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並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歐美最常見,美國每年約有150萬人發生心肌梗死。中國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每年新發至少50萬,現患至少200萬。

基本信息

【概述】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可有持久的胸骨後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並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的改變。

【病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尚未建立時,由於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發生心肌梗塞。
一、冠狀動脈完全閉塞 病變血管粥樣斑塊內或內膜下出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或動脈持久性痙攣,使管腔發生完全的閉塞。
二、心排血量驟降 休克、脫水、出血、嚴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術等引起心排出量驟降,冠狀動脈灌流量嚴重不足。
三、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體力勞動、情緒激動或血壓劇升時,左心室負荷劇增,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急性心肌梗塞心腦圖

急性心肌梗塞亦可發生於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痙攣,也偶有由於冠狀動脈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所致。
心肌梗塞後發生的嚴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狀動脈灌流量進一步降低,心肌壞死範圍擴大。

【症狀】

一、梗塞先兆:多數病人於發病前數日可有前驅症狀,心電圖檢查,可顯示ST段一時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顯倒置,此時應警惕病人近期內有發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二、症狀:
(一)疼痛:為此病最突出的症狀。發作多無明顯誘因,且常發作於安靜時,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久,有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用硝酸甘油無效。病人常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有瀕死感。少數病人可無疼痛,起病即表現休克或急性肺水腫。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後數小時至1周內發生。病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皮膚濕冷,脈搏細弱,血壓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壓降低而無其他表現者稱為低血壓狀態。休克發生的主要原因有:由於心肌遭受嚴重損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劇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劇烈胸痛引起神經反射性周圍血管擴張;此外,有因嘔吐、大汗、攝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約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見於起病1-2周內,而以24小時內為最多見,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而猝死。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也不少見,室上性心律失常較少發生。前壁心肌梗塞易發生束支傳導阻滯,下壁心肌梗塞易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見於心房梗塞。
(四)心力衰竭:梗塞後心臟收縮力顯著減弱且不協調,故在起病最初幾天易發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煩躁、不能平臥等症狀。嚴重者發生急性肺水腫,可有紫紺及咯大量粉紅色泡沫樣痰,後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開始即可出現右心衰竭。
(五)全身症狀:有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增快等。此主要由於組織壞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後1-2天內出現,體溫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過39℃,持續約一周左右。
【檢查】
一、心電圖。
二、超聲心動圖。
三、放射性核素檢查。
四、血液檢查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

【治療】

原則是: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改善心肌血液供應,挽救瀕死心肌,縮小心肌梗塞範圍,及處理併發症防止猝死。
一、監護和一般治療:1、監護。2、休息:臥床休息2周。3、吸氧。
二、對症處理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

三、挽救瀕死心肌、縮小梗塞範圍。

針刺治療

針刺可改善患者微循環障礙,降低心肌的前後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動物實驗也證實,針刺可使實驗性心肌梗塞之梗死範圍縮小,心肌壞死程度減輕等[2]。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還進一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多數可見耳穴心區有充血性片狀紅暈,且隨病情好轉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範圍變小,顏色變淡、變暗;而該區的電阻均值亦隨病情好轉而增高。當然,急性心肌梗塞的針灸治療,目前還屬起步階段,只是作為中西醫綜合治療措施之一,有待進一步探索。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內關。
配穴:分2組。1、巨闕、心平,2、膻中、三陰交。
心平穴位置:位於心經線肘橫紋下3寸處。
(二)治法
雙側內關每次必用,配穴二組交替,在內關效不明顯時配用,或者同用。將針刺入內關後,快速提插捻轉,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運針2分鐘,留針15分鐘刺激不宜過強,務使針感向前胸傳導;亦可以上法快速捻轉得氣後,留針10分鐘,再次捻針,至針感最強時出針。余穴亦用中強刺激,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宜間斷運針。
(三)療效評價
綜合四篇文章,共觀察80例,針刺後,有報導14例患者之胸痛緩解率達100%;ΣST的幅度亦明顯降低[3,4],這有利於降低心肌氧耗及縮小梗塞面積和防止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另有50例,針剌後40分鐘胸痛完全緩解8例、基本緩解21例。較對照組(僅用西藥治療)明顯為優(P<0.005)[7]。還發現,針刺使極大多數病人cAMP含量下降,而cGMP含量上升,對促使心肌梗塞病人恢復及改善其預後,有一定作用[1,3,4]。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巨闕、心平、足三里;2、膻中、內關、三陰交。
(二)治法
每次取一組主穴,二組交替。針刺得氣症用中強刺激,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2日,再針第二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45例,左心功能有較顯著改善及微循環改善者36例,部分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有明顯改善,環核苷酸中cGMP有顯著的提高[5]。

體針(之三)

(一)取穴
主穴:內關。
配穴:室性心律失常加三陰交、神門;慢速型心律失常加三陰交、人中、郄門;快速型心律失常加膻中、極泉、大陵。
(二)治法
主穴必取,據症加用配穴。內關穴針尖向上斜剌,施以中等度提插加捻轉手法,持續1~2分鐘。配穴針法:室性心律失常用平補平瀉法;慢速型心律失常施以補法,以持續性弱刺激;快速型心律失常則採用強刺激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4例心肌梗塞合併心律失常患者,並分別於治療前、治療後5分鐘、2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1周、2周、3周、4周做心電監護觀察,結果治癒15例,占44.1%;顯效7例,占20.6%;有效6例,占17.6%;無效6例,占17.6%。總有效率為82.4%[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