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刃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桿上,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起源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桿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活動。刀桿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受朝廷派遣,率兵馬到雲南邊陲傈僳族居住地區部署軍民聯防,平息叛逆,收復被侵占的土地,在當地百姓的配合下,趕走了入侵的敵人。為了使邊境民富兵強,他帶領傈僳青年習武練勇。後來皇帝聽信讒言,毒死王驥。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刀桿節,並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徵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詳細介紹
"刀桿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桿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工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僳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僳僳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訊息傳到僳僳山寨時,氣得人們磨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僳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每年這天,練武者苦練本領,傳授先進功法。於是代代相傳,形成刀桿節。節日這大,兒十里內外的僳僳族民眾,穿著節日的盛裝,從四方八面匯集到羊腸河畔的刀桿場。在夜暮降臨大地時,刀桿場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許多火堆。忽然,廣場中央燃起的四個大火堆的熊熊烈火騰空而起,照射春滿場的人群。接著鋩鑼噹噹響,刀桿場上的人們互相拉起手來,圍著明亮的火堆,跳起輕快的三弦舞。當場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紅紅的火炭時,活動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開始。這時,五個赤著雙腳的驃勇漢子立即闖入場上的火海,在裡面不停地彈跳,急促的腳步踩起無數的火花四處飛濺,好似飛逝的流星。接著,闖火者以閃電般的速度,個個手棒通紅的火炭,分別在臉上和身上擦洗,然後又讓火球在他們手中飛炔地翻滾、搓揉。圍觀的民眾時而歡快,時而緊張,時而讚嘆,時而驚訝…迸進發出陣陣喝彩聲。經過一陣緊張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時,"跳火海"活動方告結束。第二天,刀桿場上豎起兩根二十餘米高的紅花樹桿,樹間交叉著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長刀。晌午時刻,歡樂的人群再次擠滿廣場。隨著主持者一聲令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霧大頭戴藍布帽,身裝大、紅袍,赤腳沖至刀桿樹下,各自斟滿一杯壯膽酒一飲而盡。隨即縱身跳上刀桿,雙手緊抓上層的刀面,赤腳斜踩於下層鋒利的刀刃上,運用平時練就的氣功本領撐著腳掌,手腳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當勇士們登上高高的桿頂時,場上簇擁的觀眾,個個瞠目結舌,並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傈僳語稱"阿堂得"。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盛行於雲南、福貢等地區。屆時,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裝,聚集在刀桿廣場。廣場上豎立著兩根20多米長的粗木桿,把36或72把鋒利長刀,刀口朝上綁在木桿上,形成一字形梯狀,凡有三或六的地方,兩刀交叉成X字形,刀桿頂端掛著小紅旗和鞭炮。爬刀桿者多為青壯年,他們身穿紅布衣服,頭纏紅布,赤足。爬桿在燃燒著的熊熊烈火和迴蕩四方的鋩鑼聲中開始,小伙子們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赤足跳進火堆,在火堆中跳來跳去,稱為下"火海"、打"火滾"。他們還將燒紅的鐵鏈在手上傳來傳去,稱為"拉火鏈";雙手將火焰捧往臉上壓,稱為"洗火臉"。歌舞完畢,事先訓練過的小伙子赤腳躍上刀桿,踩著利刀,雙手攀扶刀口,一級一級向上爬去,爬至頂端點燃鞭炮,將小旗子拋向歡呼的人群後又一級級下到地上。人們紛紛上前敬獻美酒。青年們對歌談情,開展社交活動。相傳此節始於明代,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到雲南傈僳族居住地區收復外族侵占的土地,組織傈僳族同胞練武自衛。後王驥遭到請便陷,於二月初八被害。傈僳族同胞為發揚勇敢頑強的抗敵精神,以象徵上刀山下火海的爬刀桿活動來鼓舞勇敢精神,隨之形成固定節日。現代這一活動已成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活動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上刀山,下火海"包括點花、點刀、耍刀、迎花、設壇、祭刀桿、豎桿、祭龍、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驟,其間有一套嚴格的儀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儀式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環節。下火海
刀桿節前夕,熊熊烈火映紅天際,聲聲芒鑼在山谷迴蕩。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火堆,參加刀桿節的開幕式──"跳火海"。在陣陣鞭炮和鑼鼓聲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桿表演者)傈僳族刀桿節
為眾人表演"跳火舞"。他們上身裸露,光著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翻滾、搓揉。他們毫不畏懼地在火堆里跳來跳去,並將燒紅的鐵鏈在手上傳來傳去,表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經過火的洗禮,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
上刀山
次日上午舉行"上刀桿"的活動。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栗樹桿,木桿上綁有36把鋒利的長刀,每把刀相距尺許,刀刃全部朝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桿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桿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將畫像前,然後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念念有詞,接著將酒一飲而盡。在鞭炮和鑼鼓聲中,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上刀桿,赤腳蹬在鋒利的刀刃上,雙手抓著刀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上到桿頂後,依次進行開天門、掛紅、撒谷等表演。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最後,"上刀桿"的人齊聚桿頂,以示勝利,又把一面面小紅旗擲向四方八面,祝願傈僳兒女大吉大利。然後,他們又從容地腳踩鋒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們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時,一個個神情自若,皮肉無一損傷。
傳承價值
刀桿節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產物,更是傈僳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的體現。現在節日中,原始信仰的內容已被展現健康新穎的唱詞和豐富的手上舞蹈動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廣泛的民眾性。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桿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農曆傳統節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日 農曆二十四:掃塵日 農曆二十五:接玉皇 農曆二十七:宰年雞 農曆二十九:小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二:祭財神 農曆正月初三:小年朝 農曆正月初五:破五 農曆正月初六:送窮 農曆正月初七:人日 農曆正月初八:順星 農曆正月初十:祭石頭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 農曆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 農曆二月初八:僳僳族刀桿節 農曆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農曆四月初八:牛王誕 農曆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農曆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農曆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曆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農曆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農曆七月初七:女兒節 農曆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 農曆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