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導引,亦作“道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氣流通,促進健康。常與服氣、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進行。俗稱醫療保健體操,又有俗稱肢體導引為外導引、內氣運行為內導引者。
導引術起源於上古,原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非常流行,為當時神仙家與醫家所重視。後為道教承襲作為修煉方法之一,並使之更為精密,使“真氣”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徑和次序進行周流。道教將其繼承發展,以導引為煉身的重要方法,認為它有調營衛、消水谷、除風邪、益血氣、療百病以至延年益壽的功效。
三國時期的華佗把導引術式歸納總結為五種方法,名為“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導引療法的特點,且簡便易行,對後世醫療和保健都起了推進作用。
導引法是中國古代醫學上主要治療方法的一種。從醫療意義來說,它是充分發揮、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從保健意義上看,它可以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
歷史起源
導引術起源很早。唐朝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導引論》云:“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閒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
《呂氏春秋·古樂》稱:“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為舞以宣導之。”此古人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實為導引之雛形。此後,至遲在戰國時期,醫學家和神仙家分別從治病和養生目的出發,相繼將它發展為導引術,使之流傳於世。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云:““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區—引者注),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蹻按即按摩,表明醫學家將它和按摩術相結合為人治痿厥寒熱病)。
《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表明神仙家將它和行氣術相結合進行養生,以至出現了像彭祖那樣長壽的人物。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繪有四十四個演練導引動作的人物圖像,圖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導引術在漢初已普及於社會。
《華陽國志·漢中志》稱,張魯“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魯母之有“少容”,蓋為修煉行氣、導引術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導引行氣。在他的影響下,曹營“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此後各派中多有以此術名世者。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授寇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法,遂得辟穀,氣盛體輕,顏色殊麗。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續文獻通考》謂樓觀道士馬儉“從孫徹學道,授五符真文、斷谷服水、行氣導引,遂役使萬靈,制御群邪。”
研究名家
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馬承禎更是研究導引行氣術之大家,《舊唐書·隱逸傳》稱其“事潘師正,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所著《服氣精義論》主論行氣,又辟專節《導引論》以述導引。直至宋代,導引和行氣等術一起,一直為道教各派所共習。現存《正統道藏》中收有不少記載導引術的著作。葛洪《抱朴子·雜應》篇記錄過 “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虎據”、“兔驚”等九種導引術勢名稱,但未記錄具體作法。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除記錄幾種按摩術外,對“狼踞鴟顧”、“五禽戲”等幾種導引術勢作了具體記載,並繪製過《導引養生圖》一卷(已佚)。
孫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養性》篇記有“天竺國按摩法”、“老子按摩法”,雖題名按摩,實為導引。唐代又出有導引專書《太清導引養生經》,其中收載有“赤松子導引法”,“寧封子導引法”,“蝦蟆行氣法”(為行氣與導引相結合)、“彭祖臥引法 ”、“王子喬導引法”、“道林導引要旨”等多種,皆詳載具體作法,或十勢,數十勢不等。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十六又收“玄鑒導引法”,除具載十三勢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勢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貫著《保生要錄》,分“養神氣”、“調肢體”等六門,調肢體門提出“小勞術”導引法,簡便易行,為後世所推崇。宋人託名許真君之《靈劍子》,有《導引勢第八》載導引十六勢,寫明每勢補益某臟腑,於何季節施行。以上諸書所記導引法,可謂千姿百態,式樣繁多,為我國導引術之一大寶庫,宋代出現的八段錦、十二段錦、十六段錦及太極拳等,就是在它們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出來的。在以上眾多導引術中,有不少曾對當時社會產生過很大影響,有的還廣泛流衍於近現代。
其中最早的要數被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所記的華佗“五禽戲”,它模仿虎、熊、鹿、猿、鳥等五種鳥獸活動形態,編制出一套導引程式,用以健身,確有很好效果。《正統道藏》所收《太上老君養生訣》亦錄此“五禽戲”,署華佗授廣陵吳普。這套導引術一直流傳下來,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鳳髓》和《萬壽仙書》中,將它加以改進,減少動作難度,並與行氣相結合,除了文字說明外,還繪製出程式圖譜。清人更於五種術勢之外,加入向後顧望的“鶚顧勢“和搖頭擺尾的“獅舞勢”,稱作“七禽戲”。可見“五禽戲”對後世影響之大。
孫思邈《千金要方》所記“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勢)、“天竺國按摩法”(共十八勢)和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導引論》所記“養生操”(共十七勢),都曾在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前二者還被明人高濂收載於所著《遵生八箋》之《延年卻病箋》中。再次,約北宋末出現的“八段錦”,也曾在社會上長期流傳。其術勢口訣(八句),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樞》所記錄。其後稱名許旌陽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將其口訣整飭為句子整齊而有韻的八句。《修真十書》卷十九除所記口訣為三十六句(有韻)外,又記八段的具體作法,且繪製術勢圖像配於每段之下,稱名 “鍾離八段錦法”。至清代,《易筋經圖說·附錄》再將《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之口訣進行修飭,成為更加通暢易懂的八句。不僅如此,此八段錦又在明初演化為十二段錦、十六段錦,明初道士冷謙的《修齡要旨》和其後的幾種書中皆有記載。可見八段錦影響之廣泛和流傳之久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醫療、氣功界在這方面進行過大量的整理工作,創製出很多的導引術勢,向社會推廣。實踐證明,它們對提高人民的體質,促進身體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相關著作
△晉葛洪《抱朴子.對俗》:“知上藥之延年,故服其藥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李泌絕粒五六載,身輕能行於屏風上。引指使氣,可以吹燭至灰。導引,骨珊然有聲,號鎖子骨。”
△元鄧牧《洞霄圖志.司馬天師》:“居天台山,事體元潘先生,傳辟穀導引術。無不精。”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耳中人》:“譚晉玄,邑諸生也,篤信導引之術,寒暑不輟,行之數日,若有所得。”
△《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
△唐·王冰註:“導引,謂筋骨,動肢節……導引按蹻,中人用為養神調氣之正道也。”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抱朴子內篇·別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
△《雲笈七籤》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詳載其法,謂“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脈通,除百病。”
△道經中列有大量導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