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磁石、石斛、茯苓、橘皮、麥門冬(去心)、芍藥、牛膝、棘刺、桂心各三兩,地骨皮三升,人參、當歸、五味子、高良姜、杜仲各五兩(炙),紫菀、乾薑各四兩,遠志一兩半(去心),乾地黃六兩,甘草二兩(炙)。
用法
上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十服。
主治
腎氣不足,腰背疼重。
附註
附方1:大補腎湯
組成:熟地黃,竹葉,炙甘草,桂枝,乾薑,澤瀉,五味子,制附子。
功用:滋陰補腎,平沖降逆。
主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出處:《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附方2:大補腎湯
組成:鹿角膠9g,杜仲9g,補骨脂9g,續斷炭9g,黃芪15g,阿膠9g,牡蠣12g,龍骨12g,山藥15g,牛膝9g,茯苓12g,甘草3g。
功用:壯陽滋陰,潛攝止血。
主治:鼻衄。
出處:《李斯熾醫案》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一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