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客家話,又稱客話、客家語、客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內的一種聲調語言(或漢語方言)。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客家話歸屬至方言,抑或是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
客家話地區主要集中在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贛閩粵客家地區,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台灣、馬來西亞及一些華人社區(香港、澳門已經甚少人使用客家話)。此語言歷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為客家話,是20世紀的事情。
簡介
屬性和分布客家話是漢族客家民系的母語 ,分布區域非常廣泛,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區、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模里西斯、台灣、印度等等)。比較集中的中心文化區位於廣東省的東北部,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話在中國北方的知名程度遠不如粵語、閩南語高。在某些地區,說客家話的人民眾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語言是客家話,也有專家認為狹義的客家話指的是粵東地區的客家話,其他地方的客家話和其他的語言(閩語、粵語、壯語)有大程度的混合。
稱謂客家話分布的地區很廣,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謂。在廣東的西部和廣西稱之涯話、麻介話、新民話,湖南一些地方稱客姓話,在江西則稱之為“懷遠話”。
客家話 | 廣東的東部、北部和福建、江西 | 源自於客家人的稱謂。 | |
涯話、艾話 | 廣東西部及廣西南部地 | 因客家話第一人稱為涯(ngai)而得名。 | |
新民話 | 廣西地區 | 相對於壯族和粵族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當地人稱客家話為新民話。 | 另有一說是明朝時期,王守仁把原居潮汕地區的畲民、輋民重新“編戶齊民”,因此而稱“新民”。 |
粵東語 | 台灣 | 日治時期為了稱呼和記錄的方便,都將籍貫廣東省的台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而“粵籍”或者“粵東人”的語言稱之為粵東語。 | 目前台灣地區已少用此稱謂。 |
台灣客家語、客話、台語 | 台灣 | 專指台灣地區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 | |
土廣東話 | 四川地區 | 土廣東話的名稱是來自廣東省山區移民至四川省對自己的語言的理解。“土”字的意思是代表原來定居於廣東省山區的居民。 |
中國大陸客家話現時情況不樂觀。在中國大陸,由於各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增加,人們廣泛使用國語,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語授課,年輕一代自小接受國語教育。同時,由於電視媒體的普及,客家話又極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目前年輕一代客家人已經很少使用客家話。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極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以“方言島”形式存在的客家話同時受國語和相對強勢的粵語影響,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國語或粵語。 不過,現在中國大陸一些地區,開始有客家話電台,希望客家話可以變得有生命力。
台灣而在台灣,閩南移民比例壓倒多數,除國語外,閩南語成為台灣的強勢語言之一。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以客家話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也不少。有資料顯示,客家話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近年來,台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台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在學校推行台灣客家語教學,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及客家廣播電台、舉辦客語認證,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客家話播音服務。
其他地區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除沙巴州地區,很多客家人已經不會客家語,就算還會客家語的華人,可能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因粵語文化(特別是港劇)在馬來西亞普遍流行,他們的廣東話能力可能比客家話的能力還要高,情況跟在珠江三角洲的客家人相似。
客家話最獨特的一點,是聯結了大陸各省,乃至全球各華人地區的客家人的民系認同。客家人,無論在大陸的廣東、四川,還是在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只要會說客家話,堅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會互相視為“老鄉”、“自家人”。而不會說客家話,沒有客家認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統,一般也被視為客家後裔,而非客家人。
客家話的這個特點,導致在客家人占多數的地區,其它族群往往學習客家話,以爭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認同。在台灣、馬來西亞,政治人物學習客家話以期獲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現象,越來越常見,這種情形在選舉活動期間尤其明顯。
客家話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家話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用客家話朗誦中古漢語的作品,如唐詩、宋詞,韻律方面比官話、國語要吻合得多。
粵語同樣保留有中古漢語的入聲IPA [-p]、[-t]、[-k]。比較起來,則是客家話比粵語更趨古老、更接近中古漢語。試以聲母為例,疑母IPA [ŋ-](/ng-/)字在官話完全消失,客家話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無論國語或粵語都丟失疑母[ŋ-]而讀 /yu/ (IPA [jy]),但是客家話仍然讀[ŋu]。在粵語則因為不分疑母和喻母、難以判斷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客家話大部分有[f-]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粵語或國語同讀[fan],但客家話則讀[pʰan],可見客家話仍然保留了少量“古無輕唇音”的狀態,芳母[pʰ-]仍極少分化出非母[f-]。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家話[pʰui],日本吳音[bai],日本漢音[hai],閩南語的潮州話[pui],閩東語的福州話[pui]、[hie],吳語的溫州話及上海話為[vi],粵語廣州話[fa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i]。
“肥”字:客家話[pʰui],日本吳音[bi],日本漢音[hi],潮州話及福州話[pui],吳語的上海話文讀[vi],白讀[bi],粵語廣州話[fe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i]。
由於客家話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因此與兄弟語言之間有著較多的相互影響。
在音韻方面,贛語與客家話是最為接近的。一般認為,在(古代)客家話的形成和發展中,客、贛兩者有著發生學的關係。這就導致現代客家話和現代贛語在發音特點上有較大的接近。
在辭彙方面,閩語在底層辭彙上和客家話接近(血緣關係),如:朘、膣屄、汝、毋等。粵語、贛語也與客家話有大量同源詞。此外,由於客家地區與粵語區、官話區等接壤,客家話與這些方言在辭彙上有不少的共通之處。 各地區方言相似度表:
60.8 | 60.7 | 61.4 | 58.2 | 61.6 | 63.1 | |
49.9 | 51.1 | 54.8 | 54.9 | 54.5 | 60.8 | |
39.4 | 42.8 | 44.1 | 42.2 | 44.1 | 40.7 | |
60.9 | 55.6 | 59.3 | 67.6 | 66 | 52.9 | |
49 | 48.1 | 48.8 | 53 | 50.6 | 45.9 | |
58.2 | 49.8 | 53.3 | 60.2 | 61.8 | 54.3 | |
48 | 43.9 | 47.1 | 50.7 | 47.7 | 45.9 | |
44.3 | 41.5 | 46.5 | 46.8 | 49.9 | 47.5 | |
52.8 | 46.5 | 47 | 56.2 | 57.2 | 50.2 | |
47.5 | 45.4 | 45.5 | 47 | 45.4 | 46.7 |
語言學家一般把廣東梅州話作為客家話的典型代表。在台灣以四縣話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公認的標準口音。民間對梅州話作為標準音缺乏認同,多數使用非梅州口音的客家人都不會說梅州話,甚至跟說梅州話的人交流時還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
客家話之間的互通性客家方言內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異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州話、惠陽話、四縣話等在內的75%(以使用人口計)的客家話可以共通。這75%的客家話也稱為主流客家話,包括:
廣東省梅州市各縣(除豐順縣湯南鎮外)廣東省惠州市各縣(除惠城和東江沿江部分地區)廣東省東莞市的清溪鎮與樟木頭鎮廣東省河源各縣(除東江沿江部分地區外)廣東省揭陽揭西縣、汕尾陸河縣粵北部分客家地區(韶關新豐、樂昌等縣)江西省贛州南部各縣(龍南等三南地區、安遠、尋烏)四川省、重慶的大多數客家話江西省贛州中北部部分縣市江西省吉安部分山區鄉鎮湖南省瀏陽東鄉山區鄉鎮(主要分布於張坊、大圍山)汝城縣盈洞鄉、熱水鎮等福建省龍巖客家地區南部各縣(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廣東珠三角、粵西;廣西;海南的大多數客家話港澳客家話大多數台灣客家話絕大多數東南亞客家話江西省銅鼓為典型的客家縣,說客家話
客家話的方言
客家話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中國大陸、台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詳見主條目。
歷史
有人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華北遷移到華南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方言)。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 亦有人認為客家人起源於贛粵山區,受漢化之民族 甚至還有中國學者認為客家人非漢民 而現在客家話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 [-t] [-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家話會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家話、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辭彙。例如:粵語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牛只),與客家話之“掌牛”(zon ngiu)相同。
語音的發展
客家話的語音在繼承古漢語的基礎上,發生了有規律的音變。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國語和大多數漢語方言裡發為[r],客家話則為[ng];“武”的中古漢語發音是[mvu],客家話則音變為[vu]([v]在大多數漢語方言裡並不作為音位存在,而這也就成為了客家話的特色)。
語音特點
古濁音聲母清化為送氣清音聲母。
書寫形式
客家話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話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話的寫法都不同。
世界名著《小王子》亦於2000年從英文轉譯成客家話出版。該書是基於苗栗的方言,一種演變自四縣話的方言。該書亦是雙語版本,不過採用的是通用拼音。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台灣語文學會就有台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
使用人口
台灣據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台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台灣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