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寺[10]

天台寺[10]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跡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台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來”之說。另在河北、湖北等地有同名天台寺。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台寺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跡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台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來”之說。

寺廟史料

天台寺天台寺
天台寺歷史悠久,相傳唐時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遺蹟。宋朝高僧宗杲筆下的天台寺已是“踏遍天台不作聲,清鍾一杵萬山鳴”了。後寺廢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士陳履泰捎資,住持僧昭蓮重修,但十分簡陋,僅是“茅屋幾間草色青”。據《九華山志》載,明朝詩僧智仁曾在此寺著《雪華集》 ;明末清初有工於詩、書、畫的默安禪師長期居此,使寺院有“詩寺”之稱。嘉靖年間(1522-1566年),寺僧璽玉,巡山護林,幾十年如一日,享年110歲,其事跡流傳甚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僧塵子重建,名曰“活埋庵”。至清朝中葉,天台峰周圍48座寺院已形成“八剎”,香火甚旺,鹹豐年間毀於兵燹。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建,1920年住持徹德重修“天台正頂”,始為今日規模。1921年住持僧蘭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6年大國師章嘉呼圖克贈匾額一塊,今已佚。1939-1949年住持僧義方重整儀軌,大振山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學重建大雄寶殿,再現天台雄風。大殿為3層宮殿建築,上層為萬佛殿,中為地藏殿,下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門依舊。北面建有觀音殿,東側為新建的遠層民居式寮房。重建後天台寺聳立山巔,氣宇軒昂,寺與周邊峰、石、洞融為一體,為九華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規模道場。寺周景點眾多,風光如畫,可南望黃山,北眺長江,四方觀景,觀景四方。

正如吳晉《登天台》詩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頭。雲從足下起,匯向日邊流。地勢雄吳楚,星躔接牛斗。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歷來香火旺盛,現在每天來游山和拜佛的遊人香客絡繹不絕。香客們有的在佛前祈禱,有的忙於在香袋上蓋印。天台寺藏有一顆明代銅質“地藏利生寶印”,據傳蓋了地藏寶印,可以消災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眾心中。天台寺地下室與金仙洞相連,此洞又名地藏洞,為3米高岩石裂縫,頂覆蓋石條而成。傳說金地藏曾寓居此洞,為金。

寺廟史料

天台寺天台寺
天台寺由三組民居式殿堂組成。橫臥嶺凹間,東面以峰脊(青龍背)為屏障,南以玉屏台作為牆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為連線點,在凹陷地上築高八米的石台基,構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個建築借高聳的懸崖峭壁隱蔽,既防風寒,又十分堅固。山門在大殿山牆南面,是一直徑3.4米的卷拱下洞。進深4.2米,進寺門,過彌勒像後,一目了然,三進殿堂通連,寬敞、明亮、整齊。大殿(亦為萬佛樓)寬10米,深13米,各種木質佛雕像懸滿梁間,被香火熏得以鐵鑄一般。

彌勒殿角小門,上岡頭,可見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腳印,傳說為地藏足跡。有路可行至捧月亭。亭建因龍珠峰上,高丈許,呈六角形,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用花崗石琢成,亭內石雕佛像、神台,前設石鑿香爐。旁有平台,不大,四周是懸崖絕壁,有鐵欄桿環護。前人池州太守李鑒溪曾作有《捧月亭贊》以紀其勝,稱在台上能摘星、攬月,是觀月出、看雲海的佳境。在欄桿下一尺多處的懸崖下有“獼猴石”,似獼猴爬山。從寺後小門可到天台最高處——雲峽。二塊巨大岩石,並峙如門,祗容一人通行,右邊岩石上直鐫“雲峽”二字,左邊岩石橫刻“三線天”三字。在此處看日出,觀雲海,無比瑰麗、壯觀。“天台曉日”勝景,為“九華十景”之一。

每逢晴日,停立在雲峰之上,拂曉前,凝視東方,啟明星尚未墜落,曙光初露,眨眼間,一輪紅日跳出山頂,天地一片光明,九十九峰清晰可辨,如在眼前。置身其中,確有“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陽滌曉風。九十蓮華一齊笑,天台人立寶光中”的美妙感覺。

1955年青陽縣人民政府拔款給佛教界重修天台寺。這座寺院原來是四層木結構走馬通樓,長期以來,因受濕潤空氣和山泉流水影響,底層地板和立柱都又腐爛。為維持原來面貌,九華山管理處從1980年起動工改建。在極其困難的施工條件下,以最原始的搬運手段,把六百多噸建築用料運馱到天台峰上,將底層的木結構換成混凝土結構,上面三層木結構仍然保存原有風格。這一處理方式,大在延長了原來建築的壽命。1983年重修佛像,上漆貼金。該寺建築面積一千五百平方米。現已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

從古拜台向上,走完十王峰下一段弧形山路,沿龍頭峰下的青龍背旁向前即至天台正頂,到在天台寺前,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面十王峰。龍頭峰下為青龍背,在門旁駢立如屏,女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台岡”,上有一顆巨大滾圓的岩石,名“龍珠口”。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十王峰迎面而來,謂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十餘步,即進入寺門。拱形橋上的橫樑鐫“中天世界”四個大字。

寺廟主持

天台寺無暇禪師
無暇禪師

無暇禪師又名海玉和尚,順天苑平人(今北京盧溝橋),此僧歷游五台峨眉等山,於萬曆年間來九華山東崖峰結茅,名摘星亭,用功苦修,隔絕塵世,飢食野果,渴飲山泉,耗用28年時間,以指血調研銀珠濡筆恭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啟三年(1623)壽124歲,臨終口占一偈:“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運相遠。客來問我向何處,臘去春回又見春。”話音剛落,隨即往生,眾徒將其形骸置於缸中,天啟四年(1624)欽差王大人來九華山摘星亭敬香,夜見置缸處屢放光霞,異香不散,視為神奇,三年啟缸,顏面如生,裝金龕供奉並奏聞朝廷,天啟六年(1626)明思宗朱由儉尊無暇禪師為“應身菩薩”,現供奉於九華山百歲宮.。

大興和尚

大興和尚俗名朱毛和,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安徽省太湖縣中鎮大明村人,1925年來九華山百歲宮依常法和尚剃度為沙彌僧,刻苦修行,以戒為師,1931年隨緣來到南京古林萬壽寺,受戒於果慧法師,花四年時間參學五台峨嵋普陀等名山,1936年回九華山百歲宮,勞靜結合,禪淨雙修,1947年住青陽城東火焰山小廟,其幽默詼諧,悠遊人世,一世隨緣,1958年參學九華後山雙溪寺,常年為生產隊牧牛,亦農亦禪,無慮無憂,其口頭禪為:“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空!空!空!。。。”擅長並樂於用中草藥為眾人治病,1985年不慎摔倒,臥床不起,傷勢嚴重,2月12日,預知大限將到,囑弟子於逝後將其遺體裝缸保存,2月17日,口念阿彌陀佛,於念佛中含笑寂。1989年12月,開缸啟視,顏面如生,筋骨顯現,指甲猶存,喉節可見,如初跏跌坐。現供奉於九華後山雙溪寺

天台寺慈明和
慈明和尚

慈明和尚,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參,江蘇高郵人,光緒30年(1904)年生,誕生之日,滿屋異香,法雲縹緲,足有三日,方漸漸散去,6歲獨自走進本縣普提寺,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後,重返普提寺,懇求了慶禪師剃度出家,法名慈明,1934年於南京龍潭寶華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1937依揚州高寺來果老和尚名下參學,其間十幾年中潛心鑽研禪宗,戒行過人,某年江蘇邗江縣瓜州鎮組織眾人興修水利,慈明一次擔土八百斤,瓜州鎮為他頒贈獎旗。旗上繡有:“八百斤”之字,並另外贈送一根特製的桑樹扁擔,從此他便有了“八百斤”的綽號,1981年回到九華山,隻身住東崖幽冥鍾亭,每日撞鐘念佛不止,1986年轉到九華山上禪堂禪修,嚴守戒律,常手執方便鏟。1990年10月慈明預知即將西歸,傳行腳僧大弟子德貴和尚從祁門來山,11月26日於愛徒交待後事,並留一偈:“忘我戒生靈,是如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話音剛落,含笑西歸,世壽八十六歲,其弟子按所囑裝缸保存遺體,農曆乙亥年浴佛節四月初八,開缸啟視,跏跌端坐,肉身未腐,毛髮無損,鬚眉可見,果呈瑞相,異香撲鼻,遂供奉於九華山肉身寶殿北側地藏禪寺內。

明淨和尚

明淨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郎溪縣東下鄉雙橋村,祖輩信佛,三歲母亡,家境貧困,自小不茹葷腥,幼時幫人放牛、打短工,掙錢補家用,他為人心地善良,慈悲為懷,某年家鄉天旱不雨,田裡的莊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裡悄悄把自己田裡的水放到別人的田裡,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鄉人愚昧不解,認其著魔,將之捆綁,阻止入定,但任憑家人和鄉人的阻攔之法障,他仍堅持素食、入定、修學佛法,1984年。徐方柱來到九華山旃檀林寺,他指著旃檀林說:“這就是我的家”,但住持惟和法師拒收其入寺修行,後在九華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師,收他為徒,法號明淨,可那位法師如行雲流水到處參學,沒多久便離開了天台寺,他連師父的法名也沒記下,就分離了,明淨和尚只好又孤身來到旃檀林,當家師還是要清他的單,萬般無奈,他只好在大鼓下過夜,並在此處開始“站禪”,後遷到韋馱殿繼續修行站禪,他常年行頭陀行,日食一餐(有時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赤腳,身穿衲子衣,少言,香客禮佛時,他與韋馱菩薩一道受人禮拜,被眾人誤有瘋顛,他站禪時,示彌陀定印,也常有香客獻錢於他的手上,可他總不留錢物,而轉放於旃檀林寺的功德櫃中,也許是體力的緣故,站禪三年後,又坐禪三年,而後又臥禪三年,1992年農曆8月初十,明淨和尚跌跏示寂,言於弟子:“我坐缸後不許火化,日後就是不壞真身”,囑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後除禮拜他之外,也要禮拜慈明和尚,圓寂後六年整,於1999年農曆8月13日開缸視其顏面如生,身體完好無損,中國身肌膚皆有彈性,後在神光嶺坐缸處建廟供奉。

仁義比丘尼

天台寺仁義師太
仁義師太,俗名姜素敏,東北瀋陽人,出嫁吉林通化,1911年生,無生育子女,婚後不久,丈夫病世,婆家對其冷淡,1940年秋她奔赴山西五台山,在顯通寺落髮為尼,法號仁義,出家後勤修佛法,且研究醫理,1942年考取瀋陽醫專,學習中醫,解放後,由於宗教政策的原因,被遺返原籍,1950年,赴抗美援朝戰場,隨軍當衛生員,1953年回國,于吉林通化206醫院工作,1954年在瀋陽南大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當醫生,1958年調入城鄉衛生院,1963年下放二邊江鄉三邊江村,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辦診所,1982年宗教政策落實後,她於此年再度上五台山,在塔原寺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禮九華山,決定在此常住,先後住過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後重修通慧禪林,她常外出弘法行醫,修建寺院,廣結善緣,她針灸技術嫻熟,醫治了很多的病人,1995年農曆10月7日仁義師太圓寂,享年85歲,1999年1月2日開缸,見其肉身不腐,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余,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晴晰,裝缸時穿的衣膚緊貼身上,乳房消失,下身長合無痕。她開創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現供奉於九華山通慧禪林內。

相關寺院

天台寺天台寺
祗園寺: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坐落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寺院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築組成,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築外,余皆民居式建築。該寺院雖按山門──天王殿(即彌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傳統格式來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變。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還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優美環境,引人入勝。祗園寺始建於明代,清末和民國期間重修和擴建,規模為九華“四大叢林”之首。建築面積5157平方米,是中國國重點寺院。

百歲宮:百歲宮坐落在海拔871米高的插霄峰上,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為少見。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從山門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層樓,而大殿東側的的廂房是兩層樓,通高只有10米。但從它的後門看,東側牆高達55米,為五層樓。而屋頂只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大殿寬19米,進深14米,中有“九龍戲珠”藻井;佛龕則因地就勢築在長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兼作取水滅火之用途;肉身殿後則為佛堂和僧舍。它的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百歲宮建於明代,清末民初屢次修葺、擴建。為九華“四大叢林”之一。建築面積2987平方米。屬中國國重點寺院。

九華山旅遊景點

漢中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