現身”車站二樓正門處。這意味著廣州新火車站將正式命名為“廣州火車南站”。廣州南站(2005以前)原名黃沙站,曾是華南地區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鐵路貨運站。現今的廣州南站又稱新廣州站或廣州新客站,前稱石璧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鍾村鎮石壁村,是一個大型現代化鐵路客運站,距離廣州市中心17公里,於2004年12月30日動工興建,並於2010年1月30日(即2010年春運前)建成啟用。

廣州南站是在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武廣客運專線、廣珠城際軌道交通、貴廣鐵路、南廣鐵路的交匯點,並且是武廣客運專線的三個始發站之一,另外也建有三眼橋聯絡線連線既有的廣州站及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建成後,將會取代現有廣州站的地位,並與廣州站、廣州東站和廣州北站共同形成由中國鐵道部規劃的全國鐵路四大客運中心之一——廣州鐵路客運樞紐。預計2020年客運傳送量為8014萬人次。

廣州南站也是廣州市內其中一個綜合交通樞紐,旅客可在站內實現鐵路、捷運、公車、計程車等交通工具的直接換乘。廣州捷運2號線(已開通)、7號線(在建)、12號線(在建)和佛山軌道交通2號線(在建)等捷運路線將在廣州南站地底或附近設廣州新客站,形成一個集中的換乘中心。

公路

高速公路及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番莞高速公路(擬建)、東新高速(建設中)、平南高速(建設中)、華南快速、南沙港快速、新光快速、迎賓路、南沙大道、金山大道、105國道;

番禺區普通公路及市政路四通八達,非常發達。路網規劃的高快速路系統為:高速公路4條,其中南北向1條,東西向3條;城市快速路10條,其中南北向5條,東西向5條。主幹道系統為:區域性主幹道系統共32條,其中,南北向15條,東西向17條。

水路

已通航的蓮花山港,有兩個1000噸級的泊位;在建的對岸海鷗島東岸段,有1250米水岸線,可停靠5000噸級的船泊。部分建成的南沙港,有9至15米深的水岸線長達7公里,已建成1萬噸級的碼頭1個和2.5萬噸級泊位2個。已開通的南沙港和蓮花山港,至香港客輪約一個半小時航程。

飲食文化

番禺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粵菜的發源地之一,因此素有“食在廣州、根在番禺、味在番禺”的說法。

禮雲蓮藕飄香涼瓜鮑魚炆銑雞鄉下豆豉鵝五穀煮大連鮑
金銀彩蝶瑤柱燉蟛魚腮湯鵝肝醬釀遼參滋味鵝
咖喱皇炒蟹柚皮扒梅花鹿肉沙灣姜撞奶雙皮奶 

旅遊景點

餘蔭山房:是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墨園毀於五十年代。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十載,擴至10萬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嶺南園藝、嶺南古建築、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藝術精品於一體。

留耕堂在番禺區沙灣鎮內。為番禺沙灣大族何姓人氏的大宗祠

蓮花山旅遊區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海拔108米,面積2.33平方公里,距廣州市區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陸交通十分方便,是一個融古代粗獷和現代秀美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廣州市政府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蓮峰觀海”,同年還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旗下擁有長隆歡樂世界、長隆國際大馬戲、長隆香江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廣州鱷魚公園、長隆酒店、香江酒店、長隆高爾夫練習中心和香江酒家等9家子公司。是全國首批,廣州唯一,國家級AAAAA景區。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州番禺新造鎮小谷圍島及南岸地區,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接長洲島,與琶洲島、瀛洲生態公園隔江相望,距廣州市中心約17公里,距規劃中的廣州新城約17公里,地處廣州南拓發展上軸和都會區中。

大夫山森林公園是廣州最大的公園,被稱為“番禺的氧吧”。它位於番禺市橋以西三公里處,跨市橋、鍾村兩鎮,毗鄰順德碧桂園,北與祈福新村接壤。公園總面積約9000畝。

番禺博物館坐落於番禺區沙頭街銀平路龜崗東麓,番禺八大美景之一。館區所占面積240畝,分為多功能主體陳列大樓、東漢古墓群景區等三部分。  

長隆歡樂世界是一個遊樂園,首期占地面積1000畝。

獲得榮譽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歷史名人

陳元德李昴英王漸逵黎遂球王來任冼星海何柳堂高劍父陳樹人黃佐臨
天然和尚屈大均陳澧何博眾何章何賢霍英東黃嘯俠何炳林黃省三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