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訣
聽息
觀光來歷
觀光技巧
作用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 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 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觀光理論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 ;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是氣功療法的一部分,與動功相對而言的一種功夫,就外面的形式來說,它盤腿握手,閉口垂簾,身體坐著不動,與打拳運氣,手舞足蹈對比起來,所以叫做靜坐功夫。
理論和方法
關於靜功的理論和方法,門派眾多,各有短長。屬於道家的經典,可參考道藏第三洞洞神之部的著作,自“盡”字號起,一直到“命”字號止,共二十一大卷,都是研究吐納服氣的方法,共有三十二種,內容豐富。對於吐納氣功,具有參考的價值。
作用
總的說來,靜功在治療和保健兩方面,在配合動功的基礎上,是可以提高其有效程度的。同時動功和靜功的配合,其比例要恰到好處,就一般練功的規律而言,初步練功的人,應當先從動功入手,練過一些時期,再進入練靜功階段,慢慢在“由動入靜”的規律之下,把動功逐漸減少,靜功相應增多。再慢慢把靜功方法掌握好,運用得極其純熟,進步到只是運用“內動”而達到“入靜”的真正清靜境界,而身體健康的程度,自然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自然會如願以償的。
注意事項
練習靜功,當注意下列的十項要點。
一要有信心。堅定信念,氣功能治好自己的病,能保健自己的身體。
二要有恆心。堅持久練,不可因為中途療效不顯著而停止。
三要能忍耐腰酸腿麻,專心一志地練下去。
四要隨時隨地,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利用機會,練習吐納呼吸。把練功與生活、工作打成一片,結合起來。
五要體會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需要,要知道“損益”、“取捨”,在練功當中,自覺某種方法於已有益,則勤勤練習,如果發現於已有損,則放棄不練。
六要善於辨證各種“動觸”的現象,凡是氣脈流注,周遍全身,所產生的熱、涼、麻、酸、震掉等等,都是練功過程的必然現象,而這些現象象徵著氣脈的運行,必須把這一切看作事理的當然,而平淡視之,絕對不可故意去追求它,也不可認為是什麼好現象,或者當作壞現象,更不可自生恐怖畏懼的心理。
七要在上坐的開始,先把姿式如法調整好。要全身放鬆,不要緊張。
八要如法調息。把呼吸吐納合度,“神與氣合”,若存若亡。
九要把念頭集中,思想不可開小差。在練氣的時候,要“神與氣合”,有似水乳交融。
十要在下坐之後,自行導引按摩。擦面、摩頭、拔耳、熨眼、叩齒、搓掌、搖肩、扭腰、伸腿、舒足。
道家的練氣口訣方法較多,而且細緻,可以分經運用,操作起來易於著手。歸納起來,當以黃庭山人所闡發的《太上玉軸真經》六字訣為最妙,分治五臟六腑諸病。
練靜功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四周的環境,一切事物的存在,能夠決定人們的意識,自然界的接觸,能影響人的氣脈,環境清靜,於入靜練功是有幫助的。所以古代練功的人,講究“法,財,侶,地”,選擇環貨幽靜的地方,是一個重要條件。
初級入門
學仙入門功法很多,然基本上都需要有一定經驗的老師指導,否則容易出現弊端。唯有靜功一法,比較穩妥,絕少流弊,只要自己能掌握幾個要點,即可用工,亦無須專門的老師指導。即使無有效驗發生,對身體亦不會產生負面的作用。若論學仙好道者入門下手最佳的方法,我們比較提倡靜功。
今之初涉修煉一途之人,每聞靜功二字,便自然與靜坐、坐禪等聯繫起來,認為靜功就一定得盤膝大坐,甚至講出很多盤腿的方法,如 單盤、雙盤、自然盤、天盤、地盤、人盤等。或謂靜功就是盤膝大坐,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或雲身體坐定後,外形安靜,內用意識,搬運身中,等等。我們認為,這些認識不免對靜坐功夫有所誤解。
當然,在古代,不少修煉之士多用盤坐方式進行修行,但並非唯有屈膝盤腿才能進入功夫的深層境界。因為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材料相對貧乏,桌椅板凳之類的生活用品又相對的少有,人們在休息的時候,每以屈膝盤腿、席地而坐為方便,既節省生活材料,又可消除疲勞。故而那時的修煉者,亦因陋就簡,多屈膝盤腿為修煉的方式。今天的生活材料日益豐富,人們在研究製造供休息所用的生活器具時,亦多以人體的生理特點,生產適合生理需要,既舒適又能解除疲勞的休息用品,較之古代,有如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