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柔痙,病名。痙病而見有汗者。一作柔痓。證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
出處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痙)。”治用栝樓桂枝湯加減。亦有因暑季感受濕熱所致者,證見身體重著,肢節拘攣,有汗而熱,治用白朮苡仁湯。(《醫醇剩義·暑濕熱》)參見痙條。
柔痙,病名。痙病而見有汗者。一作柔痓。證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
柔痙,病名。痙病而見有汗者。一作柔痓。證見身熱汗出,頸項強急,頭搖口噤,手足抽搐,甚則角弓反張,脈沉遲。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痙)。”治用栝樓桂枝湯加減。亦有因暑季感受濕熱所致者,證見身體重著,肢節拘攣,有汗而熱,治用白朮苡仁湯。(《醫醇剩義·暑濕熱》)參見痙條。
漢字,釋義:〔~攣〕肌肉收縮,手腳抽搐的現象。俗稱“抽筋”。痙(痙)jìng痙攣,俗稱"抽筋"。【釋義】[痙攣](#jìngluán)肌肉緊張,不自主地...
詞典解釋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拓展信息 常用詞組痙病,中醫病名。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臨床上常以筋肉拘急攣縮為其共同的證候特徵,可表現為卒然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 辨證施治肺熱傳腎而致骨強筋柔,肢體舉動無力①肺熱傳腎而致骨強筋柔,肢體舉動無力。《素問·氣厥論》:“肺熱移於腎,傳為柔痓。”王冰註:“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
拼音 註解 相關文獻 病名產後痙病,中醫病名。是以新產後或產褥期內,產婦發生手足抽搐、項背強直,甚或口噤,角弓反張等為主要表現的產後疾病。多發於產後婦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產後痙...
名詞解釋 歷史沿革 與相關西醫疾病的關係 病因 病機出《溫病條辨·解兒難》。即本髒自病痙
介紹 詳細信息解釋痙風(痙風),痙攣,風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痙風》:“即痓病,屬太陽、督脈二經。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搐習。傷風有汗者,為柔痙;傷風濕無汗者,為剛痙。金創折傷,癰疽產後...
解釋《痙濕喝病脈證第二》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功能主治】補氣溫陽、活血化瘀、滋補肝腎、養血柔肝、熄風止痙。用於治療腦病痙攣性肢體功能障礙。
①指柔痓,即柔痙。 ”參見柔痙條。 參見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