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黃25克 葶藶子17克(熬) 芒消17克 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用法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1枚;別搗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為效。功用
瀉熱破結,下氣逐飲。逐水破結,峻藥緩攻。主治
熱實結胸,胸中硬滿而痛,頸項強直,自汗出,大便不通,脈沉實。太陽病,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時氣結胸,熱實在內,其脈沉堅,心下痛滿,按之如石。太陽經病,項背強,如柔痙狀,自汗直視,脈寸沉、關浮、尺弱。陽明熱喘,及水腫初起形實者。胸脅積水,痞滿疼痛,大便燥結,小便短少者。
禁忌
利水攻積之力甚捷,然非身體壯實者,不宜輕服。
論述
1.《註解傷寒論》:大黃、芒消之苦鹹,所以下熱;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白蜜取其潤利,皆以下泄滿實物也。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大黃性寒苦以泄熱,芒消性鹹寒以軟堅,杏仁性苦甘以降氣,葶藶、甘遂取其行水而直達,白蜜取其潤滑而甘緩。
3.《古方選注》:大陷胸丸,從高陷下,三焦並攻。結胸項強,邪據太陽之高位矣,故用葶藶、杏仁以陷上焦,甘遂以陷中焦,大黃、芒消以陷下焦,庶上下之邪,一治成功。其法之微妙,並申明之。搗為丸者,唯恐藥性峻利,不能逗留於上而攻結也。不與丸服者,唯恐滯而不行也。以水煮之,而納白蜜者,又欲其緩攻於下也。
4.《傷寒貫珠集》:大陷胸丸以蕩滌之體,為和緩之用,蓋以其邪結在胸,而至如柔痙狀,則非峻藥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劑一下而盡,故變湯為丸,煮而並渣服之。及峻藥緩用之法,峻則能勝破堅盪實之任,緩則能盡際上迄下之邪也。
5.出自《傷寒論》。
中藥方劑(一)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一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