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無為縣歷史悠久,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
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鹹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里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民國元年(1912)4 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民國3年6 月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7月屬第五專署,10月屬第三專署。民國29年4 月屬第一專署 。
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從此,無為人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鬥爭,使無為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和1 個準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時期區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鎮),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此期,全縣人民掀起“支前參戰”熱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無為泥汊江岸發出,以其輝煌業績載入史冊。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 個縣級行政區正式合併,成立統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 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
無為位於皖江之畔,巢湖之濱,人傑地靈,群英輩出。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更有秀美的山川,旖旎的自然風光,米公祠的琴韻墨香,黃金塔傳承的人文精神,無不使這塊古老的大地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北宋書法大師米芾留下不朽的力作“寶晉齋”及“一號銘”米公書篆御製碑為存世之孤品;明代的新科狀元邢寬留下的朗朗書聲,至今還餘音悅耳;清代的王鶴天、方 六岳、盧秋浦、現代的田 間、胡士平、呂其明 等一代藝術大家,傳承著祖國的文化,民族的瑰寶。“江上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而今,書畫界盛思源、周 建、黃曙光、吳廣水等又一代新星正在 冉冉升起,他們鍥而不捨,執著追求,為無為文藝界燦爛的明天添光增彩。
改革開放以來,無為這塊具有豐厚文化沉澱的沃土在次煥發出勃勃生機。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為的文化事業也出現了嶄新的局面。縣圖書館現共有藏書15萬冊,其中古籍善本書4萬冊,年接待讀者8萬人次,外借各類圖書9000餘冊。1999年正式投入使用計算機服務系統,為廣大讀者免費提供服務,該館兩次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並被授予“全國文明圖書館”稱號;縣文化館幾年來多次組織力量收集、整理民間優秀文化遺產,共收集山歌、號子、小調230多首,民間樂曲、傳統唱腔、民歌300多首,由魏先源整理的民歌《送晚茶》於1980年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活動應徵入選,並由中國唱片公司對外發行;1997年,縣政府投資500餘萬元,建成了一座面積達3100平方米,具備演出、放映、會議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影劇院,徹底改變了我縣影劇場所落後的面貌,豐富了城鎮居民的文化生活。幾年來,共放映愛教片5000多場,受教育觀眾達300多萬人次,接待劇團和各類會議200多場,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各鄉鎮文化站都圍繞“三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各項文化娛樂活動,利用各個節假日,開展知識競賽,出牆報、板報,舉辦美術、攝影展覽以及文體比賽等活動,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各藝術門類的蓬勃興起,文藝創作隊伍日益壯大,社會文化團體相繼建立。目前,我縣共有無為縣攝影、美術、書法、音樂、文學、戲劇工作者協會,無為縣芝山詩詞學會,硬筆書法協會,無為縣楹聯協會等文化團體。這些文化團體的建立,為繁榮我縣文化事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幾年來,我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唱響主旋律,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勤奮工作,勇於探索,創作了一大批貼近生活,歌頌黨、歌頌祖國、鼓舞人民的優秀文藝作品。胡常堯創作的美術作品《群峰競秀》入選中國水彩畫協會主辦的 “中國水彩畫展”,並選送馬來西亞展出;作品《古巷幽情》被編入《當代水彩畫藝術畫冊》出版,作品《漁港之晨》入選第三屆全國水彩畫展覽並收入畫集在全國出版發行。李聲濤創作的歌曲《走在春風裡》獲“省輝煌50年征歌大賽”二等獎。在省文化廳舉辦的“慶祝建國50周年美術作品展”中,我縣文藝工作者共創作了30幅作品參賽,入選19幅。陳克文創作的小品《回泥汊》赴省參加“安徽省第五屆藝術節戲劇小品專場調演”,獲優秀創作演出獎。陳秀春拍攝的《婆媳情》入選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熱愛家鄉、熱愛家藝術攝影作品展”獲二等獎。趙家貴創作的小小說多次在全國性徵文比賽中獲獎。王輝創作的電視劇本《戴安瀾將軍》、《張凱帆》已拍攝成電視劇。朱德順創作的廬劇新戲《世上只有奶奶好》參加省文化廳舉辦的“現代小戲、傳統戲、折子戲調演”,演員倪瑞芬獲表演獎。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我縣書畫、攝影作品在省級以上展評中獲國家級優秀獎12個、省級獎22個,歌曲、戲劇、文學作品獲國家級獎4個、省級獎16個,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創作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創作隊伍,充分展現了我縣文藝創作的整體實力。《無為文藝》作為我縣文藝創作的一個載體,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廣大創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佳作不斷,質量明顯提高,已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自然資源
無為縣長江岸線資源豐富,擁有的岸線長113公里,橫跨沿江8個鄉鎮,分別占全市和全省岸線總長67%和14.5%。深水岸線74公里,中深水岸線18公里,可利用岸線88.5公里,可用於造船的岸線長30公里。其中,適宜建萬噸級以上工業及港口碼頭的岸線23.9公里,適宜建5千噸至1萬噸級的二級岸線39.2公里。目前,我們根據長江岸線的資源條件、區位優勢,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可開發的岸線開發後利用”原則,已委託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正在編制《無為縣長江岸上線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總體規劃本月底即將編制好。同時,在二壩船舶工業園的基礎上,又在湯溝、白茆、劉渡規劃建設3個船舶工業園。其中,湯溝鎮已與浙江寧波大洋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簽訂協定,投資額達5000萬元;劉渡鎮已成功引進浙江台州五洲船廠和順風船廠落戶,總投資達5000萬元,另與上海一家企業洽談碼頭建設項目,投資約1000萬元;白茆鎮正在與浙江樂清市東方海運公司洽談建設以製造出口船舶為主的現代化造船廠,固定資產投資可達23600萬元。經濟發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緊緊圍繞“省內居一流、中部爭十強”的奮鬥目標,搶抓機遇,紮實工作,努力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縣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一)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預計全年地方生產總值在全省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達168億元和48億元,增長50%和37%;財政收入達10.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增長5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億元,增長1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快於上年,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1、優勢產業發展迅速,園區效應日益突出。電線電纜產業集群日趨成熟,預計全年規模以上電線電纜產業實現產值143億元,正在由高溝向姚溝、泥汊等鄉鎮輻射,新高溝電纜集群經濟板塊加速形成,上交稅金6.8億元。同時,羽毛羽絨、紡織服裝、船舶製造等產業集群初具雛形。以無城為中心的羽毛羽絨加工企業發展到40家,形成了集羽毛羽絨、毛片加工、羽毛球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全年實現交易額將達15億元。紡織服裝產業已發展到148家,全年將實現產值約10億元。船舶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引進船舶修造企業10家,實現產值近12億元。隨著一期投資63億元的上海焦化項目正式實施,化工又將成為新的產業集群。全年新增加的31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集中在這幾大產業上。隨著產業不斷集群化發展,企業也不斷向園區集中,園區效應日益顯現。無為經濟開發區以化工產業為核心,積極引進相關配套產業,新開工項目11個,計畫總投資72.1億元。高溝工業園憑藉電線電纜產業發展態勢,斥資2600萬元,啟動了14項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共引進電線電纜產業項目27個,實際到位資金8.22億元。無城工業園以紡織和羽毛羽絨產業基地為依託,共投入1500萬元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引進企業13家,實際到位資金5億元。同時,在縣政府3000萬元財政資金的引導下,各鄉鎮圍繞自身優勢,加快建設特色工業集中區,提高產業集聚度。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以高溝、無城工業園和無為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姚溝、泥汊、十里等鄉鎮工業集中區為支撐的“3+X”園區經濟新格局,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預計到今年年底三大園區建成區面積達20平方公里,落戶企業624家,實現產值155億元,入庫稅金7億元;11個工業集中區落戶企業96家,實現產值18億元。
2、項目進展形勢喜人,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全縣在建項目394個,其中,超千萬元項目197個,超億元項目16個;省、市重點項目46個,完成投資23.5億元;各類補助項目79個,爭取補助資金2450萬元。亞蘭德公司新型儲能材料、華菱電纜集團核電纜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四川明星集團超高壓電纜、萬利達羽絨製品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上海焦化全面進入實施階段,已完成公司註冊登記,主廠區圍牆、廠地吹填等工程正在進行,主體工程明年8月份將正式開工;淮北礦業集團煤化鹽化電石基地和日產1.5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已進入環評、安評、礦權整合階段,正在上報省發改委審批。企業技改投入加大,競相增資擴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48個,完成投入近8億元。僅華菱電纜集團就新上項目7個,預計今年產值將達17億元;改制後的3家紡織企業新增投入7800萬元,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
3、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縣國有工業企業和流通企業除感測器廠、食品公司 2 家正在改制外,改制任務已基本完成。全年共分流安置8000餘人,盤活國有資產近2億多元。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管理體制,成立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加強資本運作和建設管理。建立金融工作協調機制,成立全省第一家金融辦,加強政企、政銀、銀企的合作。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善了縣鄉財政體制、供銷體制和獸醫體制改革。充分利用政策機遇,發揮資源、產業、企業、人才優勢,分別到浙江、廣東、江蘇、上海、福建等地開展專題招商,效果明顯。1—11月份,引進內資項目219個,實際到位資金39.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520萬美元。抓住鼓勵出口的巨觀政策,逐步擴大對外貿易。目前,全縣已獲得進出口資格的企業共68家,預計全年全縣實現進出口總額達1500萬美元。
4、現代農業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大力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全年新建標準化示範區60萬畝,落實糧食各類訂單面積70萬畝,獲得2個無公害農產品和6個綠色食品認證,種植業產值較上年增長3.51億元,農民因此人均可增收260元。漁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提高,全縣漁業養殖面積36萬畝,預計全年實現漁業產值11億元,榮獲“全省漁業富民先進縣”稱號。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帶動農戶致富作用明顯。預計全年農業總產值45.7億元,同比增長8.9%;農民人均純收入3989元,同比增長20.8%。第一批68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共落實省市補助資金和單位幫扶資金1445.8萬元,全面完成了村莊布點規劃、建設規劃和“三清三改”任務,位列全市新農村示範點建設評比第一名。第二批64個示範點全面啟動,目前已整合各類資金1510.4萬元,建設進度正在加快,“三清三整頓”工作基本結束。
5、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城鄉發展基礎更加牢靠。圍繞“一心兩翼”總體思路,以完善城市功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快無城建設,目前已完成城建投資1.6億元。長江水源工程竣工通水;東城巷、東一環、東二環改造工程將在年內全線貫通;管道天然氣等重點工程建設步伐加快;環城景區“植物觀賞區”基本建成,“水上活動區”一期工程即將開工建設;“東南片區”路網建設全面啟動,城市違法建設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了零增長的目標。塔江路、襄開路、范團路、昆磚路等工程建設進度加快,年內將建成通車。“村村通”工程開工建設里程500公里。縣財政投入1500萬元,實施5000畝以上圩口堤防清障達標等十大工程,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皖江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牌樓、響山、新華等三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已列入中央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補助項目。永定圩、練塘圩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已列入中部四省“十一五”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項目。
6、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區域發展穩定和諧。縣財政投入4025萬元,積極推進20項民生工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全面啟動,農村低保和五保戶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260元和1200元,城鎮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補辦養老保險或納入低保。實現下崗人員再就業2212人,消除零就業家庭133戶。完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將城鄉低保對象、農村重點優撫對象納入救助範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參合率達81.4%。免除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發放貧困學生教科書資金4898萬元,消除D級危房1.5萬平方米,解決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子女就學學籍問題。投入資金1124萬元解決6.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成功舉辦了電纜產業發展專家論壇,被科技部命名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試點縣。“質量興縣”成效顯著,5家企業的5個產品榮獲“安徽名牌”。著力推進“平安無為”建設,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榮獲安徽省首屆投資環境十佳縣和十佳經濟開發區稱號。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咬定“省內居一流、中部爭十強”的目標,在全省、全市發展的大局中謀劃和推進無為的各項建設,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財政收入增長27%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增長55%和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實際利用內資增長15%。
1、抓工業強縣,夯實跨越發展基礎。將緊抓新一輪產業梯度轉移和沿江開發的新機遇,按照“企業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的思路,培植壯大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最佳化產業、加大投入、促進發展的強大合力。全力以赴推進“八大產業”。煤化工產業上,把上海焦化項目作為全縣的一號工程,全力組織推進,力爭當年完成投資超10億元。電線電纜產業上,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品牌優勢,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全力打造“新高溝經濟板塊”,做大做強電纜產業集群,力爭全年產值突破200億元。羽毛羽絨產業上,推進水洗絨和羽毛球等產業鏈配套企業發展,加快產業集聚速度,提升企業檔次,力爭全年實現產值超30億元。船舶製造產業上,以二壩船舶工業園為載體,廣泛吸引蘇、浙、閩等地區有實力的造船企業入駐園區,力爭新增規模以上造船企業5家,實現總產值15億元。其餘四大產業也將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擴大規模,加快發展。合力並舉建設“3+X園區”。無為經濟開發區以上海華誼集團安徽化工園區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化工產業,加快園區道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投入建設資金5億元。高溝工業園在完善環鎮路網的同時,繼續加快集鎮配套功能建設,不斷膨脹產業規模,培育引導1-2家企業申報“中國名牌”產品,1-2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無城工業園重點是加快紡織服裝、羽毛羽絨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啟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促進縣城經濟發展,力爭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000萬元;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以姚溝、泥汊、泉塘、十里、赫店等有一定基礎的鄉鎮工業集中區為第一方陣,拉開框架,加大投入,形成規模,確保全年建設投入不少於5000萬元,為全縣工業集中區建設帶好頭、引好路。
2、抓招商引資,增強外向發展能力。堅持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和政府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互為補充,強力推進。多措並舉抓招商。在招商思路上,緊緊抓住國家鼓勵沿海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我縣區位優越、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用工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突出“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瞄準有實力、有牽動力的大企業,大招商、招大商。在招商方式上,圍繞產業招商,突出以商招商,開展親情招商。在招商機制上,繼續完善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建立更嚴格的責任制,提高大項目的洽談成功率和資金到位率。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500萬美元,實際引進內資45億元。拔高標桿抓項目。認真落實項目推進機制,狠抓一批投資超千萬元、上億元項目。在確保縣天然氣工程、安徽明星電纜公司特種電纜等10個投資超億元續建項目全面竣工的基礎上,重點推進上海焦化主體工程、淮北礦業鹽化電石基地及水泥熟料開發、浙商工業園、新科集團鐵路數位訊號電纜、北京華威集團秸桿發電等項目建設。同時,做好廬銅鐵路接線、北沿江高速公路、無繁長江大橋等重特大項目前期工作;全力爭取高溝信息產業基地項目儘快立項,並列入省信息產業規劃;充分利用我縣的“三頂帽子”,儘可能多地爭取政策性項目及資金落戶無為。
3、抓城鎮建設,做優支撐發展載體。高起點規劃。按照30萬人規模水平、縣級市的標準規劃建設無為縣城,提升縣城規模和水平,壯大縣城經濟。按照縣城標準打造“新高溝”和二壩濱江新城,提高其它鄉鎮集鎮建設水平,加速推進全縣城鎮化進程。大力氣實施。無城重點抓好東一環和東城巷道路續建工作,全面貫通一環路和東二環道路,環城景區續建 “植物觀賞區”、“水上運動區”,啟動“田野風光區”建設,力爭全年投入建設資金2.6億元。高溝集鎮、二壩濱江新城進一步加快新城鎮及配套道路建設,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建設高檔賓館、酒店等服務設施,積極完善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提升城鎮品位,力爭全年投入建設資金3億元。其他鄉鎮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城鎮定位,向“商、工、居”型集鎮和“旅遊、休閒”型集鎮方向發展。科學化經營。規範用地管理,凡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改革,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嚴厲查處違法建築;切實發揮社區職能作用,深化環衛體制改革,確保市容美觀整潔,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逐步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4、抓新農村建設,提高統籌發展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全面啟動第二批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力爭全年用於新農村建設資金超2000萬元。把改善基礎設施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以“三清三改”為突破口,進一步搞好鎮村規劃,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全年完成400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完成圩區堤防加固、溝港整治等工程土方1000萬方,新建改建排灌站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30座,解決6.1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擴大鄉村農家店覆蓋面,努力構建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強化以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按照沿江、山區、圩區等經濟區域調整農業布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使全縣農業高產優質品種覆蓋率達90%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1-2個百分點;繼續扶持壯大一批以加工型、行銷型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全年有5家進入省級龍頭企業,30家進入市級龍頭企業。
5、抓民生工程,凝聚和諧發展合力。在集中精力抓好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民生問題,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關注各種關係協調,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進民生工程。千方百計落實各項民生工程資金,加大資金兌付力度。建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力爭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00人;完善社保救助體系,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完善農村特困民眾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加大對特困家庭的醫療、教育扶助力度。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鞏固和完善計畫生育“村為主”工作機制,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堅持教育優先,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職教中心、中醫院、體育中心的建設步伐;設立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加快編制萬年台、青苔洞等專項旅遊規劃;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公共衛生體系覆蓋面。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無為”建設;加強信訪工作,建立健全信訪網路,努力化解社會矛盾;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查處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努力營造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6、抓黨的建設,提供持續發展保障。完成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靠黨,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保障各項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認真開展科學規範和有效監督縣委書記用人試點工作,加大公開選拔力度,積極推行領導幹部署名推薦、各類型代表會議推薦、單位黨組織推薦和幹部個人自薦以及常委會票決制,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政治堅定、能力突出、作風過硬、民眾信任、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幹部選進領導班子,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三級聯創”活動,調整和創新黨組織設定,形成較為完善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積極開展農村社區黨建試點工作。切實最佳化鄉、村領導班子結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黨風
廉政建設責任制,做到“教育有效、制度有用、監督有為、懲處有力”,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
城鎮建設
無城城市建設工作目標,圍繞“一心兩翼”的城市建設總體思路,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強力推進民生工程,2007年度,無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約1.6億元,城市建設成效凸顯。主要有:完善功能,加快城市道路建設。今年著力實施5項道路工程,完成投資4500萬元。其中,東一環道路建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關注,是無城老城區未改造的最後一段道路。該道路位於無城鬧市區,全長2280米,單位較多(共25個),居住稠密,共涉及940多戶,9.35萬平方米。目前,拆遷工作基本完畢。東二環路全長2700米,其中,鎖埂路800米,分別於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開工建設,已於今年 11月初全線貫通。無倉路(二中至新力大道)改造工程,年底前將完成西側慢車道和主車道砂石路面。安康路(襄安路至巢無路)建設,長1500米,已實施路基工程,年內澆築水泥路面,全面竣工。新力大道美化工程中心綠化帶和兩翼綠化已全部完工。金塔路慢車道、人行道已於7月中旬開工建設,近期將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關注民生,城市供水、氣及污水處理等重點工程建設有序進行。無城供水長江水源工程於2005年4月正式開工,總投資4200萬元,其中今年投入2100萬元,主要是鋪設16公里輸水管道、建設日供水20萬噸的取水頭部及日供水10萬噸的取水泵房,近期輸水能力為5萬立方米/日,於今年10月29日建成通水,它的建成對改善無城自來水水質,提高無城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城污水處理廠項目已全面竣工投入試運行。該工程於2003年12月正式開工,總投資8680萬元,其中今年投入1100萬元,今年3月25日已全面竣工試運營,目前日處理污水2萬噸左右。管道天然氣工程通過招商引進中燃蕪湖分公司來我縣投資,目前四條中壓管網(巢無路、金塔路、北門外大街、鳳河路)鋪設6416米,庭院管網鋪設3486米,居民安裝899戶,完成投資900萬元,年底管道天然氣建成供應。
亮化工程全面推進。今年已完成北大街、二壩路、金塔路(更換)、濱河路、金河路、鐵山西路等六條道路路燈工程,完成投資約260萬元。
此外,環城景區“植物觀賞區”西側工程已完工,完成綠化面積6萬平方米,主要建有廣場、園路、觀景平台、沿河駁岸、燈飾等,完成投資1200萬元。城市建設單位拆遷補償和私房拆遷安置完成投資約4000萬元;代建拆遷安置房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2000萬元。
社會事業
科技解放初,無為先後舉辦過多次破除封建迷信、科學種田及計畫生育的科普知識巡迴展覽。1979年至1988年共舉辦科技普及圖片展覽60多次。1984年舉行的“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活動”的展覽歷時3個月,受教育者達20多萬人次。1985年舉行的“普及科學技術成果”展覽,用圖片形式展出縣內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歷時30多天,參觀的有25萬多人次。電影、廣播:1979年建立的縣科教電影放映隊,到1988年止,共到基層放映科教電影93專場。另外,縣內各影劇院也經常放映科教電影。同時,利用有線廣播先後舉辦科普講座、講話500多次。報刊:1979年由縣科委創辦的《無為科技》為鉛印16開版,每年發行2~3期。1982年由縣科委、科協、農業局創辦的不定期的《無為科技報》為鉛印8開版,1985年改由縣科委主辦,每期發行1.6萬份,至1987年底停刊時共發行30期。
解放後,無為縣內科研成果較為顯著,1981年至1988年,獲省級成果獎的有12項,獲地區級成果獎的有5項,縣級認定的成果獎有28項。
教育
1949年底,全縣中國小教師132人,其中大學畢業或肄業的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43人,國中文化程度的36人,國中文化程度以下的41人。
1953年,全縣中國小教師1724人,其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76人,大多數是由不滿國中文化程度的塾師轉為教師的。1966年上半年,全縣中學教師220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的68人,大學專科畢業的90人,中師畢業的62人。國小公辦教師1439人,其中大專畢業文化程度的35人,中師畢業文化程度的579人,其他文化程度的825人。1978年至1988年,由於在職中國小教師通過進修、函授學習以及每年吸收新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教師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有了明顯提高。1988年底,全縣中學(包括師範、職業中學)專職教師2672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的239人,肄業的128人;大學專科畢業的581人,中專畢業的248人,高中以下(含高中)的1476人。國小專職教師5582人,其中中師畢業的2273人,通過進修、函授達到中師水平的305人,中師、高中肄業的以及初師畢業的2388人,達不到初師畢業水平的616人。
1985年到1988年,中國小教師隊伍共增加本科畢業生102人、大專畢業生153人、中師畢業生658人,並有310名中國小民辦教師被選招為公辦教師。1988年底,全縣共有中國小和幼稚園教職工9749人,其中公辦4651人、民辦5098人。
2011年末,無為縣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招生7693人,在校生17331人,畢業生4411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28394人;普通國中63所,在校生50356人;國小325所,在校生83609人;幼稚園56所,招生14410人,在園幼兒19396人。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
2012年縣職教中心成功創建全省合格縣區職教中心。二中申報省示範高中順利通過市級初評。無為中學成為全省唯一獲得2013年北大校長實名推薦資格的縣級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攀升,全縣高考成績再獲豐收,二本以上達線率位居全市第一。躋身“安徽省教育強縣”行列,實現了由教育大縣向教育強縣的歷史性跨越。
衛生
2011年末無為全縣共有衛生機構61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46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個,婦幼保健衛生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全縣醫院、衛生院共有床位3706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109人,其中醫院、衛生院3897人。在醫院、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執業醫師(含助理)1447人,註冊護士829人。2011年實際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118.1萬人,參合率達98.8%。
2012年無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啟動。新中醫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所獲榮譽
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安徽科學發展先進縣
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強縣
全省首屆“文明縣城”和“園林縣城”
省智慧財產權強縣試點縣
安徽擴大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試點縣
安徽煤基多聯產精細化工基地
國家火炬計畫特種電纜產業基地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安徽投資環境十佳縣
名人
無為歷史上人才薈萃,歷史上書畫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三載,誕生了台灣開山之祖陳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藺、哲學家吳廷翰等名仕賢達,現代湧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擂鼓詩人田間等仁人志士,當代有位列胡潤富豪榜的王傳福、姜純等商界精英。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
王之道:力主抗金。晚年升任樞密使太師,被封為魏國公。著《相山文集》二十六卷、《相山詞》一卷。
楊傑:宋嘉佑四年進士,北宋年間著名學者、詩人,以山水詩見長。著作多散失,南宋趙世粲蒐集其遺作,編成《無為集》十五卷。
焦蹈:生年不詳,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乙丑科狀元。
賈易:無為人,派至常州任司法參軍。宋朝大臣。
邢寬(?~1454)直隸無為州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狀元,原以孫曰恭為第一,但因“曰恭”合字為“暴”,不為明成祖喜,遂改取邢寬。官授翰林院修撰。
王藺(?~1202)無為縣人,宋朝大臣。
朱昂:無為人,做官30年,廉潔聞於世。
薛遠(1414~1495)無為人,為官40年。
吳廷斡(1491~1559)無為人,明朝大臣。
洪沛霖(1917~1989)鶴毛鄉愛國村人(現萬年台)。1985年當選江蘇省人大副主任。
吳存榮,1963年5月生,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
戴安瀾(1904~1942年)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安心儒(1827~1901)清無為州人。工山水畫。
李辛白(1875~1951)湖隴鄉人。清末拔貢。中國同盟會首批會員。
盧仲農(1877~1942)無城鎮人。
徐庭瑤(1892~1974)開城鎮先鋒人。1892年10月9日生。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
呂惠生(1902~1945)無為縣十里鄉人,抗日英雄。
張愷帆(1908~1991)無為人。著名書法家、著名詩人。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何映華:泉塘鎮祈雨行政村何家八房人。2009年晉升武警中將警銜。
劉麟生(1894~1980)無為人,抗戰期間輾轉四川等地,1959年後任職於台灣“駐美大使館”。
盧強:1936年5月生,現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劉先銀:1963年出生於姚溝鎮,現任中國林業出版社編審等職務。
謝立惠(1907~)無為人,大學教授。
卞仲耘(1916~1966)女,原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現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黨總支書記、副校長,她是“文革”發生後北京第一個被紅衛兵打死的教育工作者。
張昌忠(1910~1931)無為縣忠台鄉人,革命烈士。
田間(1916~1985)開城鎮羊山人,被聞一多稱為“擂鼓詩人”、“時代的鼓手”。
周光春(1917~)無為人。
周彬:1942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級美術師。
劉正昌(1923-1976)無為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戰爭中屢建戰功。
蔣天然(1918-)無為人,空軍將領。
尤月林:1974年生,福渡鎮人。中國紫名都裝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邢朝平: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博士生導師。
呂向陽,安徽無為人,和王傳福是表兄弟,廣州融捷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傳福:1966年2月15日生,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何邦喜:中國保齡球業的開拓者,希瑪企業集團董事長,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等。
奚小彭(1924-)無為人,建築設計師。
金光祖(1926-)無為人,中國科學院遺傳所黨委書記,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戴復東(1928-)無為人,戴安瀾將軍之子,建築學與建築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家駒(1928-)無為人,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研究員,東吳大學系主任,教授。
賴竹岩(1928~2011)1988年至1993年,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卞立強(1932-)無為人,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
文化歷史
無為縣歷史悠久,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隋開皇元年(581年)建無為鎮。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相繼設軍、路、州,直至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相沿至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鬥爭,使無為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和1 個準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千百年來,無為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無為特有的燦爛文明,孕育了宋代詩人楊傑、政治家王之道,明代哲學家吳廷翰,近代教育家盧仲農,“黨外布爾什維克”胡竺冰,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革命烈士呂惠生,“時代的鼓手”田間,“電池大王”王傳福等傑出人物。特色物產
主產地在白茆鎮,原料均選用當地菜農種植的無公害乳瓜、萵筍、大蒜、蘿蔔、豆角、榨菜等優質蔬菜,經過精心加工而成,具有用料鮮、質地嫩、入口脆,香氣的特點,風味獨特,味道爽口,營養豐富,成品用聚乙烯複合包裝袋真空包裝,不含防腐劑,開袋即食,食用衛生方便,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啟用"綠色食品"標誌。風景名勝
米公祠景區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內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於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任無為知軍時所建。米芾崇尚晉人書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墨跡後,自題齋名——寶晉齋,以收藏晉人字畫墨跡。齋前鑿有墨池,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相傳,有一天夜裡,池中蛙聲聒嗓,滋擾米芾揮毫的心緒,他便取硯一方,上書一“止”字,投入池中,蛙聲頓絕。從此,水池變成墨色,故稱“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稱“投硯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岩質太湖石,玲瓏竅然。據《宋史·本傳》記載:“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須(無為縣)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遊之玩。石至遂命設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為罪,坐是罷’。米芾以濡須河畔取回一塊怪石,置於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當然是顛狂之舉。他因此被人告發而罷了官。其拜石現存放在米公祠院內。
原齋毀於兵火,明萬曆二年和清乾隆元年兩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縣守張公僑摹陳洪綬所畫拜石圖刻於碑;三十九年縣守張琨玉始建拜石軒、書畫舫和香月亭,並自為記勒於石。清鹹豐元年又毀於兵火。光緒丁丑年知縣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外側繚以土垣並間取竹籬,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移入祠內。2004年,米公祠又一次進行全面修復,現米公祠內僅有米公祠、寶晉齋、聚山閣、墨池、投觀亭、杏花泉井、紅雨亭、拜石、浮玉峰、文人峰、竹深處、靈芝石等景點。米公祠內還收藏有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150多方,彌足珍貴,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且堪稱古代書法藝術寶庫。米公祠現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
青苔洞景區位於無為縣西北石澗鎮的青苔山中,地處無為、巢湖交界處,距無為縣城16公里,巢湖市區20公里,並與銀屏山風景區相鄰,巢無公路橫亘在青苔山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青苔洞總面積2萬平方米,遊程約4000米,洞體深長,景觀奇特,氣勢宏大。全洞又分上、下兩洞,上洞為山體斷裂和岩層面發育而形成,稱天池洞;下洞為一條地下暗河,稱清泉洞。青苔洞集中了溶洞雄、奇、幽、險六方面的特色,是十分難得的溶洞奇觀,為國內僅見,世界少有。洞外四周環山,山上樹木蒼翠,鬱鬱蔥蔥,洞口前為一天然水庫,青山倒映,碧水漣漪。洞的左邊一華里處有一座廟宇稱“天池庵”,據《無為縣地誌》記載,天池庵建於明末清初,飛檐翹角,古樸宏偉,廟的四周古柏森森,清泉長流,此廟香火很盛,前來拜佛和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清泉洞 為青苔洞下層洞,洞體沿東北60度方向裂隙發育,呈廊道形,為一條地下暗河,長約1000米,平均寬2.5米,最高處15米,平均高2米,洞內長年水流不斷,鐘乳石、石筍、石枝、石柱、石瀑布、晶瑩剔透、琳琅滿目,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天池洞 為青苔洞上層洞,全長2400多米,洞體高大宏偉,景觀奇特,內有長約1200米,高達百米的大峽谷,峽谷蜿蜒曲折、谷底流水潺潺,兩邊是懸崖峭壁,氣勢雄渾,是十分難得的溶洞奇觀。
目前該景區還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