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縣

芮城縣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位於山西西南端,黃河中游,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轄7鎮3鄉。縣區礦產資源稀缺,主要依靠種植業,是華北小麥主產區。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地方特產主要是條山蘋果、黃河鯉魚,特色小吃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陽城滷肉。探明的礦產資源稀缺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銅、金等20餘種。 2018年11月,芮城縣入選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初選名單。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春秋時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萬為其母所逐出奔魏,築城居之,因名芮城。  

歷史沿革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

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

漢立河北縣於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

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陝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併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縣內行政區劃,明、清時代沿用都里制。明初芮城縣設4都,每都10里,共40里。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併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1953年建立鄉(鎮)制,芮城縣358個自然村劃歸為42個鄉(鎮)。至56年3月合併為15個鄉(鎮)。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建制,芮城縣5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組成4個公社,15個鄉改為管理區建屬公社。至1977年7月,增至16個公社。

1984年9月恢復鄉(鎮)建制,芮城縣分為3個鎮13個鄉,共309個行政村,698個自然村。

2001年,城關鎮更名為古魏鎮;中瑤鄉、漢渡鄉併入風陵渡鎮;嶺底鄉併入陌南鎮;杜莊鄉併入陽城鎮;大禹渡鄉併入南衛鄉;撤銷古仁鄉,尚村、陳常、古仁、大陽、樊莊5村併入大王鎮,王澗、杜家2村併入學張鄉,許灣、新村、南張、杜村、鄭家、楊溝、溝渠頭、蔡村、曹家、李灣10村併入永樂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7個鎮、3個鄉:古魏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壚鄉、南衛鄉、學張鄉。共有310個行政村,707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8′、東經110°36′-42′。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是山西的南大門。北隔中條山與永濟市、鹽湖區毗連,西南西面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大荔、潼關縣和河南靈寶市為鄰。

芮城地勢北高南低,一面陽坡,呈階梯狀分布,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  

芮城縣總面積1178.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

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

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銅、金等20餘種。

行政區劃

芮城縣轄7鎮3鄉一區,分別是古巍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壚鄉、南衛鄉、學張鄉、風陵渡經濟開發區。  

人口民族

芮城縣 芮城縣

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芮城縣總人口為372773人。人口構成基本情況是:性別構成男性為189709人,占總人口50.89%;女性為183064人,占總人口49.11%。

芮城縣家庭總戶數為96247戶,其中家庭戶95478戶,占99.2%;集體戶769戶,占0.8%。城鄉人口非農業人口28932人,占7.76%;農業人口343841人,占92.24%。接受大學教育的有4276人,占總人口的1.15%,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有38018人,占10.22%;接受國中教育的有163746人,占43.93%;接受國小教育的115294人,占30.92%。民族構成漢族人口372147人,占總人口的99.83%,少數民族626人,占0.17%。

2002年統計公報,芮城縣總人口38.06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79萬。

芮城縣以漢族為主,有5個少數民族,為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總人數300多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約270餘人,主要集中在學張鄉高埝村,古魏鎮西關村。  

經濟

芮城縣結合縣域實際,在山西省全省提出了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戰略,全力實施“交通、工業、農業、城建、林業、旅遊”六大生態工程。

農業

芮城全縣生態農業效益得以凸顯,集中發展的乾果經濟帶、水果產業經濟林帶和高效作物經濟帶,以及風陵渡花椒、陽城紅棗和南衛、東壚高效農業示範區三大經濟觀光循環圈,形成了蘋果、花椒、紅棗、蘆筍、大棚菜五大特色產業規模和品牌優勢。芮城縣完成了大禹渡修復工程、南乾渠修復改造等一批工程。

2001年,芮城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40402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8159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96元。農作物播種面積634903畝,糧食作物531718畝,總產量93552噸;其中夏糧、小麥面積430007畝,產量68490噸;秋糧101711畝,總產量25062噸;油料39611畝,總產量2534噸;棉花41156畝,總產量3317噸;藥材4380畝,總產量(元)3399320元;蔬菜8059畝,總產量17155噸;蘋果142674畝,總產量230276噸 。

2011年,芮城縣實施了蘋果提質增效、設施蔬菜和乾果經濟林建設三大工程。縣財政撥付2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蘋果栽植和推廣蘋果生產十項新技術,建成現代蘋果標準化示範園4000畝,新增果園2萬畝;35.5萬畝蘋果獲農業部地理標誌登記。新建蔬菜大棚的補貼和設施蔬菜園區的道路、渠系建設,在南衛高金和永樂岳村兩個園區修建道路5公里,並配套了節水灌溉設施,新增設施蔬菜2500畝,總面積達到8200畝。

2011年發展乾果經濟林12000畝,其中,核桃8000畝、花椒2000畝、紅棗2000畝。建成水果、乾果、大棚菜、養殖、棉花、中藥材等“一村一品”專業村15個。小麥、蘆筍、番茄、柿子、香椿芽獲無公害認證10萬畝,核桃獲有機認證500畝。農業基礎建設上,啟動了新一輪五大引黃灌區改造、續建和末級渠系配套工程,實施了陽城鎮1465畝基本農田整理和古魏鎮6500畝中低產田改造,水澆地面積增加到48.6萬畝。農機化工作成效顯著,被農業部、國家安監總局命名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1年糧食總產量2.8億公斤,超出市定目標0.63億公斤。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淨增783元。  

工業

芮城縣工業設施 芮城縣工業設施

2003年風陵渡開發區全年招商引資2.5億元,協定投資58億元,意向投資60億元。入區投資的7個項目運行良好,特別是4家出口創匯企業年創匯額突破1000萬美元,在山西省41個省級開發區中位居第二。  

2006年到2009年芮城縣工業增加值由5億元增長到11.3億元,而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996噸減少到2235.8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由2992噸減少到2097噸,綜合污染指數年年下降。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年年遞增,2009年達到336天,2010年上半年已達到180天。  

2012年,芮城縣確定了總投資達55.35億元的60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省、市重點項目16個,縣重點項目44個。已開工53個,完成投資31.26億元。 政府出面邀請銀行與中小企業對接,已為中小企業貸款3.3971億元。芮城縣還不斷完善在縣城南郊規劃的工業產業聚集區配套設施,截至2012年8月底,投資1700萬元的園區配套變電站已投用,投資3200萬元的道路改造工程已完工,已有20家企業入駐園區。   2012年,國家發改委已正式將運城市納入中原經濟區規劃範圍。2012年8月初,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工作。  

基礎建設

2011年芮城縣完成了臨風(臨猗——風陵渡)線7千米路基工程、平風(平陸——風陵渡)線岳村溝橋大修主體工程、縣城至永樂鎮二級公路的拓寬改造工程、農村二級網改工程、35千伏原村變電站增容改造工程、風陵渡110千伏變電站建設、架設電信光纜工程、廣播電視縣城光纜改造工程、45個村92千米通村油路和通水泥路工程、縣城1600米的排水道等10大工程。  

交通運輸

芮城縣 芮城縣

2010年芮城縣全力實施五大交通工程和五大交通輔助工程,投資34890萬元的中條山隧道工程、投資7800萬元芮(城)靈(寶)黃河浮橋建設工程、投資2460萬元82公里沿山沙石路改建工程、投資19600萬元49公里沿黃幹線公路建設工程和投資2625萬元105公里沿黃扶貧旅遊公路建設工程。交通五大輔助工程:投資825萬元33公里陌(南)永(樂宮)線改造工程、投資550萬元22公里張(營)風(陵渡)線改造工程、投資825萬元風陵渡二級汽車站建設工程、投資105萬元四級汽車站建設工程和投資100萬元的沙窩渡口碼頭建設工程。“芮城縣建設東西走向的風平線(省道56Km)、沿山公路(縣道80Km)、沿黃扶貧旅遊公路(縣道108Km)、沿黃幹線公路(省道76Km)及縣、鄉道路,公路里程將達到1300公里,公路密度達到百平方公里110公里。2011年硬化農村街巷829公里,新建、改造公路57公里,芮城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39公里。    

社會

2011年,芮城縣城鎮新增就業477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987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6%,低於省市4%的限制標準。建成廉租房40套,經濟適用房500套,扶持農村貧困戶改造危房703套。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新農合參合332528人,參合率99.56%,全市排名第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23.11萬人,實現了全覆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7635人,占全年任務的102%;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4693人,占全年任務的103%;芮城縣用於民生事業的支出達8.74億元,占財政總支出12.14億元的72%。  

芮城縣基礎教育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9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國中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國小58所,在校學生20225人;幼稚園60所,在園幼兒10006人。  

民俗文化

永樂宮第五屆國際書畫藝術節 永樂宮第五屆國際書畫藝術節

芮城縣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每年國慶節前夕舉辦,藝術節在芮城縣會展中心舉辦名家作品展、評審作品展、百佳作品展、優秀作品展。所展作品捨棄傳統捲軸機裱形式,改為手工拓裱、裝框並塑封。  

芮城擁有一個獨特的稀有劇種——芮城線腔。線腔又稱線譜戲,又名“吊線猴”,其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線腔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受蒲劇、秦腔等劇種影響,唱腔高亢清新、婉轉纏綿,極富地域特色,深受民眾喜愛。因保留了古老而獨特的藝術特點,芮城線腔於2006年入選首批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芮城縣蒲劇青年團,先後創排了《杜鵑山》、《青蛇轉》、《生命》、《“憨”局長還債》   等5部作品,改編了《百歲掛帥》、《東吳郡主》、《金沙灘》、《王寶釧》、《恨鎖上陽宮》等18部傳統大戲,創作了《沒病找病》、《七斤三兩》、《假貨郎》、《平民法官》等28個小戲。其中,蒲劇現代戲《生命》、線腔歷史劇《七斤三兩》等深受觀眾好評並屢屢在國內拿下專業藝術大獎。  

芮城縣有四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截止2010年芮城縣有基督教有信教民眾4800餘人,有20個宗教活動點,縣城有教堂一座,長老三人。佛教皈依的信徒有2500餘人,有8個活動點,和尚7人,尼姑8人。道教皈依的信徒有1200餘人,3個活動點,道士5人,伊斯蘭教270餘人,全部為回民,有清真寺一座,阿訇1人。  

每年二月二“青龍節”舉行“合河古會”,保持了古老的風韻。“二月二”,俗稱“青龍節”,又叫“龍抬頭日”,是漢族許多地區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晉北一帶有“灑水引龍”的習俗,即往茶壺裡放上幾枚錢幣,在河邊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灑,留下一條水跡,回家後把壺裡剩下的水和錢幣倒在缸里,認為這樣可以引回錢龍,一年之內發財致富。  

風景名勝

永樂宮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是中國現存最大一座元代道教宮觀,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唐代道教著名人物呂洞賓。原建於芮城縣黃河岸邊永樂鎮。原址北靠峨嵋嶺,南臨黃河。“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1959年至1964年間,因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由於永樂宮位於庫區淹沒區的原因,所以被整體搬遷至縣城北郊龍泉村附近,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距離原址20公里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渡

大禹渡 大禹渡

大禹渡位於縣城東南20餘里,它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座規模宏大,結構新穎的集灌溉、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七十年代這裡修建了大禹渡電灌站,電灌站於1979年對外開放。  

西侯渡

西侯渡遺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北10餘公里處,1959年首次發現,1960年專家再次調研,推斷屬“早更新世”文化。根據大量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論證,西侯渡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人類用火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最早的遺址之一。

九峰山

九峰山位於芮城縣境內的中條山南麓,距縣城約24公里,海拔1600米。山勢呈西北東南向,面向西南,中間低平開闊,兩邊山峰護翼,形狀酷似圈椅,故又名“玉椅”。九峰山下的純陽上宮存有珍貴的呂仙石雕像、呂仙百字碑、九峰山詩碑、皇帝聖旨碑、摩崖石刻等大量碑刻和文物。元人有詩讚曰:“聞說中條有九峰,九峰高處立仙宮,全真宗祖於斯出,正派源流自此通。”  

名優特產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的生產始於明末清初,有 300 年歷史,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負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1979 年跨入山西省八大名食行列。

陽城滷肉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

陽城滷肉具有皮軟、色鮮、味美而不膩、久放而不腐,酥爛適口等特點,用火燒餅夾滷肉是當地膾炙人口之名食。主產地在陽城。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以上等小麥、麵粉、豬油、白綿糖或白、紅兩沙為主、內加陳皮;食用香精等、經特殊工藝處理後用食用油炸制而成。成品看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食之外脆里嫩,表香里甜,被譽為 “晉南食品一朵鮮花”。

石籽鏌

石籽鏌起源於西周,原名 “燔黍”,是以黍米加之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主要原料有白面、脂油、茴香等。形狀有圓、方兩種。食之油酥脆香,風味獨特。

成村小磨香油

成村小磨香油為芮城縣南衛鄉呂長有家祖傳製品,油質清亮,紅中有黃,醇香濃郁,地方譽稱 “一滴香”。  

著名人物

呂洞賓(公元798-?)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人氏。

魏斯,芮城人,既魏國開國國君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公元前376年與趙、韓三家分晉,建立戰國七群之魏國,其祖父魏讎為晉國大夫,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佐晉文公成霸業。

段乾木,姓段乾,名木,芮城學張鄉下段村人,戰國初年魏國名士。師子夏,友田子方,為孔子再傳弟子。因其三人皆出於儒門,又先後為魏文侯師,故被後人稱為“河東三賢”。

潘德沖,字沖和,道教全真派上層人物。定宗二年(1245)主持興建永樂宮,他四處化緣集資,辛勤操勞,歷盡艱苦,為永樂宮建設貢獻畢生精力。1256年逝於永樂宮,1260年葬於永樂宮北之峨嵋嶺後。

楊振鐸(1905-1933)字警軒,曾化名楊澤,東壚鄉楊溝村(今遷東壚村)人。1930年任共青團江蘇地下省委書記及中共上海滬中區行動委員會書記,被捕入獄。後被叛徒出賣,1933年4月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時年28歲。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